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课标分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从基础型、拓展型、发展型三个层面 设置了六大学习任务群,注重以生活实践为基础,以学习主题引领,贯穿一系列 语文实践活动,并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置学习任务。不同 类型的学习任务群都共同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整本书阅读作为拓展型学习任 务群之一,新课标对此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图 书,制定阅读计划,综合运用多种阅读方法阅读整本书,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 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积累整本书的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 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教材分析】《朝花夕拾》是一本真实的反映鲁迅人生轨迹的纪实散文,是鲁迅审视自己 一生的真实记录,也是鲁迅作品中最富生活情趣的篇章,被认为是研究鲁迅的可 靠史料之一。作为鲁迅先生唯一一部散文集,《朝花夕拾》的内容庞杂、情感复 杂、思想深刻,阅读这样的一本名著需要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概括散文集中的人、 事、物,结合时代背景感受作者的生活境遇、体会作者心路历程,难度较大。【学情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和出发点。初一上学期 时学生已阅读过《朝花夕拾》,下半学期再次相遇《朝花夕拾》。经过时光的磨 砺,很多细节已经隐退。并且限于年龄、阅历等因素,学生对经典作品的理解往 往浮光掠影、囫囵吞枣一番便弃之一旁。引导学生在重读过程中能逐渐逼近经典 作品的核心意蕴,提升自身的阅读素养。【教学目标】1.借助篇章目录、小引和其他补充资料,初步了解名著内容,消除对作者和作品 的隔膜。2.学习整本书阅读的方法,发现和建构篇章之间的内在关联,了解鲁迅的成长轨 迹和心路历程。3.通过细读文本,分析典型细节,揣摩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探究作者蕴含的情 感态度。4.在阅读活动中,积累阅读回忆型散文集的阅读经验,通过多种阅读活动,提升 整本书阅读能力及学生名著阅读的综合鉴赏水平。【教学过程】消除经典的隔膜— —《朝花夕拾》导读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借助助读资料,多角度了解鲁迅,走进鲁迅。2.初步领会整本书阅读的方法,借助篇章目录、小引和其他背景资料,感知内容, 消除对作品的隔膜。3.自主制定阅读计划,初步感受鲁迅的心路历程,为初中阅读鲁迅作品作衔接。二、教学过程观看鲁迅版《起风了》视频,引入新课。【活动一】消除与鲁迅的隔膜 鲁迅知多少请学生介绍鲁迅,教师视情况补充。明确: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他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二十 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鲁迅”是他1918年5月,发表中 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用的笔名,也是他流传最广、影 响最大的笔名。作品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 《故事新 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集》《华盖 集》《且介亭杂文》等18部。大家心中的鲁迅一直是那个“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民族战士、但你有没有想过鲁迅也可以是这样的 现代人手机上永不过气的民国网红审美在线的平面设计师拥有182个笔名的世界第一马甲帝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一,展现鲁迅的不同的一面,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 消除学生与鲁迅的隔膜,同时引出对《朝花夕拾》的介绍。