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3张PPT)温故知新:春秋的动荡与变化经济发展变化政治动荡表现东周王朝(公元前770—公元前256年)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东周开始公元前476年东周前期——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表现: 。诸侯争霸表现: ;影响: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经济基础经济、军事实力减弱春秋五霸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争夺霸主地位①导致战乱动荡;②出现局部统一趋势;③促进民族交融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提高农业生产力规模扩大,分工更细致,冶铁业有所发展商业活动活跃,金属货币广泛使用走近历史之战国烽烟中的变革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从一幅地图开始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出自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流沙》东周后期被称为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战事连绵,干戈不息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当时的政治局面是怎样的?出现了什么样的重大改革?经济发展情况又是如何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在第6课中寻找答案吧!1.阅读教材第20页右下角时间轴下的第二句话,明确课标要求知道春秋争霸、( ),以及( )等,了解这一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 )。社会变革战国七雄活动1:确定学习目标商鞅变法战国时期指的是东周后期,序言提及的问题告诉我们,我们应重点关注战国时期的( )发生了怎样的巨变?2.阅读33页6课序言,完成下列内容:社会活动1:确定学习目标3.综合课标要求和序言问题,可以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下:知道战国七雄,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与影响,了解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和都江堰的修建,通过这些了解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表现及影响活动1:确定学习目标阅读33-35页内容,完成下面的问题:(1)春秋与战国: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朝代歌中的这句话表明,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所处的朝代都是( ),不过春秋时期是东周前期,而东周后期则被称为( )时期。结合注释可知,战国时期的具体年份一般是指公元( )年。东周学习1:战国七雄战国前475—前221(2)时代特征:结合第5课的学习可知,东周前期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是动荡与变化,具体体现在政治军事上的王室衰微、( ),经济上( )农具和( )技术的出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引发了一系列社会变革。到了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的动荡加剧了,变革也更加深刻,影响也更加深远,中国开始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诸侯争霸铁制学习1:战国七雄牛耕春秋时期:孕育变革战国时期:深刻变革(3)战国时期的变化: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强大的诸侯打着( )的旗号进行争霸,西周时期的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经过近( )年的纷争,我国进入了东周后期,即( )时期,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已经开始彻底走向瓦解。学习1:战国七雄尊王攘夷300战国春秋时期:分封制开始走向瓦解战国时期:分封制彻底走向瓦解比如分封制下,诸侯本应世袭,但是晋国却被( )三家大夫瓜分,史称“三家分晋”;齐国是姜太公的封国,本应有姜姓传承,但是齐国国君之位却被齐国大夫( )所夺取,史称“田氏代齐”。学习1:战国七雄赵魏韩春秋的“超级大国”——晋国赵魏韩三家分晋田氏田氏代齐这两个典型事件,都是卿大夫以下篡上,直接更换了诸侯国的国君,彻底破坏了西周分封制下天子、诸侯、卿大夫的等级结构,是分封制彻底走向瓦解的典型标志。(4)战国七雄与七雄方位:春秋时期,少数强大诸侯国疆域不断扩展,齐楚秦晋始大,是当之无愧的春秋霸主;进入战国时期,晋国被(赵魏韩)三家瓜分,齐国被“田氏代齐”,只剩下十几个诸侯国了,其中势力较强的七个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史称“战国七雄”。