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必修四、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课练(含答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必修四、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课练(含答案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课练
班级     小组      姓名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3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2022年8月,新修订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增补了近千条新词语,包括“共享经济、互联网+、移动支付、供给侧”等不少经济类新词。经济类汉语新词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融为一体,记录着人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类经济活动,见证了我国经济实力的历史性跃升。这说明( )
①文化是人们在实践中创造的 ②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③文化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④文化与经济发展完全同步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尚书,尧典》曰:“诗言志”,诗歌成为传达理想价值、展现中华文化的重要艺术载体。随着《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诗意中国》等文化节目的播出,全国掀起了诗词文化热。热爱诗词在当代青少年中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为提高文化素养、坚定文化自信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由此可见( )
①文化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呈现出来 ②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
③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服务社会的功能 ④文化能够塑造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在学习“文化的本质与功能”内容时,王同学认为文化与文明是一回事。下列观点能反驳王同学观点的是( )
①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
②文明就是积极向上的,文化有先进落后之分
③文化与文明都是实践的产物,创造主体都是人
④文明与野蛮相对立,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一处处旧址、一座座纪念馆,记录着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承载着革命传统和精神。保护好革命文物,不仅是党和人民的共识,也应成为各地政府和广大群众的切实行动。这是因为( )
①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
②革命文物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文化素养可以通过参与文化活动培养
④革命文物对人的影响总是难以抹去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最近,热播剧《风吹半夏》正吸引着亿万观众整点追剧。此剧展示了中国社会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发展变迁,剧中既有“光荣与梦想”,也直面中小企业在时代浪潮中面临的残酷现实,塑造出了众多鲜活的劳动者、建设者、改革者、创业者等人物形象。由此可见,该剧( )
①创作源于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与主创人员的匠心营造
②蕴含着“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这一主流价值观的精神内核
③是对中国社会90年代以来发展变迁的真实反映
④能为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提供一定的精神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某省围绕非遗赋能乡村振兴,在“非遗进景区”“非遗进民宿”、非遗主题旅游线路打造等方面下功夫,探索“非遗+旅游”发展新路径,发挥非遗促进就业增收的作用,让非遗产业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材料说明( )
①一定的文化决定一定的经济、政治
②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
③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④文化具有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重要功能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方案》对“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明确要求。乡村建设注重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是基于( )
①优秀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和推动发展的功能
②文化可以反作用于经济,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③文化离不开物质载体,优秀文化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
④人的文化素养的高低决定于后天所处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万年是世界稻作重要起源地。万年仙人洞的考古证实,1.2万年以前我们的先民们就开始了对野生稻的利用,先民们辛勤劳作,逐步掌握了稻作技术,并精心培育出地方晚籼优质稻良种“坞源早”。这印证了( )
①中华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和创新性
②中华文明要保持旺盛生命力,必须不断摒弃传统文化
③中国人民的特质和禀赋铸就了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明
④中华文明对周边国家和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2023年12月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了6.2级地震后,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向灾区捐赠款物价值已超过4.6亿元,心理咨询类、医疗服务类、志愿服务类等社会组织,为受灾群众提供心理咨询、医疗救助等暖心服务。这说明( )
①抗震救灾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结晶
②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
③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量彰显
④扶危济困等中华人文精神得到了传承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2024年春晚创意节目《年锦》将汉、唐、宋、明四个不同朝代的传统纹样与华丽的舞美技术相融合,为全球观众织出一幅跨越千载的纹样服饰变迁图卷。众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号,正在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这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①能超越时代限制展现出强大生命力,增强文化自信
②具有超越时空的魅力,推动我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③在创新中发展,更好满足海内外日益提升的文化需求
④不断创新传承的手段和方式,其基本特征因时而变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站不倚门、话不高声;夹菜不过盘中线;称呼长辈必须以“您”开头……微信朋友圈中一则“济南老家规矩,你知道多少”的帖子广为流传,引起了人们对家风的关注。对于这些传统的家风,我们应该( )
①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②继承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发展
③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批判地予以继承
④摒弃传统文化,顺应时代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2.国家非常重视传统村落及其古建筑、民俗的保护。随着政府投入、市场运作,传统村落古民居业兴了,民富了,村“活”了,旅外游子乡愁寻根有“乡”有“根”可寻了。由此可见( )
①传统村落承载、表达和展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②传统文化要原汁原味地继承和保护,才更有意义
③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发展
