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概念专题集训】浙教版科学七上 专题2科学探究(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概念专题集训】浙教版科学七上 专题2科学探究(含答案)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七年级科学上册 核心概念专题集训
专题2 科学探究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2023年9月23日晚,杭州第十九届亚洲运动会开幕式上,结合了力量、文化、科技元素的数字人,从钱塘江踏着浪花一步步来到“大莲花”上空,与真实的主火炬手一起,共同点燃了名为“潮涌”的主火炬塔。下列不属于科学问题的是(  )
A.数字火炬手应用了哪些技术?
B.钱塘江潮涌有什么规律?
C.主火炬塔有多高?
D.亚运场馆“大莲花”美不美?
2.科学来自生活实践,但又高于生活。要正确的进入科学的世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
A.从发现周围的问题着手
B.书本上的知识肯定是正确的
C.要留心观察,认真思考
D.在已积累的科学知识基础上,不断地去探索和发现问题
3.300年前,意大利科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在房间里挂了许多铃铛,然后让蝙蝠在房间中自由飞翔。第一次未对蝙蝠有任何限制,铃铛未响;第二次蒙住蝙蝠的眼睛,铃铛也未响;第三次塞住蝙蝠的耳朵,房间中的铃铛响了。下列问题不是该实验所研究的是(  )
A.蝙蝠飞行靠什么躲避障碍物的
B.眼睛对蝙蝠飞行是否起作用
C.耳朵对蝙蝠飞行是否起作用
D.铃铛是怎样发声的
4.龋齿俗称蛀牙,是青少年中发生率很高的牙病。为了研究龋齿的发生率与刷牙的关系,以下调查数据的统计没有价值的是(  )
A.有刷牙习惯的人群中,龋齿人数所占的比例
B.无刷牙习惯的人群中,龋齿人数所占的比例
C.所有的调查的人群中,龋齿人数所占的比例
D.所有的调查的人群中,刷牙人数所占的比例
5.下列不属于科学发现的是(  )
A.小琪到杭州旅游,发现西湖十大美景
B.苹果落在牛顿头上,他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C.瓦特好奇于水沸腾,改良蒸汽机
D.麦哲伦航海探险,发现地球是圆的
6.下列有关科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科学研究是从疑问开始的
B.科学技术改变我们的生活,只会促进社会的进步
C.观察记录常有的方法有文字描述、表格记录和图形记录等
D.科学测量就是把一个待测量与公认的标准进行比较的过程
7.开学了,小金同学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新的学校。他在校园中发现了很多新奇现象,并提出了相应的问题。你认为这些问题中,科学学科不能解决的是(  )
A.我们班的科学老师上课是否生动有趣?
B.我的新书包肩带为什么要做的宽一点?
C.我的凳子下边的铁脚磨损处为什么会生锈?
D.我的身高是1.67m,我同桌比我矮,他的身高会是多少呢?
8.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理由是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在经历190次失败之后,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青蒿素的成功发现,告诉我们在科学探究中应积极(  )
A.调查 B.实验 C.观察 D.思考
9.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也给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下列事例中给人类和社会带来负面影响的是(  )
A.机器人扫地 B.杂交水稻问世
C.汽车尾气排放 D.CT医疗诊断
10.下列现象不属于自然现象的是(  )
A.雨后彩虹 B.“神舟十三号”上天
C.流星划破夜空 D.大雁南飞
11.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两位研究石墨烯材料的教授。石墨烯是一种神奇的物质,是人类至今发现的厚度最薄、强度最高的材料。针对这一发现同学们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你认为较有价值且可探究的问题是(  )
A.石墨烯为什么很薄?
B.如何提取石墨烯这种物质?
C.石墨烯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
D.石墨烯的强度与石墨烯的厚度、面积有什么关系?
12.奥斯特在整理器材时偶然发现电流使磁针发生偏转的现象,经过长期研究之后,最终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
A.科学无止境,我们要不断发现新问题
B.科学就在身边,应该细心观察
C.科学技术会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D.科学技术使用不当可能会造成负面影响
13.当有人宣称通过实验获得一项重要发现时,判断此发现是否可信,最好理由是(  )
A.该领域其他专家的意见
B.此人是否为这一领域的权威
C.撰写的实验报告有无疵漏
D.他人能否重复其实验并得到相同的结果
14.许多鸟种在营巢里,若发现巢内有破蛋,会将蛋壳远远弃置于巢外.为了解此种行为是否与巢的安全 有关,科学家将蛋放于野地上,在其旁放置蛋壳,观察其被天敌吃掉的比率,如表是实验的结果.根据表中的数据所作的推论,正确的是(  )
蛋壳与蛋的距离(cm) 被乌鸦吃掉的蛋(颗数) 没有被乌鸦吃掉的蛋(颗数) 被吃掉的比率(%)
15 63 87 42
100 48 102 32
200 32 118 21
A.蛋与蛋壳的距离不影响天敌吃蛋的比率
B.蛋壳有助于天敌发现蛋,增大了蛋被吃掉的机会
C.蛋壳离蛋越远,越可防止细菌滋生,降低蛋被感染的机会
D.蛋壳离蛋越远,蛋被天敌吃掉的机会越大
15.为探究沙漠中的蜗子在白天为什么把身体藏在数厘米深的沙里这个问题,某同学做了一个模拟实验,并测得以下一组数据:
表面 2cm深处 4cm深处 6cm深处
干细沙的温度(℃) 26 24 22 20
湿泥土的温度(℃) 24 23 22 21
根据所测得的数据,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
A.干细沙深度越深温度越低
B.干细沙随深度降温比湿泥土快
C.表面的湿泥土温度比干细沙的温度低
D.干细沙的温度总比湿泥土的温度高
16.某小组在探究“蚯蚓的运动”中,作出的假设是:蚯蚓在玻璃板上比在粗糙纸上运动速度更快,可是实验结果却相反,对此该小组应(  )
A.放弃自己的实验结果
B.进一步查找资料重新作出假设并进行实验
C.适当修改实验结果以保持与原有假设一致
D.不管实验结果,直接根据假设得出结论
17.小科在上课时,突然感到肚子疼。他马上去医务室,校医问他是否头疼、咳嗽、鼻塞,然后给他测量体温,你认为校医采取这些行动的直接目的是为了(  )
A.交流 B.获取事实证据
C.建立假设 D.检验与评价
18.灰雁栖息在沼泽地,它们的巢比较简陋,孵化前有些卵会滚出巢,但灰雁总能设法将卵滚回去.请根据如下实验记录,分析灰雁依据什么识别自己的卵(  )
编号 模型卵的特点 灰雁的反应
1 形状大小与灰雁卵相同 不弄回巢中
2 形状大小、颜色与灰雁卵相同 不弄回巢中
3 形状大小、颜色、褐色斑点与灰雁卵相同 弄回巢中
4 带褐色斑点的方块 弄回巢中
A.形状大小 B.形状大小和颜色 C.形状大小、颜色和褐色斑点 D.褐色斑点
19.“黑面琵鹭目前在全世界只剩下数百只,可能是人类滥杀的结果。”此叙述属于(  )
A.推论 B.观察 C.假设 D.实验
20.小敏想探究头发的数量与哪些因素有关。下列各实验环节中,属于收集事实与证据的是(  )
A.选择不同年龄的人为研究对象
B.将头发覆盖区划分四个等面积的区域
C.得出头发的数量随年龄的增大而减小
D.测量四个区域内头发数量
21.春天百花开,蜜蜂采蜜忙,当然还有比蜜蜂还要忙碌的人儿——果农们。一年之中除了水果成熟的季节,要数翻整土地、播种水果的春天最忙。我国土地辽阔,水果的种类也是各式各样。不同水果的生长季节也不尽相同。比如草莓就比较适合现在这个万物复苏的春天。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面小题。草莓成熟时节,气温逐渐升高,买回来的草莓容易腐烂变质。学校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一个草莓园里采摘了同一品种、大小相近的新鲜草莓,并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组别 实验材料 环境温度 其他环境条件 保存时间 变质个数
甲 草莓50个 4℃ 相同 2天 无
乙 草莓50个 常温 2天 46个
A.草莓容易腐烂变质的原因是某些微生物大量繁殖造成
B.设置乙组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
C.该实验选用50个草莓的目的是减少实验的偶然性
D.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低温能抑制某些微生物的繁殖,保鲜瓜果蔬菜
22.“为300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开展正脊筛查”列入2023年浙江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该项目可以获得学生的脊柱曲度、体质指标等相关健康信息。“正脊筛查”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设计实验方案 D.收集事实与证据
23.小科做了如下实验来研究温度、光照和水分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编号 环境条件
1 室温(20℃),光照充足,适量浇水
2 室温(20℃),黑暗中,适量浇水
3 低温(0℃)光照充足,适量浇水
4 低温(0℃)黑暗中,适量浇水
5 室温(20℃)光照充足,不浇水
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A.比较1号和3号,可研究温度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B.比较1号和2号,可研究光照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C.比较2号和5号,可研究光照和水分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D.比较1号和5号,可研究水分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24.智能手机具有显示步数的功能,那手机是如何计步的呢?小科认为:手机中可能有感受水平位置变化的传感器。小科提出这种观点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哪个环节(  )
A.提出问题 B.收集证据 C.建立假设 D.得出结论
25.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好奇于苹果落地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好奇于水的沸腾顶起壶盖而发明了蒸汽机……在讨论这些事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时,4位同学分别讲了如下的看法:
甲说:小小的疑问都有可能引发科学的发现
乙说:从探究身边的问题着手,可以进入科学世界
丙说:科学的发现都是从偶然的观察中得到的
丁说:科学的发现有赖于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实验
根据你的认识,不合理的看法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二.填空题
26.科学要研究各种    ,并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    和    。
27.下列事物中,属于科学研究对象的是:   。(填字母)
A.风是怎样形成的? B.我们学校有多少初一新生?
