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 任务型教学设计(表格式)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章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 任务型教学设计(表格式)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五章 世界的气候
本章备课说明
一、本章课标要求
基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本章课标要求如下:
1.收看天气预报节目,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模拟播报天气。
2.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描述和简要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3.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描述和简要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4.阅读某地区气温、降水数据资料,并据此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5.阅读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描述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征。
6.结合实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7.结合实例,说明天气和气候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模拟播报天气,要明确天气的含义,关注描述天气的语言,尝试模拟播报天气。描述和简要归纳降水分布特点时,需要划分出赤道地区、回归线附近地区、中纬度地区、高纬度地区等不同的区域。在掌握了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变化特征后,阅读某地区各月气温、降水数据资料,将其进行图像化处理。
在阅读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的基础上,描述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征,需要先找出世界主要气候类型,进行简单的归类并找出差异,然后描述分布特点,最后归纳、概括、说明某气候类型的分布。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需明确各因素在不同区域尺度中的作用。天气和气候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需结合实例,说明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会如何应对不同的天气,说明不同地区气候的差异引起了人类活动的差异。
二、本章教材分析
本章安排了“天气与天气预报”“气温和降水”“影响气候的因素”“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四节内容。
影响区域差异的一个主要因素是气候。一个地区的气候特点,受该地区的水文、植被、土壤等因素的影响。气候包括多种因素,如气温、降水、气压、干湿度等。气候的地区差异是由这些因素的地区差异共同组成的。气候是一个地区长期天气的平均状况。
三、本章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知识储备少,理解能力较差,由于本章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所以在设计时,按照“感知生活—原理探究—原理应用—回归生活”的步骤,引导学生从生活感知入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由于生活区域的限制,学生对不同天气种类的认知有一定的局限性。本章需要大量运用地图、演示实验和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深化学生对各地理要素之间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气温和降水
第1课时 气温 世界气温的分布
设计说明
等值线图的阅读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前面的章节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因此,本节课设置“温故知新”环节,调动学生的旧知,迁移协助理解核心概念、读图方法。借助“世界1月平均气温分布”“世界7月平均气温分布”“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引导学生分别描述1月平均气温、7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的分布特征,进而归纳出世界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
学习目标
1.知道气候最基本的两个要素是气温和降水。(区域认知)
2.说出气温的含义及测定方法。(地理实践力)
3.说出等温线的含义,掌握阅读等温线分布图的方法。(地理实践力)
4.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描述和简要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
重点难点
重点:1.等温线分布图的阅读。
2.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难点: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读图法、问题分析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完成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
二、学习任务一
教学模块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出示教材第86页两幅景观图,你们能否说出这两个地区1月的气温有什么特点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地区的景观差异 学生:是由于气温和降水量不同造成的。 教师:世界各地的气温和降水有什么分布特点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部分内容。   观察景观图片,明确气温和降水的差异造成世界各地不同的景观。
教师:新疆流传着一句话,那就是“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思考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 教师:自学教材87页内容和“活动”,回答下列问题。 (1)概念:气温指    的温度,常用    (℃)表示。 (2)气温的测定 ①测量工具:    。 ②测量时间:一般在北京时间   、   、   、   。 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气温的概念和单位、气温的测定。
③阅读教材第87页图5-8“百叶箱与某天4次气温观测记录”是    。 学生:(1)空气 摄氏度 (2)①温度计 ②2时 8时 14时 20时 ③9.5℃ 教师:思考当地气温在一天中、一年中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判断一个地方的冷热程度,我们通常依据平均气温。气温的变化对我们的影响很大。 (1)气温日变化 人们最关注的是一天之中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新疆今日最高气温是22℃,大约出现在14时,最低气温是8℃,大约出现在日出前后,气温日较差是14℃。 气温日较差大,所以新疆会出现 “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景象。 (2)气温年变化 观测时 间(月)123456789101112气温(℃)-10-605121820171595-3
上表是新疆某地12个月的气温数据,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气温的年较差是30℃。 让学生明确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特点,并明确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学习任务二
教学模块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温故知新:结合等高线旧知认识等温线。 概念等高线等温线把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接成线把温度相等的点连接成线特点同线等高,同图等距同线等温,同图等距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大,高度变化越大;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高度变化越小等温线越密集,温差越大;等温线越稀疏,温差越小闭合等高线中心,数值向中心增大为山顶,数值向中心减小为盆地闭合等温线,数值向中心增大为高温中心,数值向中心减小为低温中心应用在地图上,用等高线数值表示地面的高度,用等高线稀疏表示地面的起伏变化
