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社会历史的主体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3社会历史的主体

资源简介

(共53张PPT)
5.3 社会历史的主体
——感动中国人物,平凡何以伟大?
全书主线
哲学与文化
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什么是哲学)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唯物论)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唯物辩证法)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认识论)
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历史观)
第六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价值观)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来)
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外来)
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未来)
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对学生运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文化观教育,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从一般到个别
第五课知识体系
实践
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社会历史的本质
社会历史的主体
社会历史的发展
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总趋势
前进的上升的过程曲折的
实现方式
群众观点群众路线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含义
地位
关系
历史的创造者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
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基础
制约
前提条件
要求
基础
基础
实践
通过
不断
解决
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历史观)
导入新课
202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导入新课
思考: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感动中国》能够感动中国,在于《感动中国》镜头对准了这些让人感动的人,那么这些让我们感动的人是历史的创造者吗?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01
议题一
社会历史是谁创造的?
02
议题二
感动中国人物,平凡何以伟大?
怎样与人民同行?
总议题
议题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01
议题一:社会历史是谁创造的?
议学情境一
还有人说,《感动中国》能够感动中国,在于《感动中国》镜头对准的每个人都是大写的中国人,那是不是所有的中国人都是人民群众呢?
可不是所有的中国人都是人民群众啊!
议学情境一
判断下列图中的相关人物是否属于人民群众的范畴
结合议学情境分析为什么《感动中国》能够感动中国?什么样的人才是人民群众呢?
可以相互交流(V:fengyan7203)
议学情境一
1、人民群众的地位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1)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每个人都是历史活动的参与者,但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是不同的。
(2)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强调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但无论怎样变化,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
劳动群众
人民群众
全体公民
知识拓展:人民群众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
全体公民
他们在中国“战疫”过程中功不可没,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他们是英雄,
他们创造了历史!
如果只承认杰出人物的作用而否认人民群众的作用,就会陷入历史唯心主义的英雄观。
知识拓展
不对,他们是抗疫英雄,但不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在疫情防控这场战役中有发国难财的人民的败类,也有为这场战作出卓越贡献的杰出人物
那就是说个人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了?
知识拓展
也不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这并不否认个人的作用,个人总会对社会发展产生或大或小、或促进或阻碍的作用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哦,那就是杰出人物比人民群众对历史的作用大喽?
不对,杰出人物对社会发 展的促进作用总是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为基础的。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是杰出人物历史作用的源泉。杰出人物只有依赖人民群众,才能有所作为。
知识拓展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议学情境二
结合议学情境分析是谁创造了竹子、辣椒、葛根、紫色糯米等这些物质财富 可以相互交流(V:fengyan7203)
议学问题
2、人民群众的作用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①人民群众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创造了人们吃、穿、住、用、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
②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从事
推动
生产活动
(物质资料的生产)
社会存在和发展
基础
人民群众
决定力量
推动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议学情境三
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胜利开幕。由这群孩子们表演的无伴奏的希腊语奥林匹克圣歌《奥林匹克颂》,获得了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的点赞。他们的名字叫做马兰花合唱团,由44名河北阜平县的山里娃组成,最大的12岁,最小的只有5岁。
在鸟巢的观众席上,有一位银发老人正在静静地看着孩子们表演。她叫邓小岚,今年79岁,是马兰花合唱团的前身——马兰小乐队的创办者。正是因为她,这群懵懂的山里娃才接触到了音乐,也伴随着音乐,走出了大山,走到了北京,走到了冬奥会开幕式的舞台上。
2003年,邓小岚到马兰村回访时偶然发现,“这里的孩子什么歌都不会唱。”于是,她萌生了教孩子们唱歌的想法。2006年,邓小岚创立马兰小乐队,在那之后,她带着小乐队走出大山,去河北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的节目演出,还举办过四次“马兰儿童音乐节”。
马兰小乐队创立者邓小岚揭秘山里娃如何登上冬奥舞台
议学情境四
结合议学情境分析马兰小乐队是怎样创立起来的并取得卓越成就的?在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无伴奏的希腊语奥林匹克圣歌《奥林匹克颂》是由谁演唱的?
