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教学设计(表格式)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教学设计(表格式)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简介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教学依据
教学立意 当今学生需要全球视野。许倬云在《万古江河》中提到,有明一朝,是进入世界体系的一朝,全球航线的开通将中国纳入世界经济秩序之中。世界意识的培养不止在世界史部分,从全球交流交往的角度看到明朝历史是必要的,这能帮助学生联系东西方文明,能更好地理解世界和中国,也能在对比中发现不同,通过世界这面镜子认识到中国的独特性。 本课教学设计围绕“世界大变,明朝何变?”为线索,站在世界格局审视那个时代,紧紧围绕课标要求,创设历史情境,以史料引领学生深度学习,构建大历史思维,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课程标准 1、了解明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措施,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2、通过了解明朝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教材分析 1、初中教材: 侧重介绍历史演变、废除宰相、内阁设立、宦官专政、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基本知识,但缺乏对学生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的引导; 2、高中统编版: 本课例作为第四单元的第一课,主要叙述了明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重点虽在清朝,但明朝治理边疆的措施为此打下了基础。故本课的学习有利于整体把握单元线索,厘清思路,深入理解明清时期若干重要的历史变化和复杂的历史现象。 从单元主题来看,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的第一课,上承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从横向的世界角度来看,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人类开始由分散孤立走向整体。欧洲开始走出中世纪,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新兴的工业文明开始代替农业文明。那么在这样的世界潮流之下,小农经济和专制体制就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为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近代中国的被动挨打埋下了伏笔。 从本课内容来看,分为三个子目,即“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第一子目明代废丞相、设内阁、宦官专权三个方面,反映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及其影响,是第二子目郑和下西洋,平定倭患的制度保障。随着中央集权体制的强化,最高统治者进一步加强了天朝上国的观念,对世界形势巨变缺乏应对能力,从而难逃盛极而衰的轮回。因此这三个子目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
学情分析 这一部分的内容在初中已通过3课时进行学习,学生对废除宰相制度、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史实都已经有了基本了解,但对其内在联系及意义等缺乏深层的思考。 高一学生对于晦涩的史实与概念缺乏学习耐心,但本课涉及概念较多,逻辑较复杂,应注意利用图片、地图、史料等帮助学生形成表象,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围绕课标要求,从中西方文明发展的大环境让学生了解到世界大变,大明何变?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2、探究明朝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及影响,了解明朝内阁制度的特点,认识明朝的制度变革及其实质,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素养。 3、通过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欧洲殖民者侵占澳门和台湾等史实,将明朝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4、引导学生阅读地图了解明朝经略边疆的具体措施,认识到明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大意义。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素养围绕课标要求,自主构建本课知识体系,从唯物史观的角度了解明朝的发展脉络和基本史实;从中西方文明发展的大环境重新审视明朝的时代特征,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明朝封建专制的发展;明朝经略边疆的措施。 2、教学难点: 多角度理解封建专制制度;理解世界形势变化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1、教学资源: 纪录片、小说和笔记等文字材料、历史图片、历史地图、多媒体 2、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小组合作、史料研习
板书设计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世界大变,明朝何变? 一、政治制度之变 二、对外关系之变 三、边疆经略之变 四、王朝更替之变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展示14-17世纪的时空坐标轴, 2、通过展示中西方发展时空坐标,建立全球意识。 3、分析本单元。 4、引出问题:世界大变,大明何变? 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帮助学生建立世界意识、全球视角。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知识框架。
明朝的建立 1、介绍朱元璋 2、介绍明朝建立过程 阅读教材、思考并回答。 掌握基本史实和重点人物,了解明朝建立的过程。
一、政治制度之变 (一)废宰相制度(明太祖) 【合作探究一】朱元璋为何废相? 材料1:自秦始设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皇明祖训》 材料2:(胡惟庸)独相数岁,生杀黜陟罚,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 ——《明史·胡惟庸传》 ①历史原因:前朝丞相权势过重的教训。 ②直接原因:丞相胡惟庸专权擅政。 ③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思考2:朱元璋废相之后就真的“稳当”了吗? 材料3: (
皇帝
) (

