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0张PPT)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程标准:通过唐朝后期和五代十国的社会动荡,理解北宋初期强化中央集权的举措;了解北宋中期的重要改革,认识两宋时期在政治、军事上的新变化和重要影响。时间 全国卷 地方卷2020 【Ⅱ】26·宋代科举制发展(殿试) 4.山东·王安石变法—农田水利法;2021 【甲】26·宋代科举制; 北京·3·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湖北·17·两宋时地方财政山东·16·北宋继续以开封为都城的利弊河北.19.辽朝的建立和南北面官制2022 【乙】26.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江苏·19·王安石变法天津.4辽朝南北面官江苏·24元朝巩固政权的措施辽宁.4金朝入主中原2023 全国甲卷宋元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全国乙卷宋金元社会的变化 海南.3重文风气(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湖南.4宋朝文官政治重庆·4崇文抑武方针湖北·4北宋统治危机2024 新课标27.南宋初年与金朝关系(史料研究) 吉、黑、辽卷.4国家行政管理能力.湖北.4元朝的统治考查内容:高考多创设鲜活情境,考查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王安石变法、少数民族的制度创新、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民族交融备考策略:(1)复习时注意政治现象出现的原因、措施及影响;(2)关注王安石变法;选官制度;考核与监察制度等。(3)注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有关家国情怀的知识;考查趋势: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及王安石变法是高考考查的重点知识,题目形式灵活多样,以考查主干知识为主。【考情扫描】辽宋夏金元时期 总体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继续发展时期;中国由民族政权并立到国家统一,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和古代中华文化的成熟和辉煌时期。政治 从多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北方少数民族活跃,北宋与辽、西夏对峙,南宋与金、西夏对峙,元朝完成全国统一。宋代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宰相权力,加强皇权,但也导致三冗两积。元代创立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 耕作制度变革,租佃契约关系盛行;商品经济空前发展,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海路和陆路的对外经济联系空前繁荣。思想文化 封建文化高度发展繁荣。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宋词、元曲、文人画和风俗画发展,市民文学出现;书院教育发达;文化全面繁荣并呈现平民化、世俗化发展趋势;四大发明应用广泛并外传社会 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趋向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放松,平民社会到来。民族 存在民族矛盾,但民族交融加强,各少数民族先后完成封建化。对外对外关系空前发展,经济、文化交流活跃复习指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52-P53页【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内容结合优化设计,并思考以下问题(注:将问题的提示语标注在教材对应的地方)3分钟后进行检测1.北宋建立概况(时间、都城)、2.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目的、措施(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武将专权)、评价(积极、消极)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君主集权“自唐季以来数十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赵普宋太祖天下自安方镇太重 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地方势力膨胀君弱臣强 五代十国时期君主权力受到威胁武将专权 武将成为影响政局发展的重要因素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北宋的建立:___年,______发动“_________”,定都______(今河南开封),史称“北宋”。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并非大一统王朝)960赵匡胤陈桥兵变东京2、中央集权的加强: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北宋的建立:___年,______发动“_________”,定都______(今河南开封),史称“北宋”。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并非大一统王朝)960赵匡胤陈桥兵变东京2、中央集权的加强:(1)背景:②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2)目的:阅读课本52—53页,概括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3)措施: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①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五代积弊方镇太重原因及解决方案原因:地方与中央的矛盾解决:收地方之权到中央强干弱枝,守内虚外措施“收权”(3)、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①行政: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②财政: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③军事:抽调地方精锐编入中央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④监察:路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即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拓展】⑤由京、朝官权知,三年一替,属于差遣性质。