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届高三第一次大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1.【答案】A【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阅读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归纳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根据材料一第一段“不同文明等级对应着高低不同的国际权利,野蛮人的土地属于等待开发的无主荒地.在这个文明等级当中,中国被放置在半蒙昧、半文明的位置,是不拥有完全主权的状态”,可知中国“被放置在半蒙昧、半文明的位置”,不属于“野蛮人”,其土地不是“等待开发的无主荒地”.2.【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公民权是自由人区别奴隶和外邦人的权力”可知,“外邦人”是没有公民权的,所以 A项错.3.【答案】D【解析】ABC三个选项的句子都涉及了天、地、人的关系,其中“诚者天之道也”中的“天”,指天地宇宙.只有 D选项“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讲的是统治者要加强自身修养,才能统治好天下,这一句只涉及了人事,而没有谈到人事与天地宇宙的关联.4.【答案】(1)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这个文化生命体的一个阶段,它与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价值观是一以贯之的,其具有连续性,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2)中国式现代化是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中国传统文明理论一脉相通,价值观相同,促进了中华文明的连续与更新.【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文本的综合分析与把握能力.题干中引用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共有两层含义,一是中国式现代化是立足于中国大地长出来的,不是照抄照搬其他国家,具有历史的连续性和独立性,二是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自古以来的文明“更新”的结果,这一更新,结合材料二来看,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因此,要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评分参考】答出一点计2分,答出两点计满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得分.5.【答案】(1)要追求人与人、人与天地宇宙之间的和谐共生,推动和谐发展、绿色可持续发展,在天人互动中人要将自身内部所具有的天地之德开显出来.(2)要秉持正确的文明观,实现文明与文明之间的平等相待、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3)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实现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推动中华文明在持续发展基础上的不断更新,使文明发展最终指向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文本的综合分析与提炼能力.中国传统的“天地人构成一个完整的生命共同体”的文明观,结合材料来看,应该涉及了三层含义:一是天地人构成一个完整的生命共同体,人与人之间、人与天地之间要能和谐共生,并在天人互动中人要将自身内部所具有的天地之德开显出来.二是材料一中提到这一文明观没有西方传统文明观中的疏隔与等级观念,“天地人构成一个完整的生命共同体”,因此文明之间是平等的,应当和平共处、交流互鉴.三是马克思主义的文明观,与中国古代“天地人构成一个完整的生命共同体”的文明观念【高三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第 1页(共7页)】{#{QQABBYaAoggAQpAAABgCUwVYCAEQkBGCASgGhAAIMAIBgQFABAA=}#}有深深的契合之处.