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整体教学】2.4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单元整体设计+课时课件+课时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大单元整体教学】2.4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单元整体设计+课时课件+课时教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4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在中年级学生学习目标“知道地球陆地表面有河流、湖泊等水体类型”及本单元前三课认识雾与云、雨与雪、霜与露等天气现象的基础上,形成对自然界中水循环的系统认识。而对水循环影响与意义的分析推断又为学习下一课《水与地表形态》做了很好的铺垫,是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教材要求学生能基于之前的学习经验,借助一些关键词语和箭头在示意图中标注水在陆地、海洋和大气之间的循环过程。学生通过绘制概念图的方式记录梳理信息、得出结论,建立水循环的概念。
学习者分析 通过对前面几课《雾和云》《雨和雪》《霜和露》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常见的天气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也明白了这些现象都和水有关,但是对于水循环的概念还不是很清楚。
学习目标确定 科学观念:知道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处于不断循环之中,了解水循环的意义,如产生了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 科学思维:会用概念图的方式记录整理信息,并通过分析、归纳、概括,建立自然界的水循环模型。 探究实践:会描述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不间断的循环过程。 态度责任:了解自然界的水循环系统,树立保护环境、节约水资源的意识。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处于不断循环之中。 难点:能描述地球上的水循环系统。
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要求: 1.初步了解并描述地球上的水循环系统。 2.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引入活动教师活动1 1.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说出三种常见的天气现象 师问:雨、雪、冰雹是从哪里来的? 生举手回答 师:不管是雨、雪,还是冰雹,都是由云变来的。那么云是从哪里来的呢?请同学们根据前面几节课的学习来回答。 生举手回答: 2.揭示主题 师:是的,可以说我们常见的天气现象都是水蒸气变来的,那水蒸气又是哪来的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课堂,去寻找。 板书主题: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学生活动1 学生说出三张图片分别是雨、雪、冰雹三种常见的天气现象。 生举手回答 生1:从天上来,从云中来 生2:当然是从水蒸气变来的 了解本课的主题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导入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今天的学习内容,同时带着问题继续后面的学习。环节二:追根溯源教师活动2 1.头脑风暴游戏 师:我们先来玩一个头脑风暴的游戏吧,请大家都说一说,自然界中的水都分布在哪里呢? 生举手回答 师:让我们接着讨论海洋、湖泊……它们中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小组讨论,组内交流、汇报 课件出示图片 师根据图片和学生的回答做简单解释 课件出示 师:地球上有形形色色的水,不仅地表上有海洋、河流、湖泊、冰川,大气中有水蒸气、云、雨、雪等,土壤中也渗有大量的水,地表下还有我们平时看不到的地下河,连生物体内也含有水……你知道吗?正因为水的存在才会有我们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和生命世界。 我们通过一个结构图来整体了解一下 课件出示 师跟着结构图做简单解释 师:你知道吗? 课件出示小贴士 师:地球上最大的贮水处为海洋,它的贮水量约是地球总水量的97%。地球上水的年总蒸发量大约是505000km3,其中434000km3来自海洋。学生活动2 生举手回答 生1:海洋、湖泊、河流 生2:云里、空气里 生3:雪山、冰川、地下 生4:身体里、蔬菜里、水果里 …… 小组讨论,组内交流、汇报 根据结构图和老师的讲解,明白地球上的水是如何分布的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图片展示和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大家学会用箭头标注水蒸发的方法,同时通过老师的讲解明白地球上水的分布情况。环节三:处理信息教师活动3 师过渡:通过我们前面的追根溯源,我们知道了江河湖泊中的水来自下雨、下雪、下冰雹等,而不管是雨、雪,还是冰雹又都是由云变来的,云是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形成。