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探寻新航路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5课 探寻新航路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15课探寻新航路
本课分析
本课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历史: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新航路开辟 的经过和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在世界近代史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它上启资 本主义萌芽,下启殖民掠夺和工业革命,打破了世界相对孤立的状态,促进了世界市场的 形成,是影响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重大事件。不夸张地说,整个近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 展都是建立在新航路开辟的基础上的。
本课共三个子目。第一目“探寻新航路的热潮”主要介绍了欧洲航海家探索新航路的原因 和条件。探索新航路的原因包括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主观上来讲,随着手工工场和租地 农场的发展,欧洲市场需求逐渐扩大,商品经济日趋发达。新生资产阶级渴求开拓新的贸 易市场。对来自东方的丝绸、香料、瓷器、宝石和黄金等的狂热追求,是航海家探索新航 路的重要原因。奥斯曼帝国对古丝绸之路贸易的垄断,是促使欧洲航海家另辟蹊径的客观 原因。地圆学说的形成,指南针的传入,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提高,西班牙、葡萄牙王 室的支持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条件。第二目是“哥伦布“发现′美洲”,主要介绍了三 位航海家。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迪亚士沿非洲西海岸南下,到达非洲南端的好望角。 达 ·伽马继续向东航行,横渡印度洋,最终到达印度西海岸,开辟了向东航行到达东方的 新航线。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横渡大西洋,到达今天的美洲。第三目是“麦哲 伦船队环球航行”,本目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实现了从欧洲 出发向西航行到达东方的目的,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二是介绍新航路开辟的历史意义, 世界的观念从此逐步确立起来。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善于思考,理性思维能力已有 较大提高,但由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 的分析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所以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采用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有利于培养和 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整体设计 教学目标 时空观念
1.1487年,迪亚士带领船队沿非洲西海岸南下,在第二年到达非洲的好望角。
2.1492年,哥伦布率领船队从西班牙出发,横渡大西洋,到达巴哈马群岛中的圣萨尔瓦多 岛,发现美洲。
3.1497年,达 ·伽马从葡萄牙出发,绕过好望角,横渡印度洋,1498年到达印度西海岸。 4.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
史料实证
通过教材第73页插图“新航路的开辟示意图”掌握迪亚士、达 ·伽马、哥伦布、麦哲伦探 索新航路的航线,并依据教材内容动手绘制几位航海家的简要航海路线示意图,从时间、 国别、路线、主要成就等方面列表对几位航海家的活动做归纳比较。
历史解释 新航路
新航路指15世纪末16世纪初开辟的不经过地中海,而是绕过非洲或美洲到达亚洲的航路。 “地理大发现”
西方史学界在欧洲中心论的影响下,一般都将新航路开辟这一过程称为“地理大发现”,
而把发现新航路的15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称为“扩张的时代”或“发现的时代”。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人新课 [展示图片] 认真听讲、思考 设置悬念,充分调 动学生的学习积极 性。
这是今天坐落在菲律宾的一对纪念碑,远处的 是1555年西班牙人为纪念麦哲伦而树立的麦 哲伦纪念碑;而近处的是1952年菲律宾为纪 念杀死麦哲伦的首长拉普拉普树立的英雄纪念 碑。岛上还树立着一块铜牌,正面写着:“菲 律宾土著人抵抗欧洲人入侵,在此击毙其统帅 麦哲伦。”背面写着:“麦哲伦与菲律宾土著 人激战,受伤后身亡于此,后来其部下继续西 航,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海。”为什么同样一 个人,会有截然不同的两种评价 他们的远洋 冒险到底给世界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历史理解
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航行至美洲时,误以为所到之处为印度,因此将此地的土著 居民称作“印第安人”。后人虽然发现了哥伦布的错误,但是原有称呼已经普及,所以英 语和其他欧洲语言中称当地的土著居民为“西印度人”,在必要时为了区别,称真正的印 度人为“东印度人”。汉语翻译时直接把“西印度人”翻译成“印第安人”或“印地安 人”,免去了混淆的麻烦,是目前最为普遍的用法。
家国情怀
通过对新航路开辟的客观条件的分析,领会中国古代发明对推动世界历史前进的重大作用, 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在推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激发学生奋发图强、 报效祖国、再铸辉煌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新航路开辟的背景、过程。 教学难点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课前准备
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认真做好个人备课,撰写教学设计,广泛收集资料制作课件,准备 好学生课堂用的学案和课后练习题。
课时安排
1课时