议学情境一
邓小岚到马兰村回访时发现孩子们什么歌都不会唱。”于是,她萌生了教孩子们唱歌的想法。2006年,邓小岚创立马兰小乐队,在那之后,她带着小乐队走出大山,去河北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的节目演出,还举办过四次“马兰儿童音乐节”
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马兰小乐队在成立和节目演出的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无伴奏的希腊语奥林匹克圣歌《奥林匹克颂》有邓小岚的心血,由孩子们和工作人员共同完成的
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议学提示
2、人民群众的作用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①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②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③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人民群众
全体公民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杨宁用十年的大好青春,多次失败矢志不移,建立竹子收购点,但是因货源不足而失败。她又选择带领乡亲们种植辣椒,但因那年雨水过多而再次宣告失败。她打起了种植野生葛根的主意,只是这一次,大苗山温差太大的自然环境再一次阻碍了她成功的脚步。几次失败,让村民开始质疑她的能力,但杨宁并没有就此停下脚步。她卖掉婚房,筹集资金,再次踏上了种紫黑香糯的道路。在她的努力劝说之下,60多户村民加入种紫黑香糯的行列,这一次,他们终于大获丰收。2020年,江门村全部脱贫,农民人均收入翻了十几倍。如今村里建起了产业工业园,村民的荷包都鼓了起来,打赢了脱贫致富的攻坚战
她用了十年的大好青春带领村民打赢了脱贫致富的攻坚战
议学情境四
结合议学情境分析是谁让村民的荷包都鼓了起来,打赢了脱贫致富的攻坚战?这体现了人民群众的什么作用?
可以相互交流(V:fengyan7203)
议学问题
2、人民群众的作用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①地位: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②表现:在阶级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
在社会主义社会,是通过人民群众推动改革实现社会变革的。
③实现方式: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人民群众
全体公民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02
议题二:怎样与人民同行?
议学情境五
党和乡亲我作桥
结合议学情境分析作为党员的杨宁,是如何带领苗乡脱贫而感动中国的
可以相互交流(V:fengyan7203)
议学问题
1、党的群众观点:
(1)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 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2)地位: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
全体公民
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2、党的群众路线:
(1)内容: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地位: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人民群众
全体公民
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
(1)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
(2)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3)也是推动改革开放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4.基本要求(在新时代如何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
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人民群众
全体公民
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重难点突破: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社会历史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人民群众的地位
人民群众的作用
党的群众观点
党的群众路线
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
怎样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小结
1.(2022秋·吉林长春·高二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校考期中)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们国家创造无数辉煌,离不开千千万万普通中国人民的艰辛努力。这反映出人民群众( )
①是社会变革主力军,是创造社会历史的源泉
②决定社会历史的性质,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③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④通过有目的的意识活动来引领社会历史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课堂练习
【答案】D
【详解】③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作者”,表明人民群众通过有目的的意识活动来引领社会历史发展;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人民群众创造无数辉煌,表明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③④符合题意。
①: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创造社会历史的源泉。“人民群众是创造社会历史的源泉”这一说法不科学,①排除。
②:物资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历史的性质和面貌,②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D。
课堂练习
2.(2023·吉林长春·高二校考学业考试)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哲学上看,习近平总书记上述论断是基于( )
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②人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③人人都是历史活动的推动者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课堂练习
【答案】B
【详解】①④:我们党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是基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①④符合题意。
②③:人包括人民群众和敌人,人民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推动者,②③错误。
故本题选B。
课堂练习
3.(2022秋·吉林通化·高二校考期中)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列宁指出,先锋队只有当它不脱离自己领导的群众并真正引导全体群众前进时,才能完成其先锋队的任务。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观点的共同之处在于( )
①承认人民群众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主张无产阶级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③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
④倡导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课堂练习
【答案】D
【详解】③④: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列宁指出先锋队只有当它不脱离自己领导的群众并真正引导全体群众前进时,才能完成其先锋队的任务。这说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观点的共同之处在于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倡导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③④正确。
①: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①排除。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②排除。
故本题选D。
课堂练习
