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社会历史的发展 课件(共6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社会历史的发展 课件(共61张ppt)

资源简介

(共61张PPT)
5.2 社会历史的发展
——从中国土地制度改革中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全书主线
哲学与文化
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什么是哲学)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唯物论)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唯物辩证法)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认识论)
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历史观)
第六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价值观)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来)
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外来)
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未来)
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对学生运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文化观教育,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从一般到个别
导入新课
实践
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社会历史的本质
社会历史的主体
社会历史的发展
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总趋势
前进的上升的过程曲折的
实现方式
群众观点群众路线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含义
地位
关系
历史的创造者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
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基础
制约
前提条件
要求
基础
基础
实践
通过
不断
解决
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历史观)
01
议题一
从我国土地改革中探析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02
议题二
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人类社会的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我们正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实现的目标中感悟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总议题
议题
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01
议题一:从我国土地改革中探析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议学情境一
2023年乡村振兴如何开局
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瓦特和他改良的蒸汽机
小脚女人和手推磨
议学情境一
议学问题
结合议学情境分析我国为什么要这么重视三农问题呢?马克思的这句名言说明什么哲学道理
可以相互交流(V:fengyan7203)
议学提示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重视粮食生产,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事关社会稳定,事关国计民生。
“手推磨”和“蒸汽磨”代表以生产工具为标志的生产力水平;
“封建主”与“资本家”则代表社会所采取的经济结构,即生产关系状况。 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社会形态的更。
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
(1)地位: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为了生活,首先需要解决吃、穿、住、行等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
(2)作用: 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形态的更替。
原始社会
奴隶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初级阶段)
石器
金属工具
铁制工具
蒸汽机电力计算机
原子能空间技术
社会化大生产
生产关系
生产力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2、社会生产方式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人与自然的关系)
①含义: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
②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生产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①含义: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关系
②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加工
利用
劳动者
生产工具
劳动对象
生产力
决定性因素
生产力水平的标志
人类利用自然
与改造自然的能力
谁来改造
怎么改造
改造什么
人的因素
物的因素




(石器—铁器—机器—机器人 )
知识拓展:生产力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2、社会生产方式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产品的分配关系
生产关系
决定作用
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公有制、私有制
平均分配、按资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按劳分配、按需分配
雇佣剥削、平等互助
知识拓展:生产关系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2、社会生产方式
社会的性质、社会形态的变化
生产工具生产力水平高低的标志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生产 力决定生产关系
议学情境二
原始社会
奴隶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初级阶段)
石器
金属工具
铁制工具
蒸汽机电力计算机
原子能空间技术
社会化大生产
生产关系
生产力
议学问题:从上面图示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社会生产方式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生产资料所有制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产品如何分配
劳动者
生产工具
劳动对象
生产力
决定
反作用
决定性因素
生产力水平的标志
决定作用
利用
加工
生产关系
议学情境三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都经历了怎样的变迁
2023年,中国迈入了新一轮的土地改革时代
议学情境三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问题一直是国家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过去的土地制度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如土地规模小、分散经营、农民收入低等,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通过土地改革,实现农村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当前,我国农地分散、碎片化的问题依然存在,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通过土地整合和流转,可以形成大规模经营的农田,引入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实现农民增收。要推动农村土地的产权确权和流转市场化。在新的土地制度下,农民可以将土地使用权流转给专业的经营主体,使土地流转市场更加活跃,为农民提供更多的收入来源。此外,新一轮土地改革还要关注农村土地的集约利用,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可以减少土地浪费,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议学问题
结合议学情境分析为什么我国的土地制度要分分合合?回顾我党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历程,哪些属于生产力的变革?哪些属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调整?哪些属于上层建筑的建构?可以相互交流(V:fengyan7203)
新中国土地制度变迁
1947-1952年
1953-56年
1958-1980年
1980年
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分田到户”(分 )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三权分置,各种合作社。大家一起干(合)
集体所有制,大家一起干(合)
人民公社一大二公(大合)
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分)
2016-2021年
议学提示
吃饭不花钱努力搞生产
三权分置
为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实行农村土地规模化(大合)
2023年
2016年《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意见》2021年一号文件
我国土地制度的分分合合是为了使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从而达到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目的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适应社会大生产要求,促进乡村振兴
解放农村生产力, 为工业化开辟道路
严重挫伤农民积极性,农业生产倒退
解放农村生产力,成为改革开放先声
1947-1952年,《土地法大纲》《中国土地法》
1953-56年,《总路线》《农业合作社决议》
1958-1980年《关于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1980年《责任制的几个问题》《中央一号文件》
进一步提高农村生产力
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分田到户”(分 )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三权分置,各种合作社。大家一起干(合)
集体所有制,大家一起干(合)
人民公社一大二公(大合)
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分)
议学提示
2023年一号文件
适应社会大生产要求,促进乡村振兴,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
为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实行农村土地规模化(大合)
三年自然灾害粮食减产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 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社会历史发展规律]
严重挫伤劳动者积极性,工业、农业生产倒退,教育科技停滞不前。
党制定“一化三改”总路线;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党的八大二次会议召开》
农村大力推进人民公社
工业、农业、教育、科技等都有了很大发展
上层建筑
生产力
生关系.经济基础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议学提示
党中央做出了提高粮食征收
生产力发展
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
文化大革命
上层建筑
束缚生产力发展
2、社会生产方式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因高征购而减少粮食存量之间的比例状况。
2、社会生产方式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①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调整生产关系使之适合生产力状况,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②要全面深化改革。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重难点突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含义
