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地球的面貌本章备课说明一、本章课标要求基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本章课标要求如下:1.阅读世界地图,描述世界海陆分布状况,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2.结合实例,说出海洋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3.通过阅读地形图、图像,观看影视资料,观察地形模型或实地考察等,区别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的形态特征。4.结合地形观察,说出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表示地形的方法;在地形图上识别一些基本地形。5.在世界地形图上指出陆地主要地形和海底主要地形的分布,观察地形分布大势。6.结合实例,说明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解释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2022年版课标中添加了下列要求,老师上课可适当补充说明,达到新课标要求。1.结合实例,说出海洋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2.在世界地形图上指出海底主要地形的分布,观察地形分布大势。本章继续学习地理工具地图、地形图的判读与应用。地理课程内容结构中的“认识全球”部分,将地球作为学习对象,由主题一“地球的宇宙环境”、主题二“地球的运动”、主题三“地球的表层”组成,按照宇宙—地球—地球表层的顺序,由远及近地引导学生认识人类地球家园所处的宇宙环境以及整体面貌。本章重点学习主题三“地球的表层”中的陆地和海洋、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海洋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海陆变迁等内容。二、本章教材分析本章涉及课标“地球与地图”中的“地图”(地形图)以及地球的表层中的“陆地与海洋”“世界的地形”等课程内容,共安排了“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地形”和“海陆变迁”三节内容。“地球的表层”包含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本章主要学习自然环境中的“陆地与海洋”,由“海陆分布”“海陆地形”“海陆运动”三个内容组成。从理解地理环境的形成来看,认识海陆分布是极其重要的。在地理环境的学习中,一个基础性的目标就是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因此,在“世界的海陆分布”这一节中,教材展示了世界海陆分布特点及其面积比较等,并介绍了七大洲与四大洋,海洋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在“世界的地形”这一节中,运用地形图介绍了陆地主要地形的分布和海底主要地形的分布,使学生了解地形分布大势。在“海陆变迁”这一节中,教材通过实例,简要介绍了地表形态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对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做了介绍,并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来解释海洋的生成与发展过程、火山和地震的形成与分布等地理现象。地图是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的基础。在“世界的地形”这节中,教材除介绍相关知识外,还重点渗透了运用地图的内容,如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三、本章学情分析学生对地形图、海陆分布和海陆变迁等内容的学习,需要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而七年级学生在建立空间概念方面是比较困难的,对他们来说,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属于难点内容,不容易理解。因此,课程标准描述内容要求的行为方式尽可能体现“生活化”的思路,如结合当地地形观察,结合实例,运用图像、模型、地图等工具,尽可能直观地了解地表海陆分布、各地理要素的空间位置和空间分布等。世界的海陆分布设计说明本节课是在基于地图阅读的基础上组织教学,世界的海陆分布的知识难度不大,但要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教学中应关注的是阅读世界地图的方法和技能。在读图、绘图的基础上,采用归纳、分析、讨论等方法生成结论,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核心素养。学习目标1.阅读世界地图,描述世界海陆分布状况。(区域认知)2.阅读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和各大洲之间的分界线。(区域认知、综合思维)3.通过读图、绘图(一笔画世界),了解各大洲的基本轮廓和相对位置关系。 (地理实践力)4.在地图上识别大陆、岛屿、大洲、半岛、大洋、海、海峡等地理事物。(区域认知)5.结合实例,说出海洋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人地协调观)重点难点重点:1.世界的海陆分布状况。2.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3.海洋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难点:1.在不同尺度的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2.海洋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读图法、绘图法、归纳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完成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二、学习任务一教学模块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宇航员从太空看到地球的全貌后,曾感叹人类把地球的名字取错了,应该叫作“水球”。这是为什么呢 那么,我们生活的地球应该叫“水球”还是“地球”呢 运用宇航员的感叹导入,激发学习兴趣。1.海陆面积比较 教师:观看视频或图片,结合地球仪,解释为什么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却把地球称为“水球”。 学生: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得多,航天员从太空看到的地球表面,大部分是蔚蓝色的,因此科学家又把地球称为“水的行星”。 过渡:地球上海洋与陆地各占多大比例呢 教师:阅读教材第40页图3—3“地球海陆面积比较”及内容,回答问题。 学生:海洋面积约占70.8%,陆地面积约占29.2%。 教师补充:那为什么古人没有把地球称作“水球”呢 学生:这是因为人们生活在陆地上,古代的人们活动范围狭小,不知道陆地之外,还有广阔的海洋。 