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课件(共22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课件(共22张ppt)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第二课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1.2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复习导入
1956
1949
1919
1840
鸦片战争
五四运动
新中国成立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
决 定
民主革命(1840-1949)
社会主义革命(1949-1956)
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社会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
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
议学情境
议学问题1:中国当时处境如何?应该何去何从?
工业
主要工业品 美国 苏联 日本 中国
粗钢 7074万吨 2329万吨 311万吨 15.8万吨
发电量 3451亿度 783亿度 415亿度 43亿度
原油 24892万吨 3344万吨 19万吨 12万吨
原煤 43597万吨 23550万吨 3974万吨 3243万吨
汽车 625.4万辆 27.6万辆 2.9万辆 0
1949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对比
议学情境
议学问题1:中国当时处境如何?应该何去何从?
1952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表
所有制性质 经济成分 百分比
公有制经济 国营经济 19.1%
合作社经济 1.5%
公私合营经济 0.7%
私有制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6.9%
个体经济 71.8%
国际形势
国际上,美国拒绝承认并竭力阻挠其他国家承认新中国,对新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的政策。
分议题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是如何确立的?
(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时间:1949年-1956年
总路线和总任务: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化三改
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1.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议学问题2:观看视频并思考,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是怎样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
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资本主义工商业
资本主义私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
公私合营
农业
个体农民私有制
社会主义集体公有制
农业合作社
手工业
个体手工业私有制
社会主义集体公有制
手工业合作社
改造前性质
改造后性质
改造方式
实质: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议学问题3:为什么说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历史的必然?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国家已经掌握了重要的工矿企业、铁路、银行等国民经济的命脉,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新中国成立之初,民族资产阶级有为新中国建设服务的意愿,党可以通过“利用、限制、改造”的正确政策,最终引导他们走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1950年,中国同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其中规定“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
国营经济
私营工商业
个体农业
国际形势
国营经济迅速发展主导性因素
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
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
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2、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3、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重点
对中国历史发展
对当时中国社会
(1)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2)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3)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社会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人民民主专政更加巩固,从而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
材料
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结束的当天夜晚,赫鲁晓夫突然做出了秘密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引起了思想混乱。《人民日报》编辑部于同年4月发表了重要文章《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在谈论和修改这篇文章时,毛泽东提出,最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毛泽东说:“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吃了大亏之后才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到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毛泽东说:“照抄是很危险的,成功的经验,在这个国家是成功的,但在另一个国家如果不同本国的国情相结合而一模一样的照搬就会导致失败,照抄别国的经验是要吃亏的,照搬是一定会上当的。这是一条重要的国际经验。”
分议题二:新中国如何巩固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
(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崭新的历史课题
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马克思列宁基本原理
+
苏联经验教训
+
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
议学问题4:结合视频和教材P28,总结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次会议有哪些重要的贡献?
最重要贡献是对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作出了规定,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主要矛盾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党的八大
在正确方向的指引下,我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完整的工建立起业
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农业初步满足了国人
基本生活需求
建筑、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获得较快发展
教育医疗事业得到长足进步
国人精神面貌有了极大改变
科技发展取得重要突破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主要工业品 1949年 1976年
钢 15.8万吨 2046万吨
发电 43亿度 2031亿度
原油 12万吨 8716万吨
原煤 3200万吨 4.83亿吨
汽车 100(1955) 13.52万辆
1958
1958
1966-1976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文化大革命”
但是,建设探索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议学问题:我们应当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成就与曲折?
在中国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先例,犹如攀登一座人迹未至的高山,一切攀登者都要披荆斩棘、开通道路。
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不论发生过什么波折和曲折,不论出现过什么苦难和困难,中国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的发展史,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我们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
二、在艰辛探索中前进——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探索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艰难探索的意义(评价)
(1)一个结论: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2)一个飞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3)一个理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4)一个肯定:虽经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
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最为广泛而深刻的
社会变革
(1949—1956)
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1956—1978)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起止时间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性
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
中共八大的贡献
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
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如何评价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总结
重点整合题: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①近代中国,艰辛探索,未能社会性质,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
④社会主义初期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③过渡时期,实现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