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5课探寻新航路本课分析本课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历史: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新航路开辟的 经过和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在世界近代史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它上启资本主 义萌芽,下启殖民掠夺和工业革命,打破了世界相对孤立的状态,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是影响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重大事件。不夸张地说,整个近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都是建 立在新航路开辟的基础上的。本课共三个子目。第一目“探寻新航路的热潮”主要介绍了欧洲航海家探索新航路的原因和 条件。探索新航路的原因包括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主观上来讲,随着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 的发展,欧洲市场需求逐渐扩大,商品经济日趋发达。新生资产阶级渴求开拓新的贸易市场。 对来自东方的丝绸、香料、瓷器、宝石和黄金等的狂热追求,是航海家探索新航路的重要原 因。奥斯曼帝国对古丝绸之路贸易的垄断,是促使欧洲航海家另辟蹊径的客观原因。地圆学 说的形成,指南针的传入,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提高,西班牙、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为新航 路的开辟提供了条件。第二目是“哥伦布“发现′美洲”,主要介绍了三位航海家。在葡萄 牙王室的支持下,迪亚士沿非洲西海岸南下,到达非洲南端的好望角。达 ·伽马继续向东航 行,横渡印度洋,最终到达印度西海岸,开辟了向东航行到达东方的新航线。哥伦布在西班 牙王室的支持下,横渡大西洋,到达今天的美洲。第三目是“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本目 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实现了从欧洲出发向西航行到达东方的目 的,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二是介绍新航路开辟的历史意义,世界的观念从此逐步确立起来。 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善于思考,理性思维能力已有较 大提高,但由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分 析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所以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采用创设问 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 的历史思维能力。整体设计 教学目标 时空观念1.1487年,迪亚士带领船队沿非洲西海岸南下,在第二年到达非洲的好望角。2.1492年,哥伦布率领船队从西班牙出发,横渡大西洋,到达巴哈马群岛中的圣萨尔瓦多岛, 发现美洲。3.1497年,达 ·伽马从葡萄牙出发,绕过好望角,横渡印度洋,1498年到达印度西海岸。 4.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史料实证通过教材第73页插图“新航路的开辟示意图”掌握迪亚士、达 ·伽马、哥伦布、麦哲伦探 索新航路的航线,并依据教材内容动手绘制几位航海家的简要航海路线示意图,从时间、国 别、路线、主要成就等方面列表对几位航海家的活动做归纳比较。历史解释 新航路新航路指15世纪末16世纪初开辟的不经过地中海,而是绕过非洲或美洲到达亚洲的航路。 “地理大发现”西方史学界在欧洲中心论的影响下,一般都将新航路开辟这一过程称为“地理大发现”,而 把发现新航路的15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称为“扩张的时代”或“发现的时代”。历史理解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航行至美洲时,误以为所到之处为印度,因此将此地的土著 居民称作“印第安人”。后人虽然发现了哥伦布的错误,但是原有称呼已经普及,所以英语 和其他欧洲语言中称当地的土著居民为“西印度人”,在必要时为了区别,称真正的印度人 为“东印度人”。汉语翻译时直接把“西印度人”翻译成“印第安人”或“印地安人”,免去 了混淆的麻烦,是目前最为普遍的用法。家国情怀通过对新航路开辟的客观条件的分析,领会中国古代发明对推动世界历史前进的重大作用, 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在推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激发学生奋发图强、报 效祖国、再铸辉煌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点新航路开辟的背景、过程。 教学难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课前准备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认真做好个人备课,撰写教学设计,广泛收集资料制作课件,准备好 学生课堂用的学案和课后练习题。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方法本课教学通过图表分析,引用史料、地图等进行动态情景演示,加强学生对抽象历史知识的 理解;通过引导学生比较新航路开辟对欧洲和亚、非、美洲的不同影响结果,培养学生运用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模拟、辩论赛等方式,让学生模拟历史情景, 体会历史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提出问题]1.图画中的主人公在做什么 女主人手边的书是什么书 她的目光在看什么 说明了什么 2.结合上述图片并阅读教材,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学生预期效果:图中男主人公正在数金币和银币,他身边的女主人在看着他或者帮着他数钱。 在当时的情况下,女主人会读《圣经》或祈祷用的书,总之是与宗教有关的书。女主人并没 有专心致志地读书,而是眼睛紧紧地盯着丈夫手中的钱币,这说明他们喜爱金钱,渴求金钱, 这种渴求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宗教信仰。这幅图实际上反映了当时欧洲人普遍的一种心态, 即对金钱的崇拜。[教师总结]15世纪以前,人们并不清楚世界究竟有多大,有多少陆地,有多少海洋。从15世纪后半期 开始,欧洲航海家迪亚士、达 ·伽马等,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沿非洲西海岸南下,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驶入印度洋,发现了一条通往欧洲的新航路。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 持下,从西班牙出发,横渡大西洋,到达中美洲。