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教案(打包9套)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教案(打包9套)

资源简介

世界的海陆分布(第1课时)
课 题 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第1课时)
备课人 安秀丽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全球海陆面积比较,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2.理解大陆、岛屿、大洲、洋、海、海峡等的概念。3.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及突出特征。4.学会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地球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
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的分布。
重点 1.全球海陆面积比较,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2.大陆、岛屿、大洲、洋、海、海峡、等的概念。3.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及突出特征。
难点 海陆分布情况及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法 直观教学法、读图分析法 教具 学具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激情导入自主学习海洋与陆地学习七大洲学习四大洋 我们前面几节课讲的是“地球”,为什么叫“球”,讲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从今天起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地球”的“地”。为什么叫地球呢?我们叫地球叫的很习惯,顺理成章,但是有人却偏偏认为,叫“水球”才合理。为什么呢?引导学生看图,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通过看图可以很容易的发现,地球总是以蓝色作为主色调的,这说明,除了我们脚下所踩的陆地外,地球上面积更大的是广袤的海洋。介绍:大陆:面积广大的陆地;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大洲: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大洋:海洋的主体部分,离大陆较远,面积广阔,深度多在2000米以上;海:海洋的边缘部分,靠近大陆,面积小,深度浅。海峡: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指图了解世界七大洲,引导学生观察各大洲的轮廓、形状、位置。把七大洲按照面积从大到小排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启发学生勾画大洲轮廓略图。指图了解世界四大洋,把四大洋按照面积从大到小排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回忆、思考,讨论,交流、探索被称为地球的原因读图,分析卫星图片或各种地图上的颜色思考、看地图交流,小组代表发言通过阅读书上的课文及教师的讲解理解各概念的含义,并落实到图上。观察各大洲的面积、轮廓,交流讨论东西半球、南北半球各有那些大洲,达成一致意见。试勾画大洲的轮廓简图读图观察、讨论,给四大洋排序。了解四大洋的分布
板书设计 海洋与陆地:1、地球、水球。2、七分海洋,三分陆地大陆、岛屿、海峡、大洲、大洋、海七大洲:名称、面积大小、轮廓、分布四大洋:名称、面积大小、分布
教学反思 讲练结合,效果好。世界的海陆分布(第2课时)
课 题 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第2课时)
备课人 安秀丽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读图掌握亚洲与欧洲、非洲;北美洲与南美洲之间的分界线。2、进一步熟悉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及相互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逐步养成阅读地图的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科学探索精神。
课标要求 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的分布
重点 1、亚洲与欧洲、非洲;北美洲与南美洲之间的分界线。2、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及相互关系。3、阅读地图习惯的培养。
难点 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及相互关系。
教法 直观教学法、读图分析法 教具 学具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激情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当堂达标拓展延伸 复习提问:展示七大洲轮廓图,组织学生边指边说出七大洲的的名称与面积世界上最大的大洲是亚洲,最大的大陆是亚欧大陆。从亚欧大陆包含亚洲和欧洲两个大洲入手讲解大洲之间的分界线。引导学生读图找出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观察里海和黑海,区分他们的本质差别;(湖、海);观察图2-22引导学生得出亚洲与非洲之间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北美洲与南美洲之间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太平洋被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大洋洲、亚洲环绕。大西洋被欧洲、非洲、南极洲、南美洲、北美洲所环绕。印度洋被亚洲、大洋洲、南极洲、非洲所环绕。北冰洋被亚洲、欧洲、北美洲所环绕。可进一步分析各大洲周围有哪些大洋指导学生绘制大洲轮廓几何略图;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知识;布置作业:利用地图册、填充图册等反复练习,也可以用竞赛形式让学生当堂进行填图练习。取得较好的效果。组织学生畅所欲言,谈谈收获的心得与喜悦 思考并指图回答倾听激起探索的欲望读图分析亚欧分界及土耳其海峡的相对位置、组成读图分析,可小组合作交流,得出结论。发言总结所掌握的内容;做练习题畅所欲言,体验成功的喜悦
板书设计 亚洲与非洲、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北美洲与亚洲、南极洲与南美洲、欧洲与非洲之间的分界线大洲与大洋的位置关系