C.为什么会打雷? D.杭州 2023 亚运会有几个场馆?
E.小鸡是如何出生的? F.水为什么会结冰?
28.阅读下面材料,了解探究的基本方法,完成下列问题:
A、一次,小柯发现有一群蚂蚁正在往洞里运食物。观察思考后,他提出了一个问题:蚂蚁爱吃什么样的食物昵?
B、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根据自己的生活知识经验,小柯提出了许多假设:蚂蚁可能爱吃甜的食物;蚂蚁可能爱吃软的食物;蚂蚁可能爱吃小昆虫。
C、小柯针对“蚂蚁爱吃甜的食物”这一假设,设计了一个实验:在一个培养皿的两端分别放上少许盐
和少许糖,把一只蚂蚁放进培养皿中,仔细观察蚂蚁的行为。
D、小柯按照实验设计完成了实验,发现蚂蚁都聚集在甜食附近。
E、经过几次重复实验后,得出了结论—“蚂蚁爱吃甜的食物”。
F、然后他把探究过程和结果与同学进行了交流。回答:
(1)小柯设计实验的变量是    。
(2)上述步骤中属于获取事实与证据的是    。
(3)小柯在E步骤几次重复实验,目的是    。
三.实验探究题
29.某校学生小敏对生物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善于观察,勤于思考,脑海中时常浮现出一些生物探究创意。某天,她在游览泗水桃花园时,看着枝头红艳的桃花,突发奇想:如果给桃花授梨花花粉,是否依然能结出果实呢?在老师的支持下,她和同学们一起进行了探究,步骤如下:
①在果园里选择20朵含苞待放的桃花,将其平均分成A、B两组;
②将这些桃花的雄蕊去掉,并分别套上透气的袋子,并扎紧袋口;
③分别采集一些桃花花粉和梨花花粉;
④将桃花花粉涂抹在A组花的柱头上,将梨花花粉涂抹在B组花的柱头上。
请根据他们的设计,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变量是    。
(2)步骤③和④完成的是植物生殖过程中的    ,除此之外,在果实和种子形成之前还必须要完成    过程。
(3)实验结果表明A组结出了桃子,B组未结出果实,那么,设计A组的意义是    。
30.太阳能热水器可直接利用吸收的太阳光的热量来加热,它具有环保节能的优点。对市场进行调查后不难发现,不同品牌的太阳能热水器的表面都是黑色的。难道物体吸热的本领与颜色有关?对此,我们可以猜想:颜色越深,物体吸热本领就越强。为了验证此猜想,现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请你补充完整。
(1)选用四个    的容器,分别涂上黑、红、黄、白4种颜色。
(2)在容器中加入温度和体积均相同的水,同时放到阳光下照射,每隔15分钟测量各容器中水的   。
(3)若上述猜想得到了证实,请写出企鹅背部黑色羽毛对它们生存的意义:   。
31.柿子营业丰富,有清热润肺、生津止渴等功效。某科学兴趣小组对影响柿子成熟的因素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选取品种、大小、色泽、软硬相同、成熟度相似的柿子若干个,分成5组,分别置于不透光的盒内,置于不同的温度环境下,三天后观察,结果如下表:(成熟度越高越软)
组别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第4组 第5组
温度/℃ 17 20 26 32 35
软硬 硬 硬 有点硬 偏软 很软
(1)根据上述实验设计,本实验探究中,兴趣小组提出的猜想是    。
(2)有同学提出,柿子的成熟可能还受到光照的影响,为此,小组同学相同温度条件下进行了实验探究,请你为该实验设计一张记录表    。
32.一些同学沉溺于电脑网络游戏,长时间的电脑辐射对他们的身体有没有伤害呢?有人做了这样一组实验:将健康的成年雄性大鼠随机分成两组,每组8只。甲组置于未开机的电脑前,乙组置于开机电脑前;其他饲养条件相同。六十天后获得实验数据如图。
(1)本实验探究的问题是:电脑辐射对   的身体有没有伤害?
(2)实验设置的变量是   。
A.电脑游戏种类 B.电脑是否开机 C.大鼠的身体状况
(3)每个实验组都用了8只而不是1只大鼠,目的是   。
(4)从如图的A图可看出,电脑辐射影响了   组大鼠的体重增长和精子的正常发育。
33.科研人员研究了套袋技术对提高葡萄果实品质的作用,实验操作及结果如下所示:
组别 处理方式 单粒果实质量(均值) 果实糖含量(均值)
A组 ? 87.22克 15.97%
B组 无纺布袋 87.29克 16.18%
C组 塑料袋 87.91克 16.15%
D组 蜡纸袋 88.17克 16.22%
(1)如上表所示,该实验中对A组对照组的处理方式是    (选填“不套袋”或“黑色帆布袋”)。
(2)在测定各项指标时每组抽取8颗葡萄而不是1颗,是为了    。
(3)上述实验数据表明,实施套袋技术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葡萄果实的品质,选用    材质的袋子进行套袋,葡萄的品质更好。
34.一种以地下茎繁殖为主的多年生野菊分别生长在海拔10m、500m和1000m的同一山坡上。在相应生长发育阶段,同一海拔的野菊株高无显著差异,但不同海拔的野菊株高随海拔的增高而显著变矮。为检验环境和遗传因素对野菊株高的影响,请完成以下实验设计。
(1)实验处理:春天,将海拔500m和1000m处的野菊幼芽同时移栽到海拔10m处。
(2)实验对照:生长于    处的野菊幼芽。
(3)收集数据:第二年秋天    。
(4)预测支持下列假设的实验结果:
假设一:野菊株高的变化只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假设二:野菊株高的变化只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假设三:野菊株高的变化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
(5)如果假设二成立,则实验结果为:移栽至10m处的野菊株高    。
35.聚丙烯酰胺简称PAM,在处理污水等方面有广泛的用途,但易在土壤中残留,过量的PAM会使土壤板结,使土壤的透气性变弱,从而影响作物的生长。某些微生物对PAM的分解具有一定的效果,科研小组发现降解菌A和B对 PAM都有较好的降解效果。
为了比较单独投放一种降解菌和混合投放两种降解菌对PAM 的降解效果,并确定在哪一酸碱度下PAM降解效果最好(pH值为6至10),某项目化小组欲利用以下器材和药品进行实验:PAM 测量仪、玻璃水槽、量筒、温度可调恒温箱、pH值为6至10的5瓶含PAM浓度为0.5克/分米3的土壤浸出液、浓度相同的降解菌A和B培养液、烧杯、蒸馏水。
建议每组取土壤浸出液50mL,降解菌培养液2mL,实验温度为10℃,每组实验时间约10天。
(1)在配制土壤浸出液前,需将土壤样品加热至120℃并保持20分钟,其目的是    。
(2)根据上述信息和所学知识,写出该实验的步骤。
36.七年级(1)班的探究性学习小组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人的脉搏与运动快慢有什么关系?”,针对这一问题,它们提出两种猜想:
姓名 安静状态 跳绳后 100米赛跑后
小宁 82 123 136
小科 80 125 138
小晶 78 120 135
小莹 79 121 137
猜想一:脉搏快慢与运动有关;
猜想二:脉搏快慢与运动无关;
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该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对4位同学在安静状态、跳绳后、100米赛跑后,分别测定他们在1分钟内的脉搏次数,测得数据如表所示。
(1)对数据进行归纳分析,你支持哪一种猜想?   。(选填“猜想一”或“猜想二”)
(2)通过实验,若实验结果与你的假设不符合时,则应该    。
A.修改结果,使结果与假设相符
B.修改假设,重新进行实验
C.修改实验过程,使结果与假设相符
(3)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可以分为:①提出问题;②建立猜想与假设;③设计研究方案;④获取事实与证据;⑤得出结论;⑥评价与交流。
王老师在课堂上发现一位同学精神不振且很疲劳,脸色绯红,同时伴有咳嗽,于是她估计该同学可能在发烧,要求该同学测量体温。上述信息中,从探究的角度上讲,老师的“估计”属于    (填序号,下同),要求该同学测量体温的目的是    。
37.每年10月15日是“世界洗手日”,洗手看似简单,殊不知其中大有学问。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的两位同学利用盛有无菌培养基的培养装置,分别设计了洗手能减少手上细菌数量的验证实验。(注:细菌在培养基上大量繁殖会形成菌落。)
(1)你认为    同学的设计更合理。
(2)该实验的变量是    。
(3)一段时间后发现C培养装置中的菌落数量明显少于B,则该实验的结论是    。
(4)为了避免实验的偶然性,提高结果的可靠性,你的改进措施是    。
38.蟑螂是一种繁殖能力和生命力极强的卫生害虫,一旦出现,很难驱除干净。蟑螂到底喜欢什么样的生存环境呢?学习小组的同学结合实际经验做出了以下假设:
假设一:蟑螂喜欢潮湿的环境。(生活实例:卫生间的蟑螂数目比卧室多)
假设二:蟑螂喜欢温暖的环境。(生活实例:?)
该小组同学设计实验验证假设二,实验设计如表所示:
组次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第五组
环境温度 5℃ 15℃ 25℃ 35℃ 45℃
