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8张PPT)5.2土壤一、土壤的定义和肥力二、观察土壤三、土壤的主要影响因素四、土壤的功能和养护课标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1、土壤: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具有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一、土壤的定义、组成和肥力注意:土壤≠土地,土壤只是构成土地的重要要素之一,而土地则是指陆地的表层部分,除土壤外还包括未形成土壤的岩石和岩石风化物(成土母质)。2.土壤物质组成用手掌紧握土壤,土壤的体积会缩小空气水用手掌紧握土壤,有时候会感到手掌潮湿有机质矿物质固体颗粒存在于土壤空隙中,含量与水此消彼长指土壤中含碳有机化合物的总称。来源于动植物的遗体、动物排泄物。(无机盐)源于岩石的风化作用3、土壤肥力: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四大肥力因子肥:水:气:热有机质:土壤肥力的标志+矿物质:矿物养分来源提供植物所需水分水过多---造成植物缺氧死亡植物根系呼吸空气过多---造成水分、养分不足,植物枯萎01颜色02质地03剖面构造二、观察土壤1.土壤颜色土壤颜色是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主要由腐殖质和矿物质决定;有些土壤就是用颜色来命名的,如黑土、黄土、红壤。是判断和研究土壤成土条件、成土过程、肥力特征和演化的依据。黑龙江垦区的黑土景观云南东川红壤景观黄土高原的黄土景观四川盆地的紫色土景观富含氧化钙,土颗粒细,土质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常形成陡壁,水土流失严重紫红色砂岩、页岩发育而来,松疏,易于崩解,矿质养分(磷、钾)含量丰富,肥力较高。土壤腐殖质含量高,黑土是世界最肥沃的土壤,非常适合植物生长。雨水淋溶作用强,含铁氧化物,呈酸性,肥力低,但利于茶树、柑桔种植土壤颜色白色土:盐碱含量高2.土壤质地(1)定义: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称为土壤质地。(2)土壤矿物质颗粒按照粒径由大到小:分为石砾、砂粒、粉砾、黏粒等。砂粒(3)按照质地可以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砂土壤土黏土2.土壤质地土壤渗水实验沙土壤土黏土土壤——观察土壤质地 主要组成 孔隙 气 水 肥 热 可耕性砂土 沙粒 大孔隙多; 毛细管孔隙少 通气强 透水强; 保水、蓄水弱 有机质易分解, 保肥性弱 温差大 土质疏松,易耕作壤土 沙粒20% 粉粒40% 黏粒20% 兼有沙土、黏土优点 通气良 透水良好,蓄水强 保肥强 适中 农业生产的理想土壤黏土 黏粒 孔隙少 通气差 透水差, 蓄水、保水强 有机质分解慢, 易积累,保肥强 温差小 质地黏重,不易耕作土壤质地与土壤肥力植物根系在土壤中:吸收水分、养分、呼吸作用肥沃土壤:上层多为粉砂质地,下层多为粉黏质地上层疏松,孔隙度大,便于通气、透水、增温;下层黏实,孔隙度小,能起托水、保肥、稳温作用。以高岭石族粘土矿物,呈洁白细腻、松软土状,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耐火性等理化性质;主要用于造纸、陶瓷和耐火材料;因江西省景德镇高岭村而得名高岭土3.土壤剖面构造(1)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层所构成。(2)土层:是土壤形成过程中物质转化、迁移和积累的结果。(3)案例:自然土壤:森林土壤人工土壤:耕作土壤森林土壤剖面构造最为复杂土壤剖面反映土壤的发育程度。在自然土壤中:土层厚、层次多或分层明显,表明土壤发育程度高;反之发育程度低。耕作土壤剖面构造耕作层犁底层自然土层又称表土层或熟土层,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又称亚表土层,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三、土壤的形成过程成土母质母质层腐殖质层母质层淀积层腐殖质层淋溶层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壤从无到有,从薄到厚,层次由少到多,逐步发育成熟草本、木本植物原始土壤成熟土壤风化作用微生物、低等植物裸露岩石成土母质有机质1.土壤的四大组成物质中,什么的出现标志着土壤的形成?2.矿物质和有机质分别是什么怎么形成的呢?四、土壤主要形成因素成土母质生物地貌气候时间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成土母质风化作用裸露岩石成土母质决定土壤的:矿物质、养分质地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矿物质成分生物最基本,最活跃因素提供有机质,形成腐殖质。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生物改善成土母质的性状,促进土壤颗粒团聚(“土”成为“土壤”)岩石风化有机质营养物质促进植物生长枯枝落叶腐殖质:有机质在微生物的腐解作用下形成的植物可直接吸收的大分子有机质。矿物质腐殖质热带雨林植物茂密,却为何被称为“长着森林的绿色沙漠”?有机质,腐殖质:少气候:温度高,降水丰富植被:茂密枯枝落叶:多微生物:活跃分解作用强烈气候微生物活性有机质的积累植物生长冲刷、淋溶作用强烈冻土带沙漠和半沙漠热带雨林气候越湿热,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越大。气候湿热地区:干冷地区:冷湿地区:干热地区:影响:通过影响植物生长和微生物活性,影响有机质的积累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和降水量呈正相关(矿物质形成)土壤形成速度较快,化学风化和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土壤形成速度较慢。