一者指向在天人互动中人将自身内部所具有的天地之德开显出来,追求人的完善与发展;一者在批判资本主义文明的基础上,指向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二者应进一步结合起来,实现中国传统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建设好中华现代文明.【评分参考】答出一点计2分,答出三点计满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得分.6.【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选项“枯燥的童年生活”于文无据.7.【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评价能力.C选项“直接呈现”表述不全面,本文作者的情感复杂,有直接表达的,也有通过叙事和描写间接呈现的.8.【答案】(1)不理解.对父亲一辈子谨小慎微行为的不理解.(2)感恩.对父亲在文学上的引领和支持的感恩.(3)愧疚.对长时间未能读懂父亲,甚至误会父亲的愧疚.(4)怀念.当“我”读懂父亲时,已经物是人非,只能怀念.【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概括文学作品相关内容,梳理文本情感发展脉络的能力.与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鲁迅两篇文章的学习任务相一致.文章开头部分就给定了父亲的性格特征,并明确表达了“我”一直的“不理解”;第四到六段作者回忆了父亲给“我”和弟弟讲文学经典和名人趣事,以及不反对“我”买书的事,体现的是父亲在文学上的引领与支持,从第六段的议论性语句可以看出,作者对此心怀感恩;第七到十段讲述了父亲的“为官”以及“我”的“插队”经历,从中可感受到“我”因对父亲长时间的误解而愧疚的心理;最后一段读北岛的 城门开 而泪湿眼眶,可分析出“我”对父亲的怀念之情.【评分参考】每点1分,要有“我”对父亲情感的概括,也要有结合文本的简要分析.情感的分析应该与文章的写作顺序相契合.如考生将“怀念”之情答成对父亲厚重的爱,亦可酌情给分.9.【答案】观点一:适合编入.本文虽有一定的历史年代感,但体现了“好家风”的传承,具体表现在:(1)追求的传承.在年轻时总会不安分地试图改变现状,寻求突破,父亲如此,儿子如此,当时的沧县人如此,现在的年轻人亦如此.(2)亲情的传承.在特殊的年代里,父亲为了孩子,从曾经的血气方刚变得谨言慎行,这份厚重的爱让“我”追随“父亲”成为“父亲”.(3)教育的传承.从当私塾先生的爷爷,到爱看书、喜欢藏书的父亲,再到在父亲影响下爱上阅读和写作的“我”,体现了家庭教育的传承.观点二:不适合编入.理由如下:(1)时间不相符.父亲那个年代与现在相隔近百年,不能很好地展现新时代家风的特点.(2)人物不典型.无论是从经历上,还是从人生追求上看,父亲这一人物的示范性都不够.(3)主题有偏差.儿子一度不理解父亲,父亲也未参与儿子成长中的重大选择,此种父子关系不利于形成“好家风”,更不适合传扬.【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内容和主题把握的能力,以及个性化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典型的开放性题目.无论观点是什么,都应充分考量本文的人物和主题与“奋进新时代,传扬好家风”这一主题之间的关联.“新时代”是时间背景,“传扬好家风”是主题要求.从内容上看,本文与初中教材中莫怀戚的 散步 有相关联处,都【高三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第 2页(共7页)】{#{QQABBYaAoggAQpAAABgCUwVYCAEQkBGCASgGhAAIMAIBgQFABAA=}#}涉及“生命的传承和延续”.如选择“适合编入”,考生可依据已学课文去感受和探究本文中的“传承”;如选择“不适合编入”,则可从“新时代”上找时间偏差,从“好家风”上找人物和主题偏差.【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只呈现选择结果但不阐述理由,不得分.如在“适合编入”的理由中答到文化的传承(小时候父亲常给“我”和弟弟讲沧州地区有名文人纪晓岚的民间传说),或者期待的传承(父亲将自己在文学上未曾实现的梦想不由自主地延伸到“我”身上),亦可酌情给分.10.【答案】BFH【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包括对句读的理解、文意把握、文言语感等.联系前文,本处文字是假设论证,若刘邦稍有迟缓,韩信兵权就不可夺去.