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五章 居民与文化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基础性作业】2022年11月15日,世界人口总数突破了80亿。读图,完成1-2题。1.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经历的时间变化特点为( )A.从10亿到20亿用时最短,增长速度快B.从30亿到50亿用了20年,增长速度慢C.从50亿到70亿,每增长10亿用时相同D.从70亿到80亿比从60亿到70亿用时长2.联合国人口司曾预测,到本世纪80年代,全球人口将达到约104亿的峰值,并保持到2100年。世界人口总数接近峰值,由此可能导致的现象有( )A.就业更加轻松B.人均占有面积大C.国防兵力不足D.资源消耗过多读2022年底世界人口前十名国家人口数量及增长率折线图,完成3-5题。3.人口数量最多和增长率最高的国家分别是( )A.中国 俄罗斯B.中国 尼日利亚C.印度 墨西哥D.印度 巴西4.俄罗斯可能面临的人口问题是( )A.就业困难 B.住房拥挤C.兵力不足 D.饥饿贫困5.影响一个地区人口增长的社会因素有( )①生活水平的提高 ②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③人口政策的影响 ④自然条件优越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下表为联合国预测的2001—2050年世界移民趋势(万人/年)。据此完成6-7问题。6.表中反映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向是( )A.从北半球向南半球B.从人口密集区向人口稀疏区C.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D.从气候寒冷国家向气候温暖国家7.表中迁入国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因素是( )A.政治因素 B.经济因素C.自然因素 D.社会文化因素8.世界夜间灯光影像图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世界人口和城市的分布及城市发展水平的高低。夜晚灯光明亮程度与人口、城市的关系是( )①灯光越亮表示人口增长速度越快②灯光越亮表示人口、城市分布越稠密③灯光越亮表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越高④灯光越亮表示农业发展水平越高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9.人种的形成与地理环境关系密切,如北欧的白种人鼻子高而窄,鼻孔通道较长,是长期适应下列哪种自然环境的结果( )A.湿热 B.高寒缺氧C.炎热干燥 D.寒冷【拓展性作业】10.“人类择良而栖”,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拟探究“人口分布影响因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探究过程。(1)左右两图中表示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2)请简单解释右图中人口集中分布在海拔0—200米的原因是 。(3)南美洲北部的亚马孙平原,人口稀少的原因是 。【参考答案】1.C 2.D 3.B 4.C 5.A 6.C 7.B 8.A 9.D10.(1)河流;地形(2)海拔0-200米多为平原,地形平坦适宜人类开展生产生活(3)气候过于湿热第二节 城镇与乡村唐代诗人杜甫的《水槛遣心二首(其一)》中有一句“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描写了城市与乡村不同的场景。读古代城市与乡村景观图,完成1-3题。古代城市 古代乡村1.关于诗中“此地”的聚落类型与特征说法正确的是( )A.城镇房屋矮,经济发达B.乡村房屋矮,发展农业C.城镇房屋高,且密集D.乡村房屋高,人口较少2.关于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乡村聚落的规模一般比城市聚落的小B.乡村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服务业,城市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工业C.乡村聚落的道路要比城市聚落的密集D.乡村聚落的出现要比城市聚落晚一些3.若该地聚落由“此地两三家”演变为“城中十万户”,其聚落景观的变化不包括( )A.鸡鸣犬吠,炊烟袅袅 B.农田减少,商户林立C.学堂变多,车水马龙 D.房屋变高,人口增加读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演变过程示意图,完成4-5题。4.影响该聚落早期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A.资源 B.人口 C.气候 D.河流5.有关该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用地规模不断变大B.人口数量越来越多C.聚落仅沿河流扩展D.公路运输越来越发达宏村(左图)位于安徽省黟县宏村镇,与其省级行政中心合肥市庐阳区(右图)的建筑截然不同。读图,完成6-7题。6.与合肥市庐阳区相比,宏村( )A.人口比较稠密B.基础设施更完善C.建筑密度比较大D.对自然环境改变少7.2000年,以宏村为代表的皖南古村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当地政府注重古村落保护的原因是( )A.古村落是旅游资源,能带来环境效益B.