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一节 地球与地球仪 任务型教学设计(表格式)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章第一节 地球与地球仪 任务型教学设计(表格式)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认识地球
本章备课说明
一、本章课标要求
基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本章课标要求如下:
1.运用图片、影视资料以及数字技术等手段,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认识到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2.结合科学故事、史实材料等,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用数据、类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
3.结合图片、影视资料等,描述探月工程、火星探测以及空间站建设等人类太空探索的进展与意义。
4.收集中国航天及太空观测发展的相关材料,举例说出中国太空探索的成就。
5.观察地球仪,并用简易材料制作地球仪模型。
6.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和纬线,说出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用经纬度描述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所在地的位置。
7.在地球仪上识别两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等,说出划分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依据。
8.在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判读经度和纬度。
9.运用地球仪或软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
10.结合实例,说出地球自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11.运用地球仪或软件,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说出地球的公转方向、周期。
12.结合实例,说出地球公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2022年版课标中添加了下列要求,教师上课可适当补充说明,达到新课标要求:
1.运用图片、影视资料以及数字技术等手段,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2.结合图片、影视资料等,描述探月工程、火星探测以及空间站建设等人类太空探索的进展与意义。
3.收集中国航天及太空观测发展的相关材料,举例说出中国太空探索的成就。
4.结合实例,说出地球自转与公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本章继续学习地理工具地图。
1.地形图的判读、应用。
2.“地球仪”:地球仪上重要的点和线,在经纬网地图上确定位置,建立空间概念。
地理课程内容结构中的“认识全球”部分,将地球作为学习对象,由主题一“地球的宇宙环境”、主题二“地球的运动”、主题三“地球的表层”组成。本部分按照宇宙—地球—地球表层的顺序,由远及近地引导学生认识人类地球家园所处的宇宙环境以及整体面貌。本章要求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简单了解地球的运动。
二、本章教材分析
本章涉及课标“地球与地图”中的“地球与地球仪”和“地球的运动”,共安排了两节内容。人类生存在地球上,为求得更好地生活和发展,需要认识人类的生存环境,首先要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先了解地球的外貌特征(形状和大小),再向外扩展到地球的宇宙环境(太阳系),了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最后扩大到人类对太空的探索。描述内容要求的行为方式尽可能体现“活动化”的思路。因此,在“认识地球”这一节中,教材从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大小、地球的宇宙环境、太空探索、地球仪以及地球的运动等方面,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地球,使学生对人类的家园——地球有一个粗略的认识。
地图是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的基础。在“认识地球”中,教材除介绍相关知识外,还重点渗透了运用地图的内容,如经纬网地图。
三、本章学情分析
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及其运动等内容的学习,需要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而七年级学生在建立空间概念方面是比较困难的。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本章难点密集。因此,课程标准描述内容要求的行为方式尽可能体现“活动化”的思路,如讲科学故事,运用图片、影视资料以及数字技术手段,结合实例,运用模型或软件等。在小学阶段,学生已学习了一些关于地球仪的知识,教材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部分运用地球仪,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引发学习兴趣。利用地球仪,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形状、地表海陆分布、各地理要素的空间位置和空间分布等,还可以形象地演示地球的运动,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与地球仪
第1课时 地球在宇宙中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人类太空探索的进展和意义 地球仪
设计说明
本节课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动手实践等方法组织教学。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结合图片、视频等资料,采用角色扮演、资料分析等方法,完成课标要求。
2.地球的形状与大小,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学生根据教材自主学习后,结合小组合作探究、动手实验验证,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学生采用数据类比的方法,感受地球的大小。
