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三节 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 任务型教学设计(表格式)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章第三节 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 任务型教学设计(表格式)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世界的居民与文化
本章备课说明
一、本章课标要求
基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本章课标要求如下:
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并简要归纳世界人口数量变化和人口空间分布特点。
2.通过阅读图像、观看视频或实地考察等,描述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及其变化。
3.运用反映人种、语言、宗教、习俗等内容的图片资料,描述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树立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意识。
人口要素是认识全球的人文环境的开始。从区域范围上着眼于全球,课标要求的重点是从人口数量变化和人口空间分布两个角度描述和简要归纳世界人口状况;聚落是人类的聚居地,城镇和乡村为聚落的两大类型。课标要求主要包括聚落景观特征和聚落变化两方面;景观特征首先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描述,在不同时间尺度中观察并描述;“描述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内容要求,要初步认识文化的含义,从群族历史、语言文字、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多方面、多角度,尤其是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对文化进行理解。
二、本章教材分析
本章涉及课标“世界地理”中的“居民与文化”,这部分课程内容由人口与人种、聚落、丰富多彩的文化(语言、宗教)3个方面构成,共安排了“世界的人口”“世界的聚落”和“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三节内容。
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7—9年级地理学习所要形成的基本观念之一,树立正确的人口观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人口问题及其影响是形成正确人口观的重要知识基础。教材在“世界的人口”一节中,以“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增长”和“世界的人口问题”为目标题,通过文字叙述和活动设计,力求让学生认识到人口自然增长如果不能与社会生产以及资源、环境相协调,就会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而适度的人口自然增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之一。人口分布的差异包括人口密度的差异和人种分布的差异。
“世界的聚落”一节在让学生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同时,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去发现不同文化所特有的价值。
学生只有了解了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及其差异,才能明白各种文化都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为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选择了语言、宗教、节日和文化遗产等方面的内容,并且把重点放在“分布”和“与环境的关系”上。
三、本章学情分析
本章内容是学生认识人文环境的开篇,人文环境的人口、人种、聚落、语言、宗教、节日和文化遗产等内容,小学科学也有所涉及。在初中阶段的人口学习,重点放在人口数量变化和人口空间分布特点上;聚落是人类的聚居地,是学生生活的区域。对于聚落的景观,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此外,学生在旅行的过程中也去过很多聚落,对有些聚落形成了深刻的影响,这是学习“世界的聚落”的基础,因此教师应通过阅读图像、观看视频、实地考察以及交流等方式,帮助学生复现和丰富生活中积累的地理表象。关于聚落的变化,初中生对于时间和空间变化的感知能力需要逐步培养。
文化的含义抽象,但内容丰富。初中生好奇心强,通过各类媒体或自身旅行见闻等,积累对文化的基本认知,有利于教学的展开。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结合课标要求,引导学生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对文化进行认识,理解基于自然环境而形成的文化必然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
在能力方面,学生在学习《地球和地图》《陆地和海洋》相关章节时,得到了读图识图能力的培养,具备了一定的读图识图的能力。
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
设计说明
本节课采用划分小组的形式,每个小组重点研究一种联合国官方语言,说出其分布和特点;运用资料包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了解世界三大宗教的起源地、主要分布地区、宗教建筑;民族节日和世界文化遗产,结合课前学生搜集到的重要节日和世界文化遗产,了解民族节日的特点,世界文化遗产及保护和意义;树立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意识,培养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学习目标
1.了解世界重要语言的种类及其作用,说出联合国六种官方语言的分布。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2.举例说出世界三大宗教的特点,说出世界三大宗教的分布地区,了解三大宗教的建筑特点。(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3.运用反映语言、宗教、习俗等内容的图文资料,描述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树立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意识。(人地协调观)
4.举例说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及保护措施。(综合思维)
重点难点
重点:1.世界主要语言和三大宗教的分布。
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及措施。
难点:描述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比较法、问题分析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完成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
二、学习任务
教学模块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民居建筑、语言文字、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都属于文化的范畴。语言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文化的载体;宗教对国际政治和社会文化具有深刻影响。本节课我们学习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   让学生明确语言和宗教都是文化的载体。
