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一节 世界的人口 任务型教学设计(表格式)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章第一节 世界的人口 任务型教学设计(表格式)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世界的居民与文化
本章备课说明
一、本章课标要求
基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本章课标要求如下:
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并简要归纳世界人口数量变化和人口空间分布特点。
2.通过阅读图像、观看视频或实地考察等,描述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及其变化。
3.运用反映人种、语言、宗教、习俗等内容的图片资料,描述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树立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意识。
人口要素是认识全球的人文环境的开始。从区域范围上着眼于全球,课标要求的重点是从人口数量变化和人口空间分布两个角度描述和简要归纳世界人口状况;聚落是人类的聚居地,城镇和乡村为聚落的两大类型。课标要求主要包括聚落景观特征和聚落变化两方面;景观特征首先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描述,在不同时间尺度中观察并描述;“描述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内容要求,要初步认识文化的含义,从群族历史、语言文字、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多方面、多角度,尤其是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对文化进行理解。
二、本章教材分析
本章涉及课标“世界地理”中的“居民与文化”,这部分课程内容由人口与人种、聚落、丰富多彩的文化(语言、宗教)3个方面构成,共安排了“世界的人口”“世界的聚落”和“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三节内容。
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7—9年级地理学习所要形成的基本观念之一,树立正确的人口观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人口问题及其影响是形成正确人口观的重要知识基础。教材在“世界的人口”一节中,以“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增长”和“世界的人口问题”为目标题,通过文字叙述和活动设计,力求让学生认识到人口自然增长如果不能与社会生产以及资源、环境相协调,就会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而适度的人口自然增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之一。人口分布的差异包括人口密度的差异和人种分布的差异。
“世界的聚落”一节在让学生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同时,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去发现不同文化所特有的价值。
学生只有了解了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及其差异,才能明白各种文化都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为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选择了语言、宗教、节日和文化遗产等方面的内容,并且把重点放在“分布”和“与环境的关系”上。
三、本章学情分析
本章内容是学生认识人文环境的开篇,人文环境的人口、人种、聚落、语言、宗教、节日和文化遗产等内容,小学科学也有所涉及。在初中阶段的人口学习,重点放在人口数量变化和人口空间分布特点上;聚落是人类的聚居地,是学生生活的区域。对于聚落的景观,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此外,学生在旅行的过程中也去过很多聚落,对有些聚落形成了深刻的影响,这是学习“世界的聚落”的基础,因此教师应通过阅读图像、观看视频、实地考察以及交流等方式,帮助学生复现和丰富生活中积累的地理表象。关于聚落的变化,初中生对于时间和空间变化的感知能力需要逐步培养。
文化的含义抽象,但内容丰富。初中生好奇心强,通过各类媒体或自身旅行见闻等,积累对文化的基本认知,有利于教学的展开。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结合课标要求,引导学生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对文化进行认识,理解基于自然环境而形成的文化必然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
在能力方面,学生在学习《地球和地图》《陆地和海洋》相关章节时,得到了读图识图能力的培养,具备了一定的读图识图的能力。
世界的人口
设计说明
本节课主要通过解析统计图表,来感受人口数量的变化。世界人口的分布和原因,主要运用世界人口分布图、世界地形图、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后面学,解读气候特征)、世界人种分布图等地图分析归纳。三大人种的特征,采用表格对比的方法学习。世界的人口问题,主要运用漫画,对比人口增长快和人口增长慢产生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培养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
学习目标
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并简要归纳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特点。(综合思维)
2.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并简要归纳世界人口空间分布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成因。(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3.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运用资料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的快慢。(综合思维)
4.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资源、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人地协调观)
重点难点
重点:1.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特点。
2.世界人口空间分布的特点。
3.世界的人口问题。
难点:1.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2.人口问题对资源、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读图法、绘图法、归纳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完成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
二、学习任务
教学模块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阅读教材第62页“发现”,通过“世界人口日”引出对世界人口增长的思考。   可直观感受世界人口的变化趋势。