教学反思世界的地形(第2课时)
课 题 世界的地形(第2课时)
备课人 安秀丽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等高线、等深线等基本概念;2、对比地形鸟瞰图、平面地图、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了解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它在使用时有哪些优点以及如何使用及如何阅读地形图;
过程与方法 1、能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典型的平原、高原、山地、盆地等地形类型。2、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以及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3、了解世界陆地两大著名高山带的分布规律,能对照地图说出最著名的山脉、高原、平原和盆地的名称以及它们所在的大洲。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
课标要求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
重点 1、理解等高线、等深线的基本概念。2、对比地形鸟瞰图、平面地图、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了解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难点 对比地形鸟瞰图、平面地图、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了解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教法 直观教学法、创设情境法 教具 学具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展示目标自主学习激情互动激情展示精讲点拨强化识记当堂检测反馈纠正拓展延伸 复习提问:1、海拔和相对高度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导入:上节课我们对地球表面的陆地的具体形态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我们将学习如何进一步对一定的区域内容进行分析。组织学生口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组织学生阅读教材思考以下问题:海底地形主要有哪几部分?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有何特征?组织各小组交流自主学习结果组织各小组代表发言针对学生展示中的疑难问题讲解组织学生强化识记主要知识点组织学生达标检测题组织学生结合答案,自查自纠,必要时教师给以指导和帮助组织学生结合本节内容,谈谈心得与收获。 回忆,思考回答倾听,激起对新知识的探索熟悉学习目标,以便在学习中有的放失。带着问题阅读教材以培养学生任务型阅读的习惯。生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组代表发言倾听,学习分析疑难问题的方法。利用各种方法识记。做练习以巩固所学知识。根据答案,进行自测。畅所欲言,与大家分享收获的喜悦。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1、学看地形图2、地形鸟瞰图、平面地图、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制作原理、着色规律、优点、缺点
教学反思认识地球(第2课时)
课 题 认识地球(第2课时)
备课人 安秀丽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地球仪。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过程与方法 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加强对比分析思维的训练。
课标要求 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
重点 1、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2、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难点 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教法 直观教学法、讲练结合 教具 学具 地球仪、地图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激情导入地球仪完成经线和纬线的表格观察地球仪的转动达标反馈 复习提问:麦哲伦环球航行依次经过了哪几个大洋?用表面积、平均半径、赤道周长描述地球的大小。过渡:地球的真实形状由于很不规则,在研究时比较麻烦,因而人们常把它化简成为一种理想化的模型。地球仪就是这样产生的。展示并转动地球仪,组织学生阅读教材认识下列概念:。地轴、两极、赤道极圈、回归线、经线、纬线、经度、纬度。找出低、中、高纬度的划分,南极和北极各用什么字母表示?组织学生观察地球仪和地图,思考、讨论,随学生的讨论逐渐显示答案(表格见板书设计)演示地球自转介绍以右手指示地球仪转动方向: 面向赤道(上北下南)自西向东转动,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指导学生上黑板绘制经纬网,并绘出主要的经线、纬线。如: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0度经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思考后回答观察地球仪、思考观察地球仪,阅读教材,找出相应概念,并标在课本上。小组交流、讨论,完成表格观察教师的演示,并实际操作到黑板上绘制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地球的模型:地球仪(1)、地轴是假象轴(2)、南极S,北极N(3)、纬线和经线经线纬线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形状半圆圆长度一样长赤道最长,南北极最短指示方向南北方向东西方向特殊线0度经线赤道、南北回归线、极圈分布规律0度经线以东为东经,数值越来越大,0度经线以西为西经,数值越来越大并在180度东西经重合。赤道纬度是0度,以北为北纬,以南为南纬,数值逐渐增大,到南北极点为90度半球划分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教学反思世界的海陆分布
课 题 世界的海陆分布
