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统编(2024)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第一单元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设计【教学任务】课时安排 授课周次 授课时间课程标准 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 知道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发现,了解中华文明有5000多年的历史,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 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一单元《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的第3课,在教材位置上上承前两课远古人 类、原始农业的相关知识,下启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无论在内容上还是朝序上都起到过渡作用。 本课的板块结构为:“半炎黄联盟”、“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尧舜禹的禅让”。第一个 子目和第二个子目之间是并列平行关系,主要讲述炎黄两个人生平及其主要事迹,为我们呈现了传 说中历史人物形象和相关历史事件。后面“尧舜禹的禅让”是黄帝以后的部落首领,这个主题主要 掌握三个人物,尤其是大禹治水的故事,然后就是掌握禅让制内涵。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先前学习了远古人类和原始农业等知识,对原始社会有了初步了解,这为本节课学 习中华文明的起源打下良好基础。不过,七年级学生对于中华文明的起源不甚了解,多数学生只知 道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对于当时的具体历史不够清楚,不能区分神话传说和真实历史 之间的区别,这些都需要教师逐步引导,通过大量的图片和文字材料等资源,帮助学生学习本课, 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历史地图,从文物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远古的传说,阪泉之战与涿鹿之战,认识炎黄子孙的由来。 时空观念:思考先民时代的发展历程,初步培养历史想象的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知道良渚古城、陶寺古城与中华文明起源之间的关系。 历史解释:思考传说和史实区别,学会用考古发现分析传说是否为真。 家国情怀:认识我们祖先对人类文明发展所作贡献,体验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和自豪,筑牢学 生的民族认同和祖先认同。大禹的创新精神、奉献精神。教学重点 早期国家的出现及典型代表、中华文明起源、部落联盟等史实。教学难点 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多元一体特征,神话传说和真实历史的关系。【教学流程】环节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情境 导入 课件展示2011年8月9日,海峡两岸同胞在河北涿鹿中华合符坛广场共 祭中华三祖大典图片。大家思考大陆和台湾两边中国人为什么要选择在河北涿 鹿县去祭祀我们中华三祖 中华三祖又是哪三个历史人物呢 在中华合符坛的正北方向,矗立着一座恢弘壮阔的中华三祖堂,是在原黄 帝祠的基础上,由海内外32万中华儿女捐资于1998年建成。 中华三祖堂大殿外有一副楹联:创文明光昭天地,融部族福泽子孙。这副 对联就把三位历史人物的历史贡献概括出来了:创文明和融部族。(展示图片) 中华三祖到底是哪三个人呢 我们把镜头拉倒大殿里面:炎帝、黄帝、蚩 尤。他们三位到底是如何融合部族、创造文明的,使得我们后人尊称他们为我 们祖先的呢 通过学习第三课远古的传说去一探究竟。(出示图片和课文) 曾经有一句非常时髦网语: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一个传说。这句话是什么 呢 传说又是什么意思 中国历史上关于远古时代的传说故事又有哪些呢 传说时代(时期),是指现存文字记载出现以前的历史,也称上古时期、 通过观看旧闻,设 疑导入,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 什么是文明 引出课题启发学生 对文明概念理解远古时代、三皇五帝时期、神话时代等。在中国一般指夏朝以前的历史,因为 没有文字记载,所以这段历史主要靠口耳相传流传到后世。 我们经常说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华5000文明,而且这个也已经被 考古发现证实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其特征是怎样的 古老的传说中炎帝、黄 帝、尧、舜、禹的故事,这些传说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 同学知道中国历史 上的哪些神话传说 呢 能否给大家讲 讲你熟知的一些故 事 (1)早期国家出现的标志(中华文)1.中华文明 (2)文明社会产生的标志 (3)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4)中华文明的特征特性 (1)阪泉之战:课堂 板书 明的起 2.