从1519年到1522年,麦哲伦率领船队, 沿哥伦布的航线横渡大西洋,绕过南美洲南端麦哲伦海峡,横渡太平洋、印度洋,返回欧洲, 完成环球航行。(设计意图:通过解读图片资料导入新课,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望。)二、讲授新课第一目探寻新航路的热潮 [展示材料](北京)是一个“从来没见过的最伟大的都城”……这里的奇珍异宝、日用百货,都是世 界上其他城市不能比拟的。皇宫的壮丽美观,简直是“举世无匹”[提出问题]1.《马可 ·波罗行纪》介绍了东方的富庶和繁荣。它对欧洲产生了什么影响 2.结合材料和教材内容,谈谈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学生预期效果:学生1:《马可 ·波罗行纪》引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对15世纪欧洲航海事业的发展起 到了促进作用。学生2:原因-必要性(1)经济根源:15世纪前后,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出现(根本原因)。(2)社会根源:《马可 ·波罗行纪》的诱导,新生资产阶级渴望到东方“寻金”。(3)商业危机:15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直接原因)。 条件-可能性客观条件:(1)造船技术的进步。(2)航海技术的进步-罗盘针的应用。(3)地理知识的进步-地圆学说流行。主观条件:驱使欧洲人远涉重洋、不畏艰险去探寻新航路的除了有黄金的魔力(物质利益的 诱惑)外,还有无形的精神动力。主观条件(1)14、15世纪欧洲兴起了文艺复兴运动,其主流社会思潮是人文主义,肯定人的作用和 价值,鼓励人们敢于冒险、勇于开拓进取并征服自然,大胆地追求财富并实现个人价值。(2)宗教因素:传播天主教。(3)西班牙、葡萄牙统治者的支持。 [教师总结]地圆说的流行和指南针的使用,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必要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条件;欧洲造 船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使船的载重量、规模、速度和操控都得到了提升;葡萄牙和西班牙王 室提供了雄厚的资金支持;航海家个人的冒险精神等,都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设计意图:通过图文资料,引导学生探究欧洲航海家探索新航路的原因和条件,培养学生 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第二目哥伦布“发现”美洲[展示图片]新航路的开辟(见课件) [提出问题]阅读教材,找出新航路开辟中的几条主要航线,并尝试绘制航海路线图。 学生预期效果:学生1:1487年,迪亚士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沿非洲西海岸南下,第二年到达非洲好望角。1497年,达 ·伽马从葡萄牙出发,绕过好望角,溯非洲东海岸北上,横渡印度洋,1498 年到达印度西海岸。学生2:1492年,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资助下,横渡大西洋,到达巴哈马群岛中的圣萨尔 瓦多岛,后又“发现”了古巴和海地。1519年,麦哲伦奉西班牙国王之命,穿越大西洋、 太平洋和印度洋,于1522年返回欧洲。[教师总结]新航路开辟的过程是重点知识,特别是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船队全球航行的航行时 间、航行路线等。对于航海家不畏艰险、勇于开创的精神,要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评价。第三目麦哲伦船队全球航行1. 简述麦暂伦船队环球航行的航线。 2.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是什么 学生预期效果:学生1:1519年,麦哲伦奉西班牙国王之命,继续寻找盛产黄金和香料的亚洲。经过3年的 航行,船队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于1522年返回欧洲。这次航行是世界航海史上 的一次创举,麦哲伦成为第一位横渡太平洋的欧洲人,他的船队第一次完成了环球航行,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性。 学生2:对世界 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成为一个 整体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对欧洲 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欧国家进行殖民掠夺和奴隶贸易,完成了资本主义 的原始积累对 亚、非 美洲 西欧的殖民扩张,给亚、非、美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灾 难,同时也冲击了当地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教师总结]新航路开辟以后,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为一个 整体;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也为欧洲开辟 了殖民扩张道路,造成了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贫穷和落后。(设计意图:归纳探索新航路开辟对世界、欧洲、亚非拉国家的不同影响,提高学生综合分 析问题的能力。)[助记方法]一个中心(欧洲),两个方向(东西),四个人物[迪亚士(东)、哥伦布(西)、达 ·伽马(东) 麦哲伦(西)]。课时小结新生资产阶级对财富的追求、地理知识的增加、航海技术的发展以及传播天主教的热情最终 实现了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间的相互孤立状态,促使世界逐渐连成 一个整体,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教学反思本课设计的成功之处:能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组织教学内容。本课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自 主学习能力,培养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本课教学注意发挥历史学科的特点,搜集丰富的历 史资料,再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现出来,既具有吸引力,又有强大的说服力。同时,学生积极 参与课堂教学,学习效果佳,使参与拓展性问题得到良好解决。不足之处:本课教学设计尚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如呈现方式应再改进,对学生应进行更有 效的指导,争取使课堂教学高潮迭起;教师角色的转变有待改进;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 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上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