学习1:战国七雄战国七雄中,东方的是( )国、南方的是( )国、西方的是( )国、位于最北方的是( )国,在中间的三个诸侯国中,从北到南依次是( )、( )、( ):所以战国七雄的位置记忆口诀可以总结为东方:齐国(山东)齐南方:楚国(湖北湖南)楚秦西方:秦国(陕西)燕北方:燕国(北京河北)赵魏韩北方:赵国(河北)中原:魏(河南)中原:韩国(河南)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5)七雄争战:春秋时期进行的主要是争霸战争,虽然也存在“诸侯强并弱”的情况,少数强大的诸侯国疆域不断扩展,但好歹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有一层“存亡续绝”的皮,很少赤裸裸地直接兼并,而是通过争霸战争,取得霸主地位,谋求政治利益。学习1:战国七雄但是,战国时期,诸侯们放弃了( )的旗号,公开提出了自己的利益诉求,各自为政,发展实力,致力于( ),战争的性质从春秋时期的( )战争转变为( )战争。尊王攘夷扩展疆域争霸兼并(6)战争特点: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规模( ),参战兵力( ),交战区域( ),持续时间( )。发生在这一时期的著名战役有(Ⅰ: )、(Ⅱ: )、(Ⅲ: )等学习1:战国七雄很大桂陵之战多广长马陵之战长平之战①围魏救赵、②减灶诱敌、③纸上谈兵等成语,均与这些战争有关。你能在34页“战国形势图”中找出这些战争的交战地点,并把上述成语与战争相互对应起来吗?成语中的战役:Ⅰ: 、Ⅱ: 、Ⅲ: 。学习1:战国七雄①我们旁边的长垣围魏救赵①围魏救赵、②减灶诱敌、③纸上谈兵等成语,均与这些战争有关。你能在34页“战国形势图”中找出这些战争的交战地点,并把上述成语与战争相互对应起来吗?成语中的战役:Ⅰ: 、Ⅱ: 、Ⅲ: 。学习1:战国七雄①边撤退边减灶敌人以为齐国逃兵多麻痹大意了在马陵设伏②①围魏救赵、②减灶诱敌、③纸上谈兵等成语,均与这些战争有关。你能在34页“战国形势图”中找出这些战争的交战地点,并把上述成语与战争相互对应起来吗?成语中的战役:Ⅰ: 、Ⅱ: 、Ⅲ: 。学习1:战国七雄①②③杀神白起小白赵括【材料研读】阅读下列材料,分析这些材料分别体现了战国时期战争的什么特点?材料一: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材料一出自《孟子》,表明了当时兼并战争的本质是争夺( );学习1:战国七雄土地、城池材料二:长平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60年,是秦国和赵国双方主力在长平地区进行的战略决战,两国参战兵力各自高达40多万。最终,秦将白起指挥秦军一举全歼赵括统帅的赵军主力40余万人……材料二来自34页“相关史事”,从“兵力各自高达40多万”可知,长平之战的规模( ),参战兵力( )大多材料三: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事秦昭王……白起为左更,攻韩、魏於伊阙,斩首二十四万……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沈其卒二万人於河中。攻韩陉城,斩首五万……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闻马服子(赵括)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乃挟诈而尽阬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材料三选自《史记》,从这些文字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白起用兵斩首的数量高达( ),揭示了当时战争的残酷。89万人(7)直面战争: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战争的残酷。那么现在我们来思考一下,如果我们是当时的普通民众,面对连绵不断地战争,我们的感受是什么样的?我们最渴望的是什么?感受:渴望:学习1:战国七雄战争无休无止,人民流离失所,饱受战乱之苦战争什么时候能够停止珍爱和平远离战争(8)统治者如何应对战争:在统治者眼中,胜利的战争,可以夺得土地、人口、城市,战争的失败则意味着土地、人口、城市的损失。所以,为了应对战国时期日益频繁的战争,战国七雄的统治者们会如何做呢?学习1:战国七雄如何赢得战争阅读35-36页内容,完成下面的问题:(1)七雄争战的沉浮:战国时期,七雄之间的兼并战争日趋激烈,连绵不断,各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 )、楚、齐、( )等先后崛起,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占据优势地位。魏学习2:商鞅变法秦(2)国家崛起的原因:战国初期,魏国的魏文侯任用( )进行变法,制定新法,发展生产,稳定市场,任用人才,创建强军魏武卒,使得魏国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诸侯国;李悝学习2:商鞅变法因为在魏国遭到排挤,所以( )最终出走,在楚国实行变法,针对楚国积弊,剥夺( )的政治、经济特权,同时发展经济,增强军力,让楚国一度强大;但因变法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最终遭遇旧贵族反扑,吴起被杀;吴起旧贵族吴起被楚国旧贵族杀害吴起的奋斗面对魏国的压力,齐国齐威王实行变法,“战胜于朝廷”,并通过围魏救赵取得桂陵之战的胜利,通过减灶诱敌取得马陵之战的胜利,在削弱魏国实力的同时,增强了齐国的实力;韩国任用申不害进行变法,增强了韩国的实力,一度使韩国获得“劲韩”的称呼;赵国国君( )学习北方游牧民族,进行“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使得赵国军事实力增强:赵武灵王这些历史告诉我们,魏楚齐韩赵等诸侯国崛起的原因,是因为诸侯国统治者纷纷实行( ),确立新的( )秩序,以求富国强兵,为巩固统治、对外扩张积极创造条件。