炎黄联盟 (2)涿鹿之战: (3)人文初祖: 学生做笔记, 老师讲解课文框架(源) ( 1 ) 禅 让 制 3.尧舜禹的禅让 (2)大禹治水 ①含义: ②标准:讲授 新课 一、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课件出示国的文字 构造以及对于国家 概念定义的材料 使得抽象的概 念具体化、形象化讲授 新课 “國,邦也,从口从或”“或,邦也,从口,戈以守其一。一,地也” ——《说文解字》 现代国家形成的标志: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的设立。阶级的出现是国家得以建立的社会基础,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 力的设立则是国家的社会职能,是国家机器的本质特征。 ——王震中《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王权形成》 国 家 :国 家 是文 明社 会 的 概 括 … … 国 家 形 成 的 标 志 为 :一 是 阶 级 的 存 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 共 权 力的 设 立 。 — —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出示恩格斯关于国家形成标志的叙述,为后来学习早期国家形成的标志作 铺垫。 “文明”一词的含义确切地说,究竟是指什么呢 人类学者指出了 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区别开来的文明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 括: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和税收,文字, 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或科学,等等。 (将包杜) 》通过教师讲述,并 些 中概括早期国家 初步形成的标志, 锻炼举一反三的能 力。(46亿年地球历史类文明史人类历史=人类文明 )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思考:判断“文明”的标志有哪 (1)物质文明的标准:金属工具 (2)政治文明的标准:国家出现 (3)精神文明的标准:文字出现 (4)考古学上的标准:城市出现【提问】在我国早期国家是何时形成的 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早期国家中 又有什么样的设施呢 【回答】大约在5000年前,我国原始社会的农业、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人 口显著增长并开始向区域中心集中,早期城市逐步形成。高耸的城墙、宽阔的 城壕、大型水利设施为城市生活提供了安全和便利。社会成员之间的分化加剧, 一部分人从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管理,出现了掌握政治、经济、军 事和祭祀权力的王。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依靠社会规范和暴力对内进行管理和 统治,对外发动战争,从而形成了早期国家。 【提问】你能从中概括早期国家初步形成的标志吗 【回答】阶级的存在和公共权力。 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通过文物图片发现(p15相关史事),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培 养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 二、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1 . 良 渚 古 城 出示图片和《良渚古城遗址》题纲,请学生结合课本16页,自主学习良渚 古城遗址的时间、地点、构成、规模和水利工程意义。 【回答】良渚古城遗址距今约5300-4300年(时间),位于浙江余杭(地点), 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构成),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 630万平方米,规模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规模)。城的背面有一个复杂的 水利系统,由人工修建的水坝和自然山体组成。是同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讲授 新课 工程(水利工程)。 出示良渚古城遗址的建筑、贵族墓地的特点,引导学生合作探究:通过这 些特点,能够反映出什么信息 【回答】这些发现反映了良渚社会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统治者较强的调 动、组织能力。和随葬品稀少的普通墓葬对比鲜明,说明当时的社会阶级分化 已经相当明显。 【提问】良渚古城遗址的发现有什么意义 【回答】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 现早期国家。 