古村落记录了历史、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C.古村落的保护能更方便当地居民生活D.古村落里有很多古董、文物,价值很高【参考答案】1.B 2.A 3.A 4.D 5.C 6.D 7.B第三节 多样的文化【基础性作业】1.下列关于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不同地理环境下形成的文化是不同的,体现在精神文化方面②地域文化体现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状况,如有人称东亚文化为“稻米文化”③文化与人文环境息息相关,与自然环境无关④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A.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③④2.孔子学院,是中国向世界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的教育文化交流机构。目前,我国在其他多个国家设立孔子学院,推广汉语。有关汉语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不是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B.在世界的影响力逐渐减小C.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的语言D.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3.世界三大宗教都起源于( )A.欧洲B.非洲C.亚洲D.美洲风雨桥流行于南方部分地区,整体由桥、塔、亭组成,桥顶盖瓦,形成长廊式走道,如下图所示。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4-5题。4.风雨桥桥顶盖瓦、两侧通透的主要作用分别为( )A.利于避雨、便于通风B.利于遮阳、便于观察C.更加美观、便于欣赏D.更加坚固、便于防守5.风雨桥优美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吸引大量游人前来参观,当地政府的下列举措合理的是( )A.加固桥梁,桥面通车B.桥头建设宣传牌,介绍桥的历史和工艺C.桥面两侧出租,发展经济D.周围建高楼,便于眺望风雨桥意大利“五渔村”是五个悬崖边上的村镇的统称。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村镇依山而建,背倚青山,面朝大海,山坡梯田里的主要植物有葡萄、柠檬和橄榄树。读图文资料,完成6-7题。6.若想体验“五渔村”阳光下悠闲的海边生活,应该选择旅游的季节最好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7.在“五渔村”可以品尝到的传统美食可能有( )①葡萄酒 ②菠萝汁③海鲜面 ④烤全羊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福建土楼的建筑原料取自当地的黏质红壤,在夯筑时,埋入杉木枝条或竹片为“墙骨”,再给外墙涂防风雨剥蚀的石灰,因而坚固异常。读福建土楼景观和当地气候资料图,完成8-11题。8.关于图中民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终年寒冷,民居墙厚窗小B.夏季多雨,民居屋顶坡度大C.受河流影响,聚落呈条带状D.受地形影响,聚落主要分布在平原9.土楼的屋檐一般超出外墙3米左右,主要是为了( )A.抵御外敌侵入,保护居民安全B.减轻雨水对墙体的冲刷C.追求建筑形态美观D.减少地震对墙体的损害10.图中传统民居建筑体现( )A.人类对环境的利用和适应B.地域文化内向含蓄的特点C.地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D.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扩散11.为实现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该地最适( )A.发展特色旅游业B.保持传统的生活方式C.大力发展海洋捕捞业D.大力发展房地产行业【拓展性作业】12.作为小外交官,肩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中华文化,溯源文化之根,绘制图表或思维导图。可参考江南水乡文化与泉州茶文化。【参考答案】1.A 2.D 3.C 4.A 5.B 6.B 7.B 8.B 9.B 10.A 11.A12.【参考示例】单元作业设计读世界人口数量与人口年增长率图回答1-3题。1.世界人口数量变化总趋势是 ( )A.持续减少 B.稳定不变C.不断增长 D.开始减少2.世界人口年增长率 ( )A.1960年最低 B.1980年最高C.2000年出现负增长 D.整体呈下降趋势3.全球人口数量突破 80亿大关,表明( )A.世界各国人口都在快速增长B.资源消耗量会进一步加大C.全球人口增长率会越来越快D.劳动力短缺现象将不复存在下图为某城镇25年间发展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4.图中可直接观察到的城市发展现象是( )A.城镇人口不断增加B.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加C城镇用地规模不断扩大D.城镇工业生产和商业服务水平不断提高5.该地区城市发展带来的影响是( )A.城郊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B.城镇道路建设受到限制C.城镇人口增长速度缓慢D.地区经济发展趋势变缓“握手楼”是形容两幢楼房距离过近,相邻两栋楼的同层住户,甚至打开窗户便可以握手。在广西南宁,出现了许多这样的楼房。读图,回答6-7题。6.