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13课东汉兴衰》教学设计
姓 名 学 校 学 科 教 龄 授课时间
课 题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课 型 授课班级
教材与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的是东汉的兴衰,东汉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东汉时期,在社 会经济继续发展的同时,还出现了豪强地主割据,加上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专权,政治黑暗,最终引发了黄巾大起 义,导致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东汉在中国古代史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同时又是一个文化发展时期,这与刘秀 重视教育是分不开的。造纸术的改进、《伤寒杂病论》、麻沸散都出现于东汉。学习完本课,将有助于后面科 技文化内容的学习。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刚刚开始系统学习历史知识,思维以感性认识为主。这 就需要教师结合具体、生动的史实,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地 进行历史学习,正确地认识和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本质,使其认知水平逐渐由感性向理性过渡。
教学目标:
时空观念:利用时间轴梳理西汉、新莽、东汉的历史进程,了解刘秀建立东汉王朝的过程;识读《东汉形 势图》,了解东汉的疆域,提升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了解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豪强势力膨胀的史实,运用史料说明这两大问题与东汉走向衰亡的关系。 历史解释:了解黄巾起义的基本过程,知道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运用阶级斗争推动历史 发展的理论解释农民起义的作用。 唯物史观:了解“光武中兴”的背景、措施和结果,了解统治者以民为要、审时度势、采取有利于社 会发展措施的历史经验,知道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要承担者。 家国情怀:通过对“光武中兴”和东汉走向衰亡现象的了解,认识到中国古代社会盛衰的基本规律。学会从 历史中汲取智慧培养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 点 :“光武中兴”的内容,黄巾起义的作用。 难 点 :东汉兴衰的原因。
教学策略与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多媒体教学。
教学手段与教学用具:
搜集材料,指导学生进行分类和整理。将相关的图表、地图、图片制成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及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出示《马踏飞燕》造型青铜器图片,同学这件青铜器现存放于甘 肃博物馆,是它的镇馆之宝。请大家直观感受青铜器的特点,对东汉 时期马的形象有更深刻的认识。讲解马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解读汉 代特殊背景中马的意义。 今天我们就在它的带领下,重走东汉兴亡路,以史为尺量得失。 东汉究竟是怎样一个朝代 它有着众多的科技成就,却又在末年群雄 并起,天下大乱。这些历史现象背后隐藏着许多秘密或规律,等待我 们揭开它们神秘的面纱,看到历史的本质。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探秘 东汉的建立与衰亡。 讲授新课 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1.王莽建新 阅读教材,说出时间轴上显示年份相对应的历史事件。 说一说:“新朝”的建立者是谁 是何身份 他最后结局如何 2.东汉的建立 想一想:刘秀是如何建立政权的呢 我们先来看一些资料,了解 刘秀其人。 出示与刘秀相关的图片或文献等资料(略),同时指导学生阅读 教材,了解刘秀参加起义、建立东汉政权的过程,然后进行总结。 第 一 ,刘秀以南阳豪族汉宗室的身份参加农民起义,以卓越的军 事才能和军功获得声名和地位; 第二,刘秀在河北废除王莽苛政,释放囚徒,恢复汉制,赢得民 心 ; 第三,在当地官僚和地主的支持下,公元25年,刘秀称帝,沿 用汉的国号。不久,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即汉光武帝。) 考考你:为什么刘邦建立汉政权称为西汉 刘秀建立的汉政权称 为东汉 3.光武中兴 史料研读: 祸孥(na)未解,兵连不息,刑法弥深,赋敛愈重。……父子流亡, 夫妇离散,庐落丘墟,田畴芜秽”,以致“匹夫僮妇,咸怀怨怒”。 ——(南朝 ·宋)范晔:《后汉书 ·冯衍列传》 穿越时空:面对国家初建,百废待兴,假如你是光武帝,你会采 取什么措施来维护统治 为什么 归纳刘秀的统治措施: 1.释放奴婢、禁止残害奴婢,免罪徒为庶民。 