) (

) (

) (

) (

) (

) (
皇帝直接领导六部
) 材料4:八日之间,内外诸司奏札凡一千六百六十,记三千二百九十一事。 ——《春明梦余录》 材料5: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披被。 ——朱元璋 废除丞相后朱元璋的境况: ①政务繁忙,负担重; ②效率低,易决策失误。 过渡:朱元璋采取了什么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设内阁制度(明成祖) (1)设立:明成祖文渊阁正式设立内阁 (2)性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 (3)运行机制: ①票拟: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 ②批红: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 思考3:内阁首辅是变相重设的宰相吗? (三)宦官专权与特务政治 思考4:归纳明代宦官专权的原因、表现及这一套政治设计的实质? 材料6:人主不亲政事,故事权下移……荒主童昏,则地近者权益专,而阁臣亦听命矣。 ——《廿二史札记》 材料7:明世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诸大权,皆自永乐间始。数传之后,势成积重,始于王振,成于魏忠贤。考其祸败,其去汉、唐何远哉。 ——张廷玉《明史·宦官传序》 材料8: 原因:明朝中后期皇帝的昏庸(160多年皇帝不上朝),皇帝更加信任宦官,宦官掌握了批红权。 表现:司礼监获得批红权;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特务机构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 实质:君主专制强化;封建制度衰落。 1.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史料,互相探讨,对史料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 2.阅读史料,思考是否真的稳当了。 3.学生根据课本内容自学内阁制度设立时间、性质、运行机制。 4.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补充完整表格。 5.阅读史料,概括宦官专权的原因、表现及这一套政治设计的实质。 1.这一部分是本课重点。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发现和解决问题,并且提取信息,运用归纳、概括等思维分析史料,揭示废宰相制度的原因,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加深学生的理性认知。 2.通过出示材料,让学生直观感受废除宰相制度后的影响,从而引出内阁制度的设立。 3.培养学生自学和掌握基本史实的能力,强化自主学习。 4.运用表格对比宰相制与内阁制,使得学生能够明白内阁首辅并不是变相重设的宰相。 5.通过图示以及史料使得学生明白无论阁臣当政还是宦官弄权,都依附于皇帝个人,其权力本质仍出自皇权,实质上都是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产物。
二、对外关系之变 (一)官方:郑和下西洋 思考1: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实质?郑和最远到达了哪里? 材料1: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等通使西洋。 ——《明史·郑和传》 (1)主要目的:宣扬国威
(2)实质:朝贡贸易 (3)路线: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思考2:请概括郑和下西洋这一“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历史地位? 历史地位: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上大大领先于欧洲远洋航行。 思考3:梁启超说“郑和之后,再无郑和”,如何理解这句话? (P72思考点,如何看待“下西洋”政策的变化?) 材料2:自郑和下西洋之后,中国对于南方的航行,更为熟悉,华人移殖海外的渐多。 ——吕思勉 材料3:虽宣威异域,普及南洋,为中国历史所未有。 ——蔡东藩 材料4: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 ——《殊域周咨录》 积极:加强中国与南洋的联系,宣扬国威,扩大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影响; 消极:出于政治目的而非经济目的,成本高于收益,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未能持续。 (二)民间:海禁政策 海禁政策: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思考4:“倭寇”由什么人组成?明初倭寇为何如此猖獗? 【明】仇英《倭寇图卷》局部 红毛番与仆人 材料5:倭寇的心声: “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 ——《虔台倭纂》 材料6:由于合法的海外贸易遭到禁止,不得不从事海上走私贸易,这样一些中国商人是后期倭寇的主体。 ——(日本)山根幸夫《明帝国与日本》 倭寇的组成:日本流寇、元末农民起义的残部、普通民众。 原因:海禁政策断绝了沿海渔民和从事外贸商人的生计,导致他们与倭寇相勾结,加剧了倭患。 思考5:如何解决倭患? (1)戚继光、俞大猷抗倭 训练有素的“戚家军” (2)放松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隆庆开关) (三)海防危机 思考6:西方殖民者的到来会产生哪些影响?