④政府投入、市场运作是传统村落保护的最佳途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第19届亚运会于2023年9月23日至10月8日在杭州举行。杭州亚运会吉祥物组合“江南忆”,三个机器人造型的吉祥物分别是琮琮、莲莲和宸宸。“琮琮”以机器人的造型代表世界遗产良渚古城遗址,名字源于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代表性文物玉琮。具有精美绝伦纹饰的玉琮是良渚文化的重要标志物,散发着永恒的魅力。全身以黄色为主色调,见证了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吉祥物“琮琮”( )
①作为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②作为良渚文化的重要标志物,说明越古老的文化越有价值
③适应时代要求,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④文化寓意鲜明,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优越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4.传统不代表固守和僵化,传承传统文化既要坚守中华文化数千年凝聚与延续下来的经典元素、优秀基因,也要善于运用新思维、新技术、新方式,丰富并拓展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只有坚持守正创新,才能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在新时代迸发出澎湃的生命力。这就需要我们( )
①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
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筑牢中华文化传承的根基
③坚持理念、手段、方式的创新,同时为传统文化赋予新的内容
④展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展示我国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5.2024年3月5日是第61个学雷锋纪念日。雷锋用短暂而平凡的一生,谱写了永恒的精神篇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学雷锋活动融入日常、化作经常,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之所以要大力弘扬雷锋精神,是因为它( )
①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标识,能激励人们向上向善
②作为民族精神的结晶,凝结着14亿中华儿女的共同价值追求
③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能激励人民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④适应了新时代奋斗的实践需要,是推动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知所从来,方明所往。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一百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构建起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蕴含着“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精神密码,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伟大建党精神( )
①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
②继承、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
③与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文化基因一脉相承
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历久弥新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7.新时期新形势下,我国已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面临“弯道超车”的新趋势新机遇,我们必须弘扬中国精神,激发全民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热情,凝聚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当今时代需要弘扬中国精神,因为它( )
①是发展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内在要求
②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③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特征和价值追求
④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8.2024年1月19日,“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大会在京召开,大会对81名“国家卓越工程师”和50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进行了表彰。“国家卓越工程师”奖章(图5)章体通径为60毫米,银镀金材质,以红、金为主色调,中央是五角星和天安门,外圈铺满高铁、大桥等代表性工程技术成果元素。奖章的这一设计( )
①立足新时代之基,体现了新时代精神
②能激发人民群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
③表明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和灵魂
④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9.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0多万建设者团结奋斗,修筑了川藏、青藏公路,创造了世界公路建设史上的奇迹,也铸就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两路”精神( )
①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丰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③彰显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和梦想精神
④在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发挥关键性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在百年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些精神( )
①具有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特征
②集中体现了中华各民族的整体风貌
③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
④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共4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最近,重庆有几则考古消息:探秘“巫山人”迎来新进展;武隆发现纪年明确的“关口西汉一号墓”,出土珍贵文物600余件……通过考古,采撷大地深处的文明碎片,寻找流淌千年的历史文脉,能够找到一座城市文化的根和魂。叩开历史的大门,当一座座散落的遗址串珠成链,一个个历史的碎片拼凑成画,那些遥远的时光和故事,孕育出流光溢彩的人文精神,滋养城市的底蕴,文脉得以赓续,城市的发展脉络愈发清晰、形成独具辨识度的城市文化符号。
文脉是一条河,由“过去”经“现在”流向“未来”,成为持续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力量。打造文化强市,寻的是千年文脉,筑的是人文精神,树的是时代新风。
有人认为,历史是前行的包袱,发展需要轻装上阵,应“破旧立新”。结合材料,运用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辨析。(8分)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化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繁荣发展乡村文化。
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直苴村的村民李济雁,在县城的彝绣一条街开了店铺,售卖贴近现代人生活的文创产品,例如绣着精致图案的彝绣笔记本,装点着彝绣的商务包等。古朴与精致碰撞、传统与现代交融、民族与时尚牵手,让古老技艺焕发了新活力。彝绣文创不仅走入更多人的生活,也日益走向世界,由楚雄彝绣饰品缀饰的时尚服装去年9月在米兰时装周上闪亮登场。安徽金寨县大湾村,连续6年举办农民村晚,村民自己编排,年轻人也热情参与。丰富的文化生活令人感慨,大家的精气神越来越足,对美好生活有了更高的期待。
  乡村全面振兴,既要塑形,也要俦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阐述繁荣发展乡村文化的意义。(8分)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黄河文化在漫长的利用和治理黄河的实践中,通过贸易、文化交流、政治外交等活动,从中原地区向四周传播并走向全球,搭建起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向世界传递了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深刻影响着世界文明发展进程。
