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第一节 天气与天气预报 任务型教学设计(表格式)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章第一节 天气与天气预报 任务型教学设计(表格式)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五章 世界的气候
本章备课说明
一、本章课标要求
基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本章课标要求如下:
1.收看天气预报节目,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模拟播报天气。
2.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描述和简要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3.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描述和简要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4.阅读某地区气温、降水数据资料,并据此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5.阅读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描述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征。
6.结合实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7.结合实例,说明天气和气候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模拟播报天气,要明确天气的含义,关注描述天气的语言,尝试模拟播报天气。描述和简要归纳降水分布特点时,需要划分出赤道地区、回归线附近地区、中纬度地区、高纬度地区等不同的区域。在掌握了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变化特征后,阅读某地区各月气温、降水数据资料,将其进行图像化处理。
在阅读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的基础上,描述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征,需要先找出世界主要气候类型,进行简单的归类并找出差异,然后描述分布特点,最后归纳、概括、说明某气候类型的分布。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需明确各因素在不同区域尺度中的作用。天气和气候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需结合实例,说明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会如何应对不同的天气,说明不同地区气候的差异引起了人类活动的差异。
二、本章教材分析
本章安排了“天气与天气预报”“气温和降水”“影响气候的因素”“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四节内容。
影响区域差异的一个主要因素是气候。一个地区的气候特点,受该地区的水文、植被、土壤等因素的影响。气候包括多种因素,如气温、降水、气压、干湿度等。气候的地区差异是由这些因素的地区差异共同组成的。气候是一个地区长期天气的平均状况。
三、本章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知识储备少,理解能力较差,由于本章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所以在设计时,按照“感知生活—原理探究—原理应用—回归生活”的步骤,引导学生从生活感知入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由于生活区域的限制,学生对不同天气种类的认知有一定的局限性。本章需要大量运用地图、演示实验和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深化学生对各地理要素之间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天气与天气预报
设计说明
本节课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课前收看天气预报节目,熟悉天气预报的内容,根据天气预报图模拟播报天气;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区分天气和气候、读懂卫星云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理解天气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观看云的不同形态图片,课前搜集天气谚语等活动,认识到云和天气关系密切。
学习目标
1.区分描述天气和气候的语言,正确描述某时的天气状况和某地的气候特征。结合实例,说明天气和气候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2.收看天气预报节目,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模拟播报天气。(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
3.通过简单的天气图,判断某地可能出现的天气情况。(综合思维)
4.认识云的基本形态,体会云与天气的关系,学会看云识天气。(地理实践力)
重点难点
重点:1.天气和气候的描述。
2.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
难点:模拟播报天气。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完成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
二、学习任务一
教学模块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古人依靠经验对天气作的预测,往往不够准确,因而会感叹“天有不测风云”;如今依靠卫星、计算机等科技手段,人们可以比较准确地预测天气变化。收看天气预报,预知天气变化,有助于我们合理安排生产与生活。   运用对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天气、气候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 1.天气 (1)概念:天气是指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段内的具体状态。 (2)天气状况描述:晴、雨,气温高、气温低,风力大、风力小等。 (3)突出特点:多变。 2.气候 (1)概念:气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2)特点:具有相对稳定性。 (3)判断下列语言描述的是天气还是气候。 风和日丽 昆明四季如春 暴风骤雨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学生:“昆明四季如春”和“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属于气候,其他属于天气。 教师:天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很大,请同学们举例说明天气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学生1:天气影响交通,如大雾天气,高速公路关闭。 学生2:天气影响军事,如诸葛亮草船借箭。 学生3:天气影响农业,如今年风调雨顺,庄稼收成很好。 学生4:天气影响旅游,如因暴雨,壶口瀑布有时暂停对游客开放。 学生5:天气影响生活,如明天气温下降,注意增添衣服。 教师:天气对生产和生活有重要的影响。 台风出海捕鱼、强沙尘暴跳绳、霜冻天气插秧都不合适,晴天打篮球合适。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教师适时调整教学策略,达成目标。
三、学习任务二
教学模块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过渡:天气对我们的生活太重要了,如果对即将出现的天气状况作出准确预报,就可以提早做好准备,合理安排生活和生产,避免和预防不利天气的危害。 教师: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1.我们获得天气信息的途径有哪些 2.卫星云图上的不同颜色代表什么 3.天气预报怎样播报天气 4.熟悉常用的天气符号。 学生:1.可以通过看电视、听广播、翻阅报纸、上网查询等方式关注天气预报,来了解一日或近期的天气情况。 2.卫星云图上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区,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 3.天气预报主要包括气温(最高和最低)、阴天或晴天、降水的可能性、降水的强度、风力的大小、空气的能见度等。 4.常用的天气符号。 教师:熟悉了常用的天气符号,下面我们模拟播报天气。展示教材第85页图5-5“世界主要城市某日的天气预报”,完成活动第4题。例如,北京小雨,最高气温9℃,最低气温6℃。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展示,学习新知,在此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综合思维核心素养。
四、学习任务三
教学模块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我们可以根据天上云的基本形态来识别天气。云是悬浮在空气中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或两者混合)的可见集合体,是反映天气的晴雨表。展示积云、层云、卷云的图片。 学生:根据图片和教材第113页内容,认识云的基本形态。 积云:个体明显,轮廓分明,顶部凸起,底部较平,形状像“馒头”。 层云:是指云体均勾成层,呈灰色,似雾,但不与地接,常笼罩山腰,主要由小水滴构成,厚度一般在400-500米之间;云底离地面高度常在2 000米以下,属低云族。层云又可分成两类:层云、碎层云。 卷云:由高空的细小冰晶组成,且冰晶比较稀疏,故云比较薄而透光良好,色泽洁白并具有冰晶的亮泽。卷云按外形、结构等特征,分为毛卷云、钩卷云、伪卷云和密卷云四类。 教师补充:从所处的高度来看,云又分为高云、中云和低云。 高云:中纬度地区云底高度通常大于6 000m,形成于对流层较冷的部分。高云一般呈纤维状,薄薄的,多数会透明。卷云类属于高云。 中云:是在2 000m至6 000m的高空形成的。它们是由过度冷冻的小水点组成的。 低云:是在2 000m以下的大气中形成的。包括浓密灰暗的层云、层积云(不连续的层云)和浓密灰暗兼带雨的雨层云。 教师: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展示教材第114页四种云的图片。 学生1:钩卷云是一种丝缕状的高云,云层薄而透明,预示着阴雨天气来临。 学生2:卷积云是小圆块的云朵,叠加起来类似波纹的样子,代表着晴朗的天气。 学生3:积雨云通常出现在低空中,云彩颜色很暗,代表着大雨、强风、雷鸣或闪电的到来。 学生4:雨层云是一种低空的云,颜色灰暗,如果一直笼罩在天空中不动,预示着大雨即将来临。 教师:有些天气谚语或俗语反映了云与天气的关系。同学们知道哪些天气谚语呢 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搜集的天气谚语。 (1)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 (2)朝霞不出门,晚霞行万里。 (3)红云变黑云,必有大雨淋。 通过观看云的形态,搜集天气谚语,学会看云识天气。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
五、过程性评价
随堂练习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天气和气候;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看云识天气等。
七、布置作业
建议所有同学完成本节的【基础通关】和【能力突破】,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同时完成【素养达标】和【考点专练】。
八、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