过渡:这样的鲁迅似乎和我们印象中的那个鲁迅相差千里,如此多样的鲁迅 在成为伟大的文学家之前究竟是怎样的呢 我们如果要给这样一位大文学家拍 摄成长微纪录片的话,要去哪里找依据呢 预设:鲁迅的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活动二】消除与作品的隔膜(一)《朝花夕拾》知多少请学生介绍《朝花夕拾》,教师视情况补充。这部回忆性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中年以后回忆从幼年到青年时 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的历程。“朝花夕拾”的含义是“早晨的花晚上拾起”,据鲁迅 说《朝花夕拾》的文章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朝花夕拾》是关于鲁迅生平史 实的第一手资料,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早年鲁迅的完整形象。这十篇散文,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 具体生动地凸显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与风气,如家庭怎样教育儿童,孩子读什 么书,旧的书塾和新的学堂是怎样的,留学日本受到的歧视和正直的老师对他的关爱,乃至革命的风气等等,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 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二)阅读方法知多少《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一部散文集,它大致按照时间顺序回顾了鲁迅年少时 代的经历,作为一部散文集,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要做到读之有法,请你分享一下 你平时阅读散文的方法。(学生自由发言,集思广益)预设:看目录,了解文章的大体结构看前言和后记,对文章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 在阅读之前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阅读中对文章里的好词好句摘抄,完成读书笔记阅读过程中对于自己有所感触或有所思考的语句在其旁边进行批注 阅读完一篇文章后尝试对其主旨进行总结教师初步介绍阅读名著的方法:读前关注序言、目录、后记,读中略读精读 结合,圈点勾画做笔记,读后专题整合、梳理探究。【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将平时单篇散文阅读的方法进行归纳整理,梳理方法,借 助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阅读整本散文集的经验,养成良好阅 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1.浏览目录,初感内容这本书只有十篇。你是否可以根据老师所给的提示给目录分类呢 篇目可以 重复。预设:写人类:《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范爱农》《无常》记事类:《父亲的病》《琐记》《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写物类:《狗,猫.鼠》《二十四孝图》民俗类:《无常》《五猖会》即便不看整本书,聪明的你们也能根据标题就能把这些类别分出个大概,其 实这也是一种阅读方法,我们可以根据书本的篇目从头至尾地阅读,也可以根据 文章的类别进行对比阅读,不同的方式便会有不同的学习体验。那这些篇目是按 什么顺序来写的呢 (时间顺序)你是从哪里发现的呢 (每一篇文章末尾有一 个时间落款)2.阅读小引,了解背景屏幕上所呈现的除了具体的时间外,还有不同的地点,前五篇写于北京,后 五篇写于厦门,这地点转换的背后又蕴含着什么故事呢 请大家默读小引,找出 能够体现作者当时心情的句子。预设: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目前是这么离奇, 心里是这么芜杂。做着这等事,真是虽生之日,犹死之年,很可以驱除炎热的。 鲁迅说:“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鲁迅先生当时面临着哪些纷扰呢 请大家看:出示:背景链接1—女师大风潮1925年5月,鲁迅等七名教授发表文章, 坚决支持女大学生的“驱杨运动”。8月22日,徐广平、刘和珍等13名学生被打 伤。北洋政府以学生闹学潮为借口,将该校强行解散,并认为学潮是鲁迅等人暗 中鼓动的,又下令免去鲁迅在教育部的相关职务。