明朝对澳门和台湾地区的处置说明了什么问题? 材料7:嘉靖三十二年,蕃舶托言:舟触风涛,愿借壕镜地,暴诸水渍贡物,海道副使汪柏许之。初仅麦合,商人牟奸利者,渐运瓶璧撩桶为屋。佛朗机遂得混人,高栋尽亮,栉比相望,久之,遂专为所据,蕃人之人居澳,自汪柏始,佛朗机既据澳,至万历二年,建闸于莲花茎,设官守之,而蕃夷之来日益众。 ——《澳门纪略》 影响:海防威胁、主权危机;西学东渐、文明交往 说明:明朝政府的海权意识和海防能力薄弱 1.学生分组讨论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及其实质 学生根据教师所展示的地图标注郑和航行的关键地点,包括他的最远到达点。 2.学生阅读史料,在教师的引导下概括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实质、航线及历史地位。 3.阅读教材、材料,掌握史实、解决问题。 4.观看图片、阅读史料。 5.学生将根据《澳门纪略》中描述的历史事件,分析西方殖民者的到来对明朝澳门和台湾地区的具体影响。 1.通过地图的展示能够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航线及其地理意义。培养学生从历史空间解读历史的能力,认识明王朝在对外关系上的新发展。 2.让学生意识到朝贡贸易重政治而非经济。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 提高学生对于历史事件多角度分析的能力,认识到历史事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特别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历史启示。 3.锻炼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帮助学生批判性地分析历史事件的利弊,并探讨其对国家和社会的深远影响。总体培养学生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4.认识海禁政策的含义、弊端及开放国门的重要性;通过学习戚继光与俞大猷的伟大奉献,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 5.让学生理解到西方殖民者的到来给明朝带来的海防威胁和主权危机;以及理解文明交往中的互利。
三、边疆经略之变 读明朝形势图,结合教材分别指出西北、西南、东北这些区域的主要民族。并说明明政府是如何经略这些地区的? 明朝形势图(1433年) 思考1:明朝边疆治理有何特点?明朝对边疆的治理有何意义? 1、特点:威德兼施、以夷治夷、因俗而治 2、意义: (1)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促进了民族交融; (2)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奠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1.学生阅读教科书,将74页《明朝形势图》和教科书74页的文字材料结合,补充完整教师所列出的表格。 2.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表格思考明朝边疆治理有何特点。 1.通过总结明朝在不同地区的民族政策,一方面学生能够掌握基本史实;另一方面使得学生能够了解到明朝经略陆疆的特点。 2.使得学生认识到明朝经略边疆的特点及其对统一民族国家巩固的作用。
四、王朝更替之变 (
1644
) (
多尔衮率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北京
) 根据时间轴了解明清力量的消长。 通过时间轴比较明清力量的消长,进而让学生认识到明清易代的必然性。
课堂小结 在学习本课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课堂导入的提问:总结大明的变化。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回忆本节课重点。 通过思维导图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大明的变化,为学生建立清晰的知识脉络,帮助学生掌握重难点,理解本课内容,进一步巩固知识点。
课后作业 根据本课所学,课后搜集资料,尝试解答下列问题 1.如何评价“海禁”政策? 2.从明清易代中你能得到什么经验教训? 强调重点,提拔难点。引发思考,延续本节课内容的余温。
教学反思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之下,要求中学历史教师注重给学生“减负”,但“减负”不代表什么都不讲。新课改后,历史教师应该更多学会引导学生去学,变“教师教”为“学生学”,教师对于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应该补充、提供给学生史料,还原历史,引发学生的思考,真正地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本课在具体思路上,根据教材内容,以“大明何变”立意,分别讲述政治制度之变、对外关系之变、边疆经略之变、王朝更替之变,以变化为线索,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在材料方面,本节课运用地图、图片、文献史料等多种材料,能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能力。 本课的设计仍然存在不足,首先,不是所有学生都能跟上教师的上课思路,在实施的过程中,如何照顾到基础储备不足的学生需要教师拥有足够的教学智慧。其次,本设计虽已整合教材内容,但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需要教师有足够的教学机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