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精品知识点汇总(填空版)(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精品知识点汇总(填空版)(无答案)

资源简介

最新改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精品知识点
第一单元 物体的运动
第1课 运动和位置
1.我们把物体( )的变化叫运动。
2.如果物体与( )之间的( )发生了改变,那么物体是( )的。如果没有发生改变,那么物体是( )的。
3在生活中,我们利用物体与( )之间的( )和( )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4.在生活中,我们一般用( )、( )、( )、( )、( )、( )、( )、( )八个方向来描述方向。在地图上利用“( )、( )、( )、( )”来判断方向。
5.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1)选择( )。(2)确定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 )和( )。
我们坐在行驶的火车上,感觉路边的树木向后倒退,是以( )为参照物。
6.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 )。例如,在行驶的公交车上,如果和公交车相比,乘客是( )的;如果和地面相比,乘客是( )的。
第2课 各种各样的运动
1.物体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运动形式有( )、( )、( )、( )、( )等。
2.指尖陀螺的运动是( );拨动的钢尺运动是( );车子的轮运动胎是( ),车身的运动是( );弹簧马的运动是( )和( );溜溜球的运动是( )。
3.同一物体不同部分的运动形式可能( ),同一物体( )有多种运动形式。
第3课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1.运动的物体会有不同的( )。
2.根据物体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可以分为( )和( )。
3.( )的运动、( )等是直线运动。如( )运动、( )飞行、( )等是曲线运动。
4.小球在桌面上滚动时,它的运动路线是( ),当小球冲出桌面后,它的运动路线是( )。
第4课 物体在斜面上运动
1.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有三种:( )、( )和( )。
2.小球在斜面上是( ),小立方体在斜面上是( ),小六棱柱在斜面上横放是( ),竖放是( )。
3.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与物体的( )和( )有关。
4.斜面越( )物体运动得越( )。
第5课 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
1.相同距离比( ),相同距离内用的时间越( ),运动得越( );用的时间越( ),运动得越( )。
2.测量时间可以使用( )计时。
3.测量小球运动所用的时间时至少测量( )次,目的是避免( ),使实验结论更准确。
第6课 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
1.时间相同比( ),相同时间内运动的距离越( ),运动得越( );运动的距离越( ),运动得越( )。
2.利用物体运动的( )和( ),能比较它们运动的( ),即( )的大小。
第7课 我们的“过山车”
1.“过山车”设计要求:(1)轨道的总长度应在( )米以上。(2)要有( )轨道和( )轨道。(3)轨道的( )要有变化。(4)小球要滚完全部( ),不能脱轨。(5)整座“过山车”要( )。
2.在制作过程中轨道的长度可以用( )和( )来测量。
第8课 测试“过山车”
1.在观察“过山车”运动的过程中,描述小球的位置时,要以( )为中心,可以用( )判断方向,用软尺测量距离。
2.如果要让小球运动得更快,可以增大( )、减少( )等方法。
第二单元 动物的一生
第1课 迎接蚕宝宝的到来
1.每一种动物的一生都会经历( )、( )、( )、( )的过程,( )一种动物,是了解动物一生的好方法。
2.蚕卵是( )形的,( )色,中间( )下去,大小和( )粒差不多。
3.幼虫或幼崽从动物卵中( ),叫( )。
4.蚕的生命是从( )开始的,一个( )就是一个生命。
5.刚产下的蚕卵是( )色的,要孵化时变成( )色。刚孵化出的小蚕是( )色的,很( ),样子有点像( ),叫( )。
6.蚕卵孵化需要适宜的( )、( )和( )。
7.小蚕爱吃桑叶,桑叶要( )干燥,切成( )或( )。
8.蚕一出蚕卵就要及时用( )或( )轻轻地把它刷到桑叶上。.