根据“主谓宾”完整的原则,由谓语动词确定相应的主语、宾语,B、F、H 三处句点便很清晰了.11.【答案】C【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关键词语的能力.C项不正确,文中的“稍”和 苏武传 中的“稍”都是“渐渐,逐渐”的意思.12.【答案】D【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阅读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归纳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因为石守信等比不上韩信,赵匡胤也不如刘邦”并非二者夺兵权的本质区别:拥立赵匡胤的石守信等人未必如韩信般有反心,赵匡胤释兵权是“自弱”,解除一众武将的兵权造成了日后兵力、国力的削弱;占有绝对优势的刘邦夺兵权则是“已乱”,消灭了与王权抗衡的力量,巩固了自己的统治.13.【答案】(1)我想平息天下的战争,(为国家)建立长治久安的政策,有什么办法吗 (2)(而他当年)拥有齐地精锐的军队,朝西对着(关中地区)虎视眈眈,还会忌惮谁吗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综合把握能力、翻译能力,要求整体把握语句在文段中的意义和作用,正确理解具体语言环境中词语的意义,重点关注关键词语的理解,注意古今词义的区别,同时要对特定的句式结构有所了解.【评分参考】(1)息,平息;兵,战争;道,主张,办法;句意1分.(2)补出主语“他”或“韩信”;虎视,虎视眈眈,窥伺觊觎;尚谁忌哉,宾语前置句,尚忌谁哉;句意1分.14.【答案】①韩信虽在刘邦麾下,但逐渐拥有了与之抗衡的实力与野心;②灭项羽后,刘邦速夺韩信兵权,使天下免于新一轮的战乱,也巩固了自己的王权.【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综合理解能力以及信息筛选能力、观点归纳能力,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材料二可析分为三层:开头至“而人得以生”为第一层,点明刘邦迅速而和平夺取韩信兵权的事实及意义;“且信始不从蒯彻之言而与汉为难者”至“尚谁忌哉”为第二层,剖析韩信叛汉的实力及野心;“或曰宋太祖之夺藩镇也类此”至文末为第三层,反驳宋太祖释兵权与刘邦夺兵权类似的观点,指出二者看起来类似却有着本质的区别.解答此题时,可扣住“拔本塞源以已乱”的观点,综合以上对材料二内容层次的分析,从夺兵权的原因和结果两个角度分别概括即可.【评分参考】每点2分,答对两点得5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文言文参考译文】材料一 起先,石守信、王审琦等都是宋太祖的旧交,有功劳,掌管禁卫兵.赵普数次向太祖提出收回石守信、王审琦等人典领禁卫军权力的谏言,宋太祖说:“他们绝不会背叛我,你为什么如此忧虑呢 ”赵普说:“我也不忧【高三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第 3页(共7页)】{#{QQABBYaAoggAQpAAABgCUwVYCAEQkBGCASgGhAAIMAIBgQFABAA=}#}虑他们会背叛.不过仔细观察这些人,他们都没有统管部下的本领,恐怕不能制服部下,那么军中万一有人作乱,到那时他们也就不可能控制得住,只能任人摆布了.”宋太祖明白了.一天,宋太祖召见赵普随口谈论天下之事,于是叹气道:“自唐末以来数十年间,八姓十二君接连越分窃取帝位,战乱不断,使得百姓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我想平息天下的战争,(为国家)建立长治久安的政策,有什么办法吗 ”赵普回答说:“地方藩镇势力太大,唯有逐渐削夺其权力,那么天下便能安定.”宋太祖说:“你不必再说了,我已经明白了.”材料二 刘邦刚刚击败项羽,回到定陶,就疾乘马车赶到韩信军营,夺走了他的兵权,天下从此安宁无事了.大敌已灭,韩信仍手握重兵还有什么用呢 所以,他无法找到合适的借口来抗令不遵,(而且)被剥夺兵权之后还不能心生怨恨.如果(刘邦的行动)有所迟缓,一旦四方突然发生了什么不测事件,(韩信)有了借口可以利用, (那么)他的兵权就剥夺不了了.(刘邦)剥夺兵权迅速而平和,可以稳固宗庙社稷,可以减轻天下父老子弟的负 担,可以收敛天地之间的杀机,从而使征战讨伐的大权集中在君王一个人的手里,(这样)就可以顺应上天美善的旨意,使人民得以活命.况且,韩信当初之所以不听从蒯彻的游说而反叛刘邦,是因为项羽还没有灭亡.(让韩信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像大鼎的三足一样并立,不过是蒯彻狂妄昏惑的计策罢了.