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课件(共2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课件(共27张ppt)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第一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第二课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主议题:为什么新民主主义革命能够取得成功?
子议题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是什么?
子议题2:旧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人民进行了哪些尝试 和斗争,为什么不能取得胜利?
子议题3: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
子议题4:为什么说新中国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
(一)悲怆的历程——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
PART 1
一、悲怆的历程——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
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基本国情)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P21 最上面一段)
内忧:封建制度落后,长期闭关锁国,经济、政治、文化都落后
知识拓展:
半殖民地:形式上是独立政府,实质受外国资本主义的控制和压迫,丧失部分主权。
半封建社会:原有的封建关系遭到破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发展,但封建剥削制度仍占主导地位。
外患:西方列强入侵,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形式上是独立政府,实质受外国资本主义的控制和压迫,丧失部分主权。
半封建社会:原有封建关系遭到破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发展,但封建剥削制度仍占主导地位
中外矛盾
阶级矛盾
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一、悲怆的历程——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
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基本国情)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P21 最上面一段)
(一)悲怆的历程——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
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国情)(P21 第一段最后一句)
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
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根本任务)
决定
决定
基本国情决定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决定根本任务。
子议题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是什么?
最主要的矛盾
民族独立
人民解放
目的
前提
国家富强
人民幸福
历史任务/(根本任务): (P21 第2段 要求掌握)
①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②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二者之间的关系:
农民阶级
太平天国运动
地主阶级
洋务运动
资产阶级立宪派
戊戌变法
农民阶级
义和团运动
封建统治阶级
清末新政
资产阶级
辛亥革命
结果:都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P21 倒数第二段)
失败
2.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原因:这是由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P21-22专家点评)
①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是要把中国变成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不允许中国通过资本主义道路强大起来。
②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帝国主义相勾结,打压民族资产阶级。
③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十分弱小,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的特点。
帝国主义不允许
封建势力来打压
民族资产阶级没能力
结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必须另辟新路。( P21最后一段)
子议题2:旧民主主义革命为什么不能取得胜利?
(二)胜利的征程——新民主主义革命
PART 2
(二)胜利的征程——新民主主义革命
主要知识点:
1.指导思想
2.开始标志,特点及意义
3.领导力量
4.取胜法宝和道路
5.性质
6.中国革命的两个步骤
8.革命成果
7.胜利标志和意义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
1、指导思想
子议题3: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
: 马克思列宁主义
(二)胜利的征程——新民主主义革命
思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的特点和意义?
2、开始标志(开端):五四运动
特点: (P23相关链接)
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
意义:①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②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③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1840年
1919年
1949年
旧民主主义时期
新民主主义时期
五四运动:转折点
子议题3: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
3、领导力量(主心骨):中国共产党
1921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
(P23第一段)
子议题3: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P23相关链接)
“统一战线、
武装斗争”
探索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
(P25 第1段第4行)
基本武器
三个主要的法宝
道路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取胜法宝:
(二)胜利的征程——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
无产阶级领导的,
工农联盟为基础的,
人民大众的,
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
民主革命
领导者
基础
主体
任务
思考: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在哪里?
a、性质“新”:(P24 第一段)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
领导权
革命前途
革命范畴
无产阶级
(具有决定性意义)
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各革命
阶级的联合专政、并最终过渡
到社会主义社会
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资产阶级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和资本主义制度
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比较: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
二者最主要的区别是领导阶级不同(选择题)
思考: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在哪里?
b、与旧民主主义革命不同
温馨提示:在书本P24 专家点评
主张“毕其功于一役”,混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不懂得新的时代特点与中国国情,低估计了无产阶级的力量;否定了共产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
“一次革命论”
近代中国的革命应该“毕其功于一役”,即在民主革命时期一举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二次革命论”
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隔着一道“万里长城”。民主革命后应有一个长久的停顿,不应该立即向社会主义转变。
观点辨析
6.中国革命两个步骤
(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 和
两个步骤:
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社会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
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社会。
民主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
(2)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必然趋势。只有完成前一个革命才能完成后一个革命,这两个革命阶段必须相互衔接。
二、胜利的征程——新民主主义革命
典例分析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内存在右的和“左”的两种错误倾向,即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和王明的“一次革命论”,他们不是割裂两者的联系,就是混淆两者的区别。毛泽东就是在批判这两种错误倾向的过程中正确地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辩证统一关系。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的正确表述是 ( )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相同
②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③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可以“毕其功于一役”
④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1949年我们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二)胜利的征程——新民主主义革命
7.胜利标志和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P24 要求背诵)
子议题4:为什么说新中国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
(1)辞旧:(从国家发展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4个彻底)
(2)迎新:(从革命任务看)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
(3)对外: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政治力量对比,鼓舞和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P24 专家点评)
对内
极大地改变≠彻底改变
8.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成果:(p25)
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国革命实际
第一次结合
诞 生
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
新民主主义革命
1.指导思想:
2.开始标志:
3.领导力量:
4.道路和取胜法宝:
5.革命性质:
6.革命步骤:
7.胜利标志:
8.革命成果:
马克思列宁主义
五四运动
中国共产党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
分两步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新中国成立
毛泽东思想的创立
小结:
感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