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蜡烛的燃烧(教案)(表格式)2024-2025学年人教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蜡烛的燃烧(教案)(表格式)2024-2025学年人教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资源简介

人教鄂教版 六年级上册 《物质的变化》单元 2.蜡烛的燃烧 教学设计
单元 《物质的变化》 课题 2.蜡烛的燃烧 课时 1
核心 概念 2.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
学习内容及要求 2.3物质变化的特征 5-6年级 ①知道有些物体发生了变化,如纸燃烧、铁生锈等,构成物体的物质也发生了改变。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知道蜡烛燃烧所产生的一些变化,这些变化中有的产生了新物质,有的没有产生新物质。 2.知道空气是一种混合物,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 科学思维 能够通过实验发现蜡烛燃烧所产生的物质。 探究实践 养成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坚持正确观点的习惯,对蜡烛的燃烧具有探究的兴趣。 态度责任 知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空气的成分有了更精确的测定。
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知道蜡烛燃烧的过程及其变化。
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能够通过实验发现蜡烛燃烧产生的新物质:水、二氧化碳等物质。
教学 准备 教师:1.爱牛课件优化 教师:2.蜡烛,烧杯,水槽,火柴,澄清的石灰水(或二氧化碳检测仪)等。
学生: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记录笔等。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一、提出和聚焦问题:我们什么时候会用到蜡烛(预设5分钟) 教师呈现蜡烛燃烧的图,提出问题:蜡烛是常见的物品。我们什么时候会用到蜡烛呢? 学生回答以上问题。根据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教师创设过生日点燃蜡烛的情境,进一步聚焦问题:蜡烛燃烧发生了哪些变化? 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并相互交流。教师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引入本课的探究主题:蜡烛的燃烧。 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创设一个过生日的情境,引出蜡烛燃烧的话题,体现科学和人文的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实践活动:(25分钟) (一)蜡烛燃烧的变化 (二)支持蜡烛燃烧的气体 1、探究蜡受热熔化和蜡油凝固的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蜡烛燃烧的现象,然后让学生将蜡油滴到容器内观察发生的现象,并提出问题:蜡油的这种变化有什么特点?滴到容器内的蜡油还是原来的蜡吗?怎样证明我们的观点?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蜡油重新制作一个“蜡烛”,看看它是否能被点燃。 最后全班总结:蜡受热变成液态的蜡油,蜡油遇冷又变成固态的蜡,这两个变化过程都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2、观察和检测蜡烛燃烧后产生了哪些新物质。 谈话:蜡烛燃烧除了变成蜡油以外,还会产生哪些变化?其中会有哪些物质生成? 学生围绕以上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猜想。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引导他们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实验方法如下。 将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内壁出现的现象。 收集蜡烛燃烧的气体,把它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观察出现的现象。或用二氧化碳检测仪测量蜡烛燃烧时火焰周围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 学生分组开展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结束后学生汇报自己的实验发现。 小结:蜡烛燃烧产生了水、二氧化碳等物质。 最后,对蜡烛燃烧发生的变化进行总结: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变化。