1.世界人口的数量 过渡:观察“世界人口增长”的数据,读出当前世界总人口数,说出世界人口是在不断增加的。 总结:2022年11月15日,世界迎来第80亿个“地球公民”。 2.世界人口的增长 过渡: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人口数量的增长经过了漫长的积累过程。 (1)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教师:展示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通过设问引导学生规范读图。 学生:人口增长曲线平缓,人口增长缓慢;人口增长曲线斜率大,人口增长迅速。 教师:说出曲线图横坐标、纵坐标表示的内容及单位长度表示的意义,依次读出世界人口突破80亿、70亿、60亿……10亿的年份,依次计算每增长10亿人口所需要的时间。 学生展示: 10亿→20亿  100年(1830—1930) 20亿→30亿  30年 (1930—1960) 30亿→40亿  14年 (1960—1974) 40亿→50亿  13年 (1974—1987) 50亿→60亿  12年 (1987—1999) 60亿→70亿  12年 (1999—2011) 70亿→80亿  11年 (2011—2022) 补充:分析图表数据的方法。 世界人口自1930年到1987年,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说明人口的增长速度是逐渐加快的。世界人口自1987年至2011年,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都是12年,说明人口的增长速度趋于平稳。世界人口自2011年到2022年,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是11年,说明人口的增长速度是稳中略升的。 总结:世界人口基数庞大,人口总数持续增加。公元1800年以前,世界人口增长相当缓慢,此后世界人口增长迅速。 过渡:阅读教材第63页阅读材料“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感受世界人口的增长状况。 (2)世界人口增长较快的原因。 学生:工业革命后,经济繁荣和技术进步带来生活和医疗条件的改善,婴儿死亡率逐渐降低,人的寿命不断延长,世界人口迅速增长。 补充:世界人口的增长又因为瘟疫、战争等因素而有所波动。 教师: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 自主学习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明确人口自然率与人口数量变化的关系。
学生:根据课前预习情况,人口自然增长率计算公式为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补充: 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0,表示人口增长,人口数量不断增多(图中ab、bc段);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0,表示人口零增长,人口数量不变;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0,表示新增的人口少于死亡的人口,即人口负增长,人口数量不断减少(图中cd、de段)。 (3)认识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教师:出示教材第64页图4-2“2021年不同收入国家的人口增长率”,读图获取信息,总结不同收入国家人口增长率的差异。 学生: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联系。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速度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速度较快。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全球人口增长会越来越集中在低收入国家。 人口增长最快的大洲是非洲,人口增长最慢的大洲是欧洲。 教师:引导学生从社会因素等方面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发展中国家随着生活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人口迅速增长,发达国家养老保障系统好,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转变,人口增长缓慢。 补充: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增长率的关系。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增长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实际增长率,它除了与人口自然增长率有关外,还与人口迁移有关。 运用示意图详细分析人口自然率与人口数量变化的关系。 读图总结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培养析图能力。
1.认识人口密度 教师: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方人口稠密,有的地方人口稀疏,我们可以用人口密度来表示人口的疏密程度。 学生:根据计算公式完成计算。 2.人口分布特点及原因 教师:人口空间分布状况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联系。读教材第65页图4-3“世界人口分布”示意图,总结人口分布特点。 学生: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匀。 总结:世界上有的地方人口稠密,有的地方人口稀疏。 3.人口的空间分布状况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和课件资料自主学习,小组内探究、展示,然后全班展示,归纳总结。 (1)世界哪些地区人口稠密 有什么分布规律 原因是什么 (2)世界哪些地区人口稀疏 原因是什么 学生:(1)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东部和南美洲东南部。 分布规律: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沿海地带。 原因: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地形平坦,气候温和,降水较多,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工农业发达,人口稠密,并孕育出多样的社会文明。 (2)人口稀疏区: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热带雨林。 原因:沙漠地区,气候极端干旱;高纬度地区,气候终年严寒;高原山地,地势高峻,终年严寒,交通不便,空气稀薄;热带雨林地区,气候过于湿热。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不适宜大量人口长期居住。 4.人种分布 教师:出示三大人种特征示意图,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划分人种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所划分的人群。 (2)三大人种的体质有哪些特征 根据教材,完成表格。 人种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肤色黄色或黄棕色白色或浅棕色黑棕色眼色棕色较浅黑棕色毛发头发黑直头发呈波浪状,体毛较多头发卷曲,体毛很少鼻梁中等细高宽扁嘴唇较薄较厚身材 高度比较高大四肢较长
  (3)人种分布特点。 教师:世界人口分布的差异不仅体现在人口密度上,也体现在人种分布上。根据教材第65页内容和课件材料,总结分布规律,完成表格。 学生:从地理角度看,人种肤色大致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变浅。 (2)世界人种的分布地区。 人种主要分布地区黄色人种亚洲东部,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白色人种欧洲、北美洲、大洋洲、非洲北部、亚洲的西部和南部黑色人种非洲的中部和南部、美洲混血人种拉丁美洲
  小组合作探究:非洲是黑种人的故乡,为什么美洲也有一定数量的黑色人种 学生:从16世纪到19世纪中期,有大量的非洲黑人被殖民主义者当成奴隶贩卖到美洲。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计算人口密度,描述世界人口稠密地区和稀疏地区,并分析原因,培养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的地理核心素养。 引导学生从肤色、眼色、毛发、头型、脸型等方面去描述。
教师:读图4-5“处境艰难的地球示意”,回答下列问题。 1.人口多、人口增长快产生的问题 (1)给资源和环境造成了空前的压力。 (2)造成资源的破坏和环境的恶化。 (3)给社会经济造成很大压力。 2.人口少、人口增长慢产生的问题 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国防兵源不足,养老负担加重等。 3.解决人口问题的措施 原则: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措施:(1)针对人口多、人口增长快的问题,需要实行计划生育。 (2)针对人口少、人口增长慢的问题,需要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等。   引导学生分析人口增长带来的问题,总结解决人口问题的措施。
三、过程性评价
随堂练习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世界人口的数量;世界人口的增长特点;人口分布特点;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
五、布置作业
建议所有同学完成本节的【基础通关】和【能力突破】,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同时完成【素养达标】和【考点专练】。
六、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