结合材料,运用“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分析弘扬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8分)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百折不损、光而不滑,宜书宜画,不腐不蠹,一纸长寿千年,文书典籍、讲道经文、书画精品,大多赖此千古传存。这就是得名于唐,成熟于宋元,盛于明清,兴于今,传承千年从未间断的中国一绝——宣纸。一张宣纸从投料到成纸,需要一百多道工序。时代变迁,生产技艺不断改进、规模不断扩大,但手工造纸的传统却始终没有改变。宣纸的生产工艺中,难度最大也最关键的环节,当属捞纸。手工捞纸讲究的是精细,听水的声音,感知竹帘晃动的韵律,不过十几秒,一张湿润的宣纸便有了雏形。一口大水槽、一块竹网帘,两位捞纸工,看似简单的动作,却是宣纸制作工艺中最难的步骤。一张张薄如蝉翼的宣纸,凝结着一代代宣纸人的专注与磨砺,而正是因为对技艺的严苛要求,才让宣纸具备了易保存、不褪色的特点,也被冠以“国之瑰宝、纸寿千年”的美誉。
一纸载千秋,它带着历史的温度,穿越光阴而来,也将把我们丰富多彩的时代印迹,留给明天。
结合材料,综合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一纸载千秋”的理解。(8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进伟大的事业。一代代航天人追逐梦想,勇于探索,破解了一个又一个飞天征途上的“拦路虎”,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急难险重的技术难关,孕育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成功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载人航天发展道路。这是中国航天人在建设科技强国征程上立起的又一座精神丰碑,激扬起亿万人民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运用中华民族精神的知识,分析载人航天精神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作用。(8分)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课练
参 考 答 案
1.A[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增补了不少经济类新词,记录各类经济活动,见证我国经济实力的历史性跃升,体现出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①②符合题意。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③错误。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与经济发展并非完全同步,④错误。]
2.B[诗歌成为展现中华文化的重要艺术载体,文化节目的播出掀起了诗词文化热,这说明文化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呈现出来,①正确切题。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并不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②错误。
当代青少年逐渐把热爱诗词当做一种时尚,这为提高文化素养、坚定文化自信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这说明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服务社会的功能,③正确切题。优秀文化才能够塑造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④错误。]
3.C[要反驳该同学的观点就需要指出文化与文明的不同之处,即文明与野蛮相对立,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文明都是积极向上的,文化则有先进与落后的区分,②④正确。①③是指文化与文明的联系和共同点,不能作为反驳王同学观点的依据,不符合题意。]
4.C[一座座纪念馆,记录着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承载着革命传统和精神,因为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通过游览参观,培养人们的文化素养,①③符合题意。材料强调要保护文物,未强调革命文物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②不符合题意。革命文物中承载的革命文化对人的影响是难以抹去的,④错误。]
5.C[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因此,该剧的创作源于社会实践,①错误。剧中既有“光荣与梦想”,也直面中小企业在时代浪潮中面临的残酷现实,塑造出了众多鲜活的劳动者、建设者、改革者、创业者等人物形象,这表明该剧蕴含着“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这一主流价值观的精神内核,能为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提供一定的精神动力,②④符合题意。该剧是对中国社会90年代以来发展变迁的能动反映,而不是真实反映,③不选。]
6.C[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①错误。非遗之所以可以赋能乡村振兴,是因为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具有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重要功能,②符合题意。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③表述错误。围绕非遗赋能乡村振兴,发挥非遗促进就业增收的作用,让非遗产业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材料说明了文化具有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重要功能,④符合题意。]
7.A[材料中指出国家要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乡村建设注重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是基于优秀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和推动发展的功能,可以推进和谐乡村建设,文化可以反作用于经济,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故①②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乡村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原因,而该选项强调的是文化与文化载体的关系,二者不构成因果联系,故③不选。后天所处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能够影响人的道德素养和文化素养的高低,但不起决定性作用,故④不选。]
8.B[万年仙人洞的考古证实,1.2万年以前我们的先民们就开始了对野生稻的利用,培育出地方晚籼优质稻良种“坞源早”,表明中华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和创新性,①正确。我们应批判继承传统文化,而不是摒弃传统文化,②错误。先民们辛勤劳作,逐步掌握了稻作技术,并精心培育出地方晚籼优质稻良种“坞源早”,表明中国人民的特质和禀赋铸就了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明,③正确。材料体现了我国农耕文明的发展,未体现中华文明对周边国家和世界文明的影响,④排除。]
9.C[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结晶,①说法错误。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了6.2级地震后,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向灾区捐赠款物价值已超过4.6亿元,心理咨询类、医疗服务类、志愿服务类等社会组织,为受灾群众提供心理咨询、医疗救助等暖心服务。这说明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量彰显,②③符合题意。扶危济困属于中华传统美德内容,不是中华人文精神内容,④说法错误。]
10.C[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超越时代限制,①排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其具体内涵会因时而变,④排除。《年锦》将汉、唐、宋、明四个不同朝代的传统纹样与华丽的舞美技术相融合,为全球观众织出一幅跨越千载的纹样服饰变迁图卷,这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超越时空的魅力,在创新中发展,更好满足海内外日益提升的文化需求,推动我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②③正确。]
11.B[“传统家风”是一种传统文化,在今天仍广为流传,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古为今用,推陈出新,①符合题意。对待传统文化要批判性继承,且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促进社会发展,②错误。在今天,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应该有鉴别和批判地继承,③符合题意。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不应完全摒弃,④错误。]
12.B[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②排除。政府投入、市场运作有利于保护传统村落,但不能说是最佳途径,④排除。保护传统村落是因为传统村落承载、表达和展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①正确。国家非常重视传统村落及其古建筑、民俗的保护说明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发展,③正确。]