那这一步步地追溯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讨论,组内交流、汇报 师解释:大家说得非常好,云可以把来自海洋的水运送到陆地上,这种大气中的水分随着气流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的现象称为“水汽输送”。 师小结:根据大家的发现,我们可以总结出,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水的这种循环产生了云、雾、雨、雪等多变的天气现象。 课件出示学生活动3 小组讨论,组内交流、汇报 生1: 我们从云追到水蒸气,从水蒸气追到海洋里的水,从海洋里的水追到雨,从雨又追回到云…… 生2:云可以把来自海洋的水运送到陆地上,也可以…… 生3:我们还找到了其他途径追回到云…… 生4:我发现好多箭头和天气现象有关……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小组讨论自己的发现,理解什么是“水汽输送”,同时总结出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和大气之间是处于不间断的循环状态,正是这种循环产生了不同的天气现象。环节四:表达交流“自然界中的谁训话”教师活动4 师:小组合作,用概念图的方式表示地球上水的循环过程。每标一个箭头,都说一说这个过程中水的状态有没有变化,对环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生小组合作画概念图,老师巡视指导 课件出示 师问:谁来根据自己的概念图,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水是如何循环的? 生举手回答,老师作点评 师小结:大家说得非常好,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几个循环。 (1)海上内循环: 就是海洋面上的水蒸发成水汽,进入大气后在海洋上空凝结,形成降水,又降到海面。它发生的领域是海洋及其上空。 课件出示图片 (2)海陆间循环: 海洋面上的水蒸发成水汽,进入大气后在海洋上空凝结,输送到陆地上空,形成降水,一部分流入江河又流入海洋。 这种循环的意义是使得陆地上的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课件出示图片 (3)陆地内循环: 降落到陆地上的水,通过陆面、水面蒸发和植物蒸腾形成水汽,被气流带到上空,冷却凝结形成降水,又降落到大陆上。 这种循环发生的领域是陆地及其上空。 课件出示图片学生活动4 小组合作画概念图 根据图示,和老师一起探讨交流整理 生1:我认为水循环是地球上的水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到高空变成云,云将水输送到陆地上,流到溪流、河流、湖泊里,溪流、河流、湖泊又将水带入大海。 生2:我发现有一部分水渗入地下,变成地下河,流入海洋。 …… 根据老师的讲解了解三种循环的概念和特点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用概念图的方式解释自然界中水循环的过程,了解水循环的类型,让那个学生对水循环有较全面认识。环节五:拓展活动教师活动5 师过渡:本课的内容我们学完了,你明白了水循环的过程了吗?最后让我们通过一个小小的写作活动,来整理一下我们所学到的内容吧。 课件出示《水娃旅行记》 师:水娃是来自海洋的一个小水滴,请你以《水娃旅行记》写一篇游记,讲述水娃是如何从海洋出发周游世界,最后又回到海洋的,故事里要有水娃的所见所闻和亲身感受,看谁写的内容丰富而又精彩生动。 课件出示范文: 我叫小水滴,住在大海里,喜欢到处旅行。这天,我和伙伴们正在海绵细细。在阳光的照射下,不知不觉地身体变轻了,终于和其他小伙伴一起慢悠悠地升上了高空。 哇!新的旅行开始了,我跨过大海,又越过高山,不断有新的朋友加入了我们的队伍。看:它们来自江河湖沼、森林草地。 我们的队伍越来越庞大,我的身子也越来越重,终于有一天我再也飞不起来了,于是我和我的小伙伴们从天空中降落下来,有的飘进了江河湖泊,有的却钻进了森林草丛,有的钻进了泥土地下…… 终于我们又汇聚到了一起,欢快地奔流,回到了大海妈妈的怀抱。学生活动5 学生写作并交流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写游记的方式进一步理解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
7.板书设计 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自然界中的水都分布在哪里 地表径流 水汽输送到陆地上空→凝结降水 下渗 海洋表面的水蒸发→ 地下径流 水汽输送到海洋上空→凝结降水 海洋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作业布置 1、课下和家人或朋友分享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2、自己画一画水循环的概念图。 练习设计 选一选 1、植物体内的水分主要直接来自( ) A.海洋中的水 B.土壤中的水 C.天空中的水 2、地球上的水循环的过程可以用( )来表示。 A.概念图 B.气泡图 C.思维导图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上升到空中 B.空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珠 C.植物吸收土壤水不会蒸发到大气中 填一填 1、地球上的水在( )、( )及( )之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水的这种循环产生了( )、( )、( )、( )等天气现象。 2、地球上最大的贮水处为( ),它的贮水量约是地球总水量的97%。 3、自然界中的水会在地球表面和天空中不断地往复运动,形成( )。 断一断 1、空气中的水蒸气大部分来自陆地河流的蒸发。( ) 2、云可以把海洋的水运到陆地。( ) 3、雨、雪属于地表的水。( ) 4、地球上有形形色色的水。( ) 5、生活中,形成云的水蒸气全部来自海洋、湖泊以及河流中的水。( ) 6、水循环也包括植物的蒸腾作用放出的水蒸气。( ) 答案: 选一选:B A C 填一填:1、陆地 海洋 大气 云 雨 雪 冰雹 海洋 水循环 断一断:1、× 2、√ 3、× 4、√ 5、× 6、√