3.中国太空探索的成就,学生自己收集资料,在小组内交流、展示,最后分类梳理、总结。
4.地球仪部分,采用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模型组织教学,学生通过评价、修改自己制作的地球仪,手脑并用,了解地球仪上的点和线、特点、作用,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将地理知识内化,提升地理实践力。
学习目标
1.运用图片、影视资料以及数字技术等手段,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认识到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人地协调观)
2.结合科学故事、史实材料等,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区域认知)
3.使用表面积、平均半径和赤道周长等数据及类比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 (综合思维)
4.结合图片、影视资料等,描述探月工程、火星探测以及空间站建设等人类太空探索的进展与意义。(人地协调观)
5.收集中国航天及太空观测发展的相关材料,举例说出中国太空探索的成就。(人地协调观)
6.观察地球仪,并用简易材料制作地球仪模型。(地理实践力)
7.在地球仪上识别地轴、两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等。(区域认知)
重点难点
重点:1.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认识到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2.使用数据、类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
3.制作地球仪模型。
难点: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角色扮演法、资料收集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完成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
二、学习任务一
教学模块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在浩渺的宇宙中,有一颗美丽的星球,她披着蓝色的面纱,承载着无数生灵,围绕太阳不停地转动。她就是地球。 她在太空中怎样遨游 她怎样形成了今天的面貌 她为什么能承载生命的生存和繁衍 人类怎样认识和改变着她 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地球吧!   用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1.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教师:展示太阳系行星运行的动画视频。组织学生角色扮演“太阳系行星”,完成任务。 活动步骤: (1)在一把椅子上贴上“太阳”的标签,并把它放在教室的中间位置。 (2)在这把椅子和讲台之间的地面上贴一条胶带,在这条胶带上标出1—8号行星的名称。学生选择一颗行星进行角色扮演,请8位扮演者并排站在对应的位置上。 (3)扮演者用相同大小的步子,绕着椅子转圈,并数出自己转一圈的步数,然后进行比较和汇报。 (4)各小组轮流模拟,记录数据,观察结果,建立模型。 (5)请扮演地球的同学说出他看到的行星及自己的相对位置。 总结:太阳系中有八大行星,按照它们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教师:展示太阳系示意图。地球是太阳系八颗行星之一。月球是地球的卫星,两者一起组成了地月系。地球与太阳以及其他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等共同组成了太阳系。 教师:展示教材第19页图2—3“宇宙的天体系统示意”,明确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可观测宇宙的关系。 总结:在宏观层面上,地球的宇宙环境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可观测宇宙。可观测宇宙是由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共同组成的。 在微观层面上,地球的宇宙环境是指地球在太阳系的位置。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通过观察、扮演太阳系行星,培养学生空间想象、模型思维、逻辑思维、逻辑推理等能力,体验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三、学习任务二
教学模块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苏轼有这样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正是因为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受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无法看到地球的全貌。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探索过程。让我们进行一次穿越之旅,共同穿越到古代,一起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认识地球的真实形状! 1.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 教师:古代由于活动范围很狭小,人类往往凭自己的直觉来认识世界。展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的图片。 学生:阅读教材内容,观看课件,分组探究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总结:人们是从观察到猜想再到实证认识地球形状的。古人认识地球形状经历了下列过程:盖天说→浑天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卫星探测。 (1)“盖天说”:主要观点“天圆地方”。 (2)“浑天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 (3)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出发,绕地球航行一圈,依次经过了哪些大洋和大洲 学生:在地图指出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路线,说出经过的大洋和大洲。 