出示代表神权的玉琮、精美的手工玉器:嵌玉漆杯、良渚古城遗址城墙分 布图、神人兽面纹、代表王权和军权的玉钺、良渚文化的碳化稻米、区分等级 的良渚墓地图片,请同学结合图片,讨论交流,这些图片都反映出什么信息 【回答】这些反映了神权崇拜、发达的宗教信仰体系;艺术发展,手工业 水平提高;大型城市的出现;玉器是权力象征、神权与王权的结合;贫富 分化、阶级差异等等。 2 . 陶寺古城 出示陶寺都城示意图和《陶寺都城》题纲,请学生自主学习课本17页,找到陶 寺都城的时间、地点、规模和特征。 【回答】陶寺都城距今4300-4000年,位于山西襄汾。都城面积达280万 平方米,城内有围墙环绕的宫城,城内多处高等级建筑基址,以及陶制的建筑 材料。城内有两处墓地,大型墓葬集中分布,墓中往往随葬陶鼓、石增、玉钺、 龙盘等器物,表明墓主人的尊贵身份。很多小型墓没有任何随葬品。小件青铜 器、带有书写符号的陶壶,发现了可能是观测天象、确定节气的观象台。 【提问】通过对比大型墓葬与小型墓葬,这能够说明什么 【回答】说明当时的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 【回答】陶寺都城的考古发现表明当时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 出示陶寺都城相关视频和出土文物图片,引导学生归纳陶寺都城发现的历 史意义。 3. 中华文明的特征 出示新石器时代主要考古学文化区,请学生观察图片,结合课本18页,能够得 到哪些信息 【回答】良渚古城、陶寺都城等考古发现,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 发展具有多元一 的特征。距今5000年左右,黄河、长江、西辽河流域 都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史前文明,它们彼此之间不断地交流和融洽,共同 构成了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 4.中华文明的特性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 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倾案性。统一、包容性。和平性 这是一个重要的宣示。这是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的根本性意义的总 括梳理与开拓引领,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资源底蕴,是党的文化战 略筹谋的内涵渊源,是对于中国当今道路、理论、制度与文化选择的追根 溯源与深度阐释。五方面突出特性的阐述,是一个整体,有着互文互补、 互为因果的逻辑关系。 通过文字展示,回 扣本课主题,升华 本课课魂,培养学 生的家国情怀。讲授 新课 三、远古的传说: 1.炎黄联盟 我国流传着大量有关远古先民事迹的传说。请问同学们知道有哪些传说神 话故事吗 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吗 然后课件出示相应的照片。(三皇五帝)(伏羲)女娲补 (品公移山)神农尝草 夸父追日 精卫填海可以分享,若没有分享的学生直接过渡到下一个章目的学习。 炎帝、黄帝等(补充下蚩尤)是最为著名的人物。然后对这两个人物的基 本概况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让学生做好笔记。 炎 帝 :是对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传说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 王位,所以称为炎帝,相传炎帝牛首人身。原来生活在陕西歧山东面,姜水一 带,其部落主要活动于陕西渭河流域,后向东发展,到达今河南山东一带,西 周开国功臣姜子牙是其后代。炎帝也被称为神农氏,有神农尝百草的神话传说。(中的洪水泛滋区) 五六千年前,中国进 入部落联盟时期。相 传,黄河流域活动着 几个较大的部落,如 炎帝、黄帝、蚩尤等 部落。为了争夺土地 和财富,部落之间展 开攻伐,又不断合并, 进而结成部落联盟, 并推出部落联盟首领。讲授 新课 黄 帝 :本姓公孙,后改姬姓,名轩辕(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黄帝,引申为中华民族或中国)。黄帝部 落发祥于陕西北部,后向东迁徙。是管理四方的中央的首领,他专管土地,他 们生活区域土地(黄土高原)是黄色的,故名黄帝。(左青龙右白虎:东青龙, 西白虎,北玄武,南朱雀,中黄龙。黄色龙袍后来成为封建社会皇权象征)。(自题小像(鲁迅)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接孤号@东北一根葱黄帝)蚩 尤 :上古时代九黎族部落首领,神话中的武战神。传说蚩尤有八只脚, 三头六臂,铜头铁额,刀枪不入。蚩尤已经学会用铜冶铸兵器,战斗力强大, 他的部落曾横行一时,传说他有兄弟八十一人,武器装备精良,并能呼风唤雨。 苗族的祖先(花垣县有蚩尤大道、蚩尤路)。蚩尤部落原来居住在我国东部地 区,后来发展到山东、河南、安徽一带,是最早进入中原的部落。(蚩尤)上古时代九黎族部落首领,神话中的武战神。 传说蚩尤有八只脚,三头六臂,铜头铁额,刀枪不 入。蚩尤己经学会用铜冶铸兵器,战斗力强大,他 的部落曾横行一时,传说他有兄弟八十一人,武器 装备精良,并能呼风唤雨。苗族的祖先。 原来居住在我国东部地区,后 来发展到山东、河南、安徽一 带,是最早进入中原的部落。 九黎部落五六千年前,我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相传,当时黄河流域活动着几个较 大的部落,如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财富,部落 之间展开攻伐,又不断合并,进而结成部落联盟,并推出部落联盟首领。