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年级学生读本第7讲法律是治国之重器《1.法律是什么》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年级学生读本第7讲法律是治国之重器《1.法律是什么》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高年级学生读本第7讲法律是治国之重器《1.法律是什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了解法律的定义、特征和作用。
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法律规范。
培养学生运用法律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深入理解法律的内涵。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法律的定义、特征和作用。
如何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法律的抽象概念,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讲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知识。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法律的应用。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法律的理解和看法。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验法律的实施过程。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播放一段与法律相关的视频或新闻片段,引发学生对法律的兴趣。
提问学生:“你认为法律是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法律的概念。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观看一段与法律相关的视频。(播放视频)
老师:你认为法律是什么呢?
学生 A:我觉得法律就是规定我们不能做什么的东西。
学生 B:法律是用来惩罚坏人的吧。
老师:同学们的回答都很有自己的想法。那我们带着这些初步的认识,一起进入今天的课程,来更深入地了解法律。
2.法律的定义
结合读本内容,讲解法律的定义: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通过举例说明法律与道德、习惯等其他行为规范的区别。
老师:现在我们结合读本内容,来讲解一下法律的定义。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谁能说说这句话里的重点是什么呢?
学生 C:重点是国家制定或认可,还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老师:非常正确。下面我们通过举例来说明法律与道德、习惯等其他行为规范的区别。比如,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这更多的是一种道德要求,而不是法律规定。如果不让座,可能会受到道德上的谴责,但不会有法律上的惩罚。而如果偷了别人的东西,这就是违反了法律,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大家能理解吗?
学生 D:能理解,道德是靠自觉,法律是有强制力的。
3.法律的特征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法律的特征。
各小组代表发言,总结法律的特征,如普遍性、强制性、规范性等。
教师结合案例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法律特征的理解。
老师:接下来,我们组织小组讨论,分析法律的特征。大家开始讨论吧。 (学生们分组讨论,气氛热烈。)
老师:好,时间到。现在各小组代表发言,总结法律的特征。
第一组代表:我们组认为法律的特征有普遍性,就是对所有人都适用。 老师:很好,还有其他特征吗?
第二组代表:还有强制性,法律是必须遵守的,如果违反了就会有惩罚。 老师:非常正确。还有吗?
第三组代表:还有规范性,法律规定了人们的行为规范。
老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到位。下面老师结合案例进行讲解,加深大家对法律特征的理解。比如,有一个人在公共场所吸烟,这违反了相关的法律法规。这里就体现了法律的普遍性,因为这个规定对所有人都适用。同时,相关部门可以对这个人进行处罚,这体现了法律的强制性。而法律规定了在公共场所不能吸烟,这就是法律的规范性。大家明白了吗? 学生 E:明白了。
4.法律的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法律的作用,如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法律的作用,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法律的重要性。
区分不同类型的法律规范
介绍法律规范的分类,如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
让学生通过实例区分不同类型的法律规范。
老师:现在我们来引导学生思考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大家先说说自己的想法吧。
学生 F:法律可以维护社会秩序。
学生 G:法律可以保障公民权利。
老师:非常好。还有吗?
学生 H:法律可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老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对。下面老师总结一下法律的作用。法律的作用主要有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我们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法律的作用,让大家更加直观地感受法律的重要性。比如,在一个小区里,有居民乱倒垃圾,影响了小区的环境和其他居民的生活。这时候,相关的法律法规就可以发挥作用,要求居民正确处理垃圾,维护小区的环境和秩序。这就是法律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再比如,一个人在工作中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他可以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就是法律保障公民权利的作用。还有,在司法审判中,法官依据法律做出公正的判决,这就是法律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作用。大家理解了吗?
学生 I:理解了。
老师:现在我们来介绍法律规范的分类,如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谁能说说宪法和其他法律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 J: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其他法律都是根据宪法制定的。
老师:非常正确。下面我们让学生通过实例区分不同类型的法律规范。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就是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就是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就是行政法规,《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就是地方性法规。大家明白了吗?
学生 K:明白了。
5.培养法律意识
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培养法律意识。
教师引导学生从学习法律知识、遵守法律法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等方面入手,培养法律意识。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运用法律思维解决问题。
老师:现在我们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培养法律意识。大家开始讨论吧。
(学生们分组讨论,气氛热烈。)
老师:好,时间到。现在各小组代表发言。
第一组代表:我们组认为可以通过学习法律知识来培养法律意识。
老师:很好,还有其他方法吗?
第二组代表:遵守法律法规也是培养法律意识的方法。
老师:非常正确。还有吗?
第三组代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也能培养法律意识。
老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对。下面老师引导学生从学习法律知识、遵守法律法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等方面入手,培养法律意识。首先,我们要学习法律知识,可以通过阅读法律书籍、观看法律节目等方式来学习。其次,我们要遵守法律法规,不做违法的事情。最后,我们要学会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大家能做到吗?
学生 L:能做到。
老师:非常好。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运用法律思维解决问题。比如,当我们遇到纠纷时,不要冲动,要冷静下来,思考用法律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6.总结与拓展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法律的重要性和培养法律意识的必要性。
布置作业:让学生查找一个与法律相关的案例,并分析其中涉及的法律问题。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一些法律书籍或观看法律题材的电影,进一步增强法律意识。
老师:现在我们来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法律的重要性和培养法律意识的必要性。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法律的定义、特征、作用,区分了不同类型的法律规范,还讨论了如何培养法律意识。法律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重要,它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有力武器。而培养法律意识则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只有大家都具备了法律意识,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稳定。
老师:下面我们布置作业。让学生查找一个与法律相关的案例,并分析其中涉及的法律问题。拓展延伸方面,老师推荐学生阅读一些法律书籍或观看法律题材的电影,进一步增强法律意识。大家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 M:老师,您能推荐一些法律书籍和电影吗?
老师:当然可以。法律书籍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民法典》等。法律题材的电影有《十二公民》《我不是药神》等。希望大家通过阅读和观看,能更好地了解法律。 同学们,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法律的内涵和作用。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此外,还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法律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法律思维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