2.鼓励流民返乡垦荒种地,废除什一税制,恢复三十税一。 光武帝在位三十多年,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历史上 称这一时期为“光武中兴”。光武是刘秀的谥号,“中兴”通常指国 家由衰退转而复兴。这里的“中兴”是相对于西汉的衰落而言的。 出示“东汉铜奔马”“东汉陶船”“东汉说唱俑”图片,带领学 东汉 公元前202年 西汉建立 公元9年 新朝建立 23年新朝灭亡 25年东汉建立 长安在西,洛阳 在东。 “东汉铜奔马” 以其俊逸优美的 姿态,折射出东 汉前期开拓进 取、孜孜求治的 精神风貌;“东 汉陶船”则以其 先进的造船技 术,反映了百姓 积极从事农业和 手工业生产、改 进技术;“东汉 说唱俑”则以其 滑稽、喜乐形象, 浓缩了政治清 明、社会安定的 大局下百姓安居 乐业的情景。 通过猜猜看的 活动吸引学生的注 意力,引起其思考和 学习的欲望。 通过学生看书 归纳,简单勾勒西汉 王朝的衰亡和王莽 政权的兴亡,帮助学 生建立起历史发展 的时序和基本线索, 同时为刘秀乘时而 起、反抗王莽的统治 和建立东汉政权搭 好历史舞台。 培养学生的历史识 图能力及分析思考 问题的能力。 创设丰富的教 学情境,让学生主动 参与课堂活动,调动 学生学习积极性、自 主性。培养学生自 主、合作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探究 问题的能力及深入 思考的习惯。
生分别观察、解读图片,并试着谈自己的感受。 合作探究: 对比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分析两汉时期治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 因 。 1.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了统治政策,减轻人民 负担。 2.统治者维护国家统 一、社会安定。 3.恢复、发展生产。 光武帝是一个非常杰出的帝王,国学大师南怀瑾评价说:“在中 国两千年左右的历史上,比较值得称道,能够做到齐家治国的榜样, 大概算来,只有东汉中兴之主的光武帝刘秀一人。”虽不乏益美之意, 但与史实基本相符。但是,在制度和大环境面前,个人的力量毕竟是 有限的。“中兴”之下,仍存在着隐患。那么,“隐患”是怎样造成 的呢 我们通过以下三个问题来分析。 光武帝刘秀出身于怎样的家庭 他是靠什么人的支持当上皇帝 的 他的诸多措施中有没有留下隐患 光武帝出身于河南南阳郡的.地方豪族,又是在官僚、地主支持下, 扩.张势力,称帝复汉,必然对豪族优容、退让,这对抑制豪族势力的 发展十分不利;光武帝总揽朝纲,重用尚书台,削弱三公,加强了皇 权,一旦皇帝早亡或幼子继位,或出现无能的皇帝,必然大权旁落 这些都给后来东汉的衰落留下了隐患。 二、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 合作探究:东汉后期社会动荡的表现(地方、中央) 讲述“天价之马”的小故事,通过梁翼与汉献帝、汉恒帝之间的 故事,了解外戚宦官之间的权利之争。 结合表格、漫画、课本事例,分析外戚、宦官为什么会专权 产 生了哪些危害 思考:东汉后期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史料研读: (富人)积财亿万,不肯救穷周急,使人饥寒而死,最不除(罪 不容赦)也。 ——(东汉)《太平经》 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 轻。 ——东汉民谣 想一想:面对这样的社会动荡,百姓们怎么做 出示东汉中后期皇帝即位年龄及寿命一览表以及课本p60材料研 读中的歌谣,分析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影响。 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使东汉统治腐败。祸不单行,东汉末年灾荒 连年,出现水灾、旱灾、蝗灾。人民忍无可忍终于爆发了大规模的起 义。 三、黄巾起义 结合教材和以下材料,叙述黄巾起义这一历史事件。 184年,张角相约信众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 原因一: 豪强大族的恶性 膨胀,对地方社 会乃至中央权力 的控制。 原因二: 外戚、宦官交替 专权,引发政治 和社会的动荡不 安。 学生介绍黄巾起 义的原因、时间、 领导人、特点、 结果和影响。 培养学生探究 问题的能力及深入 思考的习惯。 培养学生总结、 归纳的能力及语言 表达能力。 通过歌谣加强 学生对本课内容的 理解与记忆 通过小结使学 生认识到秦建立了 大一统国家,之后的 西汉、东汉使大一统 国家继续发展。
下大吉”为口号兴兵反汉;“苍天”是指东汉,“黄天”指的就是太 平道,而且根据五德始终说的推测,汉为火德,火生土,而土为黄色, 所以众信徒都头绑黄巾为记号,象征要取代腐败的东汉。 课堂小结: 东汉和当时的罗马帝国相互辉映,影响了整个世界!汉族、 汉字、汉人这个令我们骄傲的“汉”字,绝不仅仅是刘邦建立的西汉, 还有一半是刘秀建立的东汉! 巩固练习 布置作业: 1.基础:课后活动 2.拓展:同学们,学习完这一课,你有什么想法吗 请以“东汉兴亡 之我见”为题目,写一篇小论文,大胆地阐述自己的看法吧
板书设计
第13课东汉的兴衰 一、东汉的建立与光武中兴 二、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 三、黄巾起义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