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任务型教学设计(2课时,表格式)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章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任务型教学设计(2课时,表格式)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认识地球
本章备课说明
一、本章课标要求
基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本章课标要求如下:
1.运用图片、影视资料以及数字技术等手段,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认识到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2.结合科学故事、史实材料等,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用数据、类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
3.结合图片、影视资料等,描述探月工程、火星探测以及空间站建设等人类太空探索的进展与意义。
4.收集中国航天及太空观测发展的相关材料,举例说出中国太空探索的成就。
5.观察地球仪,并用简易材料制作地球仪模型。
6.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和纬线,说出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用经纬度描述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所在地的位置。
7.在地球仪上识别两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等,说出划分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依据。
8.在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判读经度和纬度。
9.运用地球仪或软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
10.结合实例,说出地球自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11.运用地球仪或软件,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说出地球的公转方向、周期。
12.结合实例,说出地球公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2022年版课标中添加了下列要求,教师上课可适当补充说明,达到新课标要求:
1.运用图片、影视资料以及数字技术等手段,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2.结合图片、影视资料等,描述探月工程、火星探测以及空间站建设等人类太空探索的进展与意义。
3.收集中国航天及太空观测发展的相关材料,举例说出中国太空探索的成就。
4.结合实例,说出地球自转与公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本章继续学习地理工具地图。
1.地形图的判读、应用。
2.“地球仪”:地球仪上重要的点和线,在经纬网地图上确定位置,建立空间概念。
地理课程内容结构中的“认识全球”部分,将地球作为学习对象,由主题一“地球的宇宙环境”、主题二“地球的运动”、主题三“地球的表层”组成。本部分按照宇宙—地球—地球表层的顺序,由远及近地引导学生认识人类地球家园所处的宇宙环境以及整体面貌。本章要求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简单了解地球的运动。
二、本章教材分析
本章涉及课标“地球与地图”中的“地球与地球仪”和“地球的运动”,共安排了两节内容。人类生存在地球上,为求得更好地生活和发展,需要认识人类的生存环境,首先要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先了解地球的外貌特征(形状和大小),再向外扩展到地球的宇宙环境(太阳系),了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最后扩大到人类对太空的探索。描述内容要求的行为方式尽可能体现“活动化”的思路。因此,在“认识地球”这一节中,教材从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大小、地球的宇宙环境、太空探索、地球仪以及地球的运动等方面,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地球,使学生对人类的家园——地球有一个粗略的认识。
地图是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的基础。在“认识地球”中,教材除介绍相关知识外,还重点渗透了运用地图的内容,如经纬网地图。
三、本章学情分析
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及其运动等内容的学习,需要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而七年级学生在建立空间概念方面是比较困难的。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本章难点密集。因此,课程标准描述内容要求的行为方式尽可能体现“活动化”的思路,如讲科学故事,运用图片、影视资料以及数字技术手段,结合实例,运用模型或软件等。在小学阶段,学生已学习了一些关于地球仪的知识,教材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部分运用地球仪,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引发学习兴趣。利用地球仪,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形状、地表海陆分布、各地理要素的空间位置和空间分布等,还可以形象地演示地球的运动,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运动
第1课时 地球的自转 时区与区时
设计说明
通过模拟演示地球自转,观察记录产生的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的观念。时区与区时部分,是本节课的难点。
学习目标
1.运用地球仪或软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 (地理实践力)
2.结合实例,说出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3.结合实例,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
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自转运动的演示,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难点:1.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2.时区的划分和区时的计算。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演示实验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完成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
二、学习任务一
教学模块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回顾旧知导入。 教师:同学们知道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吗 学生:回顾小学阶段关于地球运动的知识。 了解学生认知基础,为展开后续学习做准备。
