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壶是怎样传热的(教案))(表格式)2024-2025学年人教鄂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壶是怎样传热的(教案))(表格式)2024-2025学年人教鄂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资源简介

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 《烧水过程中的热传递》单元 1.壶是怎样传热的 教学设计
单元 《烧水过程中的热传递》 课题 1.壶是怎样传热的 课时 1
核心 概念 4.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
学习内容及要求 4.1能的形式、转移与转化 5~6年级③举例说出生活中常见的热传递现象,知道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从物体温度高的部分传向温度低的部分。 ④举例说明影响热传递的主要因素,列举它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能够描述热传导发生时的现象。 2. 知道热可以由物体温度较高的部分向温度较低的部分传递,也可以由温度较高的物体向温度较低的物体传递,这种传递的方式是热传导。 科学思维 能根据材料导热性能,将材料分为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能运用热传导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热传导现象。 探究实践 研究壶的传热方式和比较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 态度责任 乐于参与研讨和交流,愿意与人合作,认识到合作有利于提高效率。
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知道热传导的概念和发生时的现象
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是怎样传递热的
教学 准备 教师:铁棒、铜丝、火柴;铁片、蜡;酒精灯、铁架台、三脚架等。
学生:学生活动手册、铅笔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一、聚焦问题:壶是怎样传热的(预设5分钟) 引导学生观察单元页上烧开水和储存开水的图片。 1.提问:你们自己烧过开水吗?在家里看到过烧开水的过程吗? 在烧水过程中观察到了哪些现象? 家里常用什么烧开水?开水储存在哪里? 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我们产生了哪些疑问,能提出一些可以研究的问题吗? 2.提出问题:壶是怎样传热的? 水是怎样热起来的? 壶周围的热现象是怎样产生的? 保温和散热有哪些方法? 3.谈话:烧水时,火在壶底部烧,一会儿水就变热了。水得到的热肯定是通过壶传递的,那么,壶身是怎样传热的?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壶身的传热方式。 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生活经验,提出可以研究的问题。
二、探索1.研究壶的传热方式(预设15分钟) 2.比较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预设15分钟) 引导学生设计金属传热实验 谈话:壶身是由金属制成的。要研究壶身是怎样传热的,就要研究金属是怎样传热的。怎样设计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呢?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全班交流,归纳全班意见,形成实验方案。 做金属传热实验 谈话:根据同学们讨论形成的实验方案,我们来做金属传热实验。首先,用条形的金属做实验。 条形金属传热实验一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并记录。 将3-4根火柴棍等距粘在金属丝上,将金属丝水平固定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金属丝的一端,观察现象。 根据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讨论: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教师小结:金属丝上的火柴棍,从被加热的温度高的一端开始依次掉落。说明热由温度高的部分沿着金属丝向温度低的部分传递。 条形金属传热实验二 讨论:水平的金属丝,热能够由温度高的部分传向温度低的部分。如果金属丝是倾斜的,例如,温度高的部分处于较高的位置,热也能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向温度低的部分吗? 将3-4根火柴棍等距粘在金属丝上,将金属丝斜着固定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金属丝高的一端,观察现象。 根据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充分研讨: 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实验现象说明什么? 根据前面两个实验,我们可以初步得到什么结论? 教师小结:金属丝上的火柴棍,从被加热的温度高的一端开始依次掉落。说明热由温度高的部分沿着金属丝向温度低的部分传递,不受金属丝位置的影响。 片状金属传热实验 谈话:我们用条形金属做了传热实验,下面用片状金属做实验。 用酒精灯加热涂有一层蜡的金属片的边缘,观察现象。 用酒精灯加热涂有一层蜡的金属片的中心,观察现象。 根据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讨论: 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教师小结:金属片上的蜡从被加热的温度高的部分开始熔化,之后,随着热的传递,周围的蜡也逐渐熔化。说明热从金属片温度高的部分向温度低的部分传递。 建构热传导的概念: 提问:结合前面的实验现象和我们的发现,能说出金属传递热的方式有什么特点吗? 教师小结:热沿着金属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向温度较低的部分,这种热传递的方式叫作热传导。 谈话:我们已经研究过金属的热传导了,对其他材料的热传导也有了一些生活经验。各种材料的导热性能是一样的吗?我们来设计实验一起研究吧。 1.引导学生设计比较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 提问:可以比较哪些材料的导热性能? 在研究金属的传热方式时,用酒精灯加热,可以使金属有温度高的部分和温度低的部分,在这个实验中也可以这样作吗? 怎样能够既然安全又稳定地给这些材料的某一部分加热? 在学生回答了这些问题后,引导学生逐渐形成实验方案。 2.做比较不同材料导热性能的实验 比较条形的不同材料导热性能 提问:哪些材料导热快?哪些材料导热慢? 学生进行预测后开始实验:将条形的不同材料,如铁棒、铜丝、木棒、竹筷、玻璃棒、塑料棒等,同时插入开水中,使条形材料的一半露在水外;用手摸条形材料露在水外的部分,感知导热情况。 让学生把感知的情况记录下来,实验后交流自己的发现。 3.比较片状的不同材料的导热发到性能 引导学生继续做片状材料的导热性能实验。 分别将不同的片状材料盖在开水杯上。用手感知传热情况。如果有条件,再用温度传感器测量材料的温度变化。 让学生把感知或测量的情况记录下来,实验后交流自己的发现。 4.根据实验现象研讨并得出结论 提问:根据实验现象,我们有什么发现? 根据材料的导热性能,可以将这些材料分为两类吗? 哪些材料是热的良导体?哪些材料是热的不良导体? 教师小结:可以根据材料的导热性能将它们分为两类。铁棒、铜丝等容易传导热,是热的良导体;木棒、竹筷、玻璃棒、塑料棒等不容易传导热,是热的不良导体。金属材料基本上都是热的良导体,非金属材料很多是热的不良导体。 通过启发和引导,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逐渐形成明确的实验方案。 要遵循学生讨论的实验方法的顺序。 这两个实验意在证明,热传导不受上下左右方向的影响,总是从温度高的一端传向温度低的一端。 无论从铁片中间还是边缘加热,热总是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向温度低的部分。 联系上一个科学实践活动的实验方法,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自行设计比较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的实验。 让学生用手触摸材料,感受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
三、拓展与应用(预设5分钟) 让学生说一说热传导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热传导现象。例如: 观察做饭的锅、烧水的壶,它们大多是用金属材料制作的。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观察锅铲和勺子的柄,它们大多是用橡胶、塑料和木头做成的,为什么? 冬天,用手摸金属制品比摸木制品感觉更凉,为什么? 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感受
四、练一练 一、填空题 根据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将下列材料分为两类。 A玻璃棒 B陶瓷棒 C橡胶棒 D铝棒 E铜棒 F竹棒 热的良导体: D E 热的不良导体: A B C F
五、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
六、板书设计 1.壶是怎样传热的 金属丝 加热 温度高——温度低 金属片(蜡) 加热(熔化) 温度高——温度低 热传导 热的良导体 热的不良导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