  通过温故知新环节,培养学生的迁移应用能力。
教师:等温线图的读图方法。 一看等温线数值,二看等温线疏密,三看等温线延伸和递变方向。 活动一:探究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纬度因素)。判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描述气温分布特点。 教师:展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并出示判读的具体步骤: (1)读图名、图例。 (2)描出20℃、10℃和0℃等温线,说出等温线的大致走向。(大致为东西走向,与纬线平行) (3)找出世界年平均气温最高和最低的大洲。(非洲 南极洲) (4)说出等值线数值的变化趋势。(数值由低纬度向高纬度变小) (5)归纳整体的分布规律。(气温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学生:按照要求观察、描画,描述变化趋势,归纳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 总结: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1)从低纬度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因为随着纬度的升高,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逐渐减少。 (2)同纬度范围内,海洋与陆地气温不相同。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这是由海洋和陆地的热力性质不同造成的。陆地吸热快,放热也快,海洋吸热慢,放热也慢。 (3)同纬度的陆地,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活动二:探究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海陆因素)。判读世界1月平均气温分布和世界7月平均气温分布,描述气温分布特点。 教师:展示世界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世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学生:读北半球20℃等温线,发现20℃等温线在陆地与海洋交接处出现了大的弯曲,说明同纬度陆地和海洋气温不同。 总结: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同纬度地区,海洋和陆地气温不同,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海陆因素) 教师延伸:陆地温差大,海洋温差小;内陆地区昼夜温差大,沿海地区昼夜温差小。 活动三:探究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地形地势因素)。判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描述气温分布特点。 1.画出北半球的10℃等温线,观察形状。 2.解释在亚洲陆地上为什么会出现巨大拐弯,这个地方是什么地形区。 讲解等温线的读图方法,培养学生提取和表达地理信息以及综合分析的能力。 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并描述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的特点。
教师:同纬度的陆地上,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地形地势因素)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约下降0.6℃。 教师总结: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1.气温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纬度因素) 2.同纬度地区,海洋和陆地气温不同,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海陆因素) 3.同纬度的陆地上,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地形地势因素) 活动四:探究南、北半球等温线弯曲差异。判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世界1月平均气温分布和世界7月平均气温分布。 教师:1.哪个半球的等温线比较平直,原因是什么 2.南、北半球等温线有什么弯曲规律 学生:1.南半球等温线比较平直,原因是南半球海洋面积比北半球大。(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 2.①读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北半球),冬季陆地气温低,等温线向南凸;海洋气温高,等温线向北凸。 ②读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北半球),夏季陆地气温高,等温线向北凸;海洋气温低,等温线向南凸。 教师总结:等温线弯曲状况受海陆位置的影响。可概括为南、北半球1月陆地等温线向南凸,7月陆地等温线向北凸。    师生共同小结,巩固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通过析图,探究南、北半球等温线弯曲差异。
四、过程性评价
随堂练习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气温和世界气温的分布。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正午过后(约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北半球月平均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月平均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将温度计放在百叶箱或离地面约1.5米的阴影处,4次气温的平均值即为日平均气温。气温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同纬度地区,海洋和陆地气温不同,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同纬度的陆地上,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六、布置作业
建议所有同学完成本课时的【基础通关】和【能力突破】,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同时完成【素养达标】和【考点专练】。
七、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降水 世界降水的分布 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
设计说明
本节课通过动画视频、演示实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降水的含义和降水形成的条件;运用动画视频,对比主要降水类型;动手做模拟降水量的测量实验,熟悉降水量的测量过程。类比等高线、等温线的含义和判读,归纳等降水量线的含义和等降水量线图的判读方法;通过阅读、分析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对比赤道与两极、中纬度大陆沿海与内陆、回归线附近大陆东西两岸降水量多少,描述和简要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通过判读、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某地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学习目标
1.说出降水量的测量方法及降水的类型,区别是哪种降水类型。(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
2.说出等降水线的含义,掌握阅读等降水量分布图的正确方法。(地理实践力)
3.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描述和简要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综合思维)
4.阅读某地区气温、降水数据资料,并据此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变化的特点。(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
重点难点
重点:1.判读等降水量分布图。
