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教学】第18课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核心素养精品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同步教学】第18课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核心素养精品课件)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中国古代史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18课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
2024年 新教材
时空观念:了解东晋的兴亡、南朝更迭的历史发展脉络,了解对江南地区开发的史实。
01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通过史料分析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学会概括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及影响;认识到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02
家国情怀:认识人民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认识到维护和平的重要。
03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2022年课程标准
视频导入:南方梯田的开垦概况
目录

东晋的兴亡

南朝的政治

江南地区的开发

东晋的兴亡

东晋的兴亡
01
背景:
公元316年,匈奴人灭西晋。
永嘉之乱:西晋怀帝永嘉五年,匈奴军队在刘渊之子刘聪率领下攻陷洛阳,大肆抢掠杀戮,俘虏晋怀帝等王公大臣,最终导致西晋于316年灭亡。
02
东晋建立:
建立时间
公元317年
建立者
都城
司马睿
建康
晋元帝
司马睿像
教学视频:东晋世家大族专权
03
统治:
依靠王导为首的大地主,人称“王与马,共天下”
材料:王敦字处仲,司徒导之从父兄也。…元帝召为安东军谘祭酒。会扬州刺史刘陶卒,帝复以敦为扬州刺史,加广武将军。寻进左将军、都督征讨诸军事、假节。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日:
“王与马,共天下。”
——《晋书》卷九十八王敦传
史料实证
04
北伐:
东晋初期曾进行多次北伐,其中杰出的代表是祖逖。
闻鸡起舞
中流击楫
时空观念
05
兴盛:
淝水之战胜利,社会经济发展,出现“荆扬宴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06
灭亡:
武将掌权→420年东晋灭亡→南朝更迭
420年东晋大将刘裕称帝,国“宋”,东晋灭亡。
时空观念

南朝的政治

南朝的政治
01
02
时间:
420年-589年
更迭:
宋→齐→梁→陈




时空观念
教学视频:南朝的更迭
03
统治:
①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宋武帝、宋文帝在位时,赋轻役稀,江南民殷国富,社会比较安定。
②梁武帝时政治日益败坏,发生大规模叛乱,南朝在南北实力对比中从此处于劣势。
材料:宋文帝年号元嘉,在位期间提倡文化,整顿吏治,清理户籍,重视农业生产,至后期“役宽务简,氓庶繁息”,史称“元嘉之治”。
梁武帝萧衍



西晋
十六国
北魏
宋 齐 梁 陈
东汉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东晋
北朝
南朝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迭
时空观念

江南地区的开发

江南地区的开发
01
02
时间:
魏晋南北朝时期
原因:
①北民南迁,输送劳动力、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②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③江南社会比较安定;
④人民辛勤劳动。
(主要原因)
时空观念
教学视频: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03
概况:
(1)
农业:耕地增加、兴修水利、精耕细作、多种经营;
陶牛
施肥图
耕种图
史料实证
(2)
手工业:纺织、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
南朝丝帛
灌钢法
史料实证
南朝青瓷莲花尊
南朝青瓷刻花单柄壶
南朝青釉雕花瓷
南朝青瓷鸡头壶
青瓷羊尊
史料实证
时空观念
(3)
商业:南朝时的建康,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材料:以建康为代表的商业城市的兴起,其周围有许多市场,贸易来往,舟船车辆云集,人口集中,最盛时达一百四十万左右。
——罗宗真《探索历史的真相:江苏地区考古、历史研究文集》
04
影响:
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材料1:(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材料2: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史料实证
课后练习
1.东晋建立时,开国皇帝倚重王氏贵族,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敦,举行即位大典时,居然邀王导共坐御床,时人称“王与马,共天下”。这里的“马”指的是( )
A.司马炎 B.司马懿 C.司马睿 D.司马迁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东晋建立时,开国皇帝倚重王氏贵族,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敦,举行即位大典时,居然邀王导共坐御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士族大家王导和王敦的拥戴下于317年称帝,史称东晋。他在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敦,时称“王与马,共天下”,这里的“马”指的是司马睿,C项正确;司马炎是西晋开国君主,排除A项;司马懿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排除B项;司马迁是西汉的史学家,排除D项。故选C项。
课后练习
2.东晋初年,多次进行北伐,曾收复了黄河以南的部分地区。由于东晋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牵制,使北伐缺少后援,最终未能恢复中原。可见,中原未能恢复的主要因素是( )
A.不利的外部环境 B.动荡的国内局势
C.北伐将领的懈怠 D.东晋朝廷的决策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由于东晋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牵制,使北伐缺少后援,最终未能恢复中原”可知,东晋在北伐过程中心存疑虑,多方牵制,即统治集团意志不坚定,且凝聚力不足,导致北伐因掣肘过多而失败,因此东晋朝廷的决策导致北伐失利,D项正确;导致中原未能恢复的主要因素是东晋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牵制,使得北伐缺少后援,没有强调外部环境因素,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东晋统治集团内部的决策导致未能恢复中原,没有强调国内局势的因素,排除B项;根据题干内容可知,中原未能恢复的主要因素是东晋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并不是因为北伐将领的懈怠,排除C项。故选D项。
课后练习
3.东晋诗人谢灵运在《山居赋》中写到麻、粟、豆等农作物。这些农作物原先种植在北方,而当时在南方也种植了。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麻、粟、豆等农作物便于种植 B.北方人迁往江南地区
C.商品贸易的发展 D.农业技术的提高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由题干可知,麻、粟、豆等这些农作物原先种植在北方,而东晋时在南方也种植了,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最有可能是北人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B项符合题意,B项正确;麻、粟、豆等农作物便于种植表述错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商品贸易的发展与题干农作物在南方种植无关,排除C项;农业技术的提高与麻、粟、豆等农作物在南方种植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课后练习
4.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魏晋南北朝时,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之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融合的影响 B.面食营养价值高
C.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D.南方人口增多
【答案】A 【详解】据题干“魏晋南北朝时,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之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和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民南迁,促进了民族融合,也改变了南方的生活和饮食习惯,A项正确;面食营养价值高,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南方商品经济发展不会改变南方的饮食习惯,排除C项;南方人口增多和南方饮食习惯改变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谢 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