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天气与气候一、本章课标要求基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本章课标要求如下:·收看天气预报节目,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模拟播报天气。·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描述和简要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描述和简要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阅读某地区气温、降水数据资料,并据此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变化的特点。·阅读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描述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征;结合实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结合实例,说明天气和气候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其中“模拟播报天气”属于2022年版课程标准新增内容,目的是突出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让我们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二、本章教材分析本章主要包括四节内容。第一节是多变的天气,主要介绍了天气的含义及天气预报;第二节是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主要介绍了气温的测量和变化,还有气温的分布规律;第三节是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主要介绍了降水的测量和变化,还有降水的分布规律;第四节是世界的气候,主要介绍了气候的特征和差异、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还有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及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关系。本章是对前面内容的整合和深化,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及其他地理工具,观察并说出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要素的基本状况,以及自然环境要素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三、本章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善于表现,但是思想还不够成熟,因此课上可设计贴近生活的、多种多样的活动吸引他们的学习兴趣,运用全球或区域资料,结合具体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情境;用地球仪、地图、遥感影像、影视资料、数据可视化图等资料,结合若干能够反映地理环境特点的素材,如世界气候之最等,帮助学生认识全球自然环境的基本状况,提高学生对有关全球议题的理解能力。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设计说明本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设计教学要从学生熟悉的地理知识入手,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降水的变化,增加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降水的概念和主要形式。2.认识降水的测量工具,了解降水的影响。3.掌握并绘制降水年柱状图。4.根据降水量柱状图,分析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5.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掌握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重点难点重点:降水的季节变化与空间分布。难点:用降水量柱状图分析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掌握降水量分布图的阅读方法。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完成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二、学习任务一教学模块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展示世界“雨极”和“干极”的图片。世界上不同地区的降水差异很大。我们这里一年降水是否均匀呢 学生:不均匀。 教师:世界上降水存在着时间和空间分布的差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能够有效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主动探索新知,激发学习兴趣。1.降水的概念和测量 教师:阅读教材第79页图文材料,说出降水的概念和测量仪器。 学生: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测量降水量的基本仪器是雨量器。 教师:降水的主要形式是降雨和降雪。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2.降水的变化 教师:一个地区,一年内各月的降水量是有差别的。有的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比较小,有的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比较大。我们用降水量柱状图表示一个地区一年内降水的变化。安排学生绘图并阅读教材第81页活动。 教师点拨: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的步骤。 (1)绘出横坐标,把它平均分成12段,分别表示1—12月,标出月份。 (2)绘出纵坐标,根据最大降水量和最小降水量的数值,确定纵坐标的取值范围为0—200毫米,以25毫米为单位刻度平分纵坐标。 (3)根据降水量数值在坐标图的相应位置,逐月标出降水量的高度,绘出各月降水量柱状图。 学生:合作绘图。 教师:按照要求进行判读。 (1)哪几个月降水量较多 哪几个月降水量较少 (2)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 (3)降水的季节变化有什么特点 学生:读图得出答案。 (1)7、8、9月降水量较多。1、2、3、11、12月降水量较少。 (2)745毫米。 (3)夏秋多雨,冬春少雨。 教师:依据降水的季节变化特征,可将降水的变化分为全年多雨型、全年少雨型、夏季多雨型、冬季多雨型、全年湿润型。 注重学生的动手绘图能力的培养。三、学习任务二教学模块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1.等降水量线图 等降水量线是在地图上把降水量相同的点依次连接成线。 世界各地,有的地方降水多,有的地方降水少。通常用等降水量线图表示降水量的分布。 2.降水的分布规律 教师:阅读教材第82页图4.21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小组合作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赤道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上 两极地区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下 (2)比较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和大陆西岸的年降水量。 (3)以亚欧大陆为例,比较中纬度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年降水量。 学生讨论,得出答案: (1)赤道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多在1 000毫米以上,有些地区超过2 000毫米。两极地区的年降水量大多在500毫米以下。 (2)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的年降水量大约在1 000毫米以上,大陆西岸的年降水量大约在200毫米以下。 (3)在中纬度地区,内陆地区降水少于沿海地区,体现了降水从沿海向内陆递减的变化特点。 教师小结: 通过小组学习,能够学会合作,交往,不断促进自我发展的基本素质。四、过程性评价随堂练习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了解了降水的变化和分布,通过学习知道了降水的含义和测量,通过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理解了降水变化的表示和规律,通过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了解了不同地区的降水差异。六、布置作业建议所有同学完成本课时《七彩作业》的【基础通关】和【能力突破】,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同时完成【素养达标】和【考点专练】。七、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