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地球的面貌本章备课说明一、本章课标要求基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本章课标要求如下:1.阅读世界地图,描述世界海陆分布状况,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2.结合实例,说出海洋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3.通过阅读地形图、图像,观看影视资料,观察地形模型或实地考察等,区别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的形态特征。4.结合地形观察,说出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表示地形的方法;在地形图上识别一些基本地形。5.在世界地形图上指出陆地主要地形和海底主要地形的分布,观察地形分布大势。6.结合实例,说明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解释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2022年版课标中添加了下列要求,老师上课可适当补充说明,达到新课标要求。1.结合实例,说出海洋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2.在世界地形图上指出海底主要地形的分布,观察地形分布大势。本章继续学习地理工具地图、地形图的判读与应用。地理课程内容结构中的“认识全球”部分,将地球作为学习对象,由主题一“地球的宇宙环境”、主题二“地球的运动”、主题三“地球的表层”组成,按照宇宙—地球—地球表层的顺序,由远及近地引导学生认识人类地球家园所处的宇宙环境以及整体面貌。本章重点学习主题三“地球的表层”中的陆地和海洋、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海洋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海陆变迁等内容。二、本章教材分析本章涉及课标“地球与地图”中的“地图”(地形图)以及地球的表层中的“陆地与海洋”“世界的地形”等课程内容,共安排了“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地形”和“海陆变迁”三节内容。“地球的表层”包含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本章主要学习自然环境中的“陆地与海洋”,由“海陆分布”“海陆地形”“海陆运动”三个内容组成。从理解地理环境的形成来看,认识海陆分布是极其重要的。在地理环境的学习中,一个基础性的目标就是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因此,在“世界的海陆分布”这一节中,教材展示了世界海陆分布特点及其面积比较等,并介绍了七大洲与四大洋,海洋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在“世界的地形”这一节中,运用地形图介绍了陆地主要地形的分布和海底主要地形的分布,使学生了解地形分布大势。在“海陆变迁”这一节中,教材通过实例,简要介绍了地表形态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对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做了介绍,并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来解释海洋的生成与发展过程、火山和地震的形成与分布等地理现象。地图是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的基础。在“世界的地形”这节中,教材除介绍相关知识外,还重点渗透了运用地图的内容,如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三、本章学情分析学生对地形图、海陆分布和海陆变迁等内容的学习,需要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而七年级学生在建立空间概念方面是比较困难的,对他们来说,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属于难点内容,不容易理解。因此,课程标准描述内容要求的行为方式尽可能体现“生活化”的思路,如结合当地地形观察,结合实例,运用图像、模型、地图等工具,尽可能直观地了解地表海陆分布、各地理要素的空间位置和空间分布等。世界的地形第1课时 陆地地形 海底地形设计说明本节课主要运用对比的方式组织教学,比较海拔与相对高度,比较陆地五种基本地形的海拔和地面起伏状况。运用阅读地图或绘制地图的方式了解世界主要山脉带、世界主要地形区的分布、海底地形的分布。学习目标1.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的含义。(区域认知)2.通过阅读地形图、图像,观看影视资料,观察地形模型或实地考察等,区别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的形态特征。(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3.在世界地形图上指出陆地主要地形和海底主要地形的分布,观察地形分布大势。(区域认知)4.关注当地的地形类型和分布特点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关心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人地协调观)重点难点重点:1.区别世界五种陆地地形的形态特征。2.陆地主要地形和海底地形的分布。难点: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的分布特点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读图法、填图法、实地考察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完成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二、学习任务教学模块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其表面形态多样,有的地方崇山峻岭,有的地方一望无际,有的地方沟壑纵横,有的地方相对低平。本节课我们将走进世界,了解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同时播放多媒体图片)。 通过图片,使学生认识到地表形态的多样性。 1.海拔和相对高度 教师:(设置情境)贝贝从地形图上发现世界最高山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8 848.86米,可来自青藏高原的卓玛却说珠峰的高度只有4 000多米。这是怎么回事呢 海拔概念地面某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举例甲的海拔是1 500米,乙的海拔是500米,丙的海拔是-500米相对 高度概念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举例甲、乙的相对高度是1 000米,甲、丙的相对高度是2 000米 2.陆地五种地形的特征 教师: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为地形。陆地表面的地形多种多样,那陆地地形的五种基本类型都有哪些 学生: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 教师:展示五种陆地地形的景观图片,完成下表。 点拨:描述地形类型特征从海拔和地面起伏两个方面着手。 通过示意图和表格对比自主学习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含义,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核心素养。 通过观看地形图、景观图,区别陆地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培养学生的类比分析能力。3.世界主要地形区的分布 教师:世界上高峻的山脉主要分布在两大地带。出示世界主要山脉分布图,引导学生据图和教材内容自主学习,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山脉及其所在大洲的名称。 A是 山脉,在 洲;B是 山脉,在 洲;E是 山脉,在 洲。以上山脉构成了 的山脉带。 C是 山脉,在 洲;D是 山脉,在 洲。 这两列山脉构成了 山系,属于 山脉带。 (2)将下面地形区的数字代号填入图中相应位置。 ①亚马孙平原 ②青藏高原 ③ 刚果盆地 学生:(1)阿尔卑斯 欧 喜马拉雅 亚 阿特拉斯 非 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 落基 北美 安第斯 南美 科迪勒拉 环太平洋沿岸 (2)①亚马孙平原位于南美洲赤道附近,②青藏高原位于亚洲喜马拉雅山脉北部,③刚果盆地位于非洲赤道附近西部。 教师:阅读教材第46页发现,找出世界之最的地形区及其所在的大洲。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位于南美洲北部;世界最大高原巴西高原,位于南美洲;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位于亚洲;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位于非洲中西部;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位于南美洲;世界最高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亚洲。 