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第 7 课 百家争鸣一、教学目标:唯物史观:通过了解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让你认识到不同思想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价值,培 养你尊重不同文化和思想的意识,明白文化的多元性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史料实证: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 体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时空观念:使你能够将百家争鸣置于春秋战国的特定历史背景中,理解这一时期社会变革与 思想文化繁荣之间的关系,明确思想的产生离不开特定的时代环境。历史解释:通过分析诸子百家的言论、著作等史料,提取关键信息,论证各学派的主要观点 和历史影响,提升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家国情怀:感受先哲们为国家治理、社会进步积极思考和探索的精神,激发你关心国家命运、 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的责任感。同时,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难点: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讲授法、小组合作学习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这是山东嘉祥的孔子见老子汉画像石拓片,展现了春秋晚期孔子拜访老子的情形。孔子和 老子是著名的思想家。他们有哪些思想主张 春秋战国时期还有哪些重要的思想家 这个 时期,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又出现了什么新的气象 (二 )讲授新课:一、老子和《道德经》:1、老子简介老子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材料: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现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曾为周朝“守 藏室之史”。老子研究道德学问,其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 久,见周朝衰微,便离开周都。到函谷关时,关令尹喜请他著书,于是老子著书上下篇, 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后离去,无人知其下落。材料: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割左腋而生。 ——《史记》自主阅读P39 教材,梳理老子的简历。姓李,名耳,字聃(dān),春秋后期楚国人。他做过周朝的史官,掌管王室的典籍,学识渊博。2、老子的思想主张材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材料: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 通过以上材料分析老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他的核心思想是“道”。他认为“道”是孕育万物的总根源,也是万事万物运行的总规律, 人们要顺应事物内在规律来行事。材料: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材料说明了什么 他还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等, 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材料: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道德经》材料说明了老子什么处事原则 老子在处世上提倡安于柔弱的地位,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材料: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道德经》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追求“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3、道家经典《道德经》材料:《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 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道德经》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 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 刻影响。材料说明了问题 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他的学说集中在《老子》一书中,这部书又称《道德经》,是道家 的经典。相关史事:“子”是一种尊称。春秋前期,一般称卿大夫为“子”。春秋后期,由于学者著书立说和讲 学之风兴起,人们也用“子”来尊称著名的学者和老师。二、孔子和儒家学说1、孔子的简介: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论语》竹简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出身下层没落贵族。他从小学习礼乐,年轻时做过 小吏,后收徒办学。孔子中年后曾在鲁国从政,但时间不长,不久便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 政治主张,却不为各国采纳。孔子晚年回到家乡,主要从事教育,整理编订文化典籍。2、孔子的思想主张材料: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 ·颜渊》子贡问仁。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 ·雍也》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颜渊》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思想核心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人要有爱心 和同情心,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作 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材料:子谓季氏,“八佾(yì) 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 “孰谓聚 (zōu) 人之子知礼乎 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 ”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二 —以上均出自《论语 ·八偷》3、孔子的政治主张:材料: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其之。“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为政》 通过以上材料分析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面对当时动荡的社会,孔子在政治上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文明,按西周的制度和文化来重建 社会政治秩序。他反对苛政,提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认为只 有实行德政,使民众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相关史事:孔子晚年时十分喜欢研读《易》。当时书籍主要写在竹简上,再用牛皮绳将这些竹简按顺 序编连起来。《易》深奥难懂,为了深入学习这部书,孔子把《易》翻阅了许多遍,甚至 编连竹筒的牛皮绳都被磨断了好几次。不断换上新的再读。即便这样,孔子还谦逊地说: “如果我能再多活几年,应该就可以把《易》的文字内容理解清楚了。”这就是成语“韦 编三绝”的来源。4、孔子的教育思想:材料: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不愤不启,不排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通过以上材料分析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 他兴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 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总结教育 规律,提出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教学原则和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5、孔子的文化贡献:材料:孔子曾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被后世称为“六经”。 