其他条件 大小完全相同的容器;?; 各容器内放入品种相同、生长状况相似的20只蟑螂; 相同种类和数量的食物。
活跃程度 不活动 活动很少 活跃 非常活跃 出现死亡
(1)请结合你的生活经验,列举一个支持假设二“?”处的生活实例:   。
(2)请将实验设计环节“?”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
(3)根据实验数据可得本次实验的结论是    。
39.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倡导公众重视睡眠,养成规律充足的睡眠习惯。科研人员通过比较不同睡眠状况幼鼠的生长情况,探索充足睡眠对青少年生长发育的意义,结果如下。
(1)图一中可知,睡眠不足组的幼鼠体重明显偏低,原因是睡眠不足导致了幼鼠垂体分泌    的量下降,进而导致幼鼠生长缓慢。据图二中    量的变化,可以推测,睡眠不足组幼鼠抗病能力也会显著下降。
为研究睡眠不足对智力的影响,科研人员还选取20名健康男性青年志愿者,分别在睡眠不足和正常作息状态下进行同一项智力训练,记录他们实验前后该项智力测试得分,结果如表。
组别 实验前得分 24小时后得分 56小时后得分
睡眠不足组 74 76 73
作息正常组 69 73 82
(2)为了排除个体差异和减小实验误差,智力测试得分应是取该组成员得分的    。
(3)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以上研究结果说明青少年应该    。
40.请阅读弗莱明发明青霉素的故事,从文中检索出下列问题的答案
20世纪初,细菌感染犹如绝症,许多人因此死亡.英国医生弗莱明一心想研究出医治细菌感染的方法.1928年夏他外出度假回来时发现,培养细菌的培养皿中长出了一团青绿色霉菌,霉菌周围竟然没有细菌滋生,他想是不是霉菌的某种分泌物可能能够杀菌,于是他把青霉菌放在培养液中专门培养后,把培养液滴加到培养细菌的培养皿中,果然细菌被杀死了,弗莱明在持续的研究中分离出了一种物质,并将之命名为青霉素
(1)什么现象引起了弗莱明的注意   .
(2)弗莱明的猜想是   ;
(3)弗莱明验证自己的猜想过程是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七年级科学上册 核心概念专题集训
专题2 科学探究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2023年9月23日晚,杭州第十九届亚洲运动会开幕式上,结合了力量、文化、科技元素的数字人,从钱塘江踏着浪花一步步来到“大莲花”上空,与真实的主火炬手一起,共同点燃了名为“潮涌”的主火炬塔。下列不属于科学问题的是(  )
A.数字火炬手应用了哪些技术?
B.钱塘江潮涌有什么规律?
C.主火炬塔有多高?
D.亚运场馆“大莲花”美不美?
【分析】科学探究过程一般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探究成功的前提是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
【解答】解: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是探究成功的前提;制定出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则是探究成功的关键。所以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是发现和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因此,选项A、B、C的问题具有研究价值,并能作出相应的假设,而D选项亚运场馆“大莲花”美不美无研究价值,而只是自己的一种观点想法。
故选:D。
2.科学来自生活实践,但又高于生活。要正确的进入科学的世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
A.从发现周围的问题着手
B.书本上的知识肯定是正确的
C.要留心观察,认真思考
D.在已积累的科学知识基础上,不断地去探索和发现问题
【分析】对科学探究的认识是要观察和发现,大胆质疑,认真实验,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得出科学结论
【解答】解:A、科学探究要从小处入手,从探究身边的问题着手,平时多做小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故A正确;
B、对书本知识我们抱着科学的态度去学习,但不要盲目地崇拜,要敢于质疑,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去验证其科学性,故B不正确;
C、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认真思考,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及发展变化规律,故C正确;
D、在已积累的科学知识基础上,不断地去探索和发现问题,善于灵活运用解决问题,故D正确;
故选:B。
3.300年前,意大利科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在房间里挂了许多铃铛,然后让蝙蝠在房间中自由飞翔。第一次未对蝙蝠有任何限制,铃铛未响;第二次蒙住蝙蝠的眼睛,铃铛也未响;第三次塞住蝙蝠的耳朵,房间中的铃铛响了。下列问题不是该实验所研究的是(  )
A.蝙蝠飞行靠什么躲避障碍物的
B.眼睛对蝙蝠飞行是否起作用
C.耳朵对蝙蝠飞行是否起作用
D.铃铛是怎样发声的
【分析】了解蝙蝠利用超声波定位的知识;蝙蝠是利用超声波进行探测信息和定位
【解答】解:A、通过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实验可以研究蝙蝠飞行靠什么躲避障碍物的。故A选项是该实验所研究的。
B、通过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实验可以研究眼睛对蝙蝠飞行是否起作用。故B选项是该实验所研究的。
C、通过第一次和第三次实验的可以研究耳朵对蝙蝠飞行是否起作用。故C选项是该实验所研究的。
D、铃铛是怎样发声的本题并未涉及,故D选项不是该实验所研究的。
故选:D。
4.龋齿俗称蛀牙,是青少年中发生率很高的牙病。为了研究龋齿的发生率与刷牙的关系,以下调查数据的统计没有价值的是(  )
A.有刷牙习惯的人群中,龋齿人数所占的比例
B.无刷牙习惯的人群中,龋齿人数所占的比例
C.所有的调查的人群中,龋齿人数所占的比例
D.所有的调查的人群中,刷牙人数所占的比例
【分析】调查法包括抽样调查和全面调查,选择普查还是抽样调查要根据所要考查的对象的特征灵活选用,一般来说,对于具有破坏性的调查、无法进行普查、普查的意义或价值不大时,应选择抽样调查,对于精确度要求高的调查,事关重大的调查往往选用普查。
【解答】解:统计实验数据的目的是“研究龋齿的发生率与刷牙的关系”,关键要围绕“龋齿”和“刷牙”两者之间有无关系,有何关系去寻找答案,包括有刷牙习惯的人群中,龋齿人数所占的比例;无刷牙习惯的人群中,龋齿人数所占的比例;所有的调查的人群中,龋齿人数所占的比例等,而不是统计有多少人刷牙,多少人不刷牙。
故选:D。
5.下列不属于科学发现的是(  )
A.小琪到杭州旅游,发现西湖十大美景
B.苹果落在牛顿头上,他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C.瓦特好奇于水沸腾,改良蒸汽机
D.麦哲伦航海探险,发现地球是圆的
【分析】科学研究是指对一些现象或问题经过调查、验证、讨论及思维,然后进行推论、分析和综合,来获得客观事实的过程。其一般程序大致分五个阶段:选择研究课题、研究设计阶段、搜集资料阶段、整理分析阶段、得出结果阶段。
【解答】解:
A、小明到杭州旅游,发现西湖十景,只是看到了景象,不是科学研究,故A符合题意;
B、苹果落在牛顿头上,发现万有引力,是科学研究,故B不符合题意;
C、瓦特好奇水沸腾,发明蒸汽机,是科学研究,故C不符合题意;
D、麦哲伦航海探险,发现地球是圆的,是科学研究,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下列有关科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科学研究是从疑问开始的
B.科学技术改变我们的生活,只会促进社会的进步
C.观察记录常有的方法有文字描述、表格记录和图形记录等
D.科学测量就是把一个待测量与公认的标准进行比较的过程
【分析】根据科学研究的对象分析。
【解答】解:A、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科学研究是从疑问开始的,故A正确;
B、科学技术改变我们的生活,会促进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故B错误;
C、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科学,观察记录常有的方法有文字描述、表格记录和图形记录等,故C正确;
D、科学测量就是把一个待测量与公认的标准进行比较的过程,故D正确。
故选:B。
7.开学了,小金同学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新的学校。他在校园中发现了很多新奇现象,并提出了相应的问题。你认为这些问题中,科学学科不能解决的是(  )
A.我们班的科学老师上课是否生动有趣?