教师:据统计,世界上共有7 000多种语言,其中有2 000多种属于濒危语言。 1.联合国的官方语言 教师:把全班同学分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到一种联合国官方语言,组内同学自主学习教材第75页阅读材料和课件内容,说出该语言的分布和特点,然后展示,补充,总结。 汉语组:汉语是中国的国家通用语言,又称为中文,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中国和东南亚等地使用汉语。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地掀起一股学习汉语的热潮。 英语组:英语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语言。英国是英语的发源地。由于历史上英国的殖民地遍及全球,英语的影响也波及世界,在国际交往中得到广泛应用。 法语组:法语主要流行于法国、比利时、瑞士、加拿大和非洲一些国家(法国的殖民地)。 补充:加拿大有英语和法语两种官方语言。 西班牙语组:西班牙和拉丁美洲使用西班牙语。 教师:讲解拉丁美洲的范围。拉丁美洲是指美国以南的美洲国家和地区。它包括南美洲和北美洲除了加拿大和美国的部分。这些国家和地区使用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这两种语言属于拉丁语系,故称为拉丁美洲。巴西使用葡萄牙语。 俄语组:俄语是俄罗斯的官方语言。在苏联时期,俄语为各加盟共和国的共同语言,现在仍然是这些国家广泛使用的语言。 阿拉伯语组:主要流行于西亚和北非地区的阿拉伯国家。 通过分组,完成联合国六种官方语言的分布和特点。
  过渡:西亚和北非的阿拉伯国家为白色人种,使用阿拉伯语,共同信仰伊斯兰教。下面学习世界的宗教。 2.世界的宗教 教师: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第76—77页内容,根据课件资料,完成下列表格。 宗教起源地起源时间主要分布地区建筑基督教亚洲西部公元1 世纪 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及大洋洲教堂伊斯 兰教阿拉伯半岛公元7 世纪 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北部和东部清真 寺佛教古印度公元前6 世纪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佛塔
  教师:补充道教、印度教、犹太教。 道教:中国固有的宗教。因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源,顾名。 印度教:起源于南亚,目前印度和尼泊尔信仰印度教。 犹太教:犹太人信仰的宗教。   通过自主学习教材内容,对比三大宗教的起源地、起源时间、主要分布地区和宗教建筑,培养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
教师:世界上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感受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学生: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1.民族节日 教师:我们尊重每个民族的文化。同学们知道哪些民族节日 每位同学选择一个你知道的节日在组内讲给同学听。 教师:相互讲述自己课前搜集到的民族节日,尽量不要重复。 学生1:中国的春节习俗。(内容参见教材第78页阅读材料) 学生2:中国的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 学生3:中国的端午节。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是汉族的传统节日 ,日期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学生4:巴西的狂欢节。狂欢节是巴西最大的节日,但最负盛名的当数里约热内卢的狂欢节。该市的狂欢节以其参加桑巴舞大赛演员人数之多,服装之华丽,持续时间之长,场面之壮观堪称世界之最。 通过学生课前搜集、介绍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了解世界主要民族节日和世界主要文化遗产,指导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措施和意义。树立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意识,培养人地协调观的地理核心素养。
2.文化遗产 教师: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精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民风民情、宗教习俗、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 提出问题: (1)列举世界文化遗产,介绍一处世界文化遗产。 (2)怎样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3)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有什么意义 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小组探究以上问题,然后在组内交流,展示,其他同学补充,最后全班展示,总结。 学生: 1972年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6年建立《世界遗产名录》1985年我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截至2023年9月我国已成功申报57项世界遗产,其中文化遗产39项、自然遗产4项、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4项中国主要世界文化遗产长城、秦始皇陵、布达拉宫、北京故宫、古典园林、中国大运河、福建土楼、颐和园、云南丽江古城、山西平遥古城等世界主要文化遗产法国巴黎塞纳河沿岸、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埃及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法国巴黎圣母院等
  截至2023年9月,世界共有1 199处文物、建筑群和遗址等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3.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措施 (1)要控制污染,特别是控制工业污染对历史性建筑物的侵蚀。 (2)在著名文化遗产周围禁止修建高大的现代化建筑物,避免过度旅游活动对文化遗产破坏,提高文化遗产景区管理能力等。 (3)对于破损严重的遗产遗迹,要修旧如旧,不能改变原有的特色。 (4)对于一些濒危的文化遗产,必要时可以迁址异地保护。 (5)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 (6)建设和完善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法律法规。 4.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世界文化遗产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精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民风民情、宗教习俗、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是人类文化的瑰宝,是“人类献给未来的礼物”,因此保护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三、过程性评价
随堂练习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联合国六种官方语言的分布,三大宗教的发源地、主要分布地区及宗教建筑;民族节日和世界文化遗产等。
五、布置作业
建议所有同学完成本节的【基础通关】和【能力突破】,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同时完成【素养达标】和【考点专练】。
六、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