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教学设计(表格式)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教学设计(表格式)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简介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1)本课选自《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第三课,单元课标为“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依据课标可以对本单元的教学任务进行提炼为“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朝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2)在围绕秦统一的成就和秦速亡的原因两大问题上,本课分成了三个子目展开叙述,将秦大一统王朝的建立、管理和灭亡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理解秦的统一、秦的暴政与秦的速亡。(3)内容凝练:针对单元课标的内容,秦统一的成就凝练为统一业绩,即认识到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的重要意义为建立成熟国家体制,为统一多民族国家所发端。秦灭亡的原因可以归纳为制度的惯性,分成两个部分,一为周朝所带来的旧制度惯性给予了秦朝制度初创的阻碍;二为秦朝自商鞅变法所形成的秦国制度关系通过秦的统一扩展到全国,使得东方六国在秦的制度惯性下受到冲击,激化社会矛盾导致灭亡。因此本课的主题立意为:统一业绩与制度惯性。(二)学情分析(1)从学习基础看:从初中学习的基础看,学生对秦朝的具体史实有所了解,能够知道秦朝建立的具体脉络。但理解秦朝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开创意义存在困难。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有待提升。(2)从思维方法上:高一学生对历史学习有一定兴趣,具有基本的历史思维能力,正处于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程。将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秦朝统一业绩,理解秦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具有首创意义,形成成熟国家。2.通过分析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战争,理解制度惯性代表秦朝灭亡的巨大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秦开创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措施和首创意义教学难点理解秦亡的原因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制度的独特意义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以郑国渠的修建和李斯上《谏逐客书》为例,设问“谋士为何纷纷选择秦国?统一前夕的秦国具备哪些条件?” 思考秦统一六国的社会背景和主观努力 以课本栏目举例,帮助理解秦国统一前夕的历史因素
一、秦的统一 (一)秦统一条件和统一过程1.通过讲述和对比秦孝公《招贤令》和李斯《谏逐客书》的内容,理解“士人使秦”的原因。2.通过分析《秦灭六国示意图》和《秦朝形势图》理解秦统一的过程,但由此思考“军事统一之后秦国疆域如何?” 了解基本知识,思考嬴政代表的秦国修筑郑国渠所带来的的重要意义。通过历史地图直观寻找历史信息。 充分运用课本资源,通过设问与思考调动学生历史思维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二)秦巩固统一的措施1.设问:“如何彰显丰功伟绩?”“如何更好维护皇权?”理解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对于维护君主专制的重要意义。2.通过秦朝官制图说明秦朝“家国同构”的特点。3. 对比商鞅变法措施发现秦朝统一过程中,将秦国原有制度推广到东方六国 1.思考传国玉玺与君主权力的象征意义和使用过程,分析三公九卿制对于加强皇权的重要意义。2.分析秦朝官制发现“家国同构”的特点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围绕图表和制度关系图理解制度运行方案。
二、秦的速亡 (一)速亡的原因:社会矛盾的积累在秦的暴政措施中,分析其政策对于旧贵族来说、对于农民而言、对于知识分子而言、对于统治集团内部四个层面理解秦朝在统治策略上的巨大失误,引发了各阶层社会矛盾的积累,引申出“分封制的印记烙在人们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中十分深刻持久。” 学生通过学习在制度的反思中理解制度惯性所带来的治理偏差 通过对于社会积累的矛盾和问题深层次剖析,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秦的速亡 (二)速亡的过程1.通过分析陈胜、吴广起义的口号说明这一时期“官僚政治影响下民众观念悄然变化。2.通过分析项羽的分封政策理解倒退至秦以前的割据时代是违背统一的历史潮流。3.引发对于秦亡原因的思考 学生通过对陈胜、吴广起义的分析和楚汉战争具体史实的理解,了解秦朝短暂统治下的深刻影响,能够为之后汉初地方制度建设的讨论奠定基础。 通过分析学生耳熟能详的史实,加深其对历史厚度的理解,帮助形成高阶思维习惯,
教学反思
1.本课内容贯穿于秦朝14年的发展史,不存在删繁就简的困惑,但如何精炼教学主题并深刻理解秦朝制度的首创意义还需要教学内容上进一步深化,在制度创设和统治策略的反思中深化教学内容。2.本课部分内容取自邹芙都、孔德超所写的《制度变迁视角下的秦亡原因再考察》一文,但如何将学术前沿成果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理解,需要长期探讨的求索。
PAGE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