宋代官僚制度中有官、职、差遣的区别。所谓官,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待遇,作为叙级、分等、定薪的依据。职,不是职务,而是加官,只是一种虚衔,如某某馆大学士、学士等,“以待文学之选”。上述两种官僚,“有官无权”“有职无权”,真正负实际责任的是差遣。所谓“差遣”,也称职事官(事务次官),是官僚担任的实际职务。这一制度的本质目的是加强皇权,但也出现出现严重的冗官现象,冗费增加,且效率低下。削实权制钱谷收精兵五代积弊方镇太重君弱臣强原因及解决方案原因:地方与中央的矛盾解决:收地方之权到中央强干弱枝,守内虚外措施原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解决:分散中央机构权力分化事权、相互牵制中央官制:二府三司制①行政:中书门下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散宰相行政权②财政:三司负责财政(户部、盐铁、度支)③军事:枢密院专掌军政(与三衙分掌调兵权与统兵权);④监察:台谏负责监察地方官制: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收权”“分权”(3)、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①行政: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②财政: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③军事:抽调地方精锐编入中央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④监察:路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即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财政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皇帝中书省门下省唐:三省六部尚书省中书门下(政事堂)行政军政三司枢密院宋:二府三司台谏监察三司使同平章事(宰相)参知政事(副相)枢密使(执政)御史中丞知谏院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统兵调兵三衙皇帝六部中央官制:二府三司制由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思考:北宋二府三司制设置的有何影响?①积极: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②消极:权力分割过细,一定程度上导致行政效率低下;另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五代积弊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武将专权原因及解决方案解决:分散军权、崇文抑武崇文抑武、强化监督措施①剥夺军权-杯酒释兵权②分散军权调兵权:枢密院(文官)统兵权:三衙(武将、禁军管理机构)③崇文抑武:扩大科举规模,文臣治国,提高文官士人地位更戍法:禁军定期更换驻地“收权”“分权”“抑权”一、宋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①行政: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②财政: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③军事:抽调地方精锐编入中央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④监察:路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即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原因:地方与中央的矛盾解决:收地方之权到中央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原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解决:分散中央机构权力分化事权、相互牵制中央官制:二府三司制①行政:中书门下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散宰相行政权②财政:三司负责财政(户部、盐铁、度支)③军事:枢密院专掌军政(与三衙分掌调兵权与统兵权);④监察:台谏负责监察地方官制: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崇文抑武①崇文:倡行文治,扩大科举录取规模,提高文官士人地位。据《宋史·宰辅表》统计,宋朝宰相133名,科举出身的123名。两宋三百年间,共取士达11万,是历史上科举取士最多的朝代。②抑武: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 ——《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续资治通鉴长编》罢宿将兵权文官掌枢密更戍法有握兵之重无发兵之权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剥夺军权分散军权文官政治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太祖誓碑一、宋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1.概念:宋朝文官政治是指宋朝时期以文官为主的政治格局,形成了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模式。2.形成原因:②统治者完善科举制度,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③宋朝不立田制、不抑兼并,为文官政治提供经济基础;④官学、私学兴盛以及印刷书的发展,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①统治者重文轻武,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权局面的重现,提倡文治;3.表现:①科举制的完备④士大夫集团与皇权之间形成了相对合理的制衡关系③宗室、外戚、宦官受到比较成功的抑制②实行官、职、差遣的分离。宋朝的文官政治拓展深化所谓“官”,实际是一种等级待遇,作为叙级、分等、定薪的依据。所谓“职”,不是职务,而是加官,只是一种虚衔。上述两种官僚,“有官无权”、“有职无权”,真正负实际责任的是“差遣”。所谓“差遣”,也称职事官,是官僚担任的实际职务。(1)积极:①政出多门,效率低下;②出现朋党之争;③冗官冗费增多,财政拮据。①扩大了统治基础,强化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保证了政权的长期稳定(使传统的贵族政治与武人政治基本退出历史舞台);②保证了政令的统一,提高了官僚集团的整体素质;③培育了独树一帜的政治文化(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④形成了重视文化的社会风尚,促进了文化的繁荣。(2)消极:4.评价:宋朝的文官政治拓展深化真题训练:(2024·广东高考·4)宋代巨贾彭则爱好儒学,“为其子延接师友,不问其费”,曾捐书于州学。