4.(2022秋·吉林长春·高二长春市第二中学校考期中)在疫情紧绷神经的日子里,无数小铺维系着城市的烟火气,充溢着邻里的人情味。某地全力帮扶民生小店,“4十3”产业发展扶持政策、“2+2”精品夜市……一系列帮扶政策措施温暖着人心,聚拢着人气。该地的做法( )
①反映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体力量
②是基于人民群众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践行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在要求
④体现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课堂练习
【答案】D
【详解】①:材料强调的是该地采取一系列帮扶政策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材料没有体现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主体作用,①排除。
②:人民群众的生产劳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②错误。
③:该地采取一系列帮扶政策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③正确。
④:针对疫情期间经济发展现状,该地出台相关政策,并取得积极成效,这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④正确。
故本题选D。
课堂练习
5.(2023秋·吉林长春·高三长春市第五中学校考期末)实行党的群众路线,必须重视调查研究。早在1930年,毛泽东就鲜明地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的具体方式多种多样,但无论采取哪一种方式,都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中,虚心向群众学习,从实践中学习。这是因为( )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力军,决定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课堂练习
【答案】A
【详解】①④: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中,虚心向群众学习,从实践中学习,说明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①④正确。
②:生产力决定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②错误。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③错误。
故本题选A。
课堂练习
6.(2022秋·吉林白城·高二校考期中)粮稳国安,我国粮食供给保障体系依靠“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的做法,有效维护了国家粮食安全。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我国粮食安全还存在着隐患和风险。为此,我们要坚定走好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继续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提高粮食质量安全水平,调动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其中蕴含哲学道理正确的是( )
①立足制度建设,建立维护粮食安全的长效机制
②分析粮食安全问题既要把握主流,又要看到支流
③具有能动创造性的意识推动粮食安全问题的解决
④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生产力的体现者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课堂练习
【答案】C
【详解】①:应该是立足实际情况,而不是立足制度建设,①排除。
②:我国粮食供给保障体系依靠“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的做法,有效维护了国家粮食安全。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我国粮食安全还存在着隐患和风险,说明分析粮食安全问题既要把握主流,又要看到支流,②说法正确。
③:具有能动创造性的意识,不一定是正确的意识,不一定能推动粮食安全问题的解决,③错误。
④:我们要坚定走好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调动种粮农民的积极性,这说明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生产力的体现者,④正确。
故本题选C。
课堂练习
7.(2022秋·吉林长春·高二长春外国语学校校考期中)中国共产党波洲壮园的百年征程和奋4实践雄辩证明: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党打江山、守江山的目的所在、胜利之本:只要我们始终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就一定能够 不断创造出更多令人利目相看的人间奇迹。上述材料蕴含的唯物史观道理见( )
①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②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③人民群众的实践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④初心和使命是激励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课堂练习
【答案】A
【详解】①②: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党打江山、守江山的目的所在、胜利之本:只要我们始终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就一定能够 不断创造出更多令人利目相看的人间奇迹。上述材料蕴含的唯物史观道理是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①②正确。
③: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③排除。
④:该选项不属于唯物史观道理,④排除。
故本题选A。
课堂练习
8.(2022秋·吉林松原·高二校考期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共产党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这是因为人民群众是( )
①社会历史的主体
②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社会变革的领导者
④历史的书写者和创造者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课堂练习
【答案】A
【详解】①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书写者和创造者。①④正确。
②: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②与题意不符。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不是领导者。③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A。
课堂练习
9.(2023秋·吉林白城·高二校考期末)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纲要》是“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路线图和施工图,对在新发展阶段不断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更好发挥法治政府建设在保障高质量发展、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更好发挥法治政府建设在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具有重大意义。这一纲要的出台( )
①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②符合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③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人民立场
④体现社会发展前进行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规律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课堂练习
【答案】B
【详解】①:《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属于上层建筑,符合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不涉及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故①不选。
②③:法治政府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体现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故②③正确。
④:材料并未涉及体现社会发展前进行和曲折性相统一,故④不选。
故本题选B。
课堂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