通过阅读世界地形图,运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了解世界陆地地形分布大势。 过渡:陆地地形复杂多样,海洋底部地形同样也复杂多样。 教师:播放视频《海底地形》,出示海底地形示意图。指导学生读教材第49页图3—27“海底地形分布示意”,找出大陆架、大陆坡以及洋盆、海沟、大洋中脊、岛弧的特点和分布。 点拨:大陆架是海洋中最富饶的部分,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最密切。阅读教材第50页“马里亚纳海沟”,了解陆地最高点与海洋最深点相差悬殊。世界陆地最高点珠穆朗玛峰海拔8 848.86米,海洋最深点马里亚纳海沟海拔为-11 034米,山高抵不上海深。 运用视频、图片增加直观性,引导学生更充分认识海底地形。三、过程性评价随堂练习四、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海拔和相对高度两个表示地面高度的方式;陆地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世界主要地形区的分布;海底地形及分布以及陆地地形与海底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五、布置作业建议所有同学完成本课时的【基础通关】和【能力突破】,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同时完成【素养达标】和【考点专练】。六、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第2课时 学看地形图设计说明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自己制作等高线山体模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等,知道等高线的特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结合山体模型,判读山地五种地形;运用等高线地形图,识别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五种陆地地形;结合生活实际和等高线地形图,分析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运用比较的方法,描述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优势及制作方法。学习目标1.结合地形观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地形部位,判断坡度的陡缓,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与相对高度。(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2.结合地形观察,说出分层设色地形图表示地形的方法;在地形图上识别山地、丘陵、高原、平原和盆地。(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重点难点重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实际应用。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读图法、想象法、动手制作法、实地考察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完成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二、学习任务教学模块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19世纪末,红河谷里的人民抓到了两个英国人,搜出来一些画有许多密集线条的图纸,他们说自己是捉蝴蝶的,图纸上画的是蝴蝶。人民收留了他们,还和他们成了朋友。但这几张“蝴蝶”图后来却带来了侵略的英国军队。这些“蝴蝶”图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会看的等高线地形图。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等高线地形图 过渡:展示地形鸟瞰图,陆地表面这些高高低低不同形态的地形,怎样在平面图上表现出来呢 (用等高线表示) 教师:展示等高线示意图,观察立体地形转化为平面地形图的过程,或播放《等高线的绘制》的视频,观察等高线地形图的制作过程并引导分析其特征,理解等高线的含义。 (1)将这些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曲线称为等高线。 (2)任意相邻两条等高线的海拔差(等高距)相等。 (3)如何根据等高线判断坡度的陡缓 (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点拨:同一幅等高线图上,等高距相等。 2.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山地部位的判读 教师:展示山体模型和对应的等高线图,结合教材第52页图3—32“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单位:米)形态示意”,识别山峰、山谷、山脊、鞍部和陡崖,回答下列问题。 3.等高线地形图上地形类型的判读 教师:陆地地形类型有五种,为山地、盆地、平原、高原和丘陵。 利用山体模型俯视图,通过一系列的核心问题链,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思考,突破认知难点。学生:①若等高线稀疏,且大部分地区海拔不超过200米,为平原;大部分地区海拔在500米以上,为高原。 ②若等高线密集,且海拔多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为山地;海拔较低,相对高度小,为丘陵。 4.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 总结:①修路一般选择坡度比较和缓的地方,多沿等高线或山谷修建。 ②水库一般选在地形较为封闭的位置,应建在有利于集水的盆地。大坝一般建在盆地的出口处,这里地形狭窄,工程量小。 ③引水渠遵循水可自流原则,由地势高处向地势低处引流。 ④修交通线,经过山谷时应架桥;经过山脊时,应修隧道,减少交通线的起伏。 教师:登山选择陡坡还是缓坡 学生:在登山的时候,要看具体情况,要求速度就选择陡坡,要求省力就选择缓坡。 教师:河流一般存在于 之中。 处有时形成瀑布,攀岩一般在 处进行。 学生:山谷 陡崖 陡崖 教师:结合地形图讲解。选择城镇的位置应该在地形平坦、有河流流过、交通便利的地方;发展农业也要靠近水源,建设自来水厂要选址在河流的上游。完成教材第52页“活动”进行巩固。 结合实例说明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培养人地协调观核心素养。教师:观察教材图3—30“分层设色地形图示意”,它与图3—29“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示意”相比有什么优势 学生:对照陆高与海深,陆地和海底地形的高低起伏状况就一目了然了。 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制作 制作原理:根据等高线的原理,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 着色规律: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不同深浅的黄色表示丘陵、高原、山地,白色表示冰雪,褐色表示高山。 优点:能一目了然地看出陆地和海洋地形的高低起伏。 缺点:高程表达不准确,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程差被忽略了。 用观察、对比等方法,总结分层设色地形图的优缺点和制作方法,培养综合思维地理核心素养。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提示绘制地形剖面图。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沿着某个方向画一条直线MN,然后将该直线与等高线的交点一一投射到间隔高度相同的平行线上,能得到不同的交点,把这些交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就得到了地形剖面图。 通过绘制地形剖面图,了解它能够最直观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三、过程性评价随堂练习四、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等高线的特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体各部位;等高线地形图在修水库、大坝、引水渠、修路、聚落发展等方面的应用;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陆地五种地形;地形剖面图的制作等内容。五、布置作业建议所有同学完成本课时的【基础通关】和【能力突破】,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同时完成【素养达标】和【考点专练】。六、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