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 任务型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章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 任务型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天气与气候
一、本章课标要求
基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本章课标要求如下:
·收看天气预报节目,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模拟播报天气。
·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描述和简要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描述和简要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阅读某地区气温、降水数据资料,并据此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阅读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描述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征;结合实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结合实例,说明天气和气候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其中“模拟播报天气”属于2022年版课程标准新增内容,目的是突出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让我们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
二、本章教材分析
本章主要包括四节内容。第一节是多变的天气,主要介绍了天气的含义及天气预报;第二节是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主要介绍了气温的测量和变化,还有气温的分布规律;第三节是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主要介绍了降水的测量和变化,还有降水的分布规律;第四节是世界的气候,主要介绍了气候的特征和差异、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还有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及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关系。本章是对前面内容的整合和深化,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及其他地理工具,观察并说出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要素的基本状况,以及自然环境要素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本章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善于表现,但是思想还不够成熟,因此课上可设计贴近生活的、多种多样的活动吸引他们的学习兴趣,运用全球或区域资料,结合具体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情境;用地球仪、地图、遥感影像、影视资料、数据可视化图等资料,结合若干能够反映地理环境特点的素材,如世界气候之最等,帮助学生认识全球自然环境的基本状况,提高学生对有关全球议题的理解能力。
世界的气候
第1课时 气候的地区差异 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设计教学要从学生熟悉的地理知识入手,通过回顾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帮助学生形成气候的概念,通过学生对本地气候特征的认识,加强学生对气候特征的理解,增加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
学习目标
1.了解气候的要素和特征,通过阅读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描述气候特征。
2.运用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初步学会阅读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图,建立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的空间概念。
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学会阅读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图,建立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的空间概念。
难点:阅读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描述气候特征,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完成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
二、学习任务一
教学模块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多媒体出示图片。 我们这里终年寒冷,是一片冰雪世界    我们这里炎热干燥,一年中很难见到降雨 我们这里终年炎热,几乎每天都下雨    我们这里光照充足,气温较低,昼夜温差大 教师:以上图片是世界不同气候的景观图片。你家乡的气候是怎样的 你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一下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世界的气候。   图片能够有效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主动探索新知,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请学生阅读教材第84页的内容,归纳气候的两大要素和特征。 学生:阅读教材,得出结论。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大要素。气候具有一定的特征,一般变化不大。 教师:教材第84页活动。多媒体展示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其气候特征。(以地中海气候为例,学习描述气候特征的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并交流如何分析一地的气候特征。 (1)一个地方的气候特征需要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来描述。 (2)上图展示的是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需要观察、分析气温和降水随时间的变化特点,即气温和降水的季节差异。如果有季节差异,往往用冬季、夏季来描述;如果差异不大, 往往用终年、全年等来描述。 (3)依据不同的气温,可以用寒冷、炎热、高温、温和等词语来描述;降水可以用多雨、少雨、干燥等词语来描述。具体情况如下: 气温至少15 ℃以上0 ℃以上0 ℃以下炎热(高温)温和低温(寒冷)降水100毫米以上50~100毫米小于50毫米多雨湿润少雨(干燥)
  设计合作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团队意识。
三、学习任务二
教学模块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展示教材第86页图4.24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认识世界气候的主要类型,分小组探究,完成下列活动。 活动1:找出主要分布在热带、温带和寒带的气候类型。 学生:合作得出答案。 地区气候类型热带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温带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寒带寒带气候