讲授新课 一、探寻新航路的热 潮多媒体出示问题, 学生阅读教材。 问题:请阅读教材,说出欧洲人探寻新 航路热潮出现的原因。 (引导学生结合文艺复兴的背景,阅读 教材,从五个方面加以分析) (1)随着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发展, 新生资产阶级渴求开拓新的贸易市场。 (2)东方国家古老神秘,富庶昌明, 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无限想象和向往。 (3)东西方贸易的重要商道被奥斯曼 帝国控制,使得从东方运往欧洲的商品更加 昂贵。 (4)欧洲地理学的发展,人们相信地球是圆 的 。 (5)中国的指南针传到欧洲;欧洲造船 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多媒体展示“新航路开辟”地图和问题。 问题:新航路开辟的过程是怎样的 二、哥伦布“发现”美洲 过程: 1.迪亚士发现好望角:1487年,迪亚 士在葡萄牙王室支持下,在第二年(1488年) 到达非洲好望角 2.达 ·伽马到达印度:1497年,达 · 伽马从葡萄牙出发,绕过好望角,1498年到 达印度西海岸。 3.哥伦布“发现”美洲:(1)1492年 8月,受西班牙王室资助,哥伦布(意大利) 从西班牙出发,横渡大西洋,“发现”了古 巴和海地(发现美洲)。 (2)哥伦布认为他 到达的是亚洲的印度,把当地人称为“印第 安人”,即印度人。 三、麦哲伦船队全球航行 学生阅读教材和材 料,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和 材料,回答问题。 学生自己写出答案, 组内讨论,小组代表发 言,其他小组补充回答。 读图识图, 分组合作,归纳 整合 通过阅读教 材,培养学生归 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 自主学习能力和 概括总结能力。 培养学生的 团队合作能力和 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材料, 引导学生全面地 分析问题。
过程: 1519年,麦哲伦奉西班牙国王之命,寻 找亚洲,船队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 洋,于1522年返回欧洲。 指导学生设计《新航路开辟一览表》。 多媒体展示新航路开辟地图。 问题: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哪些历史影 响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 1.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大西洋沿岸 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 生和发展。 2.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 起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往来日益密切。 3.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世界的观 念也从此逐步确立起来。 问题:比较哥伦布等人的航海与中国郑 和的远航,有什么不同 (指示学生从规模、目的、性质、影响 等方面分析比较) 通过对比哥伦布和郑 和的航行,激发学生 的民族自豪感,使学 生认识到哥伦布的远 航虽在规模上远不及 郑和,但其影响改变 了世界。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主要从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过程以及影响几个方面引导学生 进行探究。学生能够积极钻研教材,通过情景导入、自我研学、合作探究、归纳总结、课堂 检测等几个环节,较好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不足之处在于学生绘制航海路线图时,动 手能力较差。
备课资料
1. 地圆学说
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最先提出大地是球形的,但他并无客观依据,仅因 他感性地认为立体图形中球形是最美好的。
公元前3世纪,亚历山大的科学家埃拉托色尼,用几何学方法确立了地球的概念。2世纪时, 希腊地理学家托勒密,在他的《天文学大成》中也论证了地球是一个球形。中国的杰出科学 家张衡也在《浑天仪图注》一书中支持地圆说。这些都是认识地球的重要成果,但只是一些 数学推论和理论论证。
12世纪后,人们重新发现了古希腊的这些学说,当时只有少数人相信地球是圆的,如探险 家哥伦布就怀着这样的信念想要开辟去印度的新航道。1519年-1522年,麦哲伦船队完成了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向世界证明了地球是圆的。
地圆说具有重大的意义,促进了新宇宙观的形成,推动人们直接观察和研究大自然。同时, 15世纪的人文主义者们对天主教会和神学进行了猛烈地批判,提倡理性和科学,冲破了神 学的长期禁锢,为自然科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哥伦布登上美洲大陆(教材P72)
1492年,哥伦布一行横渡大西洋,抵达和登上了西半球的第一块陆地。哥伦布命名为圣萨 尔瓦多,意即神圣的救世主。这块陆地是一块新大陆-美洲。
3.迪亚士及其成就
迪亚士出生于葡萄牙的一个王族世家,青年时代就喜欢海上的探险活动,曾随船到过西非的 一些国家,积累了丰富的航海经验。他受葡萄牙国王若昂二世委托,出发寻找非洲大陆的最 南端,以开辟一条通往东方的新航路。1487年8月,迪亚士率领一只由3艘船组成的探险 队出发,沿着已被他的前几任船长探查过的路线南下,过了22°S 后,他开始探索欧洲航海 家还从未到过的海域。大约在1488年1月初,迪亚士航行到达33°S 附近。1488年2月3 日,他到达了今天南非的伊丽莎白港。迪亚士明白自己真的找到了通往印度的航线。为了印 证自己的想法,他让船队继续向东北方向航行,3天后,他们来到一个伸入海洋很远的地角, 迪亚士把它命名为“风暴之角”,后来被葡萄牙国王改名为“好望角”。
4.达 ·伽马及其成就
达 ·伽马,葡萄牙航海家、探险家,从欧洲绕过好望角到印度航海路线的开拓者。
青年时代的达 ·伽马参加过葡萄牙与西班牙的战争,后到葡萄牙宫廷任职。1497年7月8 日,达 ·伽马受葡萄牙国王派遣,率船队从里斯本出发,寻找通向印度的海上航路。船队经 过加那利群岛,绕过好望角,又经过莫桑比克等地,于1498年5月20日到达印度西南部卡 利卡特,同年秋,离开印度,于1499年9月9日回到里斯本。达 ·伽马在1502-1503年和 1524年又两次到印度,后一次被任命为印度总督。达 ·伽马通航印度,促进了欧亚贸易的 发展。在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前,欧洲对印度洋沿岸各国和中国的贸易,主要通过这条 航路进行。这条航路的开通也是葡萄牙和欧洲其他国家在亚洲从事殖民活动的开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