教师:讲述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引导学生学习前人认识自然,不畏艰辛、勇于探索的精神。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成功,结束了人们关于地平、地方与地圆的争论。首次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4)科学家经过长期的精密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日常生活中证明地球是球体的现象 日常生活中海边看船、登高望远、月食等都能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过渡:同学们知道地球有多大吗 3.用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师:展示“地球基本数据”示意图。同学们用哪些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呢 学生: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地球平均半径约6 371千米,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赤道半径6 378千米,极半径6 357千米。 4.用类比的方法感受地球的大小 教师:(1)中国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地球的表面积约相当于多少个中国 (2)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约相当于多少个400米跑道的总长 (3)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为8848.86米,地球的平均半径约是珠穆朗玛峰的多少倍 学生:通过计算感受地球的大小。 通过小组探究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表达能力 通过使用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运用类比的方法感受地球的大小,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四、学习任务三
教学模块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过渡:从古到今,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不曾停止过,他们克服了很多困难,在探索宇宙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下面我们来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进展和意义。 教师:根据资料,分三个大组梳理人类探索月球的过程、人类探索火星的过程、空间站建设的进展,总结人类探索宇宙的意义。 1组:按照观测月球→造访月球→未来探月的思路描述。 (1)观测月球: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使用望远镜观测并绘制了首张月球地图。 (2)造访月球:1969年阿波罗11号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成为登月第一人。美国、日本、印度、中国等国家先后发射了月球着陆器,展开各种科学研究。 (3)未来探月:3D打印月球基地。 2组:火星是除了地球以外人类了解最多的行星。1997年,火星探路者任务一美国“旅居者”号登陆火星。截至2021年5月15日,已经有包括“天问一号”在内的10枚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它们对火星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并向地球发回了大量数据。 3组:国际空间站的设想是1983年由美国首先提出的,即在国际合作的基础上建造当时最大的载人空间站。至2011年基本建成。该空间站有美国等16个国家参加。中国空间站工程于2010年10月正式启动实施,分为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两个阶段,已于2022年全面建成。 总结人类探索宇宙的意义:对生命科学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促进高新技术的发展,加速科学技术事业社会化进程;开拓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空间产业;丰富的宇宙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空间和条件;利用宇宙空间环境收集信息。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总结中国探索太空的伟大成就,在小组内展示,组内选出代表全班展示。 通过阅读图文资料,了解人类探月、火星探测、建空间站的进展和意义,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和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学生: 1.载人航天:1992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批准实施;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搭载航天员杨利伟升空;2008年,神舟七号飞船航天员翟志刚圆满完成我国首次在轨出舱任务;2022年,神舟十四号飞船乘组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目前,在实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任务的同时,我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登月阶段任务也已启动实施,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 2.中国空间站建设:中国空间站工程,又称“天宫计划”,是我国的空间站研发建造计划,属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一部分。该工程于2010年10月正式启动实施,分为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两个阶段。2022年,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 3.探月工程: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并命名为“嫦娥工程”,分为“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个阶段。