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天气与气候一、本章课标要求基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本章课标要求如下:·收看天气预报节目,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模拟播报天气。·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描述和简要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描述和简要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阅读某地区气温、降水数据资料,并据此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变化的特点。·阅读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描述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征;结合实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结合实例,说明天气和气候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其中“模拟播报天气”属于2022年版课程标准新增内容,目的是突出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让我们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二、本章教材分析本章主要包括四节内容。第一节是多变的天气,主要介绍了天气的含义及天气预报;第二节是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主要介绍了气温的测量和变化,还有气温的分布规律;第三节是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主要介绍了降水的测量和变化,还有降水的分布规律;第四节是世界的气候,主要介绍了气候的特征和差异、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还有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及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关系。本章是对前面内容的整合和深化,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及其他地理工具,观察并说出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要素的基本状况,以及自然环境要素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三、本章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善于表现,但是思想还不够成熟,因此课上可设计贴近生活的、多种多样的活动吸引他们的学习兴趣,运用全球或区域资料,结合具体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情境;用地球仪、地图、遥感影像、影视资料、数据可视化图等资料,结合若干能够反映地理环境特点的素材,如世界气候之最等,帮助学生认识全球自然环境的基本状况,提高学生对有关全球议题的理解能力。多变的天气设计说明本节课内容比较简单,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因此设计教学要从学生熟悉的地理现象入手,利用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培养其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注重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学习目标1.学会正确描述天气,了解天气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2.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能进行简单的模拟天气预报。重点难点重点:天气的特点及影响。难点:天气符号的判读。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完成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二、学习任务一教学模块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秋意渐起,风微凉。本周,冷空气一股接一股来袭,我国秋季版图继续向南扩张,预计到本周末(9月21日至22日),有将近一半国土迈入秋天门槛。快来看看你的家乡入秋了吗,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多变的天气。 创设情境能够有效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主动探索新知。1.天气的含义和特点。 教师:阅读教材第66-67页,说出天气的描述、含义和特点。 学生:人们经常用阴晴、风雨、冷热等描述天气。天气指一个地区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天气是多变的。 教师:天气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列举天气影响生产生活的实例。 学生:各抒己见。 2.描述天气的谚语。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 星星明,来日晴。 蚂蚁搬家,大雨哗哗。 引导学生从原有认知中寻找相关知识,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三、学习任务二教学模块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教师:天气预报是我们了解天气的主要途径。同学们阅读教材,说出天气预报一般包含哪些内容。 学生:通常,天气预报要预告一日或多日内阴晴、气温、降水和风等情况。 教师:在天气预报中,一般用各种天气符号表示天气状况。我们了解风的符号。风的符号叫风向标,风向是指风来的方向。风向标由风向杆和风羽组成,风羽表示风力大小,一道是两级。特殊的风向标如下所示: 教师:指出下图所示风向标的风力和风向。 学生:六级东北风。 教师:(展示天气符号图),安排学生分组比赛,看谁记得又快又多,到黑板前面进行展示。 教师拓展:有时一个城市名称后面出现两个天气符号,表示左面的天气转右面的天气。 组织活动:我是天气播报员,学生模拟进行天气预报。 我是天气播报员 城市天气哈尔滨中雨 20—28℃北京中雨转多云 25—27℃乌鲁木齐中到大雨 15—24℃南宁雷阵雨 25—33℃昆明多云 18—26℃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将所学习的知识进行运用。四、过程性评价随堂练习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了解了天气的含义及影响,知道了天气预报中天气符号的含义,能够进行模拟天气预报,使我们对天气和生产生活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六、布置作业建议所有同学完成本节《七彩作业》的【基础通关】和【能力突破】,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同时完成【素养达标】和【考点专练】。七、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