B.我的新书包肩带为什么要做的宽一点?
C.我的凳子下边的铁脚磨损处为什么会生锈?
D.我的身高是1.67m,我同桌比我矮,他的身高会是多少呢?
【分析】根据科学学科有关的知识分析。
【解答】解:A、我们班的科学老师上课是否生动有趣,是属于学校教学方面的问题,与科学学科无关,故A错误;
B、我的新书包肩带为什么要做的宽一点?是压强方面的知识,属于科学学科的范畴,故B正确;
C、我的凳子下边的铁脚磨损处为什么会生锈?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属于科学学科的范畴,故C正确;
D、我的身高是1.67m,我同桌比我矮,他的身高会是多少?是测量方面的内容,属于科学学科的范畴,故D正确。
故科学不能解决的是:A。
故选:A。
8.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理由是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在经历190次失败之后,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青蒿素的成功发现,告诉我们在科学探究中应积极(  )
A.调查 B.实验 C.观察 D.思考
【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量和资料分析法等。
【解答】解:生物学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门自然科学。利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是现代生物学的重要方法。实验法就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在190次失败之后,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青蒿素的成功发现,告诉我们在科学探究中应积极实验。
故选:B。
9.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也给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下列事例中给人类和社会带来负面影响的是(  )
A.机器人扫地 B.杂交水稻问世
C.汽车尾气排放 D.CT医疗诊断
【分析】地理常识是学习地理的基础,涉及面广泛而多种多样,都是基础知识。
【解答】解:机器人扫地,可以帮助我们打扫卫生,故A不合题意;杂交水稻问世,解决了全世界人民吃不饱饭的问题,故B不合题意;汽车尾气排放,会对空气产生严重污染,故C符合题意;CT医疗诊断,可以帮助医生对疾病进行准确诊断,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10.下列现象不属于自然现象的是(  )
A.雨后彩虹 B.“神舟十三号”上天
C.流星划破夜空 D.大雁南飞
【分析】自然现象是指自然界中产生的不受人工干预的状况,据此进行解答。
【解答】解:雨后彩虹、流星划破夜空以及大雁南飞都是自然现象,而“神舟十三号”上天是利用物理原理才能完成的人类活动,不是自然现象。
故选:B。
11.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两位研究石墨烯材料的教授。石墨烯是一种神奇的物质,是人类至今发现的厚度最薄、强度最高的材料。针对这一发现同学们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你认为较有价值且可探究的问题是(  )
A.石墨烯为什么很薄?
B.如何提取石墨烯这种物质?
C.石墨烯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
D.石墨烯的强度与石墨烯的厚度、面积有什么关系?
【分析】根据物理学的方法及科学探究的价值分析选择。
【解答】A.“石墨烯是一种神奇的物质,是人类至今发现的厚度最薄、强度最高的材料”。这一情景中提出的问题是“石墨烯为什么很薄?”的问题,选项A只是对问题的简单重复,没有提出探究的侧重点,没有探究价值,故A不符合题意;
B.因石墨烯材料已经研究并由两位教授获得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如何提取石墨烯这种物质的探究意义不大,没有探究价值,故B不符合题意;
C.因石墨烯材料已经研究,知道石墨烯是人类发现的厚度最薄、强度最高的材料,因此没有探究价值,故C不符合题意;
D.我们虽知道石墨烯是人类至今发现强度最高的材料,但引起它强度最强的因素不知道,所以“石墨烯的强度与石墨烯的厚度、面积有什么关系?”问题的探究较有价值,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2.奥斯特在整理器材时偶然发现电流使磁针发生偏转的现象,经过长期研究之后,最终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
A.科学无止境,我们要不断发现新问题
B.科学就在身边,应该细心观察
C.科学技术会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D.科学技术使用不当可能会造成负面影响
【分析】细心观察基础上,通过实验的方法可以获得物理规律。
【解答】解:电流的磁效应是奥斯特在偶然间发现的,并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出了电与磁之间的联系。
故选:B。
13.当有人宣称通过实验获得一项重要发现时,判断此发现是否可信,最好理由是(  )
A.该领域其他专家的意见
B.此人是否为这一领域的权威
C.撰写的实验报告有无疵漏
D.他人能否重复其实验并得到相同的结果
【分析】此题考查实验的重复性原则。为减小实验结果的偶然性,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应考虑增加重复次数,反复验证实验结果。
【解答】解:A、该领域其他专家的意见可供参考,但不是最好理由,故A错误;
B、此人是否为这一领域的权威,领域权威意见可供参考,但不是最好理由,故B错误;
C、实验报的撰写固然重要,但不是重要发现可信的理由,故C错误;
D、重复性的实验室判断实验发现的最好理由,故D正确;
故选:D。
14.许多鸟种在营巢里,若发现巢内有破蛋,会将蛋壳远远弃置于巢外.为了解此种行为是否与巢的安全 有关,科学家将蛋放于野地上,在其旁放置蛋壳,观察其被天敌吃掉的比率,如表是实验的结果.根据表中的数据所作的推论,正确的是(  )
蛋壳与蛋的距离(cm) 被乌鸦吃掉的蛋(颗数) 没有被乌鸦吃掉的蛋(颗数) 被吃掉的比率(%)
15 63 87 42
100 48 102 32
200 32 118 21
A.蛋与蛋壳的距离不影响天敌吃蛋的比率
B.蛋壳有助于天敌发现蛋,增大了蛋被吃掉的机会
C.蛋壳离蛋越远,越可防止细菌滋生,降低蛋被感染的机会
D.蛋壳离蛋越远,蛋被天敌吃掉的机会越大
【分析】由表可知:蛋壳与蛋的距离越近,被乌鸦吃掉的蛋的数量越多.