1.视频或动画演示 教师:运用视频或动画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地球的自转轴、方向、周期等。 学生:地球的自转轴是地轴,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天(24小时)。 2.地球仪演示 (1)地球自转模拟实验。 实验步骤:①将准备好的地球仪放在讲台上,讲解地轴、南北极、赤道的位置,指出地球仪上东南西北四个方位。②用笔在地球仪的北半球、南半球、赤道上分别标出三个明显的点,然后自西向东沿着赤道拨动地球仪,使标记的点转动360°。③将地球仪的北极和南极分别朝向学生,重复上述操作。 学生:面对赤道看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顺时针。 (2)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现象模拟实验。 教师:准备地球仪、透明球体、手电筒等材料。 实验步骤:①拉上窗帘,让教室保持黑暗。一位学生手持透明球体,另一位学生手持手电筒在同一高度照射透明球体,使光线与地面平行,观察透明球体上产生的现象。②在一平面上垂直放置地球仪,一位学生手持手电筒在同一高度照射地球仪,使光线与地面平行,观察地球仪上产生的现象。③重复第②步操作的同时,拨动地球仪,使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观察地球仪上产生的现象。④在地球仪上找到北京与伦敦,用红色笔标记北京所在的点,用蓝色笔标记伦敦所在的点。重复第③步操作,观察标记点的变化状况。 结论:由于地球本身不透明,太阳照亮的一面是白天,另一面是黑夜,因而地球上产生了昼夜现象。又因为地球自转,地球产生昼夜更替现象,即随着地球的自转,昼夜不断更替。 教师:地球自转除了产生昼夜更替之外,还有哪些现象也是由地球自转产生的呢 根据课件展示内容,小组讨论,展示。 学生1:地方时的差异。 学生2: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学生在观察现象、动手实验的过程中了解地球运动的过程,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基于地理视角的观察习惯和描述能力。
三、学习任务二
教学模块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过渡:第24届北京冬奥会于2022年2月4日20时(北京时间)开幕,俄罗斯莫斯科居民观看直播的时间为4日15时,英国伦敦居民观看直播的时间为4日12时。这是为什么呢 1.时区与区时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回答。根据问题阅读教材第32—33页内容,结合课件,对问题进行回答,小组内讨论。 问题1.什么是“地方时” 学生1:人们把太阳位置最高的时刻定为当地的12时,并依此推定一天的时间,这就是“地方时”。经度不同的地点,地方时不同。 补充:为了方便生活,避免在国际交往中因使用地方时带来时间上的混乱,国际上规定,以经过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0°经线的地方时间作为标准时间,这就是“格林尼治时间”。 问题2:全球共划分几个时区 每个时区跨经度多少度 时区是怎样划分的 教师:阅读教材第33页图2-30“世界时区分布”,引导学生认识时区的划分。 学生2:全球共划分成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 学生3:从西经7°30'到东经7°30'划为中时区(又称“零时区”)。从中时区分别向东、向西,经度每15°划为一个时区,东、西各划出12个时区。东、西十二区各跨经度7.5°,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合为一个时区,这样全球共划分成24个时区。 教师:地球自转周期为24小时,全球共划分成24个时区,这样相邻两个时区相差1个小时。区时就是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问题3:什么是“北京时间” 学生4: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的地方时,就是“北京时间”。北京时间是全国统一使用的时间。 问题4:东3区与东8区相差几个时区 西3区与西8区相差几个时区 西3区与东8区相差几个时区 学生5:东3区与东8区相差5个时区,西3区与西8区相差5个时区,西3区与东8区相差11个时区。 总结:两地都在东时区或西时区,相差的时区数为两地所在时区数之差;一地在东时区,一地在西时区,相差的时区数为两地所在时区数之和。 问题5:第24届北京冬奥会于2022年2月4日20时(北京时间)开幕时,俄罗斯莫斯科(东3区)居民观看直播的时间是    ,英国伦敦(中时区)居民观看直播时间是      ,美国纽约(西5区)居民观看直播的时间是    。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地理核心素养。
学生6:俄罗斯莫斯科(东3区)居民观看直播的时间是4日15时。(东3区比东8区晚5个小时) 学生7:英国伦敦(中时区)居民观看直播时间是4日12时。(中时区比东8区晚8个小时) 学生8:美国纽约(西5区)居民观看直播的时间是4日7时。(西5区比东8区晚13个小时) 2.区时计算的两种方法 公式法: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区差。 公式说明:对于时区差“+”和“-”的确认,是根据两地的东西关系确定的,所求地在已知地以东,用“+”号;所求地在已知地以西,用“-”号,即“东加西减”。 教师补充:也可以运用数数法。从已知地时区的钟点开始数起,向东每过一个时区加1小时,加到24小时的时候,将日期加一天;向西每过一个时区减1小时,减到0的时候,将日期减一天。 问题:东十二区比中时区早几个小时 中时区比西十二区早几个小时 东十二区比西十二区早几个小时 学生:东十二区比中时区早12个小时,中时区比西十二区早12个小时,东十二区比西十二区早24个小时。 3.国际日期变更线 教师:东西十二区时间相同(都使用中央经线180°的地方时),日期相差1天。东十二区比西十二区早一天,即西十二区是4月30日时,东十二区为 5月1日。 问题1:什么是“国际日期变更线” 国际日期变更线为什么不完全与180°经线重合 学生1:为了避免日期的混乱,国际上规定:大致以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与“昨天”的分界线,这就是“国际日期线”。 学生2:为了方便180°经线附近居民的生活,国际日期变更线避开陆地,从海洋上穿过。 总结:自东十二区向东越过日界线进入西十二区,日期要减去一天;自西十二区向西越过日界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要加上一天。 问题2:2024年4月30日,航行在国界日期变更线附近的一艘船,船员提出一个愿望:要在近两天过两个国际劳动节,船长应该怎么做 这个愿望能实现吗 学生3:先航行到东十二区,过了劳动节后,再向西到西十二区。 在区时计算的基础上,引出国际日期变更线,降低学习难度。
四、过程性评价
随堂练习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以及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六、布置作业
建议所有同学完成本课时的【基础通关】和【能力突破】,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同时完成【素养达标】和【考点专练】。
七、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地球的公转
设计说明
地球公转这部分内容,通过模拟演示、观察记录、交流分享,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的观念。
学习目标
1.运用模型或软件,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说出地球的公转方向、周期。 (地理实践力)