9.教学反思与改进 《自然界中的水循环》一课为本单元的核心内容。开篇头脑风暴“自然界中的水”,既温故知新,又为层层追根溯源做好了铺垫。然后通过第二环节的不断追问,自然界中看似没有关系的各种水体就联系在了一起。为了方便学生分析、归纳、概括、总结,教师引导学生采用边提问追溯,边用箭头标注的方式记录整理信息。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在接下来的环节中发现海洋、陆地、大气等不同空间中的水是如何循环往复的。 表达交流环节是在概念图的基础上进行的,概念图的绘制就是学生分析、整合零散信息的过程,而分型表述就是对整合信息的加工概括过程。学生就是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拓展思维和提升能力的。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单元基本信息
单元主题 循环的水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 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地球系统 学习内容: 1.2空气和水是重要的物质。 (3)列举日常生活中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的实例,如晒衣服、雾、玻璃窗上的水珠等。 10.1天气和气候 (1)知道雨、雪、雾等天气现象的成因。 10.2水循环 (2)知道水在改变地表形态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业要求: 1.能解释水在日常生活中的三态变化现象及引起变化的主要因素。 2.能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天气现象,知道水在改变地表形态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能在好奇心驱使下,表现出对未知现象的探究兴趣;具有用证据支持观点的意识。
单元课时设计 5课时
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体现学习主题的育人价值)
主题名称 循环的水
单元设计意图 1.本单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自己熟知的、几乎每天都感受到的“蒸发”“沸腾”和“凝结”现象开始探究,将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探究活动的切入点,引导学生亲历探究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的活动,获得对水循环的科学认识,体验成功的乐趣。 2.本单元对《课程标准》的落实。本单元通过观察、探究、归纳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 3.熟悉整套教材内容,明确该单元在整套教材中与其他单元的关系和作用。 4.该单元分为五课,分别为《雾和云》《雨和雪》《霜和露》《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水与地表形态》。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使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各种自然现象的成因是什么,为后面研究水的循环做准备;第4课《自然界中的水循环》让学生明白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的不间断的循环过程;最后一课是认识水在地表流动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主题学情分析 学生对生活中的天气变化有着直接的体验,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知道了常见天气的种类,了解了一些观测天气变化的方法,能较为准确地辨析天气状态,知道冰、水,水蒸气是状态不同的同种物质,且知道0℃、100℃分别是水和冰、水和水蒸气转换的临界温度,这些都为本单元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学生对天气的成因还缺乏理性的认知,较难将其与水循环建立联系,或简单理解为“天气都与水相关”。另外,学生对地表形态的类型缺乏了解,易与水体类型混淆。 在处理信息方面,多数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需要从阅读、媒体或网络等不同途径中获取信息,但甄别信息、判断信息价值的能力存在差异,特别是在对信息进行归纳、分类并创造性地表达方面的能力较为缺乏。第一单元侧重训练学生用科学语言、概念图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并表述探究结果。本单元作为高年级段第二个“处理信息”探究要素的训练单元,将在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的过程中,继续重点提升学生用概念图、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并表述探究结果的能力。
开放性学习环境 指导性预习:阅读+问题+检测; 大单元大概念大任务课堂学习:问题+探究+讲述+整合+实战; 现代教育新技术:PPTX+微视频+网络+师生互助
二、单元学习目标设计(基于标准、分析教材、结合学情,体现素养导向)