(如果)韩信(真的)在齐地谋反,那么张耳扼守在其西面,彭越控制其南部边境,(这样一来)鼎足就先折断而自己也白白地当了天下的害人虫.韩信知道蒯彻的计谋不可行,所以拒绝他,(这是他)深谋远虑啊.项羽灭亡后,刘邦疲惫不堪地回到关中,韩信趁此良机起兵反汉,才能如愿以偿地取得成功.蒯彻的主张,韩信每时每刻何曾忘记 他之所以说“不忍心背叛汉王”,只不过是暂时推辞拒绝蒯彻的话罢了.(后来韩信被)削去楚王封号而改封淮阴侯,封国弱小而且没有军队,尚且想要借陈豨叛变之机而发难;(而他当年)拥有齐地精锐的军队,朝西对着(关中地区)虎视眈眈,还会忌惮谁吗 有人认为宋太祖削夺藩镇军权的做法与刘邦夺韩信军权相似.(这种说法)却是不正确的.韩信,不是石守信、高怀德之流所能比拟的.割地以分封诸侯王、统率屡战屡胜的军队的(刘邦),也不是在陈桥兵变中被拥戴(而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因此,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是鉴于已往的教训,过于小心而削弱了自己,汉高祖则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来防止叛乱,(两人的做法)看起来相似但实际大相径庭.这其中的关键并不在事情的表象上面啊.15.【答案】D【解析】“认为罪责在杨贵妃,责其媚上误国,而对唐玄宗深表同情”错误,本诗表达了对唐玄宗荒废朝政、迷恋女色的批判.16.【答案】①颔联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和马嵬驿的“虎旅传宵柝”(或颈联当时的“七夕笑牵牛”和此日的“六军同驻马”),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跃然纸上,暗讽唐玄宗正是因为昔日的沉迷女色,荒废朝政,才有今日的凄怆悲凉.②尾联贵为天子保不住宠妃和普通百姓夫妻恩爱形成对比,发人深思,暗讽唐玄宗正是沉迷女色、荒废朝政,才致使国家动乱,宠妃不保.【评分参考】指出对比,每处1分;讽意分析两处内容相似,2分;语言表述规范,1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7.【答案】(1)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又重之以修能(2)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3)示例一:涉江采芙蓉 兰泽多芳草 示例二:小楫轻舟 梦入芙蓉浦示例三: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 示例四: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示例五:芙蓉如面柳如眉 对此如何不泪垂【高三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第 4页(共7页)】{#{QQABBYaAoggAQpAAABgCUwVYCAEQkBGCASgGhAAIMAIBgQFABAA=}#}【解析】(1)(2)题将需要默写的语句置于原始叙述语境之中,要求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正确作答,答案具有唯一性;(3)题答题有开放性,也有限定性.试题设置了内容要求———含有“芙蓉”意象、古诗词名句,与此符合的均可被选择.参考答案示例一出自 涉江采芙蓉 ,示例二出自周邦彦 苏幕遮 ,示例三出自屈原 离骚 ,示例四出自李白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示例五出自白居易 长恨歌 ,其他答案符合情境要求的,也视为正确答案.【评分参考】每空1分,漏字、错字不得分.18.【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A项表示特殊含义;C项表示讽刺;D项表示强调;B项表示引用,和文中第一段引号用法相同.故选B.19.【答案】A救亡图存 B自然而然(理所当然 顺理成章)【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处语境指的是要把国家从国难中拯救出来,故填写“救亡图存”.B处语境指的是基于某种认识,提出某种策略的自然性、合理性和正当性,故填写“自然而然(理所当然 顺理成章)”.【评分参考】每处1分,其他合适的成语也可给分.20.【答案】甲:道的文明、精神的文明 乙:不应简单的否定【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甲句填写的是句子的部分内容,要表达与“器用的文明、物质的文明”相对的意思,从第三段“器变而道不变”可知,与“器用”相对的是“道”,与“物质”相对的自然是“精神”,故答案是“道的文明、精神的文明”.