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 实验室制氧气(教案) 2024-2025学年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2.1 实验室制氧气(教案) 2024-2025学年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资源简介

3.2 氧气的制取
第1课时 实验室制氧气
素养目标
1.化学观念:通过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学习,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与方法,能根据气体的性质,选择正确的装置制取和收集气体。
2.科学思维:初步形成从物质的存在、分类、性质、应用、制备等多角度系统认识物质的思路。
3.科学探究与实践:通过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原理的探究,进一步体会科学探究的环节。
4.科学态度与责任: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则,分析实施实验的合理性,具有安全意识和合理选用化学用品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原理和步骤。
2.教学难点: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氧气的检验与验满。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多媒体展示潜水员潜水图片】潜水员在潜水时总是在身后背着一个氧气瓶。你知道氧气瓶中的氧气是怎样制取的吗?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实验室制氧气的反应原理
提出问题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是怎样的?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哪些操作?
讨论交流 阅读教材p77-81“实验室制氧气”的内容,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
1.发生装置:加热高锰酸钾固体制取氧气应该选用下图装置中的哪种安装方式?说说你的理由。(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确定。)
(给固体加热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加热过程中冷凝水流至热的试管底部而造成试管炸裂。)
收集装置:下图中的收集装置能用于收集氧气的是哪些,为什么?(根据气体的溶解性和密度确定。)
(可以用排水法或者向上排空气发收集氧气。原因: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实验装置图
4.仪器的连接
提出问题
正确连接实验装置是进行化学实验的重要环节。在化学实验中连接仪器应注意哪些问题?
讨论交流 阅读教材讨论归纳。(观看《仪器连接》视频)
归纳总结
连接类型 操作图示 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1.连接玻璃管和胶皮管 先把导管口用水润湿,稍稍用力即可把导管插入胶皮管
2.把玻璃管插入带孔橡胶塞 先把玻璃导管的一端用水润湿,左手拿橡胶塞,右手拿玻璃导管,然后稍用力转动插入橡胶塞
3.在容器口塞橡胶塞 左手拿容器,右手拿橡胶塞慢慢转动,塞进容器口。切不可把容器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
5.进行实验
提出问题
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如何操作?如何确认收集到的气体是氧气?如何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
讲解展示 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反应原理及播放实验视频。
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归纳总结
1.实验步骤(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查、装、定、点、收、离、熄)
(1)查—连接仪器,检查装置气密性;
(2)装—试剂装入试管,使之平铺在试管的底部,管口塞一小团棉花;
(3)定—用铁夹夹持试管,并固定在铁架台上;
(4)点—点燃酒精灯加热(须预热);
(5)收—排水法收集氧气(等气泡连续均匀放出时再开始收集);
(6)离—实验完毕,先把导管撤离水面;
(7)熄—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冷却后拆除装置。
2.氧气的检验:将一支带火星的木条伸进集气瓶内,若木条复燃,则证明是氧气。
3.氧气的验满。
(1)用排水法收集:当集气瓶的瓶口有大气泡冒出时,证明已收集满。
(2)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证明已收集满。
反思评价
1.采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如何判断气体是否收集满?
2.如果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实验步骤有何不同?
3.实验结束后,反思实验前的准备、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实验后的清洁卫生情况。
分析与讨论
装试剂后,为什么要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若收集到的氧气不纯,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①集气瓶内预先没有装满水;②导管口刚开始有气泡放出就收集气体。……)
若在实验过程中出现试管炸裂,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①固定装置时试管口未略向下倾斜;②未预热试管就直接集中加热;③实验结束后,未将导管从水槽中移出就熄灭酒精灯等。)
实验反思
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它们的组装顺序是从下到上、从左往右。请问拆卸装置的顺序是怎样的
(从上到下、从右往左)
2.从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排水集气操作等方面,归纳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注意事项。
【板书设计】
3.2氧气的制取
实验室制氧气
一、高锰酸钾制氧气
1.实验原理:高锰酸钾加热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2.发生装置。
3.收集装置。
4.实验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
5.氧气的检验。
6.氧气的验满。
二、仪器的连接
1.玻璃导管与乳胶管连接的方法:润湿→插入。
2.玻璃导管与橡胶塞连接的方法:润湿→转动。
3.橡胶塞塞入容器口的方法:转动塞进。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通过讨论交流及设计实验让学生掌握了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实验步骤、注意事项、检验和验满方法,学生参与度非常高,讨论交流热烈,课堂气氛活跃,体现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具有主体地位
不足之处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普遍实验操作不规范。另外有部分学生在实验中成了“观众”,在今后的实验操作中,要不断强化实验基本操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