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包括社会意识形态;制度、组织和设施;
社会意识形态——比如: 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 哲学、艺术等
组织设施——比如军队、警察、监狱、法庭、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关和政治组织等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2)两者联系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 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②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③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方法论:①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调整上层建筑使之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并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②要全面深化改革。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判断:按照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分类
①生产资料公有制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
③国家乡村振兴局
④习近平法治思想
⑤按劳分配制度
⑥大机器生产
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⑧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生产力
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思考: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你能总结出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吗
小试牛刀
4、社会发展的两大基本矛盾和两大规律
(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2)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意识形态
上层建筑
制度和设施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生产资料所有制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产品如何分配
劳动者
生产工具
劳动对象
生产力
决定
反作用
反作用
决定
决定性因素
生产力水平的标志
决定作用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重难点突破: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关系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02
议题二:人类社会的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我们正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实现的目标中感悟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1956年,党的八大认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认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017年,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一般发展过程
高级
低级
人类社会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2020年
2035年
2050年
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议学情境六
议学问题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我们正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实现的目标中能得出什么结论?
可以相互交流(V:fengyan7203)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及实现方式
(1)总趋势:
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那么,是什么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呢?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及实现方式
(2)实现方式(动力)
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即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中实现的。
那么,阶级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方式一样吗?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3、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1)阶级社会:
①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②表现:被剥削阶级反对剥削阶级的斗争,是对抗性的矛盾
③解决方式: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④过程:被剥削阶级反对剥削阶级的斗争,迫使统治阶级 不得不调整某些经济和政治关系,使社会基本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从而或多或少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当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时,只有通过先进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革命,才能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3、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2)社会主义社会:
①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②表现:非对抗性的矛盾
③解决方式: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即改革)加以解决。
改革的性质: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的根本目的: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改革的意义: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比较:阶级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表现和解决方式
阶级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基本矛盾
表现
解决方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对抗性的矛盾
非对抗性的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比较: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要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
区别 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是在某一历史阶段对社会发展起着领导和决定作
用的矛盾。
联系 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要矛盾两者之间是普遍和特殊,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社会基本矛盾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的根本矛盾,它规定着社会发展全过程的本质,也规定着社会的主要矛盾; 而社会主要矛盾则是社会基本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直接表现。 知识拓展: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议学问题:根据两位伟人的所说分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共产主义的目标是什么?如何实现这个目标?
议学情境六
何为共产主义?我意以为何为共产主义,用二字可以回答——无私,于国于民于人类无私,这与我孙文所提倡的天下为公,是一个道理呀!——孙中山
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邓小平
4、共产主义的目标与实现方式
(1)目标:
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目标是消灭阶级对立,建立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在这个联合体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2)实现方式: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走向共产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实现
途径
社会历史的发展
社会历史发展规律
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上层建筑造应经济基础的规律
前进的、上升的
过程是曲折的
阶级社会——阶级斗争
社会主义社会——改革
决定
反作用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决定
反作用
实践
通 过
不断 解决
小结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历史向前不断发展的动力
1.(2020秋·吉林·高二统考期末)幸福不会从天降,美好生活靠劳动创造。我们都是劳动者,我们都是追梦人。全社会要崇尚劳动、赞美劳动、尊重劳动者、致敬劳动者,这是因为
①劳动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②劳动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③劳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之一
④劳动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课堂练习
【答案】D
【详解】①: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①错误。
②:崇尚劳动、赞美劳动、尊重劳动者、致敬劳动者的原因之一是从人自身的发展角度,劳动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②入选。
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劳动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之一,③错误。
④:崇尚劳动、赞美劳动、尊重劳动者、致敬劳动者的原因之二是从社会发展角度,劳动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④入选。
故本题答案为D。
课堂练习
2.(2023·吉林白城·校联考模拟预测)二十多年前,福建省武平县捷文村开展试点,拉开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序幕,成为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中国农村的又一场伟大变革。如今,捷文村村民守绿换金、添绿增金、点绿成金、借绿生金,全村林下种植紫灵芝近5000亩,年产值达3000余万元。由此可见( )
①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②上层建筑的变革能巩固经济基础
③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④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课堂练习
【答案】A
【详解】①: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促进该村守绿换金、添绿增金、点绿成金、借绿生金,体现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①正确。
②:材料体现的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未体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②不符合题意。
③:福建省武平县捷文村拉开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序幕,成为中国农村的又一场伟大变革,促进当地生产力的发展,表明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③正确。
④:材料未体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
