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任务型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任务型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一章 地球
本章备课说明
一、本章课标要求
基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本章课标要求如下:
1.地球在宇宙中
·结合科学故事、史实材料等,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用数据、类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
·运用图片、影视资料,以及数字技术等手段,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2.太空探索
·结合图片、影视资料等,描述探月工程、火星探测以及空间站建设等人类太空探索的进展与意义。
·收集中国航天及太空观测发展的相关材料,举例说出中国太空探索的成就。
3.地球仪
·观察地球仪,并用简易材料制作地球仪模型。
·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和纬线,说出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用经纬度描述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所在地的位置。
·在地球仪上识别两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等,说出划分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依据。
4.地球自转
·运用地球仪或软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
·结合实例,说出地球自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5.地球公转
·运用模型或软件,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说出地球的公转方向、周期。
·结合实例,说出地球公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其中“地球在宇宙中”和“太空探索”属于“2022年版课标”新增部分,目的是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科学的宇宙观,增强科学兴趣,提升科学探究意识与科学精神。而“地球仪”属于地理工具部分,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设计、制作简易地球仪模型,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和纬线,说明经度和纬度的分布特征,并利用经纬网对现实中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定位,描述地理事物和现象所在地的经纬度位置和相对位置等。
二、本章教材分析
本章属于初中地理的开始部分,主要包括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与地球仪和地球的运动三节内容。地球的宇宙环境包括地球在宇宙中、人类的太空探索等内容,通过学习能够说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的大小,初步建立科学的宇宙观;能够说出中国太空探索取得的成就等,认识人类探索太空的意义和价值,保持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形成科学探究的兴趣与情怀,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地球仪属于地理工具部分,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地理工具,并提高使用地理工具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能力。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两部分,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自主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归纳地球的运动规律,并用现实世界中的事例证明地球运动的存在,形成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能够举例说明地球运动所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人们顺应自然规律进行社会活动所展现出来的智慧,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观念。
三、本章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善于表现,但是思想还不够成熟。地理是一门新的学科,课上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感受设计教学情境,设计贴近生活的、多种多样的活动吸引他们的学习兴趣,并注重区域地理学习方法的总结归纳。例如,利用表现太阳东升西落、四季更替、昼夜长短变化等现象的示意图、视频素材、数据可视化图等,启发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产生的可能原因。还可以结合地球运动影响人们生产生活的实例设计教学情境,如时差对世界各地收看国际体育赛事的影响;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以及其中反映的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等等。要注重使用直观教具和其他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知地球自转、公转的基本状态和运动规律,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思考问题,如“怎么证明地球是运动的 ”“地球运动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 ”等,培养学生科学实证的理性思维,以及对身边事物和现象的观察、解释能力。
地球的宇宙环境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初中地理的第一节课,因此要从学生熟悉的地理事件入手,注重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利用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培养其对地理学科的兴趣,也培养其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学习目标
1.运用图片、影视资料,以及数字技术等手段,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2. 结合图片、影视资料等,描述探月工程、火星探测以及空间站建设等人类太空探索的进展与意义。收集中国航天及太空观测发展的相关材料,举例说出中国太空探索的成就。
重点难点
重点:人类探索太空的进展与意义,中国太空探索的成就。
难点: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太阳系、银河系等天体构成。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概括归纳法等。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完成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
二、学习任务一
教学模块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晴朗的夜晚,繁星满天,我们所在的地球也是其中一颗星,地球和其他星球共同组成了浩瀚的宇宙。面对宇宙,你们最想说的是什么 学生:我们在哪里,我们从哪里来 (类似问题)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及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从生活体验出发,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人类在认识宇宙的历程中由最早的地心说,到日心说,到提出星系的概念。随着大型天文望远镜的使用,以及空间探测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宇宙的认识范围在不断地扩大,对宇宙的认识不断地完善。宇宙中恒星、星云、行星、彗星、流星体等连同通过天文望远镜或其他空间探测手段才能探测到的星际空间物质,统称为天体。 其中恒星指的是由炽热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行星指的是在椭圆轨道上绕恒星运行的、近似球状的天体。行星的质量比恒星小,本身不发光,靠反射恒星的光发亮。 各种天体的包含关系如图所示。   通过读图,描述八大行星的位置和名称,在指图描述的过程中培养读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区域认知素养。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太阳系的构成。 教师:展示图1.1“太阳系和银河系”。太阳是一颗恒星,它周围围绕着八大行星。同学们根据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说出八大行星的名称。 学生:读图说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教师补充:月球围绕在地球周围,二者构成了地月系。 教师:读图,分析地球在八大行星中距离太阳的位置特点,结合教材第7页活动,分析地球是迄今人类唯一的家园的原因。 学生(合作探究):在太阳系中,与金星、火星等其他行星相比,地球距离太阳不远不近,自身体积和质量不大不小,容易形成适合生命存在的温度、大气和水等条件,地球是迄今人类唯一的家园。    设计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三、学习任务二
教学模块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我们通过上面的学习,认识到了地球存在的宇宙环境,从古至今,人类从未停止探索宇宙的脚步,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过程及成就。   承上启下,引出下一个学习任务。
  教师:分成两个小组,分别代表世界和中国,来了解世界和中国对宇宙的探索过程,讨论探索宇宙的意义。 学生:分别列表展示世界和中国对宇宙的探索过程。 世界组: 时间事件1957年苏联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苏联“东方1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登上月球1977年美国“旅行者号”空间探测器成功发射1990年美国哈勃空间望远镜成功发射1997年美国“旅居者号”火星车登陆火星2010年国际空间站正式建成
  中国组: 时间事件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设计活动,通过分组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圆满完成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2007年我国成功发射首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2016年我国在贵州平塘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2021年我国“祝融号”火星车成功着陆火星2022年我国“天宫”空间站全面建成
  教师总结:通过对宇宙的探索,能够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地球所在的宇宙环境,有利于同学们初步形成科学的宇宙观,增强科学兴趣,提升科学探究意识与科学精神。   
四、过程性评价
随堂练习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地球所在的宇宙环境,知道了地球是迄今人类唯一的家园,有助于我们更加热爱和珍惜自己的家园;通过了解世界和中国对宇宙的探索,有利于初步形成科学的宇宙观,增强科学兴趣,提升科学探究意识与科学精神。
六、布置作业
建议所有同学完成本节《七彩作业》的【基础通关】和【能力突破】,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同时完成【素养达标】和【考点专练】。
七、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