2.根据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出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难点:1.运用气温和降水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逐月降水量图。
2.依据图示说出气温和降水的时间变化特点。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读图法、比较法、问题分析法、动手操作法等。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完成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
二、学习任务一
教学模块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展示图片。降水多的地区和降水少的地区的景观有什么差异 降水多的季节和降水少的季节,有可能发生什么灾害   观看图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1.降水的含义和降水形成的条件 教师:播放视频降水的形成。回答问题:什么是降水 降水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降水形成的基本条件: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和凝结核;空气温度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出来,并形成降水。 教师:人工增雨是为降水提供哪个条件 (用干冰使空气温度下降) 学生:降水形成的重要条件是温度下降,而空气上升运动时,温度会下降。科学家依据降水形成过程中空气上升的原因和形式,把降水分成三种主要类型,如下表: 降水 类型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成因  湿润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变冷凝结而形成的降水  湿润空气水平运动时,遇到山地,沿山坡“爬升”,温度下降,水汽凝结,在迎风坡产生的降水  当冷空气与暖空气相遇时,相对较轻的暖空气被迫“抬升”,冷却凝结而产生的降水
  补充:对流雨主要出现在赤道附近,地形雨主要出现在山地迎风坡,锋面雨主要发生在我国东部地区(冷暖气流活动频繁)。 教师:降水量是指一段时间内,雨水(或融化后的固体降水)未经蒸发、渗透和流失所积聚起来的水层深度,通常以毫米为单位。 2.降水量的测量 教师:降水对生产和生活有重要的影响,那么我们如何测量降水量呢 阅读教材第91页“活动”,熟悉测量过程,以小组为单位,使用雨量器测量一次降雨的降水量(下雨时老师组织学生测量)。 学生展示测量过程: (1)把雨量筒水平放置在相对开阔、较少受障碍物影响的地方,并准确记录降雨开始和结束的时间。 (2)在降雨结束后,要及时把储水瓶中的雨水倒入量杯中,量杯的读数就是这次降雨的降水量。 教师:现在常使用具有自动记录降水量功能的测量仪器,降水量的测量更加准确、便捷。 总结:测量出降水量后,把一个月内的降水量累加起来,得到的是月降水量;把一年内的降水量累加起来,得到的是年降水量。一个月多日的平均降水量为月平均降水量,某地多年平均降水量为年平均降水量。 通过观看视频,了解降水和降水形成的条件。 通过动手做模拟实验,熟悉降水量的测量方法。
三、学习任务二
教学模块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过渡:世界上不同地区降水的差异很大。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有什么规律呢 1.等降水量线图的判读 教师:展示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 学生:联系等高线、等温线的含义和判读方法,类比等降水量线的含义和判读方法。 总结:把降水量相同的地点,在地图上用线连接起来就叫等降水量线。 等降水量线图的判读方法总结如下:一看数值(特别是极值),得出一地降水量的多少;二看疏密,判断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异大小(密大疏小);三看走向,了解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等降水量线与海岸线大致平行——降水自沿海向内陆减少,说明受海洋影响明显;降水量线与山脉走向平行——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说明受地形影响明显)。 2.地球的“雨极” 教师:读教材第92页阅读资料“‘雨极’话雨”,或观看视频,了解世界“雨极”——乞拉朋齐的降水情况。 学生:在地图上找出乞拉朋齐的位置。 教师:补充世界上降水较少的地区的资料等。 教师:乞拉朋齐为什么会成为地球的“雨极”呢 学生: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侧迎风坡,多地形雨。 3.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赤道地区和两极地区哪里降水多 简单分析原因。 学生: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赤道地区太阳辐射强烈,多对流雨;两极地区终年严寒,空气下沉,降水少。 教师:亚欧大陆中纬度沿海与内地哪里降水多 学生: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因为沿海地区,受海洋影响大,水汽多,降水多;内陆地区距海洋远,空气干燥,降水少。 教师:回归线附近大陆东西两岸哪里降水多 学生: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 教师:列表比较下列地区降水量差异。 比较内容降水量(多/少)赤道地区多两极地区少中纬度大陆沿海多中纬度大陆内部少回归线穿过的大陆西部或内陆少回归线穿过的大陆东岸多
总结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南、北回归线经过的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 类比等高线、等温线的含义和判读,归纳等降水量线的含义和等降水量线图的判读方法。 通过阅读地图、自主学习,归纳世界降水的分布特点。
四、学习任务三
教学模块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呈现世界不同地点植被景观和服装图片。各地气候千差万别,我们用什么方式来表现各地的气候特征呢 1.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 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通常有表格法、坐标图法和等值线法等。其中,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图是最常用的气候资料坐标图。 2.气候资料图的判读 教师:解析坐标图的判读方法。 1.判断该地位于北半球还是南半球。 7月平均气温高,1月平均气温低,为北半球陆地;1月平均气温高,7月平均气温低,为南半球陆地。 2.坐标图含义 3.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绘制 (1)根据美国洛杉矶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表,绘制洛杉矶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图。 (2)根据所绘的图像,说出洛杉矶的气温和降水量随时间变化的主要特点。 教师:通常,月平均气温低于0 ℃,可以说“寒冷”;大于20 ℃,可以说“高温”“炎热”;0 ℃到20 ℃,可以说“温和”“温暖”。月降水量高于100毫米,可以说“多雨”;50毫米左右,可以说“湿润”;低于20毫米,可以说“少雨”;几乎无雨,可以说“干燥”。 学生:观察自己所绘制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描述其气候特征。 总结: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调动学生的直观感受,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学习用地理的思维思考生活中的现象。
五、过程性评价
随堂练习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降水、降水形成的条件以及主要降水类型。知道了降水量及测量;掌握了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南、北回归线经过的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并通过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判读、绘制,能够根据坐标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七、布置作业
建议所有同学完成本课时的【基础通关】和【能力突破】,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同时完成【素养达标】和【考点专练】。
八、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