郡从事为之记,称其为“贩夫”,彭氏子孙皆耻之。知州认为,彭则所为是善事,遂删“贩夫”二字。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士农工商界限被打破 B.科举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C.地方官学教育的普及 D.文治政策提升了士人地位D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北宋的建立2、中央集权的加强(1)背景(2)措施(4)特点:①“崇文抑武、强化监督”②“强干弱枝、守内虚外”③“分化事权、相互牵制”(3)目的材料一: 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 ——范祖禹:《转对条上四事》材料二:今内外上下,一事之小,一罪之微,皆先有法以待之。极一世之人志虑之所周浃,忽得一智,自以为甚奇,而法固已备之矣。是法之密也。虽然,人之才不获尽,人之志不获伸,昏然俯首一听于法度,而事功日隳,风俗日坏,贫民愈无告,奸人愈得志。 ——叶适:《水心别集》材料三:官僚子弟入仕过滥……募兵导致军队数量增至120余万,军费随之恶性膨胀,占到国家财政开支的一半以上…… ——《中外历史纲要·上》材料四:将帅和士兵之间缺乏必要的了解,没有凝聚力,每遇战斗,各级将领往往议而不决,……自然无法取得胜利。—林航《北宋兵制的特点及其消极作用》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影响:①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强化了中央集权,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②制度僵化,权力分割过细,机构臃肿,行政效率低下,助长因循守旧风气。③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北宋的建立2、中央集权的加强(1)背景(2)措施(4)特点:(5)影响:①强化了中央集权,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因素,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②权力分割过细,行政效率低下,助长因循守旧风气。③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造成了“三冗”和“两积”问题)(3)目的①“崇文抑武、强化监督”②“强干弱枝、守内虚外”③“分化事权、相互牵制”鲜明的务实性 是针对五代积弊进行的调整,有效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浓厚的时代性 重文轻武,取士增加,政治开放,文官政治最终确立,官员队伍的专业化趋势明显可贵的政治理性 皇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相权、文官、谏官、史官、儒家思想等因素制约,避免了绝对专制手段的和平性 宋代政治变革的手段和平,彰显政治智慧本质 宋代政治本质上依然属于君主专制制度,专制集权体制的深层问题并未解决【拓展深化】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认识【典例研析】(2023·湖南·统考高考真题)宋仁宗下诏废郭皇后。御史中丞孔道辅、谏官范仲淹等以“后无过不可废”,跪求奏对。仁宗遣宰相吕夷简告知他们皇后应废的理由。事后,孔道辅等遭贬黜,朝廷诏令御史、谏官不得“相率请对”。这反映了宋代A.皇帝家事不容外朝官员置疑 B.士大夫政治降低了皇帝权威C.御史与谏官职能有混通趋势 D.宰相已沦为君主专制的工具【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宋仁宗下诏废郭皇后。御史中丞孔道辅、谏官范仲淹等以‘后无过不可废’,跪求奏对。......朝廷诏令御史、谏官不得‘相率请对’。”可知,宋仁宗下诏废郭皇后,御史中丞与谏官反对皇帝废后,跪求奏对,导致御史中丞遭贬黜,而后朝廷诏令御史、谏官“相率请对”,说明士大夫阶层为维护政治稳定,敢于向皇帝谏议,一定程度上限制皇权膨胀,B项正确;B【典例研析】北宋时期,进奏院(地方行政机构的驻京办事处)及其官员不再自行编发官方文书,而是将所编报状抄送枢密院,经枢密院审定,再据此发抄。这一变化表明宋代( )A.进奏院与枢密院相互制约 B.枢密院掌控文书编辑权C.枢密院可以确保奏令准确 D.专制集权统治得到强化【详解】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将所编报状抄送枢密院,经枢密院审定,再据此发抄”可知,这一变化表明宋朝传播制度的创新,中央加强对文书的控制,从而加强专制集权,D项正确;材料表明枢密院对进奏院编定文书有一定的制约,无法得出进奏院对枢密院权力的制约,排除A项;材料只表现出枢密院对进奏院文书编辑的制约与管理,并非掌控编辑权,排除B项;枢密院只是审核文书,并不能确保奏令的准确性,排除C项。故选D项。D【典例研析】 (2023·海南·统考高考真题)有学者认为,宋代的识字率相对较高。真定府的一处摩崖石刻显示,山区牧羊人也有能读会写者;南方农村的文化教育水平高于北方,如建州“耕且读者十家而五六”,邵武军的许多村落“皆聚徒教授”。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书院制度日趋完备 B.雕版印刷相当普及C.崇文兴教渐成风尚 D.文化重心已经南移【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宋代识字率较高,即便是农村地区的村落,文化风气依然浓厚,因此可以推断宋代整个社会形成崇文风气,C项正确;C复习指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53-P54页【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内容结合优化设计,并思考以下问题(注:将问题的提示语标注在教材对应的地方)3分钟后进行检测1.北宋面临边防压力的原因和表现(宋与辽、宋与西夏)2.造成北宋财政危机的原因是什么?原因:积弱1、边防压力收精兵,定期换防军权三分崇文抑武军事积弱守内虚外兵不识将将不专兵武将位低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北宋、辽、西夏对峙图(1111年)1004 宋辽(澶渊之盟)“岁币”1044 宋夏(庆历和和议) “岁赐”材料:(宋辽双方)规定(一)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尊辽萧太后为叔母;(二)宋每年输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三)双方罢战撤兵,宋、辽以白沟河为界。——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材料:(宋夏双方)规定(一)元昊对宋称臣,宋册封元昊为夏国王;(二)宋每年赐西夏银72000两;绢153000匹,茶30000斤;(三)重开沿边榷场互市,恢复民间商贩往来。——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思考: “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观点一:不可取:屈辱求和、财政受损;武备废弛,亡国隐患。