【解答】解:由表可以看出;蛋壳与蛋的距离越近,被乌鸦吃掉的蛋的数量越多,没有被乌鸦吃掉的蛋的数量越少,被吃掉的比率越大。原因是蛋壳有助于天敌发现蛋,增大了蛋被吃掉的机会。
故选:B。
15.为探究沙漠中的蜗子在白天为什么把身体藏在数厘米深的沙里这个问题,某同学做了一个模拟实验,并测得以下一组数据:
表面 2cm深处 4cm深处 6cm深处
干细沙的温度(℃) 26 24 22 20
湿泥土的温度(℃) 24 23 22 21
根据所测得的数据,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
A.干细沙深度越深温度越低
B.干细沙随深度降温比湿泥土快
C.表面的湿泥土温度比干细沙的温度低
D.干细沙的温度总比湿泥土的温度高
【分析】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为了使实验有说服力,实验中一定要设置对照组。在设计对照实验时,要遵循单一变量的原则。
【解答】解:A、由图表数据分析可知,干细沙子表面温度高,越往深处,温度越低,A说法正确。
B、干细沙子表面温度26℃,6厘米深处20℃,而湿泥土6厘米处温度21℃,所以干细沙随深度降温比湿土快,B说法正确。
C、湿泥土表面24℃,干细沙表面温度为26℃,所以表面的湿泥土温度比干细沙的温度低,C说法正确。
D、干细沙子6厘米深处20℃,而湿泥土6厘米处温度21℃,干细沙温度并不总比湿泥土的温度高。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D。
16.某小组在探究“蚯蚓的运动”中,作出的假设是:蚯蚓在玻璃板上比在粗糙纸上运动速度更快,可是实验结果却相反,对此该小组应(  )
A.放弃自己的实验结果
B.进一步查找资料重新作出假设并进行实验
C.适当修改实验结果以保持与原有假设一致
D.不管实验结果,直接根据假设得出结论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探究实验所遵循的原则,探究实验只能存在单一变量。
【解答】解:(1)科学探究是探索生命的重要方法,探究的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作出假设,制定并实施探究计划,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最后表达交流探究过程和结论。
(2)评价探究方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方案是否完整,是否符合探究要求,方法步骤是否合理,是否有前后颠倒现象,变量设计是否做到只有一个变量。
实验数据是不能随便篡改的,尊重实验事实,这是做实验的基本要求。实验的结果与假设出现矛盾,可能是假设不正确,那么就需要进一步查找资料,重新作出假设,也可能是实验过程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那么就需要重新进行实验。
故选:B。
17.小科在上课时,突然感到肚子疼。他马上去医务室,校医问他是否头疼、咳嗽、鼻塞,然后给他测量体温,你认为校医采取这些行动的直接目的是为了(  )
A.交流 B.获取事实证据
C.建立假设 D.检验与评价
【分析】科学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包括以下几个环节为: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解答】解:科学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包括以下几个环节为: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其中进行实验和收集实验证据、分析和论证是不可缺少的步骤,医生通常问你是否头痛、咳嗽、鼻塞,然后给你测量体温,医生采取这些活动是为了获取事实与依据,从而得出结论,B符合题意。
故选:B。
18.灰雁栖息在沼泽地,它们的巢比较简陋,孵化前有些卵会滚出巢,但灰雁总能设法将卵滚回去.请根据如下实验记录,分析灰雁依据什么识别自己的卵(  )
编号 模型卵的特点 灰雁的反应
1 形状大小与灰雁卵相同 不弄回巢中
2 形状大小、颜色与灰雁卵相同 不弄回巢中
3 形状大小、颜色、褐色斑点与灰雁卵相同 弄回巢中
4 带褐色斑点的方块 弄回巢中
A.形状大小
B.形状大小和颜色
C.形状大小、颜色和褐色斑点
D.褐色斑点
【分析】此题考查灰雁依据什么识别自己的卵的实验:
1、形状大小与灰雁卵相同,不弄回巢中,说明不是依据形状大小;
2、形状大小、颜色与灰雁卵相同,不弄回巢中,说明不是依据形状大小和颜色;
3、形状大小、颜色、褐色斑点与灰雁卵相同,弄回巢中,说明有可能依据形状大小和颜色和褐色斑点;
4、带褐色斑点的方块,弄回巢中,进一步说明灰雁只依据褐色斑点识别自己的卵.
据此解答:
【解答】解:A、形状大,错误,A不符合题意;
B、形状大小和颜,错误,B不符合题意;
C、形状大小、颜色、褐色斑点,错误,不符合题意;
D、褐色斑点,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19.“黑面琵鹭目前在全世界只剩下数百只,可能是人类滥杀的结果。”此叙述属于(  )
A.推论 B.观察 C.假设 D.实验
【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答案做出假设,设计探究方案并进行探究,得出结果后,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
【解答】解:“黑面琵鹭目前在全世界只剩下数百只,可能是人类滥杀的结果。”此叙述属于假设。
故选:C。
20.小敏想探究头发的数量与哪些因素有关。下列各实验环节中,属于收集事实与证据的是(  )
A.选择不同年龄的人为研究对象
B.将头发覆盖区划分四个等面积的区域
C.得出头发的数量随年龄的增大而减小
D.测量四个区域内头发数量
【分析】
1、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分类法、类比法、控制变量法、实验法、测量法等;
2、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数权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解答】解:A、选择不同年龄的人为研究对象,属于制订计划与设计环节,故A不符合题意;
B、将头发覆盖区划分四个等面积的区域,属于制订计划与设计环节,故B不符合题意;
C、得出头发的数量随年龄的增大而减小,属于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环节,故C不符合题意;
D、测量四个区域内头发数量,属于收集事实与证据环节,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1.春天百花开,蜜蜂采蜜忙,当然还有比蜜蜂还要忙碌的人儿——果农们。一年之中除了水果成熟的季节,要数翻整土地、播种水果的春天最忙。我国土地辽阔,水果的种类也是各式各样。不同水果的生长季节也不尽相同。比如草莓就比较适合现在这个万物复苏的春天。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面小题。草莓成熟时节,气温逐渐升高,买回来的草莓容易腐烂变质。学校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一个草莓园里采摘了同一品种、大小相近的新鲜草莓,并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组别 实验材料 环境温度 其他环境条件 保存时间 变质个数
甲 草莓50个 4℃ 相同 2天 无
乙 草莓50个 常温 2天 46个
A.草莓容易腐烂变质的原因是某些微生物大量繁殖造成
B.设置乙组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
C.该实验选用50个草莓的目的是减少实验的偶然性
D.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低温能抑制某些微生物的繁殖,保鲜瓜果蔬菜
【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解:A.草莓容易腐烂变质的原因是某些微生物大量繁殖造成,分解草莓内的有机物,正确;
B.设置乙组的目的是形成对照,错误;
C.该实验选用50个草莓的目的是减少实验的偶然性,使实验结论更有说服力,正确;
D.通过该实验4℃保存2天没有变质的,常温保存2天,46个变质的,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低温能抑制某些微生物的繁殖,保鲜瓜果蔬菜,正确。
故选:B。
22.“为300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开展正脊筛查”列入2023年浙江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该项目可以获得学生的脊柱曲度、体质指标等相关健康信息。“正脊筛查”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设计实验方案 D.收集事实与证据
【分析】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数权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解答】解: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数权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正脊筛查”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收集事实与证据。
故选:D。
23.小科做了如下实验来研究温度、光照和水分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编号 环境条件
1 室温(20℃),光照充足,适量浇水
2 室温(20℃),黑暗中,适量浇水
3 低温(0℃)光照充足,适量浇水
4 低温(0℃)黑暗中,适量浇水
5 室温(20℃)光照充足,不浇水
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A.比较1号和3号,可研究温度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B.比较1号和2号,可研究光照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C.比较2号和5号,可研究光照和水分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D.比较1号和5号,可研究水分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解:A.1号和3号形成了以温度为变量的对照实验,可研究温度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正确;
B.1号和2号形成了以光照为变量的对照实验,可研究光照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正确;
C.2号和5号有两个变量——水分和光照,不能形成对照实验,错误;
D.1号和5号形成了以水分为变量的对照实验,可研究水分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正确。
故选:C。
24.智能手机具有显示步数的功能,那手机是如何计步的呢?小科认为:手机中可能有感受水平位置变化的传感器。小科提出这种观点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哪个环节(  )
A.提出问题 B.收集证据 C.建立假设 D.得出结论
【分析】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解答】解:小科认为:手机中可能有感受水平位置变化的传感器,只要水平位置发生变化,计步器就能自动计数,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建立假设。
故选:C。
25.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好奇于苹果落地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好奇于水的沸腾顶起壶盖而发明了蒸汽机……在讨论这些事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时,4位同学分别讲了如下的看法:
甲说:小小的疑问都有可能引发科学的发现
乙说:从探究身边的问题着手,可以进入科学世界
丙说:科学的发现都是从偶然的观察中得到的
丁说:科学的发现有赖于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实验
根据你的认识,不合理的看法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分析】科学探究的意义:科学探究的意义可以推动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的发展,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便捷,并采用最合理的方法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解答】解:甲、对待科学规律,需要有怀疑的态度,小小的疑问是科学探究的起因,探究的过程可以解释疑问,也可能是科学的发现,故甲正确;
乙、科学的发现不在大小,从身边的小事、问题同样可以进入科学的世界,故乙正确;
丙、偶然的发现可能孕育巨大的发现,但科学的发现不一定都是从偶然的观察中得到的,故丙错误;
丁、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实验法和观察法等,实验法和观察法需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实验,故丁正确。
故选:C。
二.填空题
26.科学要研究各种    ,并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    和    。
【分析】根据科学研究的内容来分析解答。
【解答】解: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故答案为:自然现象;原因;规律。
27.下列事物中,属于科学研究对象的是:   。(填字母)
A.风是怎样形成的?