目前,我国已圆满完成5次月球探测任务。 4.火星探测:2016年,中国火星探测任务获批准立项。2020年,中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系列”。2021年5月15日,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表面。 教师:自读教材第37页图2-35“中国四大卫星发射基地分布”,说出四大卫星发射基地的位置和特点。 学生:(1)酒泉发射基地:位于甘肃省,中国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卫星发射中心,我国目前唯一的载人航天发射场。 (2)西昌发射基地:位于四川省,中国设备技术最先进、承揽卫星发射任务最多、具备发射多型号卫星能力的新型航天器发射场。 (3)太原发射基地:位于山西省,担负多种型号的中、低轨道卫星和运载火箭的发射任务。 (4)文昌发射基地:位于海南省,中国首个滨海发射基地,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低纬度发射场之一。 通过资料收集、小组探究、补充展示,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核心素养。
五、学习任务四
教学模块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过渡:我们生活在地球上,需要了解地球,但是地球太大了,要把握它的全貌很难,也过于抽象,怎么办呢 (学生可能会说用地球仪)根据地球的形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制作成地球模型——地球仪,通过模型再去了解地球的全貌就非常形象,也方便了许多。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课前制作的地球仪,与老师一起认识地球仪的基本结构。 学生:观察自己制作的地球仪,注意下列问题,并调整。 (1)地轴是倾斜的,倾斜的铁丝与水平面的夹角大约是66.5°。 (2)地球仪是能够围绕地轴自由旋转的,底座要稳固。 (3)有南极和北极、赤道、南回归线和北回归线(虚线)、南极圈和北极圈(虚线)。 通过制作地球模型,使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初步认识
(4)有本初子午线、国际日期变更线。 教师: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而制作地球仪时为什么将它做成规则球体 学生:地球的赤道半径比极半径约长21千米,这点儿差别与地球的平均半径相比,是十分微小的。如果按照这个比例制作一个半径为1米的地球仪,那么赤道半径仅比极半径长约3毫米,凭着人的肉眼是难以察觉出来的。因此,在制作地球仪时总是将地球仪做成规则的球体。 教师:地球仪与地球相比,有哪些特点 学生:小组内讨论,展示,最后全班展示。 1组:地球仪是规则球体,地球是不规则球体。 2组: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3组:地球仪上有地轴、经线和纬线,地球上没有。 教师:地球仪有哪些作用呢 学生:思考、回答、补充。 总结:借助地球仪,可以知道地球的基本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布,直观演示地球自转与公转、昼夜长短变化、四季形成等自然现象。 赤道、两极等重要的点和线,培养了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
六、过程性评价
随堂练习
七、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4个方面的内容:地球在宇宙中;地球的形状与大小;人类太空探索的进展和意义;地球仪是人们制作的地球模型,借助地球仪可以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布。
八、布置作业
建议所有同学完成本课时的【基础通关】和【能力突破】,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同时完成【素养达标】和【考点专练】。
九、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纬线与纬度 经线与经度 经纬网
设计说明
本节课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内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化整为零,层层深入,破解难点,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核心素养。
学习目标
1.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和纬线,说出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2.用经纬度描述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所在地的位置。(综合思维)
3.运用地球仪,说出划分南北半球、东西半球,低、中、高纬度的依据。(综合思维)
4.在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判读经度和纬度。(综合思维)
重点难点
重点:1.经纬线的特点。
2.经纬度的划分,低、中、高纬度的划分,东、西半球的划分。
3.经纬网地图上位置的确定和方向的判别。
难点:1.东、西半球的划分。
2.在不同形式的经纬网地图上确定位置和判别方向。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法、教授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完成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
二、学习任务一
教学模块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同学们猜个谜语。横横竖竖织张网,全面包在地图上。一横一竖定位置,你在哪里我知道。 学生:经纬网。   用谜语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1.纬线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上节课制作的地球仪,结合课件,自主学习,完成下表。 学生: 项目纬线概念在地球仪表面,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叫纬线(圈)形状纬线自成圆圈长度从赤道向两极,纬线逐渐缩短,到两极缩为一点指示方向指示东西方向位置关系纬线相互平行