单元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 1.列举日常生活中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的实例;知道温度是影响水结冰和水沸腾过程的主要因素。 2.描述雾、云、雨、雪、霜、露等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 3.举例说明水在地球上的循环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 4.举例说明水在地表流动的过程中,塑造着地表形态。 科学思维: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方法,展示对事物的系统、结构、关系、过程及循环的理解,能使用或建构模型,解释有关的科学现象和过程。 探究实践:学生基于所学的知识,用概念图、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结果。 态度责任:了解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活动会对环境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自觉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学习活动/任务设计(指向学习目标,强调学生的活动与体验)
第1课时 任务1 名称:猜想假设 学生观看雾的图片或视频,结合自身经验,猜一猜雾是怎样形成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想对雾的形成的经验和认识,比如时间、地点、感受等,并猜测雾的形成原因,为后续的实验做准备。
任务2 名称:雾是如何形成的 依据我们的假设,小组讨论设计一个实验,模拟雾的形成。 设计意图:通过实现模拟雾的形成,如“玻璃杯里装入冷水行不行呢”,提醒学生需要做两组实验形成对比。
任务3 名称:处理获得的信息 整理获得的信息,与大家交流雾是怎样形成的。 设计意图:通过两种整理信息的方法:一种是根据研究目标分类整理,将形成雾的条件和没有形成雾的条件分开整理并进行对比;另一种是借助流程图来呈现雾的形成过程,最后得出与雾的形成过程相关的结论。
任务4 名称:云的形成 根据雾的形成,和同学们交流、推测云是如何形成的。 设计意图:结合雾的形成原因,推测云的形成原因,从而比较两者的联系。
第2课时 任务5 名称:猜想假设 回忆下雨前的天气特征和以往学过的知识,想一想雨是怎样形成的。 设计意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雾和云的形成过程,能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合理的猜想,假设雨的形成过程。
任务6 名称:模拟雨的形成 根据假设,选择合适的材料,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来模拟雨的形成,观察并记录雨的形成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探究实验,模拟雨的形成,继而推测大自然中雨的形成过程。
任务7 名称:处理实验信息 问题:实验中,我们在哪里看到了“雨”?“小水滴”是如何变成“大水珠”的? 设计意图:依照“雨”形成的时间顺序,结合大家的假设,用流程图展示观察到的现象,从而解释雨是怎样形成。
任务8 名称:雪的形成和生活中的水蒸发 依据雨的成因,与同学交流、推测雪是如何形成的。 设计意图:进一步推测出雪的形成原因。最后引导学生交流生活中水的蒸发和凝结现象,进一步理解水在自然界中三种不同的存在状态。
第3课时 任务9 名称:猜想假设 通过图片,观察霜和雪的样子,分析比较霜和雪的特点,猜一猜霜的形成需要什么条件。 设计意图:从“霜是如何形成的”这一问题引入,引导学生将霜和与其特点相似的天气现象——雪进行类比,有针对性地对霜的形成所需条件作出假设。
任务10 名称:我们的假设正确吗? 问题:针对猜想假设展开的搜集事实证据与处理信息的实验探究活动 设计意图:学生设计实验模拟霜的形成,通过对实验中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将温度数据与观察到的结霜现象对应,概括总结霜是怎样形成。
任务11 名称:对结论的迁移应用 问题:霜和露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我们能根据霜的成因及出现霜和露时的天气来解释露是怎样形成的吗?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对霜和露进行类比,推测出露也是有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的,再联想到霜和露出现时的天气现象,从而理解霜和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形成的。
第4课时 任务12 名称:水蒸气从哪里来 观看图片,欣赏地球上形形色色的水,回顾本单元的学习经历和以往的经验,说一说形成云的水蒸气是从哪里来的。 设计意图:借助一些关键词语和箭头在示意图中标注水在陆地、海洋和大气之间的循环过程。
任务13 名称:处理信息 问题:通过一步一步地“追根溯源”,我们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学生的讨论和回答,并结合前三课对雾与云、雨与雪、霜与露等天气现象的认识基础上,形成对自然界中水循环的初步认识。
任务14 名称: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用概念图的方式表示地球上水的循环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绘制概念图的方式记录梳理信息、得出结论,建立水循环的概念,同时学生的分析、归纳、概括等能力得到发展,并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很好的铺垫。