师:这里,我们看到鲁迅得罪了政界。出示:背景链接2—现代评论派在女师大风潮中。鲁迅是站在学生一边的, 而现代评论派等人是不赞成学生行为的,呼吁当局要整顿学生,并写文章污蔑学 生。由此引发了鲁迅与现代评论派中间的一些人的激烈论战。师:这里,我们看到鲁迅,又得罪了学界,后来鲁迅被迫远走厦门,被学者 们挤出集团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我们不得不说说其中的关键事件。出示:背景链接3—三一八惨案段祺瑞政府卫队开枪射杀,包括刘和珍在内 的47名示威学生和群众。鲁迅得知惨案极为震怒,称1926年3月18日是“民国 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并于当夜写出了《无花的蔷薇》《记念刘和珍君》《淡淡 的血痕中》等战斗檄文。师:就这样,鲁迅的处境也越来越险恶,他不得不在这年8月离京南下。同 年9月,鲁迅到达厦门大学任教。然而,这里并非是一片净土,打击和压迫更激 烈。同学们,如果是你,身处于这样的境遇,你心情会如何 你会如何排解自己 的情绪呢 过渡语:人的情感本就脆弱,再加离家避难,心中的苦闷与孤寂难以排遣。现实的不 如意,往往会让人回想起曾经的美好,鲁迅便把对童年的回忆当作安放心灵的精神家园。 于是就有了这本《朝花夕拾》。繁杂的人物、宠爱的动物、神秘的故事、有趣的书籍、一 生的乐园、特色的民俗……我们已经大体了解名著阅读方法,对于这本书,我们应该如何具 体去阅读呢 【活动三】制定策略,做好阅读规划第一轮快速通读全书(2—3天)阅读策略:快速阅读,粗略浏览各篇,在此过程中不细究每个字、词、句的 含义,但要注意了解各篇大意。如果有任何感悟,可以先用两三个词简要记录, 待到精读再作探究。阅读提示:1.提要钩玄,提炼要点; 2.适时记录自己的疑惑; 3.完成随书的一些练习。第二轮精读部分篇章(3—5天)阅读策略:分析阅读,通过精读文章、查阅背景资料、借助注释、文本互读 以及与父母、同学、老师讨论等方法,仔细推敲,力求解除疑惑,最终实现从读 懂单篇到读懂整本书的过渡。阅读内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五猖会》《无常》 阅读提示:1.积累背诵精彩语句和段落;2.在阅读过程中记录自己的感受、疑惑; 3.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知人论文。第三轮专题研读(3天)阅读任务:任务1:鲁迅生活的“那些年”。小组合作,从时空、事件等角度梳理书中 鲁迅的成长经历,以自己喜欢的形式,有创意地呈现“鲁迅成长史”。任务2:鲁迅笔下的“那些人”。任选书中的一个人物,精读与之相关的内 容,分析其性格特点,为他制作“人物名片”。任务3:鲁迅心中的“那些情”。阅读《朝花夕拾》,梳理鲁迅对各种人与 事的情感态度,探究他情感背后的思想立场。基于自己的理解,给写作《朝花夕 拾》时的鲁迅写一封信,和他交流你对他的理解,以及从书中获得的人生启示。阅读提示:1.在思辨性阅读的基础上,提炼探究专题;2.通过读书讨论、查 找资料等,深入理解;3.可将探究成果写成读书报告。综合建模朝花夕拾,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我们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 愈,庆幸鲁迅在遭遇生活的波折与摧残之时,童年的美好就像一束光,照亮了 生活。让我们翻开书册,共赏朝花,去感受鲁迅经典的魅力吧!朝花夕拾带露香——《朝花夕拾》推进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通过精读和跳读的阅读方法,了解鲁迅生命中的人和事。2.发掘鲁迅情感中的爱与憎,理解鲁迅形象,感悟其精神世界。3.由文本联系生活谈鲁迅成长对自己的感悟,从而助力自己的成长。教学过程《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一部散文集,它大致按照时间顺序回顾了鲁迅年少 时代的经历,我们发现鲁迅先生作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在年轻时居然爬过桅杆, 下过矿井,学过解剖,真可谓是一个上天入地的哥哥,可后来为什么成了一个专 业完全不对口的文学家呢 他到底经历了什么 我们就以鲁迅先生的求学之路 为线索,一起来找找答案。【活动一】鲁迅求学的那些年快速阅读《朝花夕拾》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 野先生》等几篇文章,梳理鲁迅的求学之路,完善以下文段。鲁迅在求学过程中,先后就读过四所学校,其中 三所学校 是鲁迅自主选择的,它们有一些共同点,从教授内容来看,都会教授 的 学校,从费用方面来讲,都是 学校。