13.A[杭州亚运会吉祥物“琮琮”以机器人的造型代表世界遗产良渚古城遗址,名字源于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代表性文物玉琮。具有精美绝伦纹饰的玉琮是良渚文化的重要标志物,散发着永恒的魅力。吉祥物“琮琮”作为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其创作历程是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①③符合题意。玉琮是良渚文化的重要标志物,不能说吉祥物“琮琮”是良渚文化的重要标志物,并且越古老的文化越有价值是不一定的。②错误。我们尊重文化多样性,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展示中华文化优越性说法错误,否定了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④错误。]
14.B[材料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不体现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①与题意不符。传承传统文化既要坚守中华文化数千年凝聚与延续下来的经典元素、优秀基因,也要善于运用新思维、新技术、新方式,丰富并拓展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外延。这就需要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筑牢中华文化传承的根基。同时坚持理念、手段、方式的创新,不断为传统文化赋予新的内容,②③符合题意。“展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展示我国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体现的是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因,并不是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的措施,④与题意不符。]
15.D[雷锋精神产生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不是改革过程中形成的,①错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②错误。雷锋精神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能激励人民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③正确。雷锋精神适应了新时代奋斗的实践需要,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④正确。]
16.C[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①不符合题意。一百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构建起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这说明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文化基因一脉相承,继承、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②③符合题意。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④不符合题意。]
17.B[弘扬中国精神是发展中华文化的内在要求,而不是发展世界文化的内在要求,①错误。新时期新形势下弘扬中国精神,激发全民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热情,凝聚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这表明中国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②符合题意。中国精神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特征和价值追求,③正确。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④不符合题意。]
18.A[“奖章的这一设计”限于文本和图示的信息,情境的信息是大小、材质、色调、五角星和天安门、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工程技术成果,不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涉及文化各部分内容的关系(谁是核心,谁不是核心),③④不符合题意。五角星和天安门象征党的领导,工程技术成果象征技术进步和创新,党的领导、创新都体现了新时代精神,①可选。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工程技术成果能够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人们的“四个自信”,②可选。]
19.A[“两路”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承,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丰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彰显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①③符合题意。爱国主义是巾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②错误。“关键性作用”夸大了“两路”精神的作用,并且办好中国事情,关键在党,④不合题意。]
20.D[“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特征,不是“精神谱系”的特征,①错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②错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丰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③正确。文化本质是一种精神力量,这些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④正确。]
21.①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中华传统文化由于产生时代条件和社会制度等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不可避免的存在精华和糟粕,需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题干看到了历史前行中的包袱,有其合理性的一面。(3分)②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当代中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前提。城市的发展应该赓续城市文脉,挖掘文化底蕴,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凸出城市的文化符号。认为城市的发展需要“破旧立新”,有其合理之处。(3分)③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克服全面否定的历史虚无主义。(2分)
22.①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2分)②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可以为人们提供丰富精神食粮,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提升文明素养,助力乡村振兴。(2分)③有利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分)④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坚定文化自信。(2分)
23.①黄河文化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分)②弘扬黄河文化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培育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精神力量。(3分)③黄河文化以开放包容的胸怀注重文化交流与互鉴,有利于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世界民族文化共同繁荣,为解决当代生态环境治理问题提供文化滋养。(3分)
24.①宣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宣纸能够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记载下来。一纸长寿千年,文书典籍、讲道经文、书画精品,大多赖此千古传存。(3分)②一纸载千秋,通过宣纸有助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一张张薄如蝉翼的宣纸,凝结着一代代宣纸人的专注与磨砺,代表着我国优秀宣纸制作技艺的传承于发展。(3分)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宣纸是成名于唐,成熟于宋元,盛于明清,兴于今,传承千年从未间断的中国一绝。(2分)
25.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2分)②载人航天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2分)③弘扬载人航天精神,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引领人民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2分)④弘扬载人航天精神,激扬起亿万人民砥砺奋进的磅礴力量,建设科技强国,提高文化软实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2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