第5课时 任务15 名称:猜想和假设 呈现小水滴在旅行过程中看到的地形图片,提出问题:它们是怎样形成的?根据学过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四种地形的成因做出猜想假设。 设计意图:借助探究小组的观点给学生提供参考:可能与水有关,因为流动的水是有力量的;沟壑的形成可能与雨水冲刷有关,因为雨后土壤上形成的水沟和沟壑的形成特别像。同样峡谷的形成也可能是河流冲刷出来的。
任务16 名称:实验——流水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小组讨论,利用合适的材料,模拟水在地表的流动过程,观察并记录地表形态的变化情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设计模拟实验,将模拟实验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熟悉的地形相结合,借助沟壑、峡谷的示意图,理解不同地形的形成过程,总结得出结论。
任务17 名称:处理实验信息 问题:模拟实验中观察到了哪些现象?它们和哪些地表形态相似? 设计意图:通过画示意图的方法描述流水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明白地壳运动构造着山脉、海沟、平原、盆地等地形。
四、单元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要素 针对单元整体描述
评价内容 第1课时《雾和云》: 1.能依据自己的猜想,设计实验模拟雾的形成过程。 2.能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用科学语言、流程图等方式记录并整理实验信息,描述雾和云的形成原因 第2课时《雨和雪》: 1.知道雨是水蒸气在空气中手冷凝结、聚集、降落形成的。 2.能设计模拟实验,探究雨的形成过程,并利用雨的形成过程对雪的形成进行合理推测。 第3课时《霜和露》 1.知道水在不同的环境温度条件下会形成不同的天气现象,从而解释露的形成。 2.能通过比较霜和雪的特点,初步猜想霜的形成条件,并能设计实验模拟霜的形成。 第4课时《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1.会用概念图的方式记录整理信息,并通过分析、归纳、概括,建立自然界的水循环模型。 2.会描述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不间断的循环过程。 第5课时《水与地表形态》 1.知道流水在改变地表形态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能通过设计模拟实验探究流水对地表的影响,并运用分析、比较、推力、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结论。 3.能运用统计图、示意图等方式记录流水对不同坡度土壤的作用,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
评价指标 第1课时《雾和云》:了解描述雾和云的形成原因。(科学观念)能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的方法,用科学语言、流程图等方式记录并整理实验信息。(科学思维)能依据自己的猜想,设计实验模拟雾的形成过程。(探究实践)乐于分享自己的观点,乐于和小组成员合作探究雾和云的形成原因。(态度责任) 第2课时《雨和雪》:知道雨是水蒸气在空气中受冷凝结、聚集、降落形成的。(科学观念)学会用流程图处理信息,解释雨的形成原因,并利用雨的形成过程对雪的形成进行合理推测。(科学思维)能设计模拟实验,探究雨的形成过程。(探究实践)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科学态度,学会解释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态度责任) 第3课时《霜和露》:知道水在不同的环境温度条件下会形成不同的天气现象;解释露的形成。(科学观念)能用表格的方式记录并整理信息,分析、概括出霜的形成过程。(科学思维)能通过比较霜和雪的特点,初步猜想霜的形成条件,并能设计实验模拟霜的形成。(探究实践)感受生活中的各种天气现象,并乐于分享给同学们。(态度责任) 第4课时《自然界中的水循环》:了解水循环的意义,如产生了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科学观念)会用概念图的方式记录整理信息,并通过分析、归纳、概括,建立自然界的水循环模型。(科学思维)会描述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不断的循环过程。(探究实践)培养观察、描述的能力及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态度责任) 第5课时《水与地表形态》:知道水对地表形态有侵蚀、沉积作用。(科学观念)通过实验,运用分析、比较、推力、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结论。(科学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设计模拟实验探究流水对地表的影响。能运用统计图、示意图等方式记录流水对不同坡度土壤的作用,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探究实践)愿意与同学分享交流,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态度责任)
评价方法 课上评价 1.教师激励评价 2.学生自我反思评价 3.成果展示,学生互评:赞赏性评价和质疑性评价 5.使用评价量化表,延时评价 课后评价 1.课时作业 2.单元测试
五、单元作业设计