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之后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开展互市贸易……在此后,辽也不再秋季侵扰边境,北宋进入一百二十年的经济繁荣期。——纪录片《历史的拐点之澶渊之盟》影响:边境获得安定,北宋内部安定,为经济发展提供环境保障,但也带来了财政危机。观点二:有可取之处:受损有限;社会安定;榷场贸易;民族交融;生产发展。①宋与辽表现:1、边防压力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②北宋与西夏增设官员分化事权多人共职冗官扩充中央禁军实行募兵制冗兵养官养兵冗费岁币开支皇室用度积贫(内)积弱(外)养官养兵岁币(辽)岁赐(西夏)岁贡(金)财政困难重文轻武地方贫弱流民当兵兵将分离战斗力弱军事羸弱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启示:过分集权无法发挥地方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国家积贫积弱,因此集权应当适度①原因②表现③结果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2、财政危机据材料一,二概括北宋中期面临哪些社会问题?材料一: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徭役日繁,率敛日重。官吏猥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尝省察。百姓无告,朝廷不与为主,不使叛而为寇,复何为哉?……——枢密副使富弼的上疏材料二: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于是宋朝统治者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农业政策。宋代有人说:“历代以来的一切苛捐杂税,本朝都有”。社会问题:①面临辽和西夏的威胁;②财政危机严重;③吏治腐败,官吏不思进取,不体察民生疾苦;④阶级矛盾尖锐,人民反抗不断。三大危机:边患危机、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复习指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55-P56页【王安石变法】、【南宋的偏安】内容结合优化设计,并思考以下问题(注:将问题的提示语标注在教材对应的地方)3分钟后进行检测1.北宋王安石变法的背景、目的2.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富国、强兵、取士)、性质、评价(进步、局限)?三、王安石变法1、背景:①“三冗二积”的社会局面致使北宋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边患危机、财政危机、政治危机)②“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庆历新政背景:内忧:官僚队伍庞大,行政效率低下,人民生活困苦。外患:辽和西夏的威胁。改革目的:整顿官僚机构内容:①严格官吏升迁考核制度;②限制官僚子弟及亲友通过恩荫做官;③加强各级长官的保举和选派;④裁并州县,减轻徭役;⑤严肃中央政令,取信于民。改革结果:失败失败原因: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三、王安石变法1、背景:①“三冗二积”的社会局面致使北宋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边患危机、财政危机、政治危机)②“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③王安石少有大志,意志坚定,具有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三不足”精神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④宋神宗支持变法,重用王安石。2、目的:富国强兵3、措施①富国之法②强兵之法③取士之法措施 内容 作用富 国强兵取士青苗法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财政收入募役法纳钱代役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政府收入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保证灌溉,防洪赈灾均输法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节省费用,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增加了政府收入,农民得到实惠市易法在东京设市易务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财政收入实行“省兵”措施,兵农合一,征兵制代替募兵制推行强兵措施如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改革科举制度,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时务策批判“恩荫”制度,择优录取节省军费开支,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扩大统治基础王安石变法的措施1、变法中执行不善,反加重人民负担。2、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和大商人利益,遭到激烈反对。3、宋神宗后期动摇及其去世,使变法失去支持。4、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5、推行新法操之过急。6、根本原因:变法是一场封建地主阶级领导改革,无法从根本上触动封建生产关系,只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变法失败的原因材料1:熙宁、元丰之间,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岁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宋史》材料2:因范之政见,先重治人而后及于治法,王则似乎单重法不问人。只求法的推行,不论推行法的是何等样的人品……而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跡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钱穆《国史大纲》材料3:元丰四年、五年 , 宋夏之间两次大战, 宋军中义勇、保甲约占一半宋军败北 、死伤数十万人。——吴巨洪《浅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启示》(4)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积极:①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一定程度改善了积贫局面:②政府财政收入大大增加;③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局限:①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②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起激烈争议。