B.我们学校有多少初一新生?
C.为什么会打雷?
D.杭州 2023 亚运会有几个场馆?
E.小鸡是如何出生的?
F.水为什么会结冰?
【分析】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主要指的是学生从问题或任务出发,积极主动地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以获取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为目的学习方式。
【解答】解:A.风是怎样形成的?属于科学研究对象;
B.我们学校有多少初一新生?不属于科学研究对象;
C.为什么会打雷?属于科学研究对象;
D.杭州 2023 亚运会有几个场馆?不属于科学研究对象;
E.小鸡是如何出生的?属于科学研究对象;
F.水为什么会结冰?属于科学研究对象。
故答案为:ACEF。
28.阅读下面材料,了解探究的基本方法,完成下列问题:
A、一次,小柯发现有一群蚂蚁正在往洞里运食物。观察思考后,他提出了一个问题:蚂蚁爱吃什么样的食物昵?
B、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根据自己的生活知识经验,小柯提出了许多假设:蚂蚁可能爱吃甜的食物;蚂蚁可能爱吃软的食物;蚂蚁可能爱吃小昆虫。
C、小柯针对“蚂蚁爱吃甜的食物”这一假设,设计了一个实验:在一个培养皿的两端分别放上少许盐
和少许糖,把一只蚂蚁放进培养皿中,仔细观察蚂蚁的行为。
D、小柯按照实验设计完成了实验,发现蚂蚁都聚集在甜食附近。
E、经过几次重复实验后,得出了结论—“蚂蚁爱吃甜的食物”。
F、然后他把探究过程和结果与同学进行了交流。回答:
(1)小柯设计实验的变量是    。
(2)上述步骤中属于获取事实与证据的是    。
(3)小柯在E步骤几次重复实验,目的是    。
【分析】此题考查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的理解和认识;解题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方面切入。
【解答】解:(1)小柯针对“蚂蚁爱吃甜的食物”这一假设,设计了一个实验:在一个培养皿的两端分别放上少许盐和少许糖,因此该实验有两个变量是糖和盐(食物类型)。
(2)在实验过程中CD属于获取事实与证据。
(3)实验时,为了排除由偶然性因素引起的误差,常需要设置重复组,求其平均值。
故答案为:
(1)糖和盐(食物类型)
(2)CD
(3)为了排除由偶然性因素引起的误差
三.实验探究题
29.某校学生小敏对生物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善于观察,勤于思考,脑海中时常浮现出一些生物探究创意。某天,她在游览泗水桃花园时,看着枝头红艳的桃花,突发奇想:如果给桃花授梨花花粉,是否依然能结出果实呢?在老师的支持下,她和同学们一起进行了探究,步骤如下:
①在果园里选择20朵含苞待放的桃花,将其平均分成A、B两组;
②将这些桃花的雄蕊去掉,并分别套上透气的袋子,并扎紧袋口;
③分别采集一些桃花花粉和梨花花粉;
④将桃花花粉涂抹在A组花的柱头上,将梨花花粉涂抹在B组花的柱头上。
请根据他们的设计,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变量是    。
(2)步骤③和④完成的是植物生殖过程中的    ,除此之外,在果实和种子形成之前还必须要完成    过程。
(3)实验结果表明A组结出了桃子,B组未结出果实,那么,设计A组的意义是    。
【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
【解答】解:(1)对照实验的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将桃花的花粉涂在A组花的柱头上,将梨花花粉涂在B组花的柱头上”,桃花的雌蕊只有接受桃花的花粉才能完成受精作用并发育成果实种子,因此该实验的变量是花粉的种类。
(2)传粉是指花粉从花药里散发出来,落到雌蕊的柱头上的过程,因此步骤③和④完成的是植物生殖过程中的传粉,除此之外,在果实和种子形成之前还必须要完成受精过程。
(3)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该实验的变量是花粉的种类。因此,该实验中A组所起的作用应是对照。
故答案为:(1)花粉的种类(2)传粉 受精(3)对照
30.太阳能热水器可直接利用吸收的太阳光的热量来加热,它具有环保节能的优点。对市场进行调查后不难发现,不同品牌的太阳能热水器的表面都是黑色的。难道物体吸热的本领与颜色有关?对此,我们可以猜想:颜色越深,物体吸热本领就越强。为了验证此猜想,现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请你补充完整。
(1)选用四个    的容器,分别涂上黑、红、黄、白4种颜色。
(2)在容器中加入温度和体积均相同的水,同时放到阳光下照射,每隔15分钟测量各容器中水的   。
(3)若上述猜想得到了证实,请写出企鹅背部黑色羽毛对它们生存的意义:   。
【分析】1、对照实验就是为了防止其他因素的影响或是确定影响结果的因素就是实验的研究对象,再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它除了原实验本身改变的条件外,其他条件保持相同,最后与原实验所得结果进行对照,观察异同,对照实验用来证明某种因素对实验结果的确切影响;
2、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数权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3、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解答】解:(1)根据控制变量法,选用四个形状、大小、体积、材料均相同的容器,分别涂上黑、红、黄、白4种颜色;
(2)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物体吸热的本领与颜色是否有关,因此在容器中加入温度和体积均相同的水,同时放到阳光下照射,每隔15分钟测量各容器中水的温度;
(3)黑色可以吸收更多的热量,因此黑色羽毛吸热本领较强,便于企鹅保暖,适合当地低温的生活环境。
故答案为:
(1)形状、大小、体积、材料均相同的;
(2)温度;
(3)黑色可以吸收更多热量,因此黑色羽毛吸热本领较强,便于企鹅保暖,适合当地低温的生活环境。
31.柿子营业丰富,有清热润肺、生津止渴等功效。某科学兴趣小组对影响柿子成熟的因素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选取品种、大小、色泽、软硬相同、成熟度相似的柿子若干个,分成5组,分别置于不透光的盒内,置于不同的温度环境下,三天后观察,结果如下表:(成熟度越高越软)
组别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第4组 第5组
温度/℃ 17 20 26 32 35
软硬 硬 硬 有点硬 偏软 很软
(1)根据上述实验设计,本实验探究中,兴趣小组提出的猜想是    。
(2)有同学提出,柿子的成熟可能还受到光照的影响,为此,小组同学相同温度条件下进行了实验探究,请你为该实验设计一张记录表    。
【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解答即可。
【解答】解:(1)该兴趣小组是研究温度对柿子果实成熟的影响;实验变量是温度;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随着温度上升,柿子变软程度加速,故兴趣小组提出的猜想是温度越高,柿子成熟越快。
(2)在相同温度下,变量改为光照强度,则可设置无光、微光、稍强光,强光和超强光五个变量,故表格如下:
组别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第4组 第5组
光照强度 无光 微光 稍强光 强光 超强光
软硬
故答案为:(1)温度越高,柿子成熟越快。
(2)
组别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第4组 第5组
光照强度 无光 微光 稍强光 强光 超强光
软硬
32.一些同学沉溺于电脑网络游戏,长时间的电脑辐射对他们的身体有没有伤害呢?有人做了这样一组实验:将健康的成年雄性大鼠随机分成两组,每组8只。甲组置于未开机的电脑前,乙组置于开机电脑前;其他饲养条件相同。六十天后获得实验数据如图。
(1)本实验探究的问题是:电脑辐射对   的身体有没有伤害?