“握手楼”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 )A.城镇人口的增加,导致用地紧张B.城镇对建筑通风、采光的要求不高C.乡村需要形成特色景观,吸引参观D.乡村服务设施完善,增进邻里交流7.解决此现象的根本措施是( )A.发展城镇经济,改善交通条件B.增加社会投资,扩大居民就业C.控制人口规模,合理规划城镇D.发展城郊新村,拆迁特色村落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在北京举办,招募了近4万名志愿者。冬奥会会徽以“冬”字作为设计主体框架,名为“冬梦”。请完成8-9题。8.会徽“冬梦”可以体现中华文化中的( )A.汉字 B.服饰 C.饮食 D.交通方式9.冬奥会志愿者要能使用汉语或某外语进行交流,“某外语”最可能是( )A.俄语 B.英语 C.德语 D.法语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非常广泛,湘西民居吊脚楼是中国建筑艺术瑰宝。读图,完成10-12题。10.湘西多采用吊脚楼的建筑形式,主要原因是( )A.依河而建,便于运输B.制造空间,利于采光C.远离地面,防寒保暖D.地形崎岖,开挖地基不易11.湘菜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八大菜系之一,以辣著称,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A.当地多雨潮湿,食辣可祛风湿B.当地高温,重油重辣便于保存C.当地水土缺盐,以辣代盐D.当地原产且盛产辣椒,原料丰富12.对于吊脚楼这一类具有特色的传统民居或历史性建筑,我们应该( )A.任其自然发展B.应该大力保护C.拆除后建设现代化的高楼D.全部拆除再照原样重建1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资料一:四大文明古国分别发源于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恒河流域、黄河—长江流域。资料二:环境温度对人体的影响统计表和人口分布与海拔关系统计图。生命障碍 不利高温 高温>49 ℃ >29 ℃ >24 ℃舒适 低温 不利低温21 ℃~23 ℃ <18 ℃ <10 ℃(1)资料一中四大文明古国的分布体现了 对人口分布的影响。(2)根据统计表可知,地球上最适合人类居住的 (热带/温带/寒带),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分布在 (地形类型)地区。(3)四大文明古国给人类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请分别说出一项中国和埃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 、 。(4)除自然环境外,社会经济因素也会影响人口的分布,请任举一例 。14.读下面三幅图,回答下列问题。甲 乙丙(1)甲图反映了 聚落的特点,图乙反映了 聚落的特点。(2)丙图中A、B、C三处聚落的选址从交通因素分析,共同点是 。(3)A、B、C三处最有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的是 ,理由是 。(4)丙图中C聚落附近森林资源丰富,如果在C处建立一家造纸厂是否合理 为什么 【参考答案】1.C【设计意图】本题运用人口数据资料,描述世界人口变化特点,培养地理信息获取能力,提升地理实践力。2.D【设计意图】本题利用人口增长率表示人口数量变化,培养地理信息分析与解读,提升地理实践力。3.B【设计意图】本题说明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社会问题,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4.C【设计意图】本题结合图文资料,说明城市发展变化,培养综合思维。5.A【设计意图】本题结合图文资料,辩证的看待城市发展带来的影响变化,培养综合思维,树立人地协调观。6.A【设计意图】本题考查辨析乡村和城镇的景观特点,培养区域认知。7.C【设计意图】本题考查乡村和城镇的变化及发展,提出解决措施,培养地理实践力。8.A【设计意图】本题考查家国文化的认识,解读祖国文化宣传,培养地理实践力9.B【设计意图】认识世界语言的使用情况,解决实际交流问题,培养地理实践力。10.D【设计意图】本题解读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树立人地协调观。11.A【设计意图】本题解读饮食习惯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探索地域文化形成,树立人地协调观。12.B【设计意图】本题探讨如何保护特色城乡景观。树立人地协调观。13.(1)河流【设计意图】本题结合资料归纳人口分布稠密地区的共性特征,树立人地协调观。(2)温带;平原【设计意图】本题要求找出人口分布稠密地区,根据地理环境简要说明原因,树立人地协调观。(3)长城;金字塔【设计意图】本题感知文化的地域差异,描述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培养区域认知。(4)交通便利的地方人口稠密【设计意图】本题结合材料思考影响人口分布的人文原因,培养综合思维。14.(1)乡村;城市【设计意图】分辨城乡景观特征,培养区域认知。(2)临近河流,交通便利【设计意图】分析聚落分布形态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综合思维。(3)B位于河流交汇处,四通八达,有利于人口聚集与扩建【设计意图】认识人地协调下的城乡发展,树立人地协调观。(4)不合理,造纸厂工业废水排放会污染下游B地水源【设计意图】结合资料因地制宜为城乡发展献计献策,培养地理实践力。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