9.观察记录蚕的生长变化的方法:填写( )、写( )、( )、( )、( )·……
第2课 认识其他动物的卵
1.许多动物都是通过( )繁殖后代的。
2.常见的产卵繁殖后代的动物有( )、( )、( )( )、( )、( )等。
3.鸡蛋包括( )、( )、( )、( )等结构。蛋黄上的小白点叫( ),它是鸡宝宝生命的开端。
4.鸡蛋各部分的作用:气室为卵孵化提供( ),卵壳具有( )卵的作用,卵白为卵孵化提供( )和营养物质,卵黄为卵孵化提供( ),胚盘发育成( )。
第3课 蚕长大了
1.蚕身体呈圆筒形,身体分为( )、( )、( )三部分。身体上有( ),胸部有( )个体节,腹部有( )个体节。两侧的小黑点叫( )。
2.蚕有(1)气门9对:( )(2)胸足3对:( )(3)腹足4对:( )(4)尾足1对:( )。
3.蚕的头部较小,有黑褐色( )和( )口器。
4.蚕的幼虫在生长过程中的变化:身体由( ),由( ),体色由( )色变成( )色,身体表面有许多细毛变得( )等。
5.蚕生长到一定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叫( )。
6.从蚁蚕到吐丝结茧,蚕共需蜕皮( )次。
7.蚕蜕皮前头高高仰起,不吃也不动,好像睡着了一样,称作“( )”。
8.用棉签轻轻触碰蚕的身体,蚕会做出反应,说明蚕的身体能够( )外界环境的变化。
9..蚕用身体的( )、( )等感知周围的环境。
10.蚕的幼虫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充足的( ),适宜的( )和( )、( )、( )生的场所。
11.可以在蚕房中搭些( )或用纸做些( ),为蚕( )做准备。
12.我们可以用( )记录看到蚕的幼虫的样子和它的食物。
13研究蚕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我们应该仔细观察蚕的( )并认真做好( )。
第4课 蚕变了新模样
1.蚕吐丝了,幼虫被( )包裹了起来,形成了( ),椭圆形,起到( )蚕蛹的作用。
2.蚕吐丝结茧后变成蚕蛹,蚕蛹呈( ),( )色,分为( )、( )、( )三部分。头部很小,长有( )、( )、( );胸部有( )和( )片(翅的雏形)。
3.蚕吐丝结茧前的表现:( )吃桑叶了,身体发黄发亮,头不停地( )。
4..蚕吐丝的时候,头部的典型动作是不停地呈“( )”字形摆动。
5..蝴蝶、蜜蜂等动物的一生也会经历( )的阶段。
第5课 茧中钻出了蚕蛾
1.蚕蛾是蚕的成虫,是由蚕蛹发育来的。蚕蛾( )食物,用( )爬行,( )飞行。
2.蚕蛾身体分为( )、( )、( )三部分,头上有一对( ),胸部有三对( )。具有这种身体结构的动物我们把它称为( )。
3.常见的昆虫有( )、( )、( )、( )等。
4.蚕蛾分为( )和( )。( )体型肥大,( )体型较小。
5.雌蛾和雄蛾( )配后,雌蛾( )繁殖后代。
第6课 蚕的一生
1.蚕和所有动物一样都要经历( )、( )、( )、( )的过程,这一过程称为蚕的( )。
2.蚕的一生从蚕卵中破壳而出开始到蚕蛾死亡终止,大约为( )天。
3.蚕的一生经历了( )、( )、( )、( )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外部形态各不相同。
4.蚕的生长发育需要适宜的( )和( )、( )充足、( )流通、( )的生活空间。
5.我们可以用( )、( )、( )、( )、( )等方式记录蚕的生长变化。
6.昆虫有( )、( )两种发育形式
(1)( )与蚕一样都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叫( )发育。
(2)( )、( )、( )、( )等一生不经历( )的阶段,只包括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叫( )发育。
7.自然中,蚕一般在( )、( )的春天或夏天出生,秋天或冬天( )、( )。
第7课 元动物的繁殖
1.动物常见的繁殖方式有两种,即( )和( )。
2.像蚕和鸡这样,( )繁殖后代的叫( )。( )、( )、( )一般都是卵生动物。
3.像猫和狗这样,直接生下( )的叫胎生。胎生动物一般都用( )的方式喂养它们的后代。
4.( )、( )、( )、( )、海豚、马、羊、牛等都是胎生动物。
第8课 动物的一生
1.人和动物一样,一生都要经历( )、( )、( )、( )的生命周期,
2.像鸡那样,( )、身上长有( )和( )的动物,属于( )。
3.像狗那样,身上( )、( )、吃妈妈( )长大的动物叫( )。
4.我们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叫( )。在人的一生中,( )和( )时期长得最快。
5.人的一生大致可分为( )、( )、( )、( )和( )五个时期。
6.狗的一生:( )→( )。鸟的一生:( )→( )→( )。