2.海陆分布 教师:展示东、西半球图,南、北半球图,水、陆半球图。引导学生对比:哪一个半球的陆地面积较大 总结:(1)从南、北半球看,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但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但南极地区以陆地为主。 (2)从东、西半球看,陆地主要分布在东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3)从水、陆半球看,陆地主要分布在陆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水半球。 (4)无论我们怎样划分,任何一个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通过学生观察图片及动画,了解地球表面海陆分布不均匀,明确海陆面积比例不同。 通过对比三组地图,总结海陆分布特点。三、学习任务二教学模块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1.大陆、岛屿、半岛、群岛的含义 过渡:从地球仪或世界地图上看,全球陆地被海洋包围,并被分割成几块面积广大的大陆和许多面积较小的岛屿。 教师:出示带有大陆、岛屿、半岛、群岛的示意图,在图上找出上述地理事物。 大陆:面积广大的陆地,如亚欧大陆。 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如中国的台湾岛。 半岛: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如印度半岛。 群岛:若干岛屿相对集中分布,如马来群岛。 2.七大洲的分布 教师: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称大洲。出示世界地图和问题。 学生:阅读教材,认识七大洲,说出它们的分布和特点,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七大洲按面积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明确七大洲的分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 (2)填写下列表格。 北半球非洲、亚洲、欧洲(全部)、北美洲(全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全部)东半球主要分布有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西半球主要分布有北美洲、南美洲点拨:(1)七大洲面积由大到小的顺序可用口诀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2)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是一个整体,称做亚欧大陆。它是地球上面积最大的一块大陆(指导学生在图上找出)。澳大利亚大陆是地球上面积最小的大陆。 (3)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是南极洲,跨纬度最广的大洲是亚洲(80°N—10°S)。 3.大洲的分界线 教师:大洲与大洲之间有的是相连的,有的是分离的。相连或相邻的大洲是如何分界的呢 学生:结合教材,找出大洲的分界线,填写表格。 大洲分界线亚洲与欧洲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南、北美洲巴拿马运河亚洲与北美洲白令海峡欧洲与非洲直布罗陀海峡南美洲与南极洲德雷克海峡 大洲的分界线有山脉、河流、湖泊、海峡、运河等。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43页活动第3题。 运河两侧的大洲沟通的海洋巴拿马运河北美洲、南美洲太平洋、大西洋苏伊士运河亚洲、非洲地中海、红海 四、学习任务三教学模块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1.海峡、洋、海的含义 过渡:陆地被海洋分割成七大洲,同样,彼此相连的海洋也被大陆分割成几大部分,我们称它们为四大洋。 教师:出示带有海峡、洋、海的示意图,在图上找出相应的地理事物。 海峡:沟通两个海域之间的狭窄水道,一般是重要的海上通道。洋(或称大洋):海洋的主体部分,一般离大陆较远,面积广阔,深度多在2000米以上。 海:海洋的边缘部分,一般靠近大陆,多由半岛或岛屿与大洋隔离开来。 2.四大洋的分布 教师:结合地图、教材内容,找出四大洋及其与周围大洲的位置关系,描述四大洋的位置,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1)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水深最浅、最寒冷的大洋是北冰洋。 (2)被非洲、欧洲、北美洲包围的,形状略呈“S”形的是大西洋。 (3)完全在东半球的大洋是印度洋,完全在北半球的大洋是北冰洋。 3.海洋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过渡:海洋究竟有哪些价值 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又有哪些影响呢 总结:(1)“生命的摇篮”:海洋孕育了生命,是“生命的摇篮”。 (2)“资源的宝库”:海洋有丰富的资源。 ①海洋生物资源、化学资源、空间资源丰富,可发展养殖业、捕捞业、制盐业、交通运输业。自古以来,海洋就给人类提供鱼盐之利,通航之便。 ②海洋能源资源、旅游资源丰富,可发展能源业、旅游业。 (3)调节气候,影响人类的生产活动。 (4)陆地淡水资源的重要来源:通过水循环过程,海洋为陆地提供了几乎全部的淡水。 (5)战略地位重要:许多海峡,如直布罗陀海峡,扼守海上交通线的“咽喉”,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点拨:由于海洋具有互联互通的特点,沿海国家对外贸易,特别是全球洲际货物贸易,主要是通过海洋运输完成的。 教师: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盐类的故乡,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那海洋对人类有没有不利影响呢 学生:结合台风、海啸的图片,海洋还常常发生各种灾害事件,如台风、海啸、风暴潮等,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明确四大洋的分布和特点。 了解海洋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用辩证的思维思考地理问题,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综合思维核心素养。五、过程性评价随堂练习六、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海洋与陆地面积比例、七大洲、四大洋、海洋为人类提供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化学资源、空间资源等。七、布置作业建议所有同学完成本节的【基础通关】和【能力突破】,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同时完成【素养达标】和【考点专练】。八、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