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八年级上历史笔记(近代化的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4课 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1、时间:19世纪60年代-19世纪90年代中期2、代表人物:中央: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掀起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3、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解除内忧外患,实现富国强兵,维护清朝的统治。4、口号:自强、求富。 目的: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5、主要内容:①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②提出“求富”的口号,创办一批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③创办新式学校(京师同文馆是中国第一所新式学堂);设立翻译馆;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④建立新式海陆军(1885年成立海军衙门,清政府在台湾建立行省)。从70-80年代筹建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6、评价洋务运动进步性:①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②洋务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局限性: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再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性质: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失败标志: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教训:地主阶级洋务派不能领导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7、左宗棠采用”先北后南,缓进急战胡方针”收复新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1、背景:日本企图侵略中国,称霸世界;导火索: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2、开始标志:丰岛海战:1894年7月25日,日军突然袭击中国运兵船结束标志: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3、主要战役①平壤战役:左宝贵力战身亡。叶志超仓皇出逃。②黄海海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与敌舰同归于尽。③辽东半岛战役:徐邦道孤军迎敌,日军制造旅顺大屠杀(2万多人)。④威海卫战役:丁汝昌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这也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4、结果:签订《马关条约》(1895)清政府派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于1895年4月签订《马关条约》①割地: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的附属岛屿澎湖列岛;②赔款:2亿两白银;③通商: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设厂: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适应了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输出资本的迫切需要)影响: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5、台湾被割让给日本以后有哪些著名的人物组织了反日力量?①刘永福组织黑旗军重创日军;②徐骧组织义军抗日。(徐骧临终高呼:“大丈夫为国捐躯,死而无憾!”)6、“瓜分”中国狂潮1.三国干涉还辽事件(英法俄--日)①三国:沙俄、法国、德国②代价:赎辽费—清政府赔偿日本3000万两白银③影响: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2.“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1899年)①提出者:美国②主要内容:承认各国在华的势力范围和它们已经取得的特权,同时要求列强开放在华的租借地以及势力范围,使美国享有均等的利益和机会。③评价(实质):反映出美国与其它帝国主义国家在侵略政策上的矛盾。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6课 戊戌变法时间:1898年6月-9月(时代背景: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1、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①甲午战败,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②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2、代表人物: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或资产阶级改良派)3、揭开序幕: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发起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4、公车上书失败以后,康、梁创办《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发行),宣传维新变法。5、百日维新:①变法开始的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1898年是旧历戊戍年,因此称这次变法为“戊戍变法”。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称为“百日维新”。②内容: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政治);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经济);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教育和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言论);训练新式军队(军事)等。③结果: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杀害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谭嗣同就义前,留下一首绝命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④意义:戊戌变法是一次救亡图存的资产阶级维新运动,虽然以失败而告终,但是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深刻影响。⑤失败原因:①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②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力量强大;③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力量过于单薄,脱离人民群众。⑥性质:戊戌变法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6、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杨深秀、康广仁、林旭。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与《辛丑条约签订》1、义和团运动①兴起:1898年,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发展而来。②兴起原因: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深入,一些外国 教会也猖狂的欺压中国人民③领导阶级:农民阶级。④性质:反帝爱国运动。⑤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⑥口号:“扶清灭洋”⑦发展: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⑧失败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⑨影响: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①时间:1900.6.10—1901.9.7②成员:英、美、俄、日、法、德、意、奥2000多人。③统帅:西摩尔(英国)→瓦德西(德国)④原因: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⑤目的:为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⑥主要战役:廊坊阻击战,天津保卫战直隶提督聂世成壮烈殉国⑦过程:(1)八国联军两千多人,由英国人西摩尔率领,从大沽到天津,进犯北京。(2)各国舰队夺取大沽炮台,攻占天津后攻占北京,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⑧性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列强为实现他们瓜分中国的侵略计划,联合发动的一场空前野蛮、残酷的暴行。⑨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廊坊狙击战的胜利,挫败了西摩尔进犯北京的计划,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精神。⑩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教训,历史意义。○ 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客观原因是中外势力的联合镇压,主观原因是义和团运功是农民的自发斗争,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提不出正确的纲领和策略。缺乏严密的组织,斗争手段、武器装备落后,迷信色彩浓重,这都是农民阶级局限性的反映。○ 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单纯的农民斗争不可能挽救中国。农民既无法摧毁封建制度,也不能阻止半殖民地化的进程,中国革命的任务要靠新的阶级力量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才能完成。○ 意义:义和团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迫使列强不得不放弃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二推行“以华治华”的策略,继续扶植清政府作为侵略工具。同时,义和团运动也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3、《辛丑条约》的签订①时间:1901年②签字双方:八国+西、比、荷共11国③性质: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④主要内容:【经济上】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由帝国主义控制,作为偿付赔款之用。【军事上】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北京到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政治上】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最能体现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外交上】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⑤影响: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地位】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4、中国近代的屈辱历史带给我们的启示:落后就要挨打,以史为鉴,吸取教训,坚持党的领导,勤奋学习,将来为国家的强大,中华的振兴贡献力量。①.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是一次反帝爱国运动(性质),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在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率领下,从大沽经天津乘火车进犯北京。侵略军在廊坊被义和团围困;义和团最终取得廊坊大捷。②.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十一国(八国以外再加上荷兰、比利时和西班牙)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③.《辛丑条约》的内容:中国赔偿白银4.5亿两(加上利息共9.8亿两),以海关等税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不准中国人居住。④.《辛丑条约》的危害: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注意:重要问题1、《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人民的最沉重的枷锁,请你结合《辛丑条约》主要内容,谈一谈该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哪些危害。A巨额的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大规模的勒索,为支付这笔巨额赔款,清政府一方面搜刮人民,使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萧条;另一方面大量举借外债,便利列强通过贷款控制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B 清政府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使清政府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C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便于帝国主义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D在北京设“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各国公使成为清政府的“太上皇”2、西方某历史著作认为:林则徐虎门销烟,导致了鸦片战争的爆发,如果没有虎门销烟,鸦片战争就不会爆发,这一观点你赞成吗,请结合史实,写一篇50—150字的辩论稿。这一观点不对,林则徐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正义行为,英国殖民者以此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决不是偶然事件,而是历史的必然性,因为工业革命后,英国工业发展水平很高,资产阶级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工业原料,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中国。3、《辛丑条约》签订后,有人指出,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为什么?答:这种说法有道理。通过《辛丑条约》,列强对中国进行了又一次骇人听闻的经济掠夺。并使清政府完全置于帝国主义的军事监督和武力控制之下:按条约要求,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使清政府官员变成了帝国主义的“守土官长”,慈禧更是对洋人言听计从。这些均表明清政府已经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的忠实走狗。说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毫不为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