乙句填写的同样是句子的部分内容,与下一句“而应具体的分析”构成转折关系,要表达是肯定“中体西用论”的意思,故答案为“不应简单的否定”.【评分参考】每处2分,意思对,符合字数要求即可.21.【答案】示例:我认为,“全盘西化”论主要错误有三:其一,就西方文化系统来说,它是在西方特定的历史时空和条件下产生的,这就决定了这一文化体系不可能“全盘”化入在另一历史时空中形成的文化体系之中;其二,从中国文化本身来看,它是在中国的历史时空中形成和发展的,中国文化特有的个性也不可能被另一文化“全盘”化去;其三,“全盘西化”毫无实践的根据,也毫无指导实践的价值.【解析】试题对“全盘西化”做了解释,显然这是一种片面的、极端的错误思想.文中分别从“西学”“中体”“理论基础”三个角度指出“中体西用论”的错误,这提示我们也可以从这些角度来分析“全盘西化”的错误,西方文化不可能彻底融入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也不可能被西方文化取代.【评分参考】每点2分,语言表述规范1分.22.【答案】②“而域外文化很少强烈关注”改为“而对域外文化很少强烈关注”.⑤“使中国人开始务实地正视西方文化的存在价值”改为“使务实的中国人开始正视西方文化的存在价值”.【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第一处:成分残缺,“域外文化”前缺少介词“于”或“对”,和上句中的“以”相呼应.第二处:语序不当,“务实”显然是用来修饰中国人的.【评分参考】每处2分.23.【参考立意】①一个自信的人,并非不会自我怀疑,而是更有能力与自我怀疑共处,让自己变得更自信.②真正自信的人内心强大,对外界认识清楚、自我定位清晰,不会陷入自我怀疑.【解析】这则材料思辨意识明显,观点鲜明.针对生活中的常见认知“一个自信的人是丝毫不会怀疑自己”,指出【高三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第 5页(共7页)】{#{QQABBYaAoggAQpAAABgCUwVYCAEQkBGCASgGhAAIMAIBgQFABAA=}#}“现实并非总是如此”,这只是部分情况,可见材料隐含着另一个观点———有时候,一个自信的人也会产生自我怀疑.这就促使考生围绕“自信”与“自我怀疑”的关系展开一系列的深度思考:高度自信、真正自信的人为何丝毫不会怀疑自己 一个自信的人在什么情况下会陷入自我怀疑 陷入自我怀疑后,是越来越自信还是越来越自卑 为什么 如何从自我怀疑中走出,变得更为自信 当然,在此思考过程中,考生可能需要界定清楚两组概念———“自信”与“自负”,“自我怀疑”与“自我否定”.【评分细则】(一)判分原则作文阅卷要公正公平;坚持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原则,注重考查考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要从切题、立意、选材、结构、文体等写作基本能力和语文素养诸方面进行全面衡量,综合量分.(二)评分等级本次评分为四等七类.一等卷48~60,其中一等上54~60,一等下48~53;二等卷36~47,其中二等上42~47,二等下36~41;三等卷24~35,其中三等上30~35,三等下24~29;四等卷0~23.评分参考量表类别分值 审题立意 语言表达 主要特征充分理解主题的内涵,基于材料生发观点,能审题精准,立 语言有特色,言一等上 紧扣主题形成独到的观点,角度选择精当,有意深 刻 或 新 近旨远,言简意54分以上 层次展开,结构精巧独特,议论精准、灵动、深一等卷 颖. 丰. 刻,情理相融,感染力强.48~60分审题准确,立 语言通畅、连贯、 能理解主题的内涵,基于材料生发观点.文一等下意清晰,有见 得体,言能尽意. 章观点正确,角度恰当,层次分明,说理透彻,48~53分识. 有逻辑性,感染力强.审题比 较 准二等上 语言通顺,言能 能理解主题的内涵,观点明确,思路清晰,结确,立意比较42~47分 达意. 构完整,用例正确,说理清晰,有感染力.二等卷 清楚.36~47分 审题基 本 清 语言大致通顺,二等下 基本能理解主题的内涵,观点明确,论证不够楚,立意基本 偶有不尽规范准36~41分 有力,有一定的感染力.清楚. 确之处.语言不够通顺,三等上 审题不完整, 理解了主题的部分内涵,观点大致成立,论证偶有不尽规范准30~35分 立意不清晰. 不够有力,无感染力.三等卷 确之处.24~35分 语言拙劣,多有三等下 对主题和材料理解不当,貌似相关实则无关,貌合神离. 语病、标点随意.24~29分 写作水平较差. 语言粗俗、混乱,四等卷 0~23分 自说自话. 全然不顾主题和材料,写作水平差.