选一选。 1.关于雨和雪,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形成雪的温度比形成雨的温度更低 B.雨和雪都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变化而来的,本质都是水 C.雨是降水,雪不是降水。 2、下列关于水循环,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滴。 B.地面上的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上升到空中。 C.海洋中的水不是淡水,所以不会进入水循环。 3.自然界中水循环的根本动力来自( )。 A.地球自转 B.太阳 C.人类活动 4.下列属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地表形态是( ) A.冲积平原 B.峡谷 C.南水北调 5.“三面环山夹一川,盆地错落涵三江”是浙江省金华市地貌的基本特征,其中盆地底部是宽度不一的平原,这些平原形成的原因主要是( ) A.土壤流失 B.风化作用 C.流水侵蚀与沉积 6.在环境温度低于0℃时,如果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过高,就会附着在物体表面上,并形成小冰晶,这就是( )。 A.雾 B.雨 C.霜 二、填一填。 7.云和雾的成因是一样的,主要由( )和( )组成。 8.空气中的水蒸气在( )受冷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小水滴或小冰晶在( )里相互碰撞、合并,变成越来越大的水滴【温度( )0℃时】。当水滴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便会降落下来,形成( )。 9.地球上的水在陆地、( )及( )之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水的这种循环产生了云、( )、( )、( )等多变的天气现象。 10.大气中的水分随着气流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的现象称为“( )”。 11.降雨形成的地表径流在( )中,对地表产生了( )和( )作用,塑造着沟壑、( )、( )等不同的地表形态。 三、判一判。 地球上时时刻刻都在进行水循环。( ) 露出现的时候,天气都比较冷,空气也比较潮湿。( ) 雾和云都是气体状态的水。( ) 形成霜的温度比形成露的温度低。( ) 海洋中的水一直在蒸发,不久的将来就会干枯。( ) 四、简答题 17.下雨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影响? 18.请分别写出生活中水的蒸发和凝结现象。(两种现象各写两个) 19.请说一说地球上的水是怎样循环的? 答案: 一、1.C 2.C 3.B 4.C 5.C 6.C 二、7.小水滴 小冰晶 8.高空 云 高于 雨 9.海洋 大气 雾 雨 雪 10.水汽输送 11.流动 侵蚀 沉积 峡谷 冲积平原 三、12.√ 13.√ 14.× 15.√ 16.× 四、 17.答:两个方面:(1)给人类生产生活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主要是对农作物的灌溉、降低气温、补充地下水;(2)泛滥的时候,给人类带来灾难,毁坏人类的家园,毁坏公共建设与设施。只有积极加以防范,才不会影响到我们的正常生活。 18.答:凝结:冬天进到温暖的室内,眼镜片上会有一层水珠(雾);冷天的室内窗户上会出现水珠或霜等;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冷饮瓶,过一会儿外壁会出现水珠。 蒸发:生菜放久了会变萎缩(面包放久了会变干);出汗后等一会感觉皮肤凉;湿毛巾、湿衣服晾干了等。 19.地球上的水在不断地循环,降水到达地面之后,通过径流至江、河、、湖、海、水库等,或径流渗至地层,或是铜鼓蒸发至大气中,以这样的方式循环不止。
六、单元教学结构图
循 环 的 水
七、反思性教学改进(实施后填写)
模拟实验作为一种重要的实验类型,尤其是在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是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常用方法,但是学生设计模拟实验的能力还比较欠缺,所以在制定计划时必须引导学生明白实验的目的及实验中各种器材的作用,以及每一个实验步骤的意义。关于处理信息的方法要根据不同的实验需求进行选择,在中年级学段学生已经接触过不同的处理信息的方法,如从资料中找证据、图表法、涂色法、模型法等多种方法,本单元则主要选择了分类整理法和绘制流程图法。 优点:让学生做课堂的小主人,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解决问题。 不足:不能每个人真实地体验实验的过程。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7张PPT)
第4课时
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大象版)六年级

01
学习目标
内容总览
02
新知导入
03
探究新知
04
课堂练习
05
课堂总结
06
作业布置
教学目标
知道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处于不断循环之中,了解水循环的意义,如产生了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
01
02
会用概念图的方式记录整理信息,并通过分析、归纳、概括,建立自然界的水循环模型。
03
会描述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不间断的循环过程。
科学观念
04
了解自然界的水循环系统,树立保护环境、节约水资源的意识。
科学思维
探究实践
态度责任
雨、雪、冰雹是从哪里来的?


冰雹
新知导入
不管是雨、雪,还是冰雹,都是由云变来的。那么云是从哪里来的呢?
当然是从水蒸气变来的……
新知导入
追根溯源
树叶可以放出水蒸气,动物呼吸也可以呼出水蒸气……
海洋、湖泊、河流中的水可以蒸发变成水蒸气!
