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标题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预防犯罪》教学设计核心 素养 目标 政治认同: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道德修养:维护公共秩序,讲社会公德,爱护公共财物,在公共生活中做一 个文明的社会成员。 法治观念:了解法律对个人生活、社会秩和国家发展的作用。认识违法行为 及其法律责任,理解犯罪的特征及后果,主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健全人格:养成自尊自信的人生态度。教学 重点 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教学 难点 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刑罚的种类有哪些 教学过程导入 五名犯罪嫌疑人多次打砸车窗盗窃财物,作案上百起,作案金额已经达到上 百万元。 民警表示“他们几个已经达到疯狂作案的地步,基本上每天晚上都作案。” 思考:查阅刑法,分析视频中行为的性质和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授新课 探究一了解罪与罚 《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罪】 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 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 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展示图片:2020年某日,徐某某因与他人发生争执,先后将厨房用具两次 抛掷楼下,溧阳市法院审理认为,此行为构成高空抛物罪,(香 ,而文楼)思考:查阅刑法,分析图片中行为的性质和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 提示:依照《刑法》判决被告人徐某某犯高空抛物罪,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 并处罚金2000元。 材料:2017年10月,“豫章书院”被曝涉嫌非法拘禁学生。学校停办,理 事长、校长及3名教师被控非法拘禁罪,案件经过重审,5名被告人认罪认 罚,法庭择期宣判。 男子因感情纠纷非法拘禁案:一男子因感情纠纷非法剥夺女友人身自由,并 实施殴打。法院以非法拘禁罪判处该男子有期徒刑六个月。(非法拘禁)思考:查阅刑法,分析案例中行为的性质和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 提示: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式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处三年以下 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具有殴打、侮辱情节的,从重处 罚。 据以上三则案例,思考刑法的内容及作用 内容: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作用: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今日说法:民警表示“他们几个已经达到疯狂作案的地步,基本上每天晚上 都作案。——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五名犯罪嫌疑人多次打砸车窗盗窃财物,作案上百起,作案金额已经达 到上百万元。——刑事违法性 五名犯罪嫌疑人多次盗窃他人财物被刑拘。——应受刑罚处罚性 思考:犯罪的基本特征 学生: 教师: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最本质特征 刑事违法性—————犯罪的法律标志 应受刑罚处罚性———必然法律后果 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构成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 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 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 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违法就是犯罪。 理由:违法不一定犯罪,犯罪一定违法。只有触犯了刑法才是犯罪。 (2)只有犯罪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理由:无论是一般违法行为还是犯罪,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理由: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4)违法行为必然会受到刑罚处罚。 理由:不一定,只有严重违法行为(犯罪)才会受到刑罚处罚. 探究二加强自我防范 观看视频:今日说法少年的你 思考1:小杰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是什么 初一辍学,父母忙于工作且溺爱孩子,不明逃课后的去向——家庭:家庭保 护不到位,家长教育观念和方法不当,家庭关系不和谐 结交社会上的一帮朋友,一起“拉车门”赚钱——学校:学校保护不到位, 德育管理欠缺 经常逃学打游戏,不顾学校和家长劝阻,索性辍学——社会:普法力度不够,影响未成年健康成长的因素依然存在 尝到甜头后就开始砸车玻璃盗窃,达到疯狂作案的程度——自身:自制力差, 辨别是非能力弱有不良行为又不及时改正 思考2:青少年应如何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 学生: 教师:①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②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此处可用杜绝,特别注意) ③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④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板书 设计 预 防 犯 罪 犯罪 的基 本特 征 刑法 的种 类 加强 自我 防范 (严重社会危害性)(最本质的特征) 刑事违法性 (法律标志)应受刑罚处罚性 (必然法律后果) 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主刑:管制 拘役附加刑:罚金 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① 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② 杜绝不良行为 ③ 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课堂 检测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 刑事责任。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以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 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这样的规定() A.意味着我们年龄小可以实施犯罪行为 B.表明未成年人不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C.表明未成年人无论做出怎样的行为都会免除刑罚处罚 D.并不意味着我们年龄小就可以任意实施犯罪行为 2.2017年1月24日,山东省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被告人庞某、孙某非法 经营疫苗案开庭审判,认定被告人庞某等人犯非法经营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五 年,并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庞某等人的行为() A.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应受到刑罚处罚 B. 违法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C.只是不道德的行为,应该受到舆论的谴责 D.是行政违法行为,应受到行政制裁 3.中学生李某平时成绩较好,但是虚荣心强,追求名牌。在家庭难以满足 其欲望的情况下,便多次寻找机会偷拿同学的钱财,后来竟潜入学校计算机 室,窃得价值2万余元的设备,后被抓获。人民法院以盗窃罪判处李某有期 徒刑三年。这一案例警示我们() A.一般违法与犯罪应受的处罚是相同的 B.犯罪要承担法律责任,一般违法行为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C.预防违法犯罪,必须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 D.违法就是犯罪,犯罪就是违法 4.赵某为防盗在自家的围墙上架设电网,对此事人们有不同的看法,其中正 确的是( )①赵某私设电网是一种犯罪行为,应由公安机关处以刑罚 ②赵某私设电网是他的权利,别人无权干涉 ③赵某私设电网是一种违法行为,如果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应承担行政责任 ④赵某私设电网如果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则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③④ 5.《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第三款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 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对于这条法律规定下来理解不正 确的是() A.未成年人受到国家法律的特殊保护B.犯罪要受到法律惩罚 C.未成年人犯罪比成年人犯罪代价小D.未成年人应当远离违法犯罪 6.不少同学真欢上网打游戏,个别同学为筹钱去盗窃,抢动,做出了违法犯 罪的事情,受到处罚。预防犯罪,需要() A.有足够的勇气,主动承担责任B.把自己的行为限制在违纪的范围内 C.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 D.钻法律的空子,避免自己受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