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五章 居民与文化本章备课说明一、本章课标要求基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本章课标要求如下:·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并简要归纳世界人口数量变化和人口空间分布特点。·通过阅读图像、观看视频或实地考察等,描述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及其变化。·运用反映人种、语言、宗教、习俗等内容的图文资料,描述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树立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意识。本章相对于原来的课程标准变化较大,取消了聚落的概念,取而代之的是城镇与乡村,只要求描述城镇和乡村的景观特征及变化。把语言、宗教和习俗等内容整合为多样的文化,目的是了解世界文化的丰富和差异,树立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意识。二、本章教材分析本章主要包括三节内容,第一节是人口与人种,主要分析了世界人口的增长规律及产生的人口问题,还有世界人口的分布规律及原因,最后简单介绍了三大人种的特征。第二节是城镇与乡村,主要分析了城镇与乡村的景观差异及发展特征。第三节是多样的文化,首先分析了世界语言和宗教的特征,然后结合图片分析了衣食住行等多样的文化,从而培养了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意识。三、本章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善于表现,但是思想还不够成熟,因此课上可设计贴近生活的、多种多样的活动吸引他们的学习兴趣,要运用全球或区域资料,结合具体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情境。用地球仪、地图、遥感影像、影视资料、数据可视化图等资料,结合若干能够反映地理环境特点的素材,如世界人口和文化等,帮助学生认识全球人文环境的基本状况,树立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意识。城镇与乡村设计说明本节课内容比较简单,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因此设计教学要从学生熟悉的地理现象入手,通过学生谈对周围城镇与乡村变化的认识,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图像、观看视频或实地考察等,描述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及其变化。2.运用相关资料,了解城镇与乡村的发展。3.结合相关实例,理解传统城乡民居的意义及保护。重点难点重点:城镇与乡村的景观差异。难点:城镇与乡村的发展。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完成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二、学习任务一教学模块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世界各地人们居住的地方,有的是乡村,有的是城镇,同学们描述一下自己居住地方是什么类型,有什么特征。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今天我们就具体学习城镇与乡村。 结合生活经验导入,利用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教师:展示乡村和城镇图片,阅读教材第98页第二自然段内容,分析其规模大小,讨论其主要的生产方式。 学生:阅读教材内容,讨论得出答案。 1.乡村规模较小,人口较少,主要从事耕种、放牧、捕鱼等农业活动。 2.城镇规模较大,人口较多,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教师:不同地区的乡村从事的农业类型不同,不同城镇规模差距很大,如我国的上海、北京都超过千万人,而小的城镇只有几万人。 教师过渡:归纳乡村和城镇的景观差异。 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归纳。 景观特征乡村传统村落房屋密度小且低矮,一般都是独门独院,建筑风格基本一致;交通线路狭窄、稀少,商业和公共服务设施较少。村落周围常有农田、果林、池塘等。乡村景观保留了更多的自然风貌城镇城镇里高楼众多,建筑密度比较大,建筑风格多样,餐馆、商店等商业服务设施和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齐全;道路纵横交错,有的甚至呈现网络状、立体化。在城镇,尤其是大城市,原有的自然环境大部分已被改造。城镇一般建有各类绿地,供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自然 教师: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介绍家乡景观特征。 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回答。 教师拓展:一般来说,城镇是在村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并不是每个村落都能发展为城镇。一般在水源充足、地形平坦、交通便利的村落容易发展为城镇。阅读教材第99页“思与学”加深了解。 采用问答式教学方式,使学生紧跟教学思路。三、学习任务二教学模块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教师:乡村和城镇在形成后,总在不断地发展变化。阅读教材第100页第二、三自然段内容,了解城镇的发展。 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分享认识。 (1)城镇的优势:生活便利,就业和学习机会多等。 (2)城镇人口的比重:城镇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截至2019年年底,全世界人口中约有56%住在城镇。 (3)城镇的发展特点:一般来说,城镇在发展过程中,建筑层数趋于增多,配套的服务设施更加完善,交通道路网更加密集。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的提高和生态理念的加强,建设更多的绿地和休闲场所成为城镇发展的趋势。 教师拓展:城镇化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水平的标志。2023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66%,说明中国发展水平较高。 教师过渡:乡村发展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阅读教材第100页第四自然段内容和第101页景观图,分享乡村发展的成就和方向。 学生:阅读内容,分享认识。 随着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在农业生产中,电力、水力逐渐替代人力、畜力,乡村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城镇更加接近,乡村景观明显改变。同时,有些偏远的乡村,劳动力外迁,人口减少,甚至村落消失。 教师拓展:展示西递村落和乔治城图片。随着城镇和乡村的发展,一些特色鲜明的村落在逐渐减少,如何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全人类的问题。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认识,介绍周围存在的传统村落。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为了保护特色传统村落和城镇,联合国设置了《世界遗产名录》,各国也在加强对本国传统村落和城镇进行保护。 层层递进,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四、过程性评价随堂练习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了解了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和发展,知道了人们居住的城镇与乡村在范围和生产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景观不同。在城镇与村落的发展过程中都面临问题,但最终会和谐发展。六、布置作业建议所有同学完成本节《七彩作业》的【基础通关】和【能力突破】,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同时完成【素养达标】和【考点专练】。七、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