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学设计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学设计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八年级历史上册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课题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单元 七 学科 历史 年级 八
学习 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中国土地法大纲》相关史实;知道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原因的探究分析过程,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 初步掌握归纳、分析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意识与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研究,认识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 下,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重点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渡江战役
难点 理解渡江战役的必要性和我军获得最终胜利的原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 大家都看到多媒体课件上显示的是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以及他亲自题写 的《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在正式开始上课之前,请同学们齐读《七 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首诗大家应该都很熟悉,1949年4月,人民 解放军万船齐发,百万雄师横渡长江,一举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 的统治。在短短的三年内,人民解放军是如何粉碎国民党发动的全面进攻与 重点进攻,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对解放战 争的胜利又具有怎样的意义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讲授新课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请同学们观看视频。 在这段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出,关于土地的改革已经在全国范围中进行,那 么请同学们独立思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改革呢 请小张同学回答。 很好,小张同学已经说出来了土地改革的三个原因。其中根本原因就是封建 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另外还有两个重要原因, 一方面是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另一方面是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原 有的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已经不适应解放战争的新形势。 接下来请同学们看看这张图表以及书上117页的这段材料,来独自思考一下, 中国的土地制度存在什么样的问题,以及农民的生活现状如何 请小娜同学来说说你的看法。 嗯,小娜同学说地主富农占有的土地很多,而中下贫农占有的土地却非常少。 农民常年劳动却仍然吃不饱饭。 请坐。小娜同学说的很对,通过图表以及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中国的土 地制服非常不合理。地主富农占乡村总人口的比例很少,拥有70-80%的土地; 而雇农、贫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占到乡村人口的90%以上,却只拥有20-30% 的土地。并且我们也可以看到材料中的这句话,“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可见,当时中国的土地制度极其不合理,且土地占有不均衡。 接下来同学们自己阅读书本,同桌之间讨论一下,针对当时中国土地制度存 在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进行改革的 请小妍同学说一说你们讨论出的答案。 很好,请坐。小妍和同桌通过阅读和讨论得出了,当时共产党实行的政策是 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主要措施是颁布《中国土地法 大纲》以及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 接下来请同学们一起来看看这张表格,上面列出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 地改革总路线的内容。 那么通过以上这些政策和措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结果如何呢 产生了 什么影响呢 我们来一起阅读书本,找出答案。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得出,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完成,广大农民分 得土地、房屋、粮食和农物。土地改革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首先,土地改 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 身边国产的积极性;其次,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下面这四张图片就是土地改革完成,农民获得土地之后一些喜悦的场景。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组数据:人民解放军在战斗中不断发展壮大,总兵力从 130万人增加到195万人,积累了大兵团作战的经验。而国民党的军队从430 万人减少到373万人,一线突击兵力大大减小。可见,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 战略反攻的机会即将到来。 毛泽东在《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写道,“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 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 到消灭的转折点。”请同学们一起说,这个“转折点”是什么事件 没错,同学们说的都非常正常,毛泽东在这里说的就是1947年,刘邓大军 挺进大别山。 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鲁豫解放军主力,强渡黄河天险,千里挺 进大别山。这场战役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经过连续的作战,国民党军队主力连连退守,被迫进行防御作战,国统区的 饥民多次进行反饥饿游行。在这个表格中,也记录了此时两党的情况。这就 说明,与国民党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战略决战阶段,发生三次大的战役,那位同学知道是什么战役 我看到小博同学举手了,你来说一说。 非常好,请坐。三大战役正是指小博同学所说的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淮海 战役。 我们能一起来观看一段视频。 通过这段视频,我们对三大战役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请同学们来问思考 一个问题:三大战役有什么意义 请小冠同学来回答。 请坐。小冠同学回答的是正确的。三大战役歼灭和改编大量敌人,基本消灭 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下面我们用开火车的形式,一起来完成这个表格。 第一组第一排的同学先来将辽沈战役补充完整。好的,请下一位继续。好, 第三位同学来说平津战役。很好,三位同学补充的都很正确。
陈毅司令员曾经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观 察这组数据,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是与人 民群众对解放战争的全力支持分不开的。 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请同学们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党中央为什么要 采取和平手段解放北平呢 小西同学第一个举手,你来回答。 小西同学回答的基本上是正确的,请坐。我们来看,和平解放北平,主要有 以下三点原因:第一,和平、民主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第二,保障北平 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第三,保护古都文物免遭战争破坏。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狮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 陆的统治。也就是上课前我们读的《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写到的 内容。至此,通知了中国22年的南京国民政府垮台。 我们学习历史,是为了能够以古鉴今,鉴古知今。我们来看一看这段材料, 小组共同思考问题。 请小李同学来说一说你们组讨论的结果。 很好,这一组的同学讨论了中国共产党活动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政治、经济、 社会和军事方面的原因。通过这些,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得民心者 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党的正确领是革命胜利的关键。” 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中共在不同时期对农村土地政策的变化。好的,同学 们的知识都掌握的很扎实。 再来看看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得出,“合则两利,分 则两伤。”如今国共两党更须以民族利益为己任,再次携手合作,为实现祖 国早日统一作出贡献。
课堂小结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开始推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激发了农民 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了实现人民解放和国建统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 解放军,发动了战略反攻,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接威胁着武汉、南 京。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进行,基本上打垮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结束了 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能在三年多的时间里, 打败国民党军队,用事实再一次向世人证明:得民心者的天下。
实际运用 请同学们来看看这两道题。 1.1948年9月,人民解放军首先发起哪次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A)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渡江战役 D.淮海战役 先看第一题,请小薛同学说出你的答案。 小薛同学选A,非常准确,请坐。 2.1948年冬,陈毅赋诗《淮海前线见闻》:“几十万,民工走不通。骏马高 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B) A.人民解放军以徐州为中心同国民党主力决战 B.人民群众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C.华东与东北解放军合力进行了淮海战役 D.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黄河以南各省的基础 第二道题小谦同学来回答一下。 小谦同学选的是B,也是正确的,请坐。 看来大家对本节课的知识都掌握的非常熟练。
政策:耕者有其田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措施:《中国土地法大纲》、土地改革总路线
(
板书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挺进大别山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北平和平解放 南京解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