课堂练习
3.(2022秋·吉林延边·高二校考期末)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之所以是前进的、上升的,是因为( )
A.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B.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中实现的
C.上层建筑多数情况下都会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D.社会存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物质因素
课堂练习
【答案】B
【详解】B: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之所以是前进的、上升的,是因为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中实现的,B符合题意。
A:社会主要矛盾不等于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的是社会基本矛盾,A错误。
C:该选项的说法太绝对,上层建筑多数情况下都会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的说法错误,C错误。
D:该选项强调社会存在是什么,这与题意无关,D排除。
故本题选B。
课堂练习
4.(2022秋·吉林长春·高二校考期末)政府提高治理水平,才能促进高质量发展。2021年7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全覆盖清单管理,对所有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按照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审批服务等四种方式分类推进审批制度改革,为企业赋能、为发展聚力。这说明( )
①我国完善上层建筑,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②我国改革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③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
④社会发展是在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中实现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课堂练习
【答案】B
【详解】①④:推进审批制度改革是政府理方面的改革,属于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旨在解决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①④符合题意。
②:材料描述的是政府提高治理水平,推进审批制度改革,助力企业发展,未体现“改革生产关系”,②排除。
③:改革是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的直接动力而不是根本动力,③错误。
故本题选B。
课堂练习
5.(2022春·吉林长春·高二长春市第六中学校考期末)“只要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这是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一把钥匙。“这把钥匙”揭示了( )
①经济建设道路的选择要体现社会历史性特征
②走中国特色经济发展道路需要科学理论指导
③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要遵循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④深化经济改革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课堂练习
【答案】B
【详解】①③:“只要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这揭示了经济建设道路选择要体现社会历史性特征,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要遵循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故①③入选。
②:材料未体现科学理论指导作用,故②不选。
④:深化经济改革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中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故④错误。
故本题选B。
课堂练习
6.(2021春·吉林长春·高二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校考期末)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面深化改革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全社会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明显增强”。这表明,我国的改革能够( )
①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生产关系 ②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
③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建设增添动力 ④消除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矛盾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课堂练习
【答案】B
【详解】①:改革没有从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生产关系,而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①错误。
②③: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我国的改革能够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建设增添动力,②③正确。
④:我国的改革不是要消除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矛盾,而是要解决矛盾,④错误。
故本题选B。
课堂练习
7.(2022秋·吉林·高二统考期中)2022年7月14日,李克强对全国医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作出批示,指出通过持续深化医改,推动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着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不断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建成全世界最大、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障网。持续深化医改旨在( )
①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②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要求
③通过深化改革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④要通过深化改革,使上层建筑更好的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课堂练习
【答案】D
【详解】①: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这是改革的作用,而设问要求是“持续深化医改”的目的,①排除。
②: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要求是持续深化医改的原因,而不是其目的,排除②。
③④:持续深化医改旨在要通过深化改革,使上层建筑更好的与经济基础相适应,通过深化改革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③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课堂练习
8.(2022秋·吉林长春·高二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校考期中)2022年7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法》施行,意味着落实税收法定原则再迈一步。从印花税法的颁布和实施可以看出,我国理性推进税收立法,优化税收营商环境,创造更有利的投资、交易条件,促进宏观经济稳定运行在合理区间。由此可见( )
①上层建筑一旦适应经济基础就会促进社会发展
②适度原则要求我们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
③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④社会基本矛盾可以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加以解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课堂练习
【答案】C
【详解】①: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否则会阻碍社会发展,①错误。
②④:我国理性推进税收立法,优化税收营商环境,创造更有利的投资、交易条件,促进宏观经济稳定运行在合理区间,是遵循了适度原则。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材料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法》施行就是通过实践活动解决矛盾的体现,②④表述正确。
③:自在事物的发展没有人的参与,故③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课堂练习
9.(2022秋·吉林通化·高二校考期中)随着经济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一些发达乡镇治理出现“车大马小人大衣小”的尴尬现象,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此,2022年开始,福建省各地尝试赋予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部分行政权力,以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的大趋势,满足日益增长的民生需求。材料表明( )
①政治制度的变化决定经济基础的变化
②增进人民福祉是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③生产关系应该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④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课堂练习
【答案】C
【详解】②④:福建省各地尝试赋予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部分行政权力,以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的大趋势,满足日益增长的民生需求。这表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增进人民福祉是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②④正确。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政治制度属于上层建筑,因此,应该是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政治制度的变化,①错误。
③:材料反映的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没有体现生产关系应该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③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C。
课堂练习
10.(2022秋·吉林白城·高二校考期中)外商投资法明确指出了其立法目的:为了扩大对外开放,积极促进外商投资,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规范外商投资管理,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用立法的方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体现了( )
①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③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④上层建筑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课堂练习
【答案】A
【详解】①③:外商投资法的目的,用立法的方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法律属于社会意识,也属于上层建筑,体现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故①③正确。
②:材料体现了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没有体现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故②不符合题意。
④: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故④错误。
故本题选A。
课堂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