(2)实验设置的变量是   。
A.电脑游戏种类 B.电脑是否开机 C.大鼠的身体状况
(3)每个实验组都用了8只而不是1只大鼠,目的是   。
(4)从如图的A图可看出,电脑辐射影响了   组大鼠的体重增长和精子的正常发育。
【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是: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探究→收集证据→解释结论→反思评价→表达交流;对照实验的设计注意单一变量,据此解答。
【解答】解:(1)根据题中材料可知本实验要探究电脑辐射对雄性大鼠的身体是否有伤害;
(2)甲组大鼠和乙组大鼠的饲养条件相同,只是“甲组置于未开机的电脑前,乙组置于开机电脑前,”这一点不同,可以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电脑是否开机;
(3)每个实验组都用了8只而不是1只大鼠可以排除偶然因素的影响,减少误差;
(4)由图A数据可知乙组大鼠体重增长量少,由图B数据可知乙组大鼠的精子畸形率高,可见电脑辐射影响了乙组大鼠的体重增长和精子的正常发育。
故答案为:(1)雄性大鼠;(2)B;(3)避免偶然性,使实验结果更可靠;(4)乙。
33.科研人员研究了套袋技术对提高葡萄果实品质的作用,实验操作及结果如下所示:
组别 处理方式 单粒果实质量(均值) 果实糖含量(均值)
A组 ? 87.22克 15.97%
B组 无纺布袋 87.29克 16.18%
C组 塑料袋 87.91克 16.15%
D组 蜡纸袋 88.17克 16.22%
(1)如上表所示,该实验中对A组对照组的处理方式是    (选填“不套袋”或“黑色帆布袋”)。
(2)在测定各项指标时每组抽取8颗葡萄而不是1颗,是为了    。
(3)上述实验数据表明,实施套袋技术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葡萄果实的品质,选用    材质的袋子进行套袋,葡萄的品质更好。
【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的变量。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解:(1)为了研究套袋技术对提高葡萄果实品质的作用,需要设置以是否套袋为唯一变量的对照实验。如题表所示,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不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所以该实验中对A组对照组的处理方式是不套袋。
(2)实验对象的数量过少,会由于自身的偶然性因素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所以为了避免偶然性,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在测定各项指标时每组抽取8颗葡萄而不是1颗。
(3)上述实验数据表明,实施套袋技术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葡萄果实的品质,选用蜡纸袋材质的袋子进行套袋,葡萄的品质更好,单粒果实质量更大,果实糖含量更高。
故答案为:(1)不套袋;(2)避免偶然性;(3)蜡纸袋。
34.一种以地下茎繁殖为主的多年生野菊分别生长在海拔10m、500m和1000m的同一山坡上。在相应生长发育阶段,同一海拔的野菊株高无显著差异,但不同海拔的野菊株高随海拔的增高而显著变矮。为检验环境和遗传因素对野菊株高的影响,请完成以下实验设计。
(1)实验处理:春天,将海拔500m和1000m处的野菊幼芽同时移栽到海拔10m处。
(2)实验对照:生长于    处的野菊幼芽。
(3)收集数据:第二年秋天    。
(4)预测支持下列假设的实验结果:
假设一:野菊株高的变化只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假设二:野菊株高的变化只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假设三:野菊株高的变化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
(5)如果假设二成立,则实验结果为:移栽至10m处的野菊株高    。
【分析】
(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解:(2)实验要设计对照试验,在第一步骤中的实验组是将生长于海拔500m、1000m处的野菊幼芽同时移栽于10m处,则相应的对照组就是生长于10m、500m、1000m 处的野菊。
(3)为检验环境(主要指海拔)和遗传(指不同海拔的植株)因素对野菊株高的影响,因此要测量第二年秋天野菊株高。
(4)预测支持下列假设的试验结果:
假设一“野菊株高的变化只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则栽培环境决定了野菊株高,因此实验结果是:移栽至10m处的野菊株高于海拔10m 处的野菊株高无明显差异。
假设二“野菊株高的变化只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则野菊原栽培遗传因素决定了野菊株高,因此实验结果是:移栽至10m处的野菊株高于原海拔500米和1000米处的野菊株高无明显差异。
假设三:如果野菊株高的变化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移栽到低海拔高度处后,应比移栽处矮,比原海拔处高。
故答案为:(2)10m、500m、1000 (3)测量野菊株高
(4)与原海拔500米和1000米处的野菊株高无明显差异
35.聚丙烯酰胺简称PAM,在处理污水等方面有广泛的用途,但易在土壤中残留,过量的PAM会使土壤板结,使土壤的透气性变弱,从而影响作物的生长。某些微生物对PAM的分解具有一定的效果,科研小组发现降解菌A和B对 PAM都有较好的降解效果。
为了比较单独投放一种降解菌和混合投放两种降解菌对PAM 的降解效果,并确定在哪一酸碱度下PAM降解效果最好(pH值为6至10),某项目化小组欲利用以下器材和药品进行实验:PAM 测量仪、玻璃水槽、量筒、温度可调恒温箱、pH值为6至10的5瓶含PAM浓度为0.5克/分米3的土壤浸出液、浓度相同的降解菌A和B培养液、烧杯、蒸馏水。
建议每组取土壤浸出液50mL,降解菌培养液2mL,实验温度为10℃,每组实验时间约10天。
(1)在配制土壤浸出液前,需将土壤样品加热至120℃并保持20分钟,其目的是    。
(2)根据上述信息和所学知识,写出该实验的步骤。
【分析】(1)根据实验中变量分析回答此题;
(2)根据实验变量为降解菌群设计实验。
【解答】
(1)为了避免土壤中残留的菌群影响实验结果,需要先预处理土壤,去除土壤中残留的降解菌;
故答案为:去除土壤中残留的降解菌。
(2)实验变量包括pH和不同的降解菌,因此设置实验时需要能同时形成对比实验组,利用量筒量取50mL不同pH的的土壤浸出液,分别加入10个烧杯内,编号①到⑩,①到⑤分别加入pH为6﹣10的土壤浸出液,⑥到⑩分别加入pH为6﹣10的土壤浸出液,将其置于恒温箱内,设置温度10℃,然后①到⑤分别加入2mL降解菌A培养液,⑥到⑩分别加入2mL降解菌B培养液,最后利用PAM测量仪测量10天记录实验结果即可;
故答案为:第一步:量筒量取50mL不同pH的的土壤浸出液,分别加入10个烧杯内,编号①到⑩,①到⑤分别加入pH为6﹣10的土壤浸出液,⑥到⑩分别加入pH为6﹣10的土壤浸出液;第二步:烧杯置于恒温10℃的恒温箱内,①到⑤分别加入2mL降解菌A培养液,⑥到⑩分别加入2mL降解菌B培养液;第三步:利用PAM测量仪测量10天记录实验结果。
36.七年级(1)班的探究性学习小组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人的脉搏与运动快慢有什么关系?”,针对这一问题,它们提出两种猜想:
姓名 安静状态 跳绳后 100米赛跑后
小宁 82 123 136
小科 80 125 138
小晶 78 120 135
小莹 79 121 137
猜想一:脉搏快慢与运动有关;
猜想二:脉搏快慢与运动无关;
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该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对4位同学在安静状态、跳绳后、100米赛跑后,分别测定他们在1分钟内的脉搏次数,测得数据如表所示。
(1)对数据进行归纳分析,你支持哪一种猜想?   。(选填“猜想一”或“猜想二”)
(2)通过实验,若实验结果与你的假设不符合时,则应该    。
A.修改结果,使结果与假设相符
B.修改假设,重新进行实验
C.修改实验过程,使结果与假设相符