变法改革政治经济(3)商鞅变法:在当时各国的变法中,秦国的( )变法成效最大。商鞅变法开始的时间是( )年,支持者是当时的秦国国君( )。商鞅学习2:商鞅变法秦孝公公元前356电视剧《大秦帝国之裂变》中的秦孝公(左)与商鞅(右)所谓“耕”,指的是在经济上废除旧的( )制度——即井田制,允许土地私有和买卖,同时奖励( ),即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这样一来,人民的耕作积极性就得到了提高,有利于秦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历史上商鞅先后两次进行变法,变法的内容有很多,但其核心可以用“耕战”二字来进行概括:土地学习2:商鞅变法耕织耕1耕2所谓“战”,最核心的措施是奖励( ),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这有利于提高士兵的战斗积极性,能够有效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军功学习2:商鞅变法耕1耕2历史上商鞅先后两次进行变法,变法的内容有很多,但其核心可以用“耕战”二字来进行概括:战1一个国家能够供养的特权阶级是有限的,因为奖励军功、赐予爵位,那么特权人数必然会超过国家能够供养的数量,这个时候,为了军功爵的持续,必然要取消一部分人的特权,而商鞅瞄准的是( ),即废除他们的世袭特权,留出的空白则给予军功爵。旧贵族学习2:商鞅变法耕1耕2历史上商鞅先后两次进行变法,变法的内容有很多,但其核心可以用“耕战”二字来进行概括:战1战2纪律和组织力是军队战斗力的保证,为了保证士兵服从命令,保证战场的战斗力,商鞅还设置了严厉的法律,严明法度,禁止( )。私斗战3无论是“耕”还是“战”,都需要国家对基层人民进行管理,为此,商鞅变法中建立了( )制度,加强了对人民的管理。这是从微观层面管理人民。户籍在宏观上,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商鞅变法确立( ),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地方,确保了宏观层面国家对地方的控制。县制在经济领域,为了确保“耕战”体系的稳定,商鞅变法统一( ),确保了经济的平稳,为政治、军事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经济基础。度量衡“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出自《史记·商君列传》,说的是商鞅变法正式开始前,为了取信于民,来了一次“徙木立信”的宣传,最终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开始变法;学习2:商鞅变法商鞅讲究变法策略,首先取信于民“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这则材料表明,商鞅变法的特点是( );学习2:商鞅变法公平公正,一视同仁阅读36页“人物扫描”中可知,商鞅变法使得秦国迅速崛起,但他的相关措施——如( ),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最终在秦孝公死后,商鞅也被害,但是商鞅制定的新法( )被废除?(选填有或没有)从这个角度来说,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废除贵族世袭特权没有学习2:商鞅变法参考观点:我认为商鞅变法是成功的,虽然他本人死于旧贵族的反扑,但他的变法措施得到了贯彻,对秦国乃至中国的历史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评价商鞅变法的成功与否,不应该仅仅关注变法者商鞅的生死,而更应该考查变法是否坚持下去,产生的历史影响是否积极大于消极。因此我认为商鞅变法是成功的!“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出自《战国策·秦策》,“商君为孝公平权衡”反映的历史事件正是( )。商鞅变法学习2:商鞅变法“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经济方面的措施( ),“决裂阡陌,教民耕战”反映的商鞅变法中最核心的“耕战”措施,即经济方面的废除旧的土地制度,奖励( )和军事方面的奖励( );统一度量衡耕织军功“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影响,即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秦国的( )大为增强,提高了( )战斗力;“秦无敌于天下”表明,商鞅变法使得秦国一跃成为学习2:商鞅变法综合国力军队最强盛的诸侯国“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出自《汉书食货志》,与战国策的内容大致相同,不过“至于始皇,遂并天下”则