2.结合实例,说出地球公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公转运动的演示,地球公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难点:地球公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演示实验法、数据分析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完成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
二、学习任务
教学模块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地球在自转运动的同时,地球是绕着地轴自转的,自转周期是一天,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日月生辰东升西落、时差等现象。那公转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认识地球的公转!   通过回顾地球的自转导入地球公转的学习,激发学习兴趣。
1.视频或动画演示 教师:运用视频或动画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地球公转的旋转中心、方向、周期等。 学生: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方向是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方向是顺时针);周期一年。 2.地球仪演示 演示:手持地球仪围绕太阳(课桌)匀速转圈,让学生观察地球自转运动与公转运动是同时进行的,且地球在公转时,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约成66.5°的夹角,其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教师:同学们知道哪些现象是由地球公转产生的吗 学生1:昼夜长短的变化。 学生2:季节的变化。地球上有的地方一年经历春夏秋冬四季。 学生3:南极和北极地区的极昼与极夜现象。 学生4:地球上五带的划分。 教师补充:比较地球自转与公转。 自转公转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一天(24小时)一年旋转中心地轴太阳所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更替、时间的差异、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季节的变化、昼夜长短变化、极昼与极夜、五带等
学生在观察现象、动手实验的过程中了解地球公转的过程,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基于地理视角的观察习惯和描述能力。
  1.二分二至日 教师:播放动画“地球的公转”,引导学生观察,并完成下表(以北半球为例)。 节气时间太阳直射点地面获得太阳光热多少春分3月21日前后赤道比夏至少,比冬至多夏至6月22日前后北回归线最多秋分9月23日前后赤道比夏至少,比冬至多冬至12月22日前后南回归线最少
  2.四季的形成 教师: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不同,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不完全相同,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北半球夏至日前后的6、7、8三个月, 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较多,形成夏季; 冬至日前后的   结合图片和动画描述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并举例说明与学生生产生活的关系,培养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
12、1、2三个月,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较少,形成冬季;春分日前后的3、4、5三个月和秋分日前后的9、10、11三个月,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比夏季少,比冬季多,分别形成春季和秋季。南半球季节与北半球相反。 3.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教师:太阳直射点有什么移动规律 学生: (1)春分日(3月20日前后)时,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移至北回归线时为夏至日(6月21日前后),然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移至赤道时为秋分日(9月22日前后),再向南移至南回归线时为冬至日(12月21日前后),之后太阳直射点再一次向北移动,周而复始。 (2)在南、北回归线上,太阳每年直射1次,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任何地区,太阳每年直射2次,北回归线以北、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没有太阳直射现象。 4.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师:探究并表述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判断其是否与地球公转运动有关。 ①春分→夏至,北半球昼长夜短;昼变长,夜变短。 ②夏至→秋分,北半球昼长夜短;昼变短,夜变长。 ③春分→夏至→秋分,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 ④冬至→春分→夏至,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 5.地球公转与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 教师:某同学记录了一天中树影的变化,如图1,太阳照射位置与树影变化相对应为①—c,②—b,③—a。 结论:太阳光线与地平线的夹角越大,物体的影子越短。 教师:在冬至日和夏至日前后,测量并记录竹竿影子的方向和长度,绘制出A、B两图,如图2。 结论:一年中,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冬至日太阳光线与地平线的夹角最小,物体的影子最长;夏至日太阳光线与地平线的夹角最大,物体的影子最短。 教师:①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哪个季节阳光射进室内的面积最大 ②从采光的角度考虑,哪一天去看房最好 学生:自主思考完成问题后,小组内讨论,展示答案。 结论:①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冬季阳光射进室内的面积最大。因为冬季太阳高度小,阳光斜射得厉害。 ②从采光的角度考虑,冬至日去看房最好。因为冬至日太阳高度是一年中最小的,物体影子最长,如果这一天光线充足,那么一年内房子光线都充足。   从观察现象出发,引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地球公转与昼夜长短的变化,体现人地协调观核心素养。
三、过程性评价
随堂练习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通过做演示实验(模型动画、地球仪演示等),我们了解了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年,旋转中心是太阳。由于地球的公转,产生了季节变化、昼夜长短变化、极圈内极昼极夜等自然现象,这些自然现象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布置作业
建议所有同学完成本课时的【基础通关】和【能力突破】,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同时完成【素养达标】和【考点专练】。
六、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