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章 让我们走进地理本章备课说明一、本章课标要求基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本章课标要求如下:1.在地图上辨别方向,量算距离,识别图例所表示的地理事物或现象,并描述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空间分布特征。2.根据需要选择适用的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使用地图的习惯。3.结合生活实例,描述数字地图和卫星导航系统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捷。4.结合实例,描述数字地图在城市管理、资源调查、灾害监测等方面的应用。2022年版课标中添加了“在地图上识别图例所表示的地理事物或现象,并描述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空间分布特征;描述卫星导航系统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捷;描述数字地图在城市管理、资源调查、灾害监测等方面的应用”,教师课上可适当补充。本章的主要内容是认识地理和怎样学习地理,地图是本章需要重点学习的内容。2022年版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地图作为工具出现,并贯串整个课程,在强调基础性的同时,更突出了它的工具性、应用性,让学生在生活中带着实际问题查阅地图、利用地图,养成使用地图的习惯。运用导航软件规划交通路线和交通换乘情况,体现数字地图和卫星导航系统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捷。二、本章教材分析本章教学内容主要为学生学习地理做准备,引导学生认识地理,运用地理工具学习地理,进而热爱地理。本章共有两节内容:1.“我们身边的地理”,教材从解开地理之“谜”开始,到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建设、风土人情,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世界,以及我们身边美好的环境。2.“我们怎样学地理”,从“学会使用地图”“学会收集地理信息”“学会思考地理问题”“学会开展地理考察”四个方面,介绍了学习地理的方法和途径,以引导学生规范、科学地学习地理。三、本章学情分析地图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也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学生对于地图并不陌生,大部分在生活中使用过地图,但对于生活中很熟悉的地图与地理学科之间还没有建立起联系,对于地图作为地理学科和认识世界的工具的认知几乎为零。课程标准不仅关注学生学习的知识,更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而对地图的认识和使用是掌握地理实践技能与方法的关键。因此,设立地图单元专题,从学生实际出发,帮助学生建立地图与生活、地理、认识世界之间的关系,增强认知,为今后的地理学习打下基础。我们身边的地理设计说明本节课应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地理现象让学生感觉到地理就在我们的身边,地理与日常生活、生产建设、风土人情等关系密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目标1.认识我们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区域认知)2.认识什么是地理,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地理与生产、生活的关系,知道在生产、生活、风土人情等方面都离不开地理。(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3.明确学习地理的重要性,能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综合思维)4.初步形成“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人地协调”这一理念,培养学习地理、探索地理的兴趣。(人地协调观)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学习地理的意义。难点:培养学习地理、探索地理的兴趣。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问卷调查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完成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二、学习任务教学模块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 知道诸葛亮为什么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吗 是因为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人们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形容一个人知识的渊博。到底什么是“地理”呢 从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一门新的学科——地理。 从文学作品中学生熟悉的人物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我们生活的地理环境中,隐藏着许许多多的奥秘。 1.展示地理图片,提出地理问题。 ①展示四季变化的图片。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地方一年中有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 ②展示撒哈拉沙漠的图片。提出问题:为什么撒哈拉沙漠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沙漠 ③展示日本地震的图片。提出问题: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 ④展示喜马拉雅山脉海洋生物化石的图片。提出问题:为什么昔日的海洋如今变成了高耸的山峰 展示图片或播放视频资料,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让学生形成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的认知。学生:回答上述问题。 教师补充:你们还知道哪些地理问题 总结:关于地理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学好地理这门课程,就有可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解开同学们心中的地理之“谜”。 2.结合教材第3页阅读材料,说明“地理”一词的来源。 教师:同学们想知道“地理”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吗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学生1:“地理”一词最早出现于先秦时期的《周易·系辞上》。 学生2:东汉思想家王充对天文、地理有相当深入的研究,他的解释是:“天有日月星辰谓之文,地有山川陵谷谓之理。” 学生3:在西方,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第一次合成了geographica(geo+graphica)这个术语,意思就是“地理”或“大地的记述”,并写出了西方第一本以“地理”命名的专著《地理学》。 总结:地理是研究我们所生存的地理环境。过渡:地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 教师:请同学们举例说明地理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同时播放课件,出示6组图片,学生分组讨论后展示。 1组:地理与体育关系密切。结合教材第4页活动第1题说明。 2组:地理与服饰关系密切。例如,我国北方人一年四季穿不同的衣服,青藏高原藏族同胞穿藏袍等。 3组:地理与饮食关系密切。例如,南方人喜欢吃米饭、米粉、肉粽,北方人喜欢吃面食,四川人喜欢吃辣,山西人爱吃醋等。 4组:地理与民居关系密切。南方房屋的屋顶坡度大,北方房屋的屋顶坡度小。黄土高原的窑洞,湿热地区的吊脚楼,北京的四合院等。 5组:地理与交通关系密切,如传统交通南船北马等。 6组:地理与战争也有关系,如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等。 总结:地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通过学习地理知识,我们能够进一步熟悉身边的地理环境,在日常生活中懂得确认方位、知道天气变化,了解世界各地的基本情况,进而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加深地理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认识,初步学会分析地理问题。过渡:生产建设包括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等方面,人类的生产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它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教师:请同学们展示自己事先调查的本地区主要种植的农作物、主要工业、大型商场,并分析农作物与当地的气候、土壤的关系,影响工业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因素。 学生1:本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玉米,因水源不足, 不能种植水稻。 学生通过课前调查,对当地的农业、工业有一个简单了解,从而理解地理与生产建设关系密切。学生2:本地区的主要水果是葡萄、梨、苹果、枣等,因热量不足,不能种植香蕉、菠萝等。 学生3:本地区有一家啤酒厂,建在近郊。啤酒瓶易碎,不适宜远距离运输;城市对啤酒的消耗量大。 学生4:本地区有一家牛奶生产厂,建在奶牛养殖场附近,靠近奶源。 学生5:本地区大型商场靠近居民区,人流量大,且交通便利。 总结:农业生产要考虑光照、热量、降水、地形、土壤、水源等;工厂选址要考虑原料、能源、水源、市场和运输等条件,都离不开地理学的原理和技术。 教师:在解决全球性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防灾减灾,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地理学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过渡:阅读教材第5页《荷兰的风车》,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荷兰人为什么要筑坝围堤,与海争地 ②荷兰人发明抽水风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③荷兰人为什么要确定“风车日”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并完成教材第6页活动。过渡: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差异很大,这也与地理环境有关。 教师:播放视频或图片,展示世界各地的民俗风情。如服饰类(藏袍、和服、阿拉伯人的白色长袍等)、民居类(冰屋、蒙古包、竹楼等)、文化遗产类(意大利水城威尼斯、中国长城、故宫等)等。 学生:观看图片或视频,体会风土人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总结:地理景观在呈现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的同时,也给我们展示了各地民俗风情的美丽画卷:不同的种族与民族,多样的语言与服饰,各具特色的艺术、宗教和建筑等。 通过播放视频或图片,结合教材,使学生感受地理与风土人情的关系,认识人地和谐的重要性。三、过程性评价随堂练习四、课堂小结地理知识存在于我们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建设、风土人情等关系密切,因此地理学科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学科。五、布置作业建议所有同学完成本节的【基础通关】和【能力突破】,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同时完成【素养达标】和【考点专练】。六、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