备课人 安秀丽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初步学会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和地震分布图”,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示意图和进行演示、模拟等,初步了解海底地形及其发展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像能力。2、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科学的认识地理事物的方法。
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重点 六大板块示意图及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难点 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震和火山带的分布
教法 讲练结合、指导自学 教具 学具 教学挂图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展示目标自主学习激情互动激情展示精讲点拨强化识记当堂检测反馈纠正拓展延伸 复习提问:1、如何判断陡坡与缓坡;山脊与山谷?。导入:上节课我们对地球表面的陆地的表面形态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我们将学习如何进一步对其内在原因进行探讨组织学生口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组织学生阅读教材思考以下问题:大陆漂移假说是由谁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此假说产生的背景?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主要六大板块分别是什么?组织各小组交流自主学习结果组织各小组代表发言针对学生展示中的疑难问题讲解组织学生强化识记主要知识点组织学生达标检测题组织学生结合答案,自查自纠,必要时教师给以指导和帮助组织学生结合本节内容,谈谈心得与收获。 回忆,思考回答倾听,激起对新知识的探索熟悉学习目标,以便在学习中有的放失。带着问题阅读教材以培养学生任务型阅读的习惯。生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组代表发言倾听,学习分析疑难问题的方法。利用各种方法识记。做练习以巩固所学知识。根据答案,进行自测。畅所欲言,与大家分享收获的喜悦。
板书设计 第四节 海陆变迁三、板块构造学说1、地球岩石圈主要由六大板块组成。2、 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
教学反思 少讲多练,夯实双基。世界的地形
课 题 世界的地形
备课人 安秀丽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 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等基本概念,学会运用地图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2、了解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的特征及其分布,熟悉各种地形的“世界之最”,在地图中找出世界两大山脉带,并记住主要山脉名称及其分布。了解海底地形结构。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相对高度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联系当地地形特征与生产活动之间的联系,树立因地制宜的发展观念。
课标要求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海拔及相对高度;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重点 1、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的特征及其分布。2、世界两大山脉带,海底地形结构。
难点 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的特征及其分布。
教法 读图法、联系比较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具 学具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展示目标自主学习激情互动激情展示精讲点拨强化识记当堂检测反馈纠正拓展延伸 复习提问:1、指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及分界线的名称。导入:上节课我们对海陆分布的概况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我们将对地球表面的陆地的具体形态进行进一步的学习组织学生口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组织学生阅读教材思考以下问题:陆地地形有哪几种基本类型?海拔和相对高度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各有哪些特点?组织各小组交流自主学习结果组织各小组代表发言针对学生展示中的疑难问题讲解组织学生强化识记主要知识点组织学生达标检测题组织学生结合答案,自查自纠,必要时教师给以指导和帮助组织学生结合本节内容,谈谈心得与收获。 回忆,思考回答倾听,激起对新知识的探索熟悉学习目标,一边在学习中有的放失。带着问题阅读教材以培养学生任务型阅读的习惯。生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组代表发言倾听,学习分析疑难问题的方法。利用各种方法识记。做练习以巩固所学知识。根据答案,进行自测。畅所欲言,与大家分享收获的喜悦。
板书设计 陆地地形海拔、相对高度五种基本地形类型海底地形
教学反思世界的地形(第三课时)
课 题 世界的地形(第三课时)
备课人 安秀丽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阅读地形图的方法,提高读图能力。2.了解五种陆地基本地形在地形图中的特征,了解山地地形中的各个部位,知道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分别是如何表示的。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从地形图上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以及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
课标要求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及相对高度。
重点 1.掌握阅读地形图的方法。2.了解山地地形中的各个部位,知道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分别是如何表示的。