  活动2:从海陆位置来看,找出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亚欧大陆东岸、内部、西岸的气候类型。 学生:合作得出答案。 地区气候类型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大陆内部温带大陆性气候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活动3:对照教材附图(二)上的“世界地形图”,完成以下任务。 (1)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 学生:刚果盆地、马来群岛、亚马孙平原。 (2)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 学生:印度半岛、中南半岛。 (3)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 学生:非洲北部(撒哈拉沙漠)、大洋洲中部和西部(维多利亚大沙漠)、南美洲的巴西高原。 (4)高原山地气候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 学生:主要分布在平均海拔高的高原山地,如我国的青藏高原、非洲的埃塞俄比亚高原、北美的落基山脉、南美的安第斯山脉附近。 教师:用模式图记忆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空间分布。 教师:归纳几种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对应的自然景观。 学生: 气候类型气候特点自然景观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热带雨林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分旱雨两季热带季雨林热带草原气候终年高温,分干湿两季热带稀树草原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常绿阔叶林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常绿硬叶林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落叶阔叶林、针 叶阔叶混交林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全年降水稀少且集中在夏季荒漠和草原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落叶阔叶林
  借助地图进行分组合作,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地图的理解,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四、过程性评价
随堂练习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气候的地区差异和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知道了构成气候的两大要素和气候的特征,能够初步判读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可以根据地图判断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六、布置作业
建议所有同学完成本课时《七彩作业》的【基础通关】和【能力突破】,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同时完成【素养达标】和【考点专练】。
七、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气候与人类活动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内容综合性较强,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设计教学要从学生熟悉的地理知识入手,通过回顾气温和降水的特征,帮助学生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通过视频展示全球变暖,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加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
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2.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重点难点
重点: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难点:气候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和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培养。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完成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
二、学习任务一
教学模块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播放《马达加斯加的企鹅》电影片段。视频反映了气候对全球环境的影响,今天我们来了解影响气候的因素及人类活动和气候的关系。   观看视频,欣赏世界各种类型的气候景观。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师:阅读教材第88页的内容,分析影响气候的三个主要因素。 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总结得出答案。 1.纬度位置 通常,纬度低的地方,接受的太阳光热多,气温就高;纬度高的地方,接受的太阳光热少,气温就低。 2.海陆位置 (1)海陆位置对气温的影响:日较差或年较差小——海洋;日较差或年较差大——陆地。 (2)海陆位置对降水的影响:一般说来,距海近的地方,海洋水汽丰富,降水多;距海远的地方,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少。 3.地形 (1)一般情况下,海拔高的地方,气温低;海拔低的地方,气温高。在山地和丘陵地区,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2)山地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 教师:海陆位置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在中纬度地区,亚欧大陆表现最为显著。小组合作完成教材第89页活动。 ①青藏高原纬度较低,但是气候寒冷。 ②海南岛终年如夏,黑龙江省北部冬季漫长。 ③新疆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而同纬度的北京气候相对比较湿润。 学生:①地形;②纬度位置;③海陆位置。 培养学生从教材中获取有效地理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意识。
三、学习任务二
教学模块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1.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师:气候对人们的衣食住行有明显的影响。阅读教材第89页内容,分析气候对人们着装的影响。 学生:热带地区的人们穿衣单薄,寒带地区的人们穿衣厚重,温带地区的人们四季穿衣变化明显。 教师:气候对人们的饮食、民居和出行都有明显的影响,同学们可以搜集材料加深认识。 教师: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最显著。农作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水分,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条件不同,因此同一种农作物,在有的地区生长良好,在有的地区生长不良。分析下图所示农业的差异及原因。 学生:图1地区热量充足,降水较多,适合种水稻,人们以米饭为主食。图2地区降水较少,适合种植耐旱的小麦等作物,人们以面食为主食。 教师:气候发生异常变化,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同学们可以结合生活经验,分享自己的理解。 学生:各抒己见。 过渡:不仅气候对人类活动有重要的影响,人类活动也会影响气候。 2.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教师:人类活动会影响局部甚至全球气候,阅读教材第90页“思与学”,谈谈对材料的理解。 学生:全球变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从而威胁人类生存,主要原因是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 教师总结:气候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如果我们不加以节制自身的行为,就会加剧温室效应、臭氧破坏,导致极端天气增多等。因此,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结合生活经验开展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也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
四、过程性评价
随堂练习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和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也复习了前面的内容,还知道了气候和人类活动能够相互影响,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六、布置作业
建议所有同学完成本课时《七彩作业》的【基础通关】和【能力突破】,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同时完成【素养达标】和【考点专练】。
七、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