五 六 千 年 前 , 中 国 进 入 部 落 联 盟 时 期 。 相 传 , 黄 河 流 域 活 动 着 几 个 较 大 的 部 落 , 如 炎 帝 、 黄 帝 、 蚩 尤 等 部 落 。 为 了 争 夺 土 地 和 财 富 , 部 落 之 间 展 开 攻 伐 , 又 不 断 合 并 , 进 而 结 成 部 落 联 盟 , 并 推 出 部 落 联 盟 首 领 。 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与炎帝展开一场大战,最后炎帝失败,归顺黄 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炎黄联盟)。 ……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与炎帝战于 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史记 ·五帝本纪》阪泉之战 交战双方 黄 帝 V S 炎 帝 地点 阪泉 结果 炎 帝 失 败 ,归 顺 黄帝,两大部落 结成联盟。(炎 黄联盟) …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 修德振兵……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 其志。 ——《史记 ·五帝本纪》(阪 泉之战)阪泉之战后,黄 帝、炎帝连同分别从属 于他们的部落结成联盟, 确立黄帝的领导地位, 拉开了英雄时代的帷幕。后来,炎黄部落联盟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最终蚩尤战败,其部 落部分归附炎黄部落联盟。炎黄部落联盟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 落联盟首领。(涿鹿之战交战双方炎黄部落) (PK蚩尤部) (地点涿鹿结果) (黄帝部落最终打败蚩尤。) (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史记·五帝本纪》涿鹿之战mp4落涿鹿之战后,方圆数百数千里慑于黄帝威严,中原及其四方趋于安定。炎黄的华夏部落和东夷共同融为后来华夏族的核心。涿 鹿 之 战)涿鹿之战打得分外激烈,留下很多神话传说,如说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 蚩尤作大雾弥漫三天三夜,黄帝之臣风后在北斗星座的启示下,发明了指南车,才冲出大雾。还传说黄帝在困境中得到玄女的帮助,制作了80面夔皮鼓,夔 是东海中的神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 其声如雷”,黄帝用其皮蒙鼓,用雷兽之骨作鼓槌,“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 这一部落联盟逐渐演化为后来的华夏族(汉族的前身,华夏族主要位于中 原地区,周边民族少数民族被称为西戎、北狄、南蛮、东夷,P31,见后面图 片 ) 。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现在中国56个民族总称)的人文初 祖(指开拓人文文化,对中华文明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建屋取火、八卦文 字、部落婚嫁、百草五谷、豢养家禽、种地稼穑等一系列最基本的生存、生活 条件,使人类能够得以生存繁衍),也把炎帝黄帝蚩尤合称为中华三祖,近代 以来,海内外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华夏族) 北狄 (西戎)东夷 南蛮 黄帝通过一系列战争,打破了原有氏族之 间狭隘的界限,促进了相互间的交流和融合, 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课件出示教材P18材料研读: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 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华夏族由错居杂处的众 多民族,在不断的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件出示龙的图腾标志,我们中国人不仅自称炎黄子 孙,还常常说自己是“龙的传人”,可世界上根本没有龙这种动物。华 夏 族 的 形 成 世界上本没有龙,为什么中国人 却 自 称 龙 的 传 人 龙,作为华夏族的图腾,龙的形 象的组成寓意华夏族是由不同的部落 融合而成(主干是炎帝黄帝蚩尤部 落)。 龙的形象(角似鹿、头似牛、眼 似虾、嘴似驴、腹似蛇、鳞似鱼、足 似凤、须似人、耳似象)的形成过程 突出地反映了华夏族是由不同部落融 合而成的历史事实。 2.尧舜禹的禅让: 相传在黄帝之后,黄河流域有很多部族。为了增强实力,陶唐氏、有虞氏 和夏侯氏三个部族结成联盟,尧舜禹依次成为联盟的首领。 当时实行禅让制,即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贤能、德才兼备) 之人。 “禅”意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指“让出帝位”。尧年老的 时候在征得各部落联盟首领的意见后,便推出了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后, 采取同样的方法,把位置传给了治水有功的禹。这种原始的由民主推举并通过 考察和锻炼后继任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就叫做“禅让”制。 