③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激烈反对,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性质:封建地主阶级为挽救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变法余音宋神宗后期王安石隐退后,神宗继续实行变法,但改革重点已经偏向扩大税源和加强军事,企图取得对辽、西夏的胜利。但两战皆败后,神宗也郁郁而终。宋哲宗时期哲宗初年,高太后垂帘听政,她启用司马光为相,彻底废止王安石变法的绝大部分措施。后哲宗亲政,又恢复新法,贬黜守旧派官僚,但此时这些斗争,都已变为了互相倾轧的党争,毫无积极意义。宋徽宗时期宋徽宗上台后,以蔡京为首的高级官员大肆打击异已,把持朝政,朝局变得更加黑暗,人民生活愈发困苦,起义不断。1100-11251085-11001067-1085【唯物史观】多角度认识王安石变法(1)从背景看: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面临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和边患危机的情况下为实现富国强兵而进行的。(2)从内容看:主要调节农民、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之间的利益再分配。(3)从措施和结果看:变法无法缓和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之下,新法很快被废除。(4)从性质看: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5)从目的看: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6)综合来看:这场变法在当时取得了一定成效。 王安石能够针对北宋错综复杂的统治局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典例研析】(2024.新课标.27)表1所列史书皆涉及南宋初年与金朝关系,研讨这一问题,首先应信重的是( )A.《宋史》 B.《三朝北盟会编》 C.《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D.《宋史纪事本末》B书名 基本内容 成书时间《宋史》 依据宋朝国史、实录等编撰而成的纪传体史书 元朝后期《三朝北盟会编》 按时间汇编徽宗、钦宗、高宗时期宋金和战史料 南宋中期《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据南宋高宗朝国史,文集等编而成的编年史 南宋后期《宋史纪事本末》 汇编《宋史》等书,以事件为中心 明朝后期解析:《三朝北盟会编》不仅离当时更近,而且“作者徐梦莘将各家所记,以及这一时期的诏敕、制诰、书疏、奏议、传记、行实、碑志、文集、杂著等,凡是“事涉北盟者”,兼收并蓄,按年月日标示事目,加以编排,征引的文献达二百多种,对记述的异同和疑信,也不加考辨”更为真实客观,因此B正确。【典例研析】(2024·江苏高考·3)表1为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常平仓的部分支出情况。这些支出反映了北宋政府( )表1B时间 支出及用途熙宁六年十一月 3万石谷,淮南西路招募饥民兴修水利熙宁七年五月 5万石谷,真定府路减价出粜熙宁九年二月 10万缗钱,广南西路转运司以备军需A.力图发展农业平抑物价 B.运用经济手段稳定秩序C.鼓励民间组织救济灾民 D.增加军费缓解边防压力(1)“靖康之变”:1127年(2)南宋建立(3)南宋与金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徽、钦二帝被俘北去,史称“靖康之变”。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赵构即为宋高宗。①南宋抗金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但岳飞被南宋朝廷逮捕杀害。②宋金和议绍兴和议:划界;南宋对金称臣;“岁贡”。③南北对峙此后,几次宋金战争,继续维持南北对峙局面和议 时间 内容绍兴和议 1141年 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白银25万两、绢25万匹,称为“岁贡”隆兴和议 1164年 仍维持《绍兴和议》后的疆界;南宋不再对金称臣,改为叔侄关系;宋每年向金朝缴纳白银和绢各缩减至20万两、匹;宋割商、秦两州给金嘉定和议 1208年 宋金改为伯侄之国;岁币绢、银各增至30万匹、两;犒军钱300万贯;维持原来边界四、南宋的偏安课堂总结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王安石变法南宋的偏安北宋的建立与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加强地方控制:削实权、制钱谷、收精兵分散机构权力抑制武将权力——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中央:二府三司、三衙、台谏地方:四监司、通判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边防压力财政危机——三冗二积北宋与辽——澶渊之盟北宋与西夏——庆历和议背景主要内容(富国强兵)评价、败因、启示南宋的建立宋金之战岳飞抗金偏安局面的形成宋代政治制度社会治理 地方行政制度 分州(府、军、监)和县二级,后改道为路,主要职责是监督州县各级官吏,形成路、州(府)、县三级制官员选拔与管理 选官:科举制完善,“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管理:设御史台,地方划分路作为监察区。监察制度的重要变化是台谏合一赋税制度 沿用两税法,但赋役沉重;募役法(缴纳免役助役钱,官府募人代役。)户籍制度 宋朝户籍分主户(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与客户(没有土地的佃户)基层治理 推行保甲制度,建立基层治安网络(加强了社会治安;有利于民生的发展;为后世社会治理提供了借鉴)社会救济 宋朝以后,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福田院选必链接:宋朝的其他制度与法律教化法律教化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多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宋刑统》、《天圣令》①儒学向基层渗透,发展出理学;②程朱理学控制教育与科举,通过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③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吕大钧《吕氏乡约》)④朱熹贡献编订《家礼》和《小学》成为规范家庭和幼童的行为。选必链接:宋朝的其他制度与法律教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