有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如蜡熔化成蜡油,蜡油凝固成蜡;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如蜡烛燃烧产生了水、二氧化碳等物质 教师将燃烧的蜡烛固定在玻璃片上,一起放入装有一定量水的水槽中,再用集气瓶罩住燃烧的蜡烛,让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一段时间后,蜡烛慢慢地熄灭了,有一些水进入集气瓶内。 教师根据学生的观察,进一步提出问题:蜡烛为什么会熄灭?为什么会慢慢地熄灭?怎样解释这些现象? 学生给出自己的解释。 教师根据学生的解释提出问题引导他们思考:现在集气瓶里的气体是否能够支持燃烧?它和空气相比,成分有什么不同? 学生用手按紧玻璃片,把上述实验中的集气瓶从水槽中取出并翻转过来,将点燃的小木条伸进集气瓶口。 实验现象是:点燃的小木条不能继续燃烧。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自己的发现,说一说支持蜡烛燃烧的气体是什么? 师生总结:蜡烛燃烧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氧气能够支持燃烧。当瓶内的氧气因为燃烧而减少时,瓶里的蜡烛就会慢慢地熄灭。 为了让蜡油凝固这个实验更有趣味,可以结合学生过生日的情境,让学生利用蜡油制作小蜡烛或小蜡像。 学生对于蜡烛燃烧是否会产生新物质缺乏一定的认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作出判断。 学生一般不知道蜡烛燃烧能够产生二氧化碳。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直接抛出问题,想办法验证蜡烛燃烧过程中是否有二氧化碳生成。 将烧杯罩在蜡烛的火焰上,可以观察到烧杯内壁有小水珠,还有黑色的炭。黑色的炭是蜡不完全燃烧产生的物质。在进行这个实验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手拿住烧杯的底部,实验时间不要太长,以免烧杯烧热后烫到手。 验证蜡烛燃烧是否产生二氧化碳可以有多种方法,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二氧化碳检测仪直接测量,这种方法更加简单、准确。 学生一般知道空气可以支持燃烧,很少知道空气中的氧气是支持燃烧的气体。因此,对于蜡烛燃烧和气体的关系,应引导学生先观察实验现象,再提出自己的解释。 集气瓶收集的气体不能支持燃烧,通过这一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集气瓶里的气体和空气不同,其中的氧气含量少,因此,蜡烛不能在瓶内持续燃烧。通过这样的分析引出氧气支持燃烧的性质。 这个科学实践活动是让学生知道空气中的氧气能够支持燃烧,蜡烛燃烧和空气中的氧气有关,为后面认识空气的成分作铺垫。
三、拓展与应用(预设5分钟) 谈话:今天我们通过蜡烛燃烧知道了空气中有氧气,氧气能够支持燃烧。空气是一种混合物,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很久以前人们对空气的成分是怎样认识的?空气究竟有哪些成分?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拓展与应用的内容,了解人类认识空气的大致历程。先了解古人对空气成分的认识。再介绍一些科学家的发现,可以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两百多年前法国科学家拉瓦锡做的实验和发现。最后,介绍现在科学家对空气成分的测量结果:按照体积计算,空气中氧气约占21%,氮气约占78%,其他气体约占1%.(其他气体包括稀有气体、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布置课后任务:搜集资料,了解更多科学家对空气成分的探索历程。 科学史是科学教育的一个内容。通过科学史一方面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的科学方法,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科学家不断探索的精神。 可将发现空气成分的科学史做成生动的微课视频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人类对空气成分的认识历程。
四、练一练 一、填空题。 1.( )是一种常见的物质变化过程,它与人类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2.在远古时代,人类已经掌握了( )取火的方法。 3.蜡烛的燃烧往往伴随着( )、( )等现象。 4.蜡烛燃烧后会产生( )气体。 5.空气是一种常见而又重要的( )。 二、判断题。 1.蜡烛燃烧变短了,是有新的物质产生。( ) 2.蜡烛燃烧产生了氧气。( ) 3.蜡烛被烧杯罩住一段时间后会熄灭。( ) 4.用大烧杯罩住的蜡烛要比用小烧杯罩住的蜡烛更快熄灭。( ) 5.氧气是物质燃烧的条件之一。( ) 三、简答题。 空气是由哪些气体组成的? 参考答案: 填空题。 1.燃烧2.钻木3.发光 发热 4.二氧化碳 5.混合物质 二、判断题。 1、 2、x 3、 4、x 5、 三、简答题。 答:空气包含约78%的氮气、2%的氧气、0. 03%的二氧化碳等气体。
五、板书设计 2.蜡烛的燃烧 加热蜡块 固体——液体 形态变化,没 物质冷却后液体——固体 有产生新物质 (物理变化) 点燃蜡烛 发光、发热 产生新物质 生成黑色物质、水、二氧化碳 (化学变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