了解了定义之后,我们来看一看什么样的人才能被选为部落联盟首领 有 同学可以来讲一讲尧、舜、禹的故事吗 尧:鼓励人民开垦农田,发展历法,适时耕种。 禅让制 尧的事迹 鼓 励 人 们 开 垦 农 田 , 发 展 历 法 , 适 时 耕种。 (其道纪》山西临汾尧庙尧吃的是粗米饭野菜汤。但他对百姓的生活非常关心,部落里有人挨饿受冻,他就觉得是自己没有尽到责任,是自己的过错。唐尧在帝位70年,90岁禅让于舜,118岁时去世。人物档案成地道耕平受萬世文明帝光尧) 舜:在位时,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又派禹治水,解除水患。禅让制 舜的事迹 制 定 刑 法 , 完 善 制 度 , 稳 定 局 势 , 又 派 大 禹 治 水 , 解 除 水 患 。(人物档案) (禅凳明掌會患善奪) 舜章 舜 帝 陵 雕 像 ( 湖 南 ) 莫 舜帝 , 姓姚名重华 , 号称舜帝 , 即孝 顺友爱的君主。舜严于律己,宽厚待人,处 处 以 身 作 则 。 《 二 十 四 孝 》 排 第 一 位 的 孝 感 动 天, 就 是 说 的 舜 的 故 事 。 舜 耕 于 历 山 , 有象为之耕 , 鸟为之耘 。 其孝感如此 。 帝 尧闻之 , 事以九男 , 妻以二女 , 遂以天下 让 焉 。舜 年 老 时 让 位 于 禹 。 禹 治 水 有 功 , 得 到 民 众 爱 戴 , 被 尊 称 为 “ 大 禹 ” 。 学史崇德 : 相传 , 当时洪水滔天 , 禹的父亲鲧受舜之命治理水患 。 他采用 封堵的方法 , 过了许多年都没有成功 , 后被处死 。 禹接受治水的重任后 , 总结教训 , 根据水往低处流原理 , 利用疏导的方法 , 开 凿 河 渠 疏 导 洪 水 入 海 。 他 新 婚 第 四 天 就 外 出 全 身 心 投 入 治 水 工 作 , 曾 “ 劳 身 焦 思 , 居 外 十 三 年 , 三 过 家 门 而 不 入 ” , 由 于 长 期 劳 累 , 身 体 变 得 枯 瘦 , 头 颈 变得细长 , 嘴变得像鸟儿一样尖小 , 脚上长满了老茧 , 行路困难 , 一跛一瘸 , 人 称 禹 步 。 经 过 1 0 多 年 的 努 力 , 终 于 消 除 了 水 患 。 治 水 有 功 , 得 到 民 众 爱 戴 , 把 他 敬 为 神 人 , 被 尊 称 为 “ 大 禹 ( 伯 禹 ) ” “ 神 禹 ” , 将 他 与 天 地 并 列 , 所 谓 天 大 、 地 大 、 禹 大 。(孔聖無問虞鼻傳心泽深鳥世對惜寸套) (人物档案) 禹 王 治 水 版 画 禹 新 婚 第 四 天 就 外 出 治 水 , 1 3 年 三 过 家 门 而 不 入 , 由 于 长 期 劳 累 , 身 体 变 得 枯 瘦 , 头 颈 变 得 细 长 , 嘴 变 得 像 鸟 儿 一 样 尖 小 , 脚 上 长 满 了 老 茧 , 行 路 困 难 , 一 跛 一 瘸 , 人 称 禹 步 。大禹艰苦奋斗、因势利导、科学 治水、以人为本,克服重重困难 治水成功。由此形成以科学创新、 坚持不懈、无私奉献为内涵的大 禹治水精神。大禹治水精神是中 夏商周断代工程 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象征。通过了解了尧舜禹的故事之后,我们可以明确知道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标 准是:既贤且能,德才兼备。(引入P19学史崇德)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 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 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尧天舜 日、女中尧舜) ----《礼记》 尧舜禹的时代大同社会,是中国古代儒家所宣传的最高理想社会或人类社 会的最高阶段,为历代儒客推崇。(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得其 所、人人为公、各尽其力)。 但是这个毕竟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原始社会的公有、平均 分配,也是只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无奈之举,但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之后, 这种状态就会被打破。所以我们看看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之后,原始社会是如 何被终结,从而进入奴隶社会的。课堂 总结 (阪泉之战) (交往交融) (出) (华文明) (巨大贡献) (涿鹿之战) (华夏族) (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良渚古城和陶寺 都 城 遗 址 其他部落 炎帝部落 (是华夏族主体)禅让制 (尧→舜→禹) (炎黄联盟)传说中的发明 (做为中)- 黄 帝 部 落 蚩尤部落 人文初祖我们看第二单元标题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大家可以先思 考下什么是国家 为什么说夏朝建立标志就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了 大家带着这些问题先完成第二单元第4课预习任务,下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作业 布置 基础层次: 提高层次:教学 反思 优点: 不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