孔子晚年精心整理和修订古代重要典籍,对传承我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6、孔子思想的影响材料: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为后人发扬光大,在他死后700年,汉武帝正式把儒家学说奉 为唯一的官方学说。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思想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他创立的儒 家学说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古代政治与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三、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的背景:材料:春秋战国间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变化突出表现在当时的农业和手工业方面。从考古 学上看,这是由青铜器进入铁器的时代。 ——晁福林《中国古代史》材料: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左传 · 昭公十七年》 通过材料分析百家争鸣的背景是什么 战国时期,旧的社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学在官府”格局被打破, 私学勃兴,诸子百家纷纷涌现,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其中,儒家, 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影响最大。2、儒家:当时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材料:孟子在与人探讨什么是“大丈夫”时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在孟子看来,不会被富贵扰乱心智,不会因贫贱改变操守,不会被威武屈服意志,这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孟子的主张是什么 (1)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民众;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得民心才能得天下,维护正义之战,强调“仁者无敌”。(2)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提倡礼法并用,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3)孟子和荀子的思想分别被保存在《孟子》和《荀子》两书中。3、墨家: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墨子 · 尚贤上》 墨子的这段话表达了怎样的主张 (1)他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2)他还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主张统一想想,并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3)墨子的思想集中保留在《墨子》一书中。4、道家: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是庄子,著有《庄子》一书。他强调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人格独立。5、法家:法家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以使臣民慑服。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他的学说保留在《韩非子》一书中。他反对空谈仁 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6、兵家:当时诸子百家中比较活跃的一个学派。兵家的创始人是春秋末期的孙武,他的《孙子兵法》一书,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基础。 战国时期,由于战争持续不断,军事理论有了进一步发展,兵家著述丰硕,如吴起、孙膑等 都撰有兵法著作。7、百家争鸣的含义:当时,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希望用自己的学 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各学派间展开激烈辩论,相互抨击; 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8、百家争鸣的意义:材料: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中国的传 统文化体系。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念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 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 家改革图志的理论武器。他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世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材料:“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 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 造和发展的工作。 ——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古代思想文 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三)、课堂小结:百家争鸣基本上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 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奠定了 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各家之间互相辩驳,又互相影响,互相取长补短,有力地促进 了思想文化的发展。(四)、课堂练习:1、他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 顺应自然。他代表的学派是( A )A. 道家 B. 儒家 C. 法 家 D. 墨 家2、《论语 ·为政》中记载:“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用行政命令来治理老百姓,用刑罚来约束他们,老百姓虽暂时避免犯罪,但 还不知道犯罪是可耻的;用道德来教化老百姓,用礼义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就不但会有廉 耻之心,而且也会守规矩)这说明孔子主张(C)A. 无为而治 B. 兼爱非攻C. 以德治国D. 以法治国3、战国时代,诸子百家异常活跃,极富创造力,被公认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上辉煌灿烂的时 代。有一学派认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该学派是( A)A.儒家 B.道家 C. 法家 D.墨家4、春秋战国时期,相比于儒家学说对于“器以藏礼”“器以载道”的物质文化观念,墨家 在造物艺术方面则体现了功利与实用的价值特征,进而表现出与儒家礼制观念针锋相对的 价值倾向。这种不同从根本上反映了双方(C)A. 有着不同的思想渊源 B. 兴起时代的不同风尚 C. 不同阶层利益的冲突 D. 价值判断的不同倾向 (五)、板书设计第7课 百家争鸣一、老子和《道德经》:1、老子简介2、老子的思想主张3、道家经典《道德经》二、孔子和儒家学说1、孔子的简介:2、孔子的思想主张3、孔子的政治主张:4、孔子的教育思想:5、孔子的文化贡献:6、孔子思想的影响三、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的背景:2、儒家:当时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3、墨家: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4、道家:5、法家:6、兵家:7、百家争鸣的含义:8、百家争鸣的意义:(六)、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