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5.4 化石燃料素养目标1.化学观念: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小组交流讨论,知道石油、煤炼制出的几种主要产品及其用途;通过阅读教材、查阅资料,了解使用化石燃料对环境的影响,认识使用和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性。2.科学思维:通过燃料的选用培养学生比较、分类、归纳和概括等信息加工能力。3.科学探究与实践:通过小组讨论能利用化学反应及绿色环保理念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常见物质的制备、检验等任务,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获得适用的学习方法。4.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化石能源比较、归纳,帮助学生树立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意识,培养学生积极实践的科学精神;积极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让学生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化石能源及其合理利用;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2.教学难点:甲烷燃烧产物的分析;认识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性。教学过程【情境导入】[问题探讨]你家烹饪使用什么燃料?祖父辈和父辈使用什么燃料?你知道摩托车、汽车、轮船、飞机和拖拉机等交通工具使用什么燃料吗?你所在地有热电厂、冶炼厂吗?它们使用什么燃料?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有“西气东输”工程,其中的“气”是指什么呢?合作探究探究点一 什么是化石燃料提出问题 它们为什么叫“化石”燃料呢?这些燃料跟化石有关系吗?讨论交流 结合生成生活实例,讨论相关原因,了解什么是化石燃料,化石燃料是如何分布的。归纳总结1.煤、石油、天然气煤 石油 天然气物理性质 黑色固体,有光泽 深褐色粘稠状液体,不溶于水,密度比水的小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小,难溶于水成分 主要含碳元素,含有氢元素和少量的氮、硫、氧等元素及物及矿物质 主要含碳、氢元素以及少量的氮、硫、氧等元素 主要成分是甲烷(CH4)现状和特点 我国的煤炭储量占世界第四位,却是全球最大的煤炭生产国、消费国和进口国。我国煤炭资源呈现“北多南少,西多东少”的区域特征。 我国石油的蕴藏量相对较少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天然气的国家,新疆的天然气通过“西气东输”管道向东部输送,供应沿线各地的工业用气和居民生活用气。是否再生资源 不可再生资源物质分类 混合物2.可燃冰:以甲烷为主的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结晶物质,分布于深海或陆域永久冻土中。①优点:储量巨大、热值高。CH4+2O2CO2+2H2O②缺点:开采技术不成熟等。知识拓展煤矿的矿井坑、池沼的底部常含有甲烷,要注意安全。沼气的主要成分为甲烷,它是由秸秆、柴草、人畜粪便等放在封闭的沼气池中发酵产生,属于可再生能源,沼气可以解决农村生活燃料问题,有利于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探究点二 化石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提出问题 你能根据图中内容总结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危害吗?讨论交流 阅读教材,结合生产、生活实例讨论相关原因。归纳总结1.酸雨的形成与危害:(1)形成:化石燃料燃烧时排放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污染物在空气中会发生一系列反应,其生成物可溶于雨水,形成酸雨。(2)危害:①直接危害人体健康;②酸化水体,影响水生动植物生长;③破坏土壤、植被、森林;④毁坏建筑,腐蚀金属。2.清洁能源: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容易完全燃烧,几乎不产生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相对于煤和石油制品,对大气的污染较轻,在这个意义上天然气也可称为“清洁能源”。提问:如何降低化石能源的利用对环境的影响?提高燃料质量:如大力开展煤改电工程项目,把以煤炭为燃料的传统锅炉更换成电锅炉;使用清洁能源等。改进使用技术:改进汽车发动机的燃烧方式,使用催化净化装置,加大尾气检测力度;推广使用电动汽车等。探究点三 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提出问题 将有限的化石燃料直接燃烧会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我们应该如何可持续地利用化石燃料呢?减少化石燃料的直接燃烧,对化石燃料进行综合利用。煤的综合利用:煤的干馏——化学变化。石油的综合利用:①石油的分馏——物理变化。利用石油中各组分的沸点不同,加热蒸馏而分离,称为分馏。②石油分馏分馏出来的某些成分,经催化、加热分解等化学变化,生成气态的碳氢化合物,可进一步制造各种产品。——化学变化【板书设计】5.4 化石燃料一、什么是化石燃料三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酸雨的形成与危害:(1)形成:化石燃料燃烧时排放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污染物在空气中会发生一系列反应,其生成物可溶于雨水,形成酸雨。(2)危害:①直接危害人体健康;②酸化水体,影响水生动植物生长;③破坏土壤、植被、森林;④毁坏建筑,腐蚀金属。三、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1.煤的综合利用:煤的干馏——化学变化。2.石油的综合利用:①石油的分馏——物理变化。利用石油中各组分的沸点不同,加热蒸馏而分离,称为分馏。②石油分馏分馏出来的某些成分,经催化、加热分解等化学变化,生成气态的碳氢化合物,可进一步制造各种产品。——化学变化【教学反思】成功之处 本堂课教学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学生自学、收集资料、分组整理资料、相互交流等形式,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国情教育,使学生对能源、环境这些关系全球未来命运的共同问题有一定的认识,激发学生环保意识与社会责任感不足之处 学生课前收集资料太少,对能源的节约认识不深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