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章 地球本章备课说明一、本章课标要求基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本章课标要求如下:1.地球在宇宙中·结合科学故事、史实材料等,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用数据、类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运用图片、影视资料,以及数字技术等手段,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2.太空探索·结合图片、影视资料等,描述探月工程、火星探测以及空间站建设等人类太空探索的进展与意义。·收集中国航天及太空观测发展的相关材料,举例说出中国太空探索的成就。3.地球仪·观察地球仪,并用简易材料制作地球仪模型。·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和纬线,说出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用经纬度描述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所在地的位置。·在地球仪上识别两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等,说出划分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依据。4.地球自转·运用地球仪或软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结合实例,说出地球自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5.地球公转·运用模型或软件,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说出地球的公转方向、周期。·结合实例,说出地球公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其中“地球在宇宙中”和“太空探索”属于“2022年版课标”新增部分,目的是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科学的宇宙观,增强科学兴趣,提升科学探究意识与科学精神。而“地球仪”属于地理工具部分,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设计、制作简易地球仪模型,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和纬线,说明经度和纬度的分布特征,并利用经纬网对现实中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定位,描述地理事物和现象所在地的经纬度位置和相对位置等。二、本章教材分析本章属于初中地理的开始部分,主要包括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与地球仪和地球的运动三节内容。地球的宇宙环境包括地球在宇宙中、人类的太空探索等内容,通过学习能够说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的大小,初步建立科学的宇宙观;能够说出中国太空探索取得的成就等,认识人类探索太空的意义和价值,保持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形成科学探究的兴趣与情怀,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地球仪属于地理工具部分,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地理工具,并提高使用地理工具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能力。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两部分,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自主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归纳地球的运动规律,并用现实世界中的事例证明地球运动的存在,形成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能够举例说明地球运动所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人们顺应自然规律进行社会活动所展现出来的智慧,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观念。三、本章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善于表现,但是思想还不够成熟。地理是一门新的学科,课上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感受设计教学情境,设计贴近生活的、多种多样的活动吸引他们的学习兴趣,并注重区域地理学习方法的总结归纳。例如,利用表现太阳东升西落、四季更替、昼夜长短变化等现象的示意图、视频素材、数据可视化图等,启发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产生的可能原因。还可以结合地球运动影响人们生产生活的实例设计教学情境,如时差对世界各地收看国际体育赛事的影响;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以及其中反映的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等等。要注重使用直观教具和其他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知地球自转、公转的基本状态和运动规律,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思考问题,如“怎么证明地球是运动的 ”“地球运动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 ”等,培养学生科学实证的理性思维,以及对身边事物和现象的观察、解释能力。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 地球的自转设计说明本节课内容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要借助地球仪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学生演示地球的自转,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描述自转的现象,利用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培养其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注重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学习目标1.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2.结合实例,说出地球自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重点难点重点:地球自转的特征及其地理现象。难点:昼夜交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概括归纳法等。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完成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二、学习任务教学模块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当我国最东端的乌苏里江旭日东升时,我国最西端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却还是繁星满天,同学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教师:这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地球自转的特征及现象。 结合时间差异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太阳每天东升西落,周而复始,这究竟是天在转还是地在转,古代的人们对此有过很长时期的争论。阅读教材第22页“思与学”部分,了解古人对地球自转的认识。 学生:阅读,讨论分析。 教师:1.请同学们自主学习教材第21页,分析地球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3分钟) 2.请同学演示转动地球仪,观察地球的自转方向:从南、北极上空看地球运动方向是什么样的 学生:阅读教材,分析,讨论。 