土壤有机质积累多;土壤有机质积累少。南方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高、降水量大,土壤受雨水冲刷,淋溶作用强烈,微生物分解强烈,有机质含量低,形成黏、酸、贫的特点。东北地区纬度高,气候冷湿,微生物活性受抑制,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聚,形成肥沃的黑土地。地貌从山顶到低平洼地,依次分布着:砾质土、砂土、壤土、黏土。阴坡、阳坡迎风坡、背风坡气候、植被差异土壤时间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在自然状态下,形成20厘米厚可耕作的土壤,一般需要100至1000年。例如:东北平原黑土(厚度达到1m),每形成一厘米厚黑土需时200年以上,人类活动自然土壤在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下,形成了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耕作土壤。②消极影响:造成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①积极影响:培育出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合理的改造——改善土壤的结构与质地,提高土壤生产能力,不合理的改造——破坏土壤的结构和质地,导致土地退化总结: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主要因素 对土壤的作用自 然 地 理 要 素 成土母质 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决定土壤矿物质成分、养分、质地。生物 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提供有机质;形成腐殖质;使营养物质在土壤表层富集;改善成土母质的性状,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团聚。气候 通过影响植物生长和微生物活性,影响有机质的积累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热量呈正相关(矿物质形成)湿热地区:土壤形成速度快,土壤化学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更高;干冷地区:土壤形成速度快;冷湿地区:土壤有机质积累多;干热地区:土壤有机质积累少。地貌 山顶和山麓、阴坡和阳坡、迎风坡和背风坡因水热条件不同,发育的土壤不同;从山顶到低平洼地,依次为砾质土、砂土、壤土和黏土。时间 土壤形成时间越长,土壤发育程度越高,土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五、土壤的功能和养护土壤不仅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可以利用的珍贵的自然资源,人类应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功能一: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一)土壤的功能功能二: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功能三:为许多动物和微生物提供生存的食物、场所和营养功能四: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功能五:发展农业,取得食物可以种植农作物,获得食物人类饲养动物以植物为饲料案例:澳大利亚混合农业休耕模式休耕——指耕地在可种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的方式作物轮作——指在同一田块上,不同年度间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以复种方式进行的种植方式作用: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收入(二)土壤养护1.优良土壤:种养结合种植绿肥广施农家肥作物轮作休耕2.不良土壤:改良或改造南方红壤改良:黄淮海平原盐碱地综合治理案例结合材料分析:1.红壤为何“酸、瘦、黏”?2.提出治理措施。红壤区气候湿热,降水强度大,低山丘陵地形,坡度较大,雨水冲刷和淋溶作用强烈,钾钠钙镁积存少,富含铁、铝氧化物,呈酸性红色。气候湿热,雨水冲刷和淋溶作用强烈,微生物分解作用强烈,有机质积累少。气候湿热,风化速度快且强烈,矿物质粒度小,黏粒为主。红壤酸瘦黏原因措施撒熟石灰施有机肥、种植绿肥掺砂1.定义:是指土壤里面所含的盐分影响到作物的正常生长的土壤。案例--华北地区盐碱地的治理2.分布:西北、华北、东北、沿海4.季节变化规律旱季返盐原因:蒸发强烈,土壤中的盐分随水沿土壤空隙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大量盐分便在土壤表层积累。雨季淋盐原因:土壤表层的盐分又被雨水淋洗,使土壤表层脱盐。华北:春秋返盐、夏季淋盐、冬季稳定3.成因:高:地下水位度高,盐分随水位上升大:蒸发大有:有盐分积累科学调控土壤中的水盐运动,使土壤脱盐是治理盐碱地的关键。脱盐减少蒸发(二)土壤养护1.优良土壤:种养结合种植绿肥广施农家肥作物轮作休耕2.不良土壤:改良南方红壤改良:撒熟石灰、施有机肥、种植绿肥、掺砂黄淮海平原盐碱地综合治理引淡淋盐、井排井灌覆盖、农业生物措施小结一、土壤的定义、组成和肥力二、观察土壤 颜色、质地、剖面构造三、土壤的形成过程和主要影响因素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人类活动四、土壤的功能和养护1.优良土壤:种养结合2.不良土壤:改良1.联系2.植物 3.动物、微生物4.蓄水保水 5.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