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课件(共15张PPT+1个内嵌视频)-2024-2025学年高一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课件(共15张PPT+1个内嵌视频)-2024-2025学年高一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简介

(共15张PPT)
第二框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二课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新中国的诞生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是不是意味着我们直接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呢?
1949年建国初期,党和国家面临着很多困难和严峻考验
国民党从大陆撤退时遗留下的100余万军队、200多万政治土匪以及60多万特务分子还有待肃清;在广大城乡,反动会道门和黑恶势力还危害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军事上
众多国家拒绝承认新中国,阻挠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对新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的政策。
面临着因革命胜利而可能滋长的骄傲自满、享乐腐化等腐朽思想的侵蚀。
国际上
党自身
所继承的是一个十分落后的千疮百孔的烂摊子:许多工厂倒闭,大批工人失业,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人民生活遇到极大的困难。同历史上的最高水平相比,1949年,工业总产值减少一半,粮食产量减少约四分之一。
新中国成立时,全国5亿人口,人均口粮200公斤/年;工业基础几乎为0,外汇储备为0,产业工人1000万,合格工程师仅有4万人;全国80%的人口为文盲,每年培养的小学生只有67万;全国森林覆盖率仅有8.7%,北方部分地区甚至仅有5%。
我国经济和文化的落后,要求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来创造为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所必要的经济上和文化上的前提。
我国有极其广大的个体的农业和手工业及在国民经济中占很大一部分比重的资本主义工商业,要求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来改造它们。
经济落后、文化科技水平不高:一穷二白
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结束标志:1956年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开始标志: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第一阶段:经济恢复期,巩固政权,完成民主遗留问题
第二阶段:向社会主义过渡(1953-1956)“一五计划”
(1950-1952)镇压反动势力
1.过渡时期(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时间:
2.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工业化
社会主义改造
发展生产力
农业
手工业
资本主义
工商业
个体农民
私有制
社会主义集体
公有制
个体工商业私有制
社会主义集体
公有制
资本主义
私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
改革
生产关系
三大改造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使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地位,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奠定经济基础)
建国之初已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国家已掌握了重要的工矿企铁路、银行等国民经济的命脉。
民族资产阶级有为新中国建设服务的意愿,党可以通过“利用、限制、改造”的正确政策,引导他们走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但分散、脆弱的农业个体经济既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又有两极分化的危险。
1950年中国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
①国营经济成为主导因素
②国家积累了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
③个体农业难以适应工业化新形势
④国际形势利于转变
中国为什么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3.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4.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的意义:
①(社会性质)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②(社会制度)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③(社会面貌)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经济上)社会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政治上)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人民民主专政更加巩固,从而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1.崭新的历史课题
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
没有现成答案遵循
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艰辛探索
怎么办
+
+
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
苏联的经验教训
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
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贡献 规定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指明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方向。
主要矛盾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
2.★党的八大(方向引领)
决 定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 帝国主义vs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vs人民大众
过渡时期 (1949-1956) 工人阶级vs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vs资本主义道路
党的八大 (1956年)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年)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党的十九大指出 (2017年)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知识拓展——中国社会矛盾分析
3.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成就
(1)实践方面的成就:
工业 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农业 初步满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
基础设施 建筑、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获得较快发展
科教 教育医疗事业得到长足进步
人们精神面貌得到了极大的改变
科技发展取得重要突破,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
(2)理论方面的成就:
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飞跃
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与发展 中国共产党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
结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①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立了新中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③社会主义革命时期,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取得重大成就(举例说明),成为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
总之,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论证: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4.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曲折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它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过分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使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错误大肆泛滥,工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发生严重困难。
文化大革命(1966.5—1976.10)
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我们要辩证地看待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曲折,不能全盘否定。当时国内经济社会倒退与十年文革内乱有关,但文革不是唯一因素。文革是历史问题,不能因为它就全盘否定那个阶段取得的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
课堂小结: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1949—1956)
1.过渡时期的时间、★总路线和总任务
3.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取得的成就
二、在艰辛探索中前进(1956—1978)
3.★★★社会主义改造取得胜利的意义
1.崭新的历史课题
2.★八大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
主要矛盾
主要任务
指明方向
2.★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4.★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探索的意义
5.★结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Why)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