难点 1.掌握阅读地形图的方法。2.了解五种陆地基本地形在地形图中的特征,了解山地地形中的各个部位,知道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分别是如何表示的。3.初步学会从地形图上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以及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教法 讲练结合 教具 学具 教学挂图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展示目标自主学习激情互动激情展示精讲点拨强化识记当堂检测反馈纠正拓展延伸 复习提问:1、什么是等高线,它有哪些特点?。导入:上节课我们对地球表面的陆地的具体形态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我们将学习如何进一步对一定的区域内容进行分析。组织学生口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组织学生阅读教材思考以下问题:山脊、山谷、鞍部和山顶的等高线有何特点?陡坡和缓坡的等高线有何特点?组织各小组交流自主学习结果组织各小组代表发言针对学生展示中的疑难问题讲解组织学生强化识记主要知识点组织学生达标检测题组织学生结合答案,自查自纠,必要时教师给以指导和帮助组织学生结合本节内容,谈谈心得与收获。 回忆,思考回答倾听,激起对新知识的探索熟悉学习目标,以便在学习中有的放失。带着问题阅读教材以培养学生任务型阅读的习惯。生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组代表发言倾听,学习分析疑难问题的方法。利用各种方法识记。做练习以巩固所学知识。根据答案,进行自测。畅所欲言,与大家分享收获的喜悦。
板书设计 学看地形图 山地的各组成部分
教学反思 讲练结合,课堂效果好。认识地球(第3课时)
课 题 认识地球(第3课时)
备课人 安秀丽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熟练利用经纬网定位,能够在地球表面找出已知点的方位,或根据方位确定未知点。通过动手制作小地球仪,加深对地球仪基本构造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 加强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的训练,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进一步训练学生的阅读地图、分析地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兴趣
课标要求 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在地图上判读经纬度
重点 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
难点 经纬网定位,读图能力的培养。
教法 讲练结合 教具 学具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激情导入师生互动1用经纬网定位用小乒乓球制作地球仪 在黑板上绘制经纬网图,复习提问有关经纬线知识举例说明,经纬网可以确定位置,它对军事、航海、交通、以及气象观测等方面都有广泛的用途。给出经纬度,让学生找位置;给出位置,说出经纬度。明确制作步骤,对学生进行指导 思考后回答学生思考、举例讨论、思考、回答分组合作完成制作,展示制作成果。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板书设计 利用经纬网在地球仪上确定位置小地球仪的制作
教学反思认识地球
课 题 认识地球
备课人 安秀丽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课标要求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用平均半径、赤道半径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重点 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难点 1、科学精神的培养。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
教法 直观教学法 教具 学具 地球、地球仪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地球的形状地球有多大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找学生讲述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小故事,讲述张衡、的学说、观点,及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等故事,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些故事、学说的看法鼓励那些平时注意积累的学生,教育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讲解出现这些故事的背景,使学生了解一部分历史,明白正确地世界观,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大胆假设。组织学生阅读教材p16-18,思考以下问题:盖天说和浑天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时间、出发点和依次经过的大洋分别是什么?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什么?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交流、探讨、举例说明地球是个球体。组织学生读图,认识并识记地球的表面积地球的平均半径地球的赤道半径地球的极半径地球的赤道周长出示讨论题:1、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2、从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你有何感悟?3、试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4、列举能说明地球形状的地理现象。组织学生谈心得说体会 学生分组交流课前通过查阅资料收集好的问题“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学生思考、讲故事,讨论,谈看法。自主阅读,找出相应问题的答案,并标在课本的相应位置。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交流、探讨、举出实际中的例子读图学会描述地球的大小讨论、交流、回答畅所欲言,分心收获的幸福和喜悦
板书设计 球的形状是球体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对地球形状的证明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教学反思 做中学,学中做,是夯实双基提升能力的有力保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