我们都用向上的箭头表示出来……
我知道雪山上的雪、冰川中的冰也都可以直接变成水蒸气……
让我们接着讨论海洋、湖泊……它们中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探究新知
追根溯源
海洋、湖泊、河流中的水可以蒸发变成水蒸气。
探究新知
追根溯源
树叶可以放出水蒸气,动物呼吸也可以呼出水蒸气。
探究新知
追根溯源
雪山上的雪和冰川里的冰都可以直接变成水蒸气。
探究新知





追根溯源
海洋水
陆地水
大气水
冰川
地下河
土壤水
生物水
河水
雨、雾、露、雪、冰雹
湖泊水
水蒸气

探究新知
追根溯源
探究新知
地球上最大的贮水处为海洋,它的贮水量约是地球总水量的97%。
地球上水的年总蒸发量大约是505000km3,其中434000km3来自海洋。
处理信息
云可以把来自海洋的水运送到陆地上,也可以……
我们从云追到水蒸气,从水蒸气追到海洋里的水,从海洋里的水追到雨,从雨又追回到云……
我发现好多箭头和天气现象有关……
我们还找到了其他途径追回到云……
大气中的水分随着气流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的现象称为“水汽输送”。
探究新知
处理信息
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水的这种循环产生了云、雾、雨、雪等多变的天气现象。
探究新知
小组合作,用概念图的方式表示地球上水的循环过程。每标一个箭头,都说一说这个过程中水的状态有没有变化,对环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探究新知
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探究新知

蒸腾
吸水
渗入
陆地
湖泊
地下河
蒸发
水汽输送
蒸发
雨、雪、雹
河流
海洋
雨、雪、雹

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探究新知
海上内循环:就是海洋面上的水蒸发成水汽,进入大气后在海洋上空凝结,形成降水,又降到海面。
发生领域:海洋及其上空
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探究新知
海陆间循环:海洋面上的水蒸发成水汽,进入大气后在海洋上空凝结,输送到陆地上空,形成降水,一部分流入江河又流入海洋。
意义:使得陆地上的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探究新知
陆地内循环:降落到陆地上的水,通过陆面、水面蒸发和植物蒸腾形成水汽,被气流带到上空,冷却凝结形成降水,又降落到大陆上。
发生的领域:陆地及其上空
拓展活动
《水娃旅行记》
拓展延伸
水娃是来自海洋的一个小水滴。以《水娃旅行记》为题写一篇游记,讲述水娃是如何从海洋出发周游世界,最后又回到海洋的。故事里要有水娃的所见所闻和亲身感受,看谁写的内容丰富而又精彩生动。
我叫小水滴,住在大海里,喜欢到处旅行。这天,我和伙伴们正在海绵细细。在阳光的照射下,不知不觉地身体变轻了,终于和其他小伙伴一起慢悠悠地升上了高空。
哇!新的旅行开始了,我跨过大海,又越过高山,不断有新的朋友加入了我们的队伍。看:它们来自江河湖沼、森林草地。
拓展活动
拓展延伸
我们的队伍越来越庞大,我的身子也越来越重,终于有一天我再也飞不起来了,于是我和我的小伙伴们从天空中降落下来,有的飘进了江河湖泊,有的却钻进了森林草丛,有的钻进了泥土地下……
终于我们又汇聚到了一起,欢快地奔流,回到了大海妈妈的怀抱。
拓展活动
拓展延伸
1、植物体内的水分主要直接来自( )
A.海洋中的水 B.土壤中的水 C.天空中的水
2、地球上的水循环的过程可以用( )来表示。
A.概念图 B.气泡图 C.思维导图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上升到空中
B.空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珠
C.植物吸收土壤水不会蒸发到大气中
选一选
A
B
C
课堂练习
填一填
1、地球上的水在( )、( )及( )之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水的这种循环产生了( )、( )、( )、( )等天气现象。
2、地球上最大的贮水处为( ),它的贮水量约是地球总水量的97%。
3、自然界中的水会在地球表面和天空中不断地往复运动,形成( )。
陆地
海洋
大气


冰雹
海洋
水循环

课堂练习
断一断
1、空气中的水蒸气大部分来自陆地河流的蒸发。( )
2、云可以把海洋的水运到陆地。( )
3、雨、雪属于地表的水。( )
4、地球上有形形色色的水。( )
5、生活中,形成云的水蒸气全部来自海洋、湖泊以及河流中的水。( )
6、水循环也包括植物的蒸腾作用放出的水蒸气。( )
×
×


×

课堂练习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自然界中的水循环,了解了水循环的意义,如产生了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会描述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不间断的循环过程。
1、课下和家人或朋友分享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2、自己画一画水循环的概念图。
作业布置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让备课更有效
www.21cnjy.com
Thanks!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