(3)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可以分为:①提出问题;②建立猜想与假设;③设计研究方案;④获取事实与证据;⑤得出结论;⑥评价与交流。
王老师在课堂上发现一位同学精神不振且很疲劳,脸色绯红,同时伴有咳嗽,于是她估计该同学可能在发烧,要求该同学测量体温。上述信息中,从探究的角度上讲,老师的“估计”属于    (填序号,下同),要求该同学测量体温的目的是    。
【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解答】解:(1)从小组的实验数据分析可知:脉搏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强,脉搏次数增加,得出的结论是脉搏快慢运动有关,因此猜想一正确。
(2)对原有知识进行大胆质疑是推动科学进步的前提。究性实验教学的目的并不在于得到一个统一的而且是正确的结果,而重在使学生真正参与探究过程,从过程中获取具体经验和方法训练,因此探究性实验必须强调过程训练,若实验结果与你的假设不符合时,修改假设,重新进行实验。
(3)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从科学探究的角度上讲,老师的“估计”属于②建立猜测和假设,要求该同学测量体温的目的是④获取事实与证据。
故答案为:(1)猜想一。(2)B。(3)②;④。
37.每年10月15日是“世界洗手日”,洗手看似简单,殊不知其中大有学问。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的两位同学利用盛有无菌培养基的培养装置,分别设计了洗手能减少手上细菌数量的验证实验。(注:细菌在培养基上大量繁殖会形成菌落。)
(1)你认为    同学的设计更合理。
(2)该实验的变量是    。
(3)一段时间后发现C培养装置中的菌落数量明显少于B,则该实验的结论是    。
(4)为了避免实验的偶然性,提高结果的可靠性,你的改进措施是    。
【分析】科学探究过程通常涉及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等,科学探究中要设置对照实验是科学探究中必需具备的。
【解答】解:(1)在科学实验中,往往只选择一个变量。为研究变量对研究对象的影响,需要设计对照实验,这样可以增强实验结论的说服力。在对照实验中,除了已选择的实验变量不同外,其他条件应完全相同。在上述实验中,甲同学没有设计对照实验,而乙同学设计了对照实验,更具有说服力。
(2)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的两位同学利用盛有无菌培养基的培养装置,分别设计了洗手能减少手上细菌数量的验证实验,该实验的变量是是否洗手。
(3)一段时间后发现C培养装置中的菌落数量明显少于B,则该实验的结论是洗手能减少手上细菌数量。
(5)一次实验可能具有偶然性,为了避免实验的偶然性,提高结果的可靠性,应设置重复组。
故答案为:
(1)乙
(2)是否洗手(答案合理即可得分)
(3)洗手能减少手上细菌数量(答案合理即可得分)
(4)重复实验(答“增加培养装置数量同步实验”也得分,答案合理即可)
38.蟑螂是一种繁殖能力和生命力极强的卫生害虫,一旦出现,很难驱除干净。蟑螂到底喜欢什么样的生存环境呢?学习小组的同学结合实际经验做出了以下假设:
假设一:蟑螂喜欢潮湿的环境。(生活实例:卫生间的蟑螂数目比卧室多)
假设二:蟑螂喜欢温暖的环境。(生活实例:?)
该小组同学设计实验验证假设二,实验设计如表所示:
组次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第五组
环境温度 5℃ 15℃ 25℃ 35℃ 45℃
其他条件 大小完全相同的容器;?; 各容器内放入品种相同、生长状况相似的20只蟑螂; 相同种类和数量的食物。
活跃程度 不活动 活动很少 活跃 非常活跃 出现死亡
(1)请结合你的生活经验,列举一个支持假设二“?”处的生活实例:   。
(2)请将实验设计环节“?”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
(3)根据实验数据可得本次实验的结论是    。
【分析】1、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2、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所以,对照试验应遵循变量唯一的原则。
【解答】解:(1)在室内温低的情况下,蟑螂多移居到靠近炉灶周围的缝隙,或聚集到暖气沟中等温暖的环境。
(2)对照试验要求,除控制变量不同外,其他条件均相同,所以除温度不同外,容器的大小要相同、饲养的环境应相同、各容器放置的实验材料应相同等。
(3)由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在不高于35℃的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蟑螂的活跃程度越高。因此得出的结论是:蟑螂活跃程度受温度的影响。
故答案为:
(1)在室内温低的情况下,蟑螂多移居到靠近炉灶周围的缝隙,或聚集到暖气沟中等温暖的环境;
(2)相同的环境;
(3)蟑螂活跃程度受温度的影响。
39.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倡导公众重视睡眠,养成规律充足的睡眠习惯。科研人员通过比较不同睡眠状况幼鼠的生长情况,探索充足睡眠对青少年生长发育的意义,结果如下。
(1)图一中可知,睡眠不足组的幼鼠体重明显偏低,原因是睡眠不足导致了幼鼠垂体分泌    的量下降,进而导致幼鼠生长缓慢。据图二中    量的变化,可以推测,睡眠不足组幼鼠抗病能力也会显著下降。
为研究睡眠不足对智力的影响,科研人员还选取20名健康男性青年志愿者,分别在睡眠不足和正常作息状态下进行同一项智力训练,记录他们实验前后该项智力测试得分,结果如表。
组别 实验前得分 24小时后得分 56小时后得分
睡眠不足组 74 76 73
作息正常组 69 73 82
(2)为了排除个体差异和减小实验误差,智力测试得分应是取该组成员得分的    。
(3)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以上研究结果说明青少年应该    。
【分析】1、探究过程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
【解答】解:(1)①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能调节动物的生长发育,由图一可知,睡眠不足组的幼鼠体重明显偏低,原因是睡眠不足导致了幼鼠垂体分泌生长激素的量下降,进而导致幼鼠生长缓慢。白细胞能包围、吞噬病菌,具有防御和保护的作用;红细胞富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在含氧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含氧量低的地方又容易与氧分离,血红蛋白这一特性使红细胞具有运输氧的功能。因此,据图二中白细胞量的变化,可以推测睡眠不足组幼鼠抗病能力也会显著下降。
(2)为了排除偶然性及个体差异,智力测试得分应该取该组成员得分的平均值。
(3)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题干研究结果说明青少年应该按时作息,保证充足睡眠。
故答案为:(1)生长激素;白细胞
(2)平均值
(3)保证有充足的睡眠
40.请阅读弗莱明发明青霉素的故事,从文中检索出下列问题的答案
20世纪初,细菌感染犹如绝症,许多人因此死亡.英国医生弗莱明一心想研究出医治细菌感染的方法.1928年夏他外出度假回来时发现,培养细菌的培养皿中长出了一团青绿色霉菌,霉菌周围竟然没有细菌滋生,他想是不是霉菌的某种分泌物可能能够杀菌,于是他把青霉菌放在培养液中专门培养后,把培养液滴加到培养细菌的培养皿中,果然细菌被杀死了,弗莱明在持续的研究中分离出了一种物质,并将之命名为青霉素
(1)什么现象引起了弗莱明的注意   .
(2)弗莱明的猜想是   ;
(3)弗莱明验证自己的猜想过程是   .
【分析】青霉素是一种著名的抗生素,它是由真菌中的青霉菌产生的,可以治疗多种细菌性疾病.
【解答】解:(1)1928年夏他外出度假回来时发现,培养细菌的培养皿中长出了一团青绿色霉菌,霉菌周围竟然没有细菌滋生,此现象引起了弗莱明的注意.
(2)因为(1)的现象,弗莱明猜想:霉菌的某种分泌物可能能够杀菌.
(3)弗莱明验证自己的猜想过程是:把青霉菌放在培养液中专门培养后,把培养液滴加到培养细菌的培养皿中,果然细菌被杀死了.
故答案为:
(1)培养细菌的培养皿中长出了一团青绿色霉菌,霉菌周围竟然没有细菌滋生;
(2)霉菌的某种分泌物可能能够杀菌;
(3)把青霉菌放在培养液中专门培养后,把培养液滴加到培养细菌的培养皿中,果然细菌被杀死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