  教师:从某点出发,沿纬线圈一直向东或向西走,最后能回到原点吗 学生:能回到原点。因为东西方向是没有尽头的。 2.纬度 过渡:在地球仪上,能划分多少条纬线 学生:无数条。 教师: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分别为它们标定了度数,这就是纬度。展示纬度划分的图片,提出问题,小组内讨论回答问题。 (1)观察地球仪上最大的纬线圈,读出其纬度,读出两极点的纬度。 (2)观察赤道到北极点之间的纬度数值变化,说出变化规律,用同样的方法观察赤道以南的纬度的变化规律。 (3)观察赤道以北、以南的半球范围。 学生:(1)最大纬线圈是赤道,赤道的纬度是0°,北极和南极分别是90°N和90°S。 (2)由赤道向北,北纬的度数变大,最大到90°N。从赤道向南,南纬的度数变大,最大到90°S。 (3)以赤道为界,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点拨:赤道的纬度为0°,从赤道向北和向南,各分90°,称为北纬和南纬,分别用“N”和“S”表示。 教师:对照图片在自己制作的地球仪上找出几条特殊的纬线,并标注度数。(按照先极点、极圈、回归线、赤道的顺序。) 学生:自主学习低、中、高纬度范围。 人们规定,0°~30°为低纬度地区,30°~60°为中纬度地区,60°~90°为高纬度地区。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纬度从赤道向南、北两极地区度数的变化,总结纬度的变化规律。 观察南、北半球的范围,了解南、北半球的划分。
三、学习任务二
教学模块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1.经线 教师:同学们利用自己制作的地球仪,结合课件,自主学习,完成下表。 学生: 项目经线概念在地球仪表面,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形状经线是半圆长度长度相等指示方向指示南北方向位置关系经线相交于南、北两极
教师:从某点出发,沿经线圈一直向南或向北走,最后能回到原点吗 学生:不能回到原点。因为南北方向是有尽头的,如果一直向南走,方向不变,最后只能到达南极点;如果一直向北走,方向不变,最后只能到达北极点。在南极点,所有方向都是北方;在北极点,所有方向都是南方。 2.经度 过渡:在地球仪上,能划分多少条经线 学生:无数条。 教师:为了区别每一条经线,分别给它们标定了度数,这就是经度。展示经度划分的图片,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经线,从不同角度理解经线的形状、长度和指示方向等特点。
教师:0°经线的来历。 1884年国际经度会议决定,以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作为经度的起始线,即0°经线,或称本初子午线。 (1)找出0°经线,观察由此向东、向西各划分多少度。 (2)观察从本初子午线向东的经度变化特点,说出变化规律;从本初子午线向西的经度变化特点,说出变化规律。 点拨:本初子午线向东为东经,向西为西经,分别用“E”和“W”表示。0°经线和180°经线各有一条,后面不用标注“E”或“W”。 学生:(1)经度向东、向西各划分180°。从本初子午线向东,东经度数变大,最大到180°;从本初子午线向西,西经度数变大,最大到180°。 这两条经线都是东、西经度的分界线。0°经线以东为东经,以西为西经;180°经线以东为西经,以西为东经。 教师:经线是半圆,要组成一个经线圈,需要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的两条经线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呢 学生:经度之和为180°。 补充:除了0°和180°外,东西经相反。 教师:任何一个经线圈,都把地球分成相等的两个半球。东、西半球是怎样划分的呢 用了哪个经线圈呢 学生: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 教师:为什么不用0°和180°这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呢 学生:为了避免把欧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分隔在两个半球上。用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因为这个经线圈基本上是从海洋穿过的。20°W穿过大西洋,160°E穿过太平洋。   通过观察地球仪上的经度,总结分布规律,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综合思维核心素养。 通过观察地球仪,分析东、西半球划分图示,东半球:20°W→0°→160°;西半球:160°E→180°→20°W。
四、学生任务三
教学模块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1.经纬网定位 过渡: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4年1月23日2时9分,在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北纬41.26度,东经78.63度)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22千米。如何找到震中的位置 经线与纬线相互交织,就形成了经纬网,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教师:出示方格状(带有0°经纬线)经纬网图。 在方格状经纬网图中,哪些是经线 哪些是纬线 怎样确定图中四个地点的位置 教师:经过C点的纬度是20°,且位于赤道以南,是20°S;经过C点的经度是40°,且位于本初子午线以西,是40°W。这样C点的位置就确定了,为(20°S,40°W)。请同学们写出其余三点的经纬度。 学生:A(40°N,40°W),B(40°N,40°E),D(20°S,40°E)。 教师:出示无0°经纬线的经纬网图,写出图中①③④三点的经纬度。 学生:①(40°N,100°E), ③(20°N,90°E), ④(20°N,110°E)。 2.经纬网定向 教师:在同一条经线上的两点,只有一个南北方向。图中,如A点在C点的正北方向。在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只有一个东西方向。图中,A点在B点的正西方向。请同学们判断A点位于D点的什么方向。 学生判断:A点在D点的西北方向。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将“一横一纵定位一点”迁移到经纬网图中“一纬一经定一点”,培养学生综合思维核心素养。
五、过程性评价
随堂练习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经纬线的特点、经纬度的划分、半球划分、经纬网地位和定向。
七、布置作业
建议所有同学完成本课时的【基础通关】和【能力突破】,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同时完成【素养达标】和【考点专练】。
八、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