9.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表格式)2024-2025学年人教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表格式)2024-2025学年人教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

资源简介

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 《加热与冷却》单元 9.空气的热胀冷缩 教学设计
单元 《加热与冷却》 课题 9.空气的热胀冷缩 课时 1
核心 概念 一般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学习内容及要求 引导学生探究气体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从而建构一般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一概念。并设计了两个科学实践活动。1.研究空气受热遇冷的变化。2.风是怎样形成的。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1. 认识气体一般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 能描述热空气上升的现象。 科学思维 1. 能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形成风的一些方法。举例说出在生产和生活中与气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有关的现象或实例。 探究实践 能够设计实验,研究空气受热遇冷的变化。能做风的形成模拟实验,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态度责任 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活动,体会创新乐趣。
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物体一般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空气的流动是风的成因。
教学 准备 教师:瘪乒乓球、气球、小塑料瓶、大烧杯、热水、冷水、烧瓶、弯玻璃管、带孔胶塞、红墨水等。蜡烛、酒精灯、纸条、纸蛇、细线、铁架台、香、火柴、模拟风的形成实验箱等。
学生:学生活动手册、铅笔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一、聚焦问题:空气受热遇冷后会出现什么变化(预设5分钟) 1.导入 提出问题: 打乒乓球时经常遇到球瘪了但并没有破的情形,把球扔掉很可惜,有什么办法能让球鼓起来? 2.学生交流讨论。 3.空气受热遇冷会出现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通过这个问题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借此了解学生对空气热胀冷缩现象的已有认知,然后,引导学生尝试验证。 准备实验器材
二、探索1:研究空气受热遇冷的变化(预设15分钟) 探究2:风是怎样形成的(预设15分钟) 1.让瘪乒乓球鼓起来。 (1)引导学生按照设想的方法,尝试着让瘪乒乓球鼓起来。 (2)引导学生解释让瘪乒乓球鼓起来的办法用到了什么科学原理。 2.用套着气球的小瓶做实验。 (1)提出问题:如果把套着气球的小瓶先后放入热水和冷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 (2)学生提出预测,并说明理由。 (3)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 (4)尝试解释发生的下列现象: 为什么把小瓶放入热水中,气球会鼓起来? 为什么把小瓶再放入冷水中,气球又瘪了? (5)初步推想: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设计更多的实验,观察空气受热遇冷的变化。 (1)引导学生围绕以下问题思考,设计实验: 空气会流动,那么用什么容器能把空气装起来? 怎样知道空气的体积是否发生变化? 怎样使空气受热和冷却? (2)学生设计并写出实验方案。 (3)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4.交流实验方法和现象,得出结论。 (1)各组汇报实验方法、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得出的结论。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小结: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5.归纳推理出物体一般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实验,我们知道水等液体、金属等固体、空气等气体一般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我们进一步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通过交流讨论,最后归纳得出:(一般情况下)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谈话:在密闭环境下,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在相对开放的环境下,空气受热或遇冷会产生同样的现象吗? 2.观察开放环境下空气受热后的现象。 (1)演示实验装备:把纸条用细线悬挂在支架上,下面放着酒精灯或蜡烛。 提出下列问题: 点燃酒精灯或蜡烛,会有什么现象? 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2)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纸条飘动、纸蛇转动的现象。 (3)讨论:是什么力量使纸条或纸蛇动起来的? 3.体验热空气的上升。 (1)提出下列问题: 点燃蜡烛或酒精灯时,火焰周围的空气会有什么变化? 将手放到蜡烛火焰的侧面和上方不灼手的位置,会有什么感觉? 怎样解释出现的现象? (2)学生用手从上往下、从周围向中间慢慢接近蜡烛的火焰,感受火焰周围的空气有什么不同。 (3)学生交流实验感受,并尝试进行解释。 (4)小结: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因而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上升的热空气吹动了纸条或纸蛇,使它们动起来。 4.认识热气球和孔明灯的原理。 5.做风的形成模拟实验。 6.梳理实验现象,解释风的成因。 小结:点燃实验箱内的蜡烛后,蜡烛附近的空气被加热会上升,这时实验箱外的冷空气就流进来,补充热空气上升后留下的空间。于是,空气在水平方向流动起来,就形成了风。 这一环节的实验相当于一个样例,为下一环节的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提供参考。 启发鼓励学生创新思维,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得出结论。 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整个单元学习的角度,用归纳推理的方式得出物体一般都有热胀冷缩性质的结论。 引导学生结合已经形成的空气有热胀冷缩性质的认识,来解释实验现象。 培养学生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结论意识,以及用科学的词汇表达结论、形成科学概念的能力。
三、拓展与应用(预设5分钟) 1.提出问题:据观测,在海滨地区,白天陆地上的气温比海面上的高;而到夜晚,海面上的气温比陆地上的高。据此,我们能推测海滨地区白天与夜晚的风向吗? 2.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式,思考以下问题,并判断风向。 3.讨论与交流,得出结论。 将学到的概念应用到认识生活中的实际现象。
四、练一练 一、填空题 1.瘪了的乒乓球放到( )里,会鼓起来。 2.通过实验我们知道( )、( )和( )一般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 )的流动,是风的成因。 参考答案: 1.热水 2.液体、固体、气体 3.空气
五、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
六、板书设计 固体也热胀冷缩吗 铜球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