7.为了生存和繁殖后代,动物的行为随着环境的变化而( )。比如冬季来临,( )、( )、( )等。
8.各种动物的一生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1)相同点:( )的生命周期。(2)不同点:( )方式、( )过程、( )方式、( )长短等不同。
第三单元 太阳、地球和月球
第1课 仰望天空
1.太阳是太阳系中唯一的一颗( ),太阳给地球带来了( )和( )。
2.月球是一个( )、( )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 )的光。
3.太阳和月球都是( ),但是它们的表面各不相同。太阳上有( ),月球上有( )。
4.太阳离地球的距离比月球离地球的距离( )得多,所以从地球看它们的大小( )。
第2课 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1.太阳( )的变化会引起物体( )的变化。一天的太阳早中晚方向变化是( )→( )→( ),高低变化是( )→( )→( )。
2.一天中,( )影子最短,( )影子较长,方向与太阳( )。
3.一天中,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物体的影子变化有一定的( )。
4.一天中,影子长度变化是( )→( )→( )。(2)影子方向变化是( )→( )→( )。
5.( )是我国古代利用( )测量时间的一种( )仪器。可以帮助我们找到( )的变化( )。
第3课 影子的秘密
1.影子的变化实验中,手电筒模拟( ),木圆柱模拟阳光下的( )。
2.影子的形成必须有( )、( )和( )(呈现影子的平面)。
3.不透明的物体挡住了光线的( )就会在屏上形成较暗的( )。
4.影子的变化与光源的( )、被照侧面的( )、光源与阻挡物之间的( )等有关。
5.影子的变化包括( )、( )、( )、( )的变化。
6.光源( )时,影子最短;光源( )的程度越大,影子越长。
7.阻挡物靠光源越( ),影子越大;越( )影子越小。
8在天空中,有一种天然的挡光物——( )。
9.( )游戏、( )戏都利用了( )的原理。
10.太阳的位置会影响到影子的( )与( )。影子的方向总是与太阳的方向( ),太阳位置越( ),影子越( );太阳位置越( ),影子越( )。
第4课 月相变化的规律
1.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 )叫( )。月相实际上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 )的部分。
2.研究月相变化的规律时,按( )日期进行会更方便。
3.一个月内,月相变化的规律变化规律是上半月由( )到( ),( )面在( )侧;下半月由( )到( ),亮面在( )侧。( )没有月相。
4.认识各种月相。
5.太阳和月球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6.时间不同,月球和周围亮星之间的( )会有不同,说明月球每天在不停地( )。
第5课 月球——地球的卫星
1.( )是地球唯一的天然( )。
2.月球小档案:(1)年龄:约( )年。(2)直径:约( )千米。(3)与地球距离:约( )千米。
3.月球地貌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 )。
4.月球表面( )的地方是高地,称为( );( )的地方是平原和盆地等低陷地带,称为( )。
5.月球环形山形成原因的推测中,公认的观点是( )说。
6.模拟制造环形山需要的材料有( )、( )、大小不同的( )。
7.月球上没有( ),没有( ),( )很大,所以月球上不适合人类居住。
8.月球对地球的引力可以使海水升高或下降,有规律的涨潮和退潮叫( )。
第6课 地球的形状
1.地球、太阳、月球,都是一个( )。
2.很久很久以前,绝大多数人认为天是( )的,地是( )的。
3.地球是球体的推测依据:(1)在海上远方来的船总是先看到( ),然后看到( )。(2)月食时,人们观察到地球投射在月球上的影子总是( )的。
4.船模在球面上移动,我们会先看到( ),再看到( );而在平面上移动时我们会( )看到帆顶和船身。正方体投射的影子是( )的,而球体投射的影子是( )的。
5.通过模拟实验,你观察到哪些信息可以说明地球是球体?(1)帆顶与船身出现的( )。(2)影子的( )。
6.人们是怎样认识到地球是球体的?1519年,航海家( )带领船队朝着一个方向航行,3年后,他的船队又回到了( )。这样,人们才开始接受地球是( )的观点。
第7课 地球——水的星球
1.地球是一颗( )十分丰富的星球。有水就有( )存在的可能。
2地球表面的海洋面积远大于陆地面积。地球表面积约为( )平方千米,其中陆地占( );海洋占( )。
3.我们可以采用( )的方法比较世界地图上海洋和陆地面积的大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