基本功差. (三)评分提示1.考生作文如角度独特,立意深刻,有独到见解,语言灵动或深蕴,54分以上.2.鼓励对优秀作文敢于打高分,对差作文打低分,拉开差距,坚决反对只打保险分,要通过客观公正的阅卷充分发挥模考的效能.【高三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第 6页(共7页)】{#{QQABBYaAoggAQpAAABgCUwVYCAEQkBGCASgGhAAIMAIBgQFABAA=}#}(四)个案处理1.经“查重”,确认抄袭的,其中二分之一篇幅与原作相同的,原则上不超过23分;三分之二篇幅与原作相同的,原则上不超过10分;内容基本相同的,最高不超过5分.2.完篇而字数不足的,正常评分之后,再扣字数不足分,每少50字扣1分,扣满3分为止;明显未完篇的文章,视篇幅和内容的实际情况而定,但最高不能超过40分(不满100字,0~4分;200字左右,5~8分;300字左右,9~15分;400字左右,16~25分;500字左右,26~35分;600字左右,36~40分);未完篇的文章不再扣字数不足分.3.游戏高考、游戏人生、语言格调低下的“问题卷”,评分最高不得超过35分;凡思想情感庸俗低下,即使是切题完篇,评分最高不得超过17分;如果内容恶俗不堪,评分最高不超过8分;政治倾向有问题的,一律提交专家组处理.4.卷面、错别字扣分,每错(别)字扣1分,扣满5分为止.5.不写作文题目的,扣2分.【高三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第 7页(共7页)】{#{QQABBYaAoggAQpAAABgCUwVYCAEQkBGCASgGhAAIMAIBgQFABAA=}#}机密★启用前2025届高三第一次大联考语文本试卷共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策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有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远涂其他答案,回答非选泽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据布罗代尔的研究,“civilization'”l,8世纪最先开始在法国流行,一般指与野变(savage)状态相对立的开化状态。在拉丁语中,civitas是公民权、公民身份的意思,civilitas则是公民数养的意思。在古希腊罗马,公民权是自由人区别奴隶和外邦人的权力。因此,可以说它所对应的教养或文化、文明,本身就具有一种用以区别他者的意识和意义。因此,civilization这个词始终带有它的拉丁词根civitas所具有的区别他者的身份意识,正是这种意识让civilization始终具有一种以特殊化自身的方式将自己与他者区别开来并划分等级的意图,civilizat1on就意味着文明与野变的对立,意味着一种文明化的历史进化论进程。根据这套文明等级论述,将地理大发现之后所认识到的全世界人群分成了野蛮的、蒙昧的、半开化的、文明的、明达的或启蒙的五种,这样一套文明等级论述就成为欧洲国家认识世界的基础性框架。无疑,在这个等级论述当中,文明就等于欧洲文明。与这套文明等级相应的是国际法中不同的权利,吊有文明国家才具有国家主权,不同文明等级对应着高低不同的国际权利,野蛮人的土地属于等待开发的无主荒地。在这个文明等级当中,中国被放置在半蒙昧、半文明的位置,是不拥有完全主权的状态。因此,“现代文明”就是以西方文明为中心的单数文明否定所有古老文明所呈现出来的“文明”。“文明”两个汉字合成一个词,最早见于《周易》乾卦文言:“见龙在田,天下文明。”乳颖达对文言的解释是:“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根据冯时的研究,商周古文字的“文”,是一个人正面站立而明见其心的形状,“所以‘文’的原始内涵实相对于‘质’,如果说‘质’的思想乃在表现人天生所具有的动物的本能,那么‘文’显然已是经德养之后所表现的文雅,这种通过内心修养所获得的文雅自然是对初民本能之质的修饰,这种修养的文雅由内而外,以德容的形式彰显出来,这便是古人所称的‘文明’的本义”。我们可以进一步引申冯时的说法,“文”即是“德”,而“文明”就是把人的内在之德表现出来、彰显出来。不过,作为人之德的文德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又是一种什么样的【高三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湖南省名校联盟2025届高三第一次大联考语文试卷.pdf 高三语文答案(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