1.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着地轴的旋转运动。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天。 2.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是顺时针的,从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的。 1.昼夜现象的产生 教师:阅读教材,分析为什么会有昼夜。 学生: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处于白昼,是昼半球;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处于黑夜,是夜半球,这就产生了昼夜。 2.昼夜更替现象的产生 教师:B地是不是永远处于黑夜 这会产生什么现象。 学生:不会,随着地球自转,B地转到有太阳光的一面就是白天。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转,昼夜也就不断更替。 教师:假如地球停止自转,还存在昼夜现象,但是不会有昼夜更替现象产生。 教师:当地球不停自西向东自转的过程中,不但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还会使得不同经度地区时间产生差异。对比A地和B地,谁先日出。 学生:A地。 教师总结: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着,一般说来,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也就是说,东边的时刻要比西边早,这就产生了时间差异。完成教材第23页活动第2题。 学生:林林位于妈妈的西面,二者经度不同,因此产生了时间差异。 教师: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列举不同地区的时间差异实例。 学生:各抒己见。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地球在转动,是一个普通常识,但是证明地球在转,却是一个极其艰辛的过程。 循序渐进,层层递进,总结地球运动方向。 结合问答法和演示法,帮助学生更加形象地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教学联系生活,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度。三、过程性评价随堂练习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了解了地球自转的特点和现象,我们知道了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及周期,由于地球自转使得地球上产生了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五、布置作业建议所有同学完成本课时《七彩作业》的【基础通关】和【能力突破】,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同时完成【素养达标】和【考点专练】。六、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第2课时 地球的公转设计说明本节课内容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但是也比较抽象,要借助地球仪开展教学活动,学生通过演示地球的公转,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描述公转的现象,利用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培养其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注重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学习目标1.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说出地球的公转方向、周期。2.结合实例,说出地球公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重点难点重点:地球公转的特征及其地理现象。难点: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太阳高度的变化。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概括归纳法等。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完成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二、学习任务教学模块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展示生活中地理现象:天安门国旗升起时间为何每天都不同 为探究这个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能够有效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动画演示地球的公转,阅读教材第23页,完成下表。 旋转中心方向周期特征 学生: 旋转中心太阳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一年特征地轴是倾斜的,且倾斜方向保持不变 教师补充:地轴倾斜角度是66.5°。由于地球特殊的运动形态,产生了季节的变化。 1.季节变化 教师:同桌为一组,模拟演示地球公转的过程。结合教材内容,完成下表: 节气时间直射纬线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通过观察动画演示,相对直观地了解地球在宇宙空间中进行公转运动的形态特点、绕转中心、周期等,明白地球时刻在运动,自转的同时绕日公转。 通过模拟演示和阅读,培养地理实践力和从教材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学生: 节气时间直射纬线春分3月21日前后赤道夏至6月21日前后北回归线秋分9月23日前后赤道冬至12月22日前后南回归线 教师:阅读教材第24页,说出季节的变化。 学生:夏至日前后一段时间,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较多,形成夏季;冬至日前后一段时间,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较少,形成冬季;春分日和秋分日前后一段时间,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比夏季少,比冬季多,分别形成春季和秋季。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3.昼夜长短的变化 4.物体影子的长短与太阳高度角有关 (1)太阳直射物体时,其影子最短。 (2)太阳斜射物体时,影子变长,斜射越厉害,物体的影子就越长。 (3)北半球的一年中,冬至日太阳高度角最小,物体影子最长;夏至日太阳高度角最大,物体影子最短。一天中,正午时分物体的影子最短。 5.五带的划分 教师:阅读教材第25页,说出五带的划分依据及范围。 利用示意图,深化拓展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 学生: 划分依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 范围: 热带0°—南北纬23.5°北温带23.5°N—66.5°N南温带23.5°S—66.5°S北寒带66.5°N—90°N南寒带66.5°S—90°S6.五带的特征 教师:极昼又称为永昼或是午夜太阳,是指在地球的两极地区一天之内太阳都在地平线以上的现象,也就是说昼长等于24小时。极昼的出现是有规律的: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一极就会出现极昼现象,反之则出现极夜。阅读教材第24页,分析五带的特征。 学生: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温带四季分明。 以问答形式促使学生阅读教材,获取信息。三、过程性评价随堂练习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了解了地球公转的特点和现象,我们知道了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及周期,由于地球公转使得地球上产生了季节变化和五带。五、布置作业建议所有同学完成本课时《七彩作业》的【基础通关】和【能力突破】,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同时完成【素养达标】和【考点专练】。六、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