这是鲁迅求学历程最浅层次的空间变化,我们再深入一层思考,这当中鲁迅 的形象是如何变化的,每次离开的原因又是什么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完成下面的 表格。求学历程 鲁迅形象 离开原因三味书屋 私塾结业离开S城雷电学堂矿路学堂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弃医从文预设:1.童年的鲁迅是什么形象 (板书:天真顽童)2.天真顽皮的小鲁迅从三味书屋结业,离开了私塾,甚至离开了家乡S 城绍兴, 这是为什么 (板书:畏惧流言)3.此时的他是怎样的形象 (板书:叛逆少年)补:为何对家乡人那么大敌意呢 (环境封闭落后、家道中落感受到的人情冷暖)4.这个叛逆少年离开家乡来到南京雷电学堂,但短短学习一年多就离开了,这是 为什么 (板书:讨厌学风)5.离开雷电学堂之后他又去了南京的矿路学堂,两年后毕业,鲁迅选择去日本学 医,原因是什么 (板书:救治病人)6.在南京雷电学堂、矿路学堂求学的四年间,鲁迅是怎样的形象 (板书:迷茫 求知青年)7.这位寻求新知的青年来到日本后,先在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2年,后到仙台 学医2年,没有毕业就弃医从文了,这是为何 (抽一生读。板书:改变精神)8.此时,鲁迅成为了一个怎样的人 (板书:爱国知识分子) 补充资料: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 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 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 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呐喊>自序》小结:鲁迅发蒙三味书屋,畏惧流言从家乡出走,在南京新式学堂求学四年,却 茫无所获,毕业因想要救治像父亲一样被庸医耽误的病人,又赴日本学医两年, 最后看穿国人病在思想,果断弃医从文。在这个过程中,鲁迅由一个天真顽童变 成叛逆少年,再到茫然求知的青年,最终成为了一个爱国知识分子。过渡语:在鲁迅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许许多多的人,事、物,作者对那些人、 事、物分别持怎样的思想认识和情感态度呢 【活动二】鲁迅遇到的那些人《朝花夕拾》中出现了很多人物,鲁迅对他们持不同的情感态度。在《朝花 夕拾》里,鲁迅爱谁又憎恶谁 1.分析理解鲁迅对“长妈妈”的思想感情阅读《阿长与<山海经>》19-31段,想一想为什么小鲁迅说阿长“确有伟大 的神力” 2.分析理解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思想感情阅读《藤野先生》24-31段,想一想为什么鲁迅先生认为藤野先生是“伟大 的” 3. 分析理解鲁迅对“衍太太”的思想感情。4. 小结:总结鲁迅所爱之人所憎之人的特点总结:鲁迅爱的是温暖的、有人情味的世界,爱的是正直的、公正的世界,爱 的是充满爱的世界,恨的是虚伪、狡诈的世界,恨欺负弱者的暴虐者的世界。 鲁迅的“憎”,是对压抑儿童天性的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对人性中的虚伪、 冷漠、唯利是图、麻木不仁的丑恶的批判,对黑暗、暴虐、不公的封建社会的 批判。鲁迅经历了很多事情,身边变换了很多人,这也对他产生了很大影响,他 思考,他批判,他由小爱走向大爱,由最初的小我,走向一个有忧国忧民精神 的大我。爱之深,则憎之切。拓展:你的生命中有没有遇到过对你有重要影响的人 【活动三】鲁迅心中的那些情探究《朝花夕拾》思想内涵。回顾《朝花夕拾》写作背景。鲁迅常说:“黑暗的现实,常常增长了我的坏 脾气,老实说,便是教我一天天看不起人。只有努力地从记忆里去挖掘人性,寻 找理想的人性,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面对黑暗的现实,你认为鲁迅从回忆的 朝花里拾到了什么 学生思考并用一句话表达。面对黑暗的现实,鲁迅在朝花里拾起的是爱的温情、精神的慰藉、战斗的 力量和勇气、推翻旧文化旧势力的信念、对黑暗现实的揭露与批判、对国家民 族美好未来的希望、对人性真善美的捍卫 · ··根据本节课所学,请你为《朝花夕拾》设计一幅封面,并说说设计意图。 课堂总结鲁迅,他留给这个世界的,除了“横眉冷对千夫指”的立场与精神,更有那 “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柔软与温情,接近鲁迅,是需要时间和阅历的;阅读鲁迅, 更需要我们用尽一生的光阴。今天这节课,我们向鲁迅稍稍靠近了一些。经典不 厌百回读,希望鲁迅能一直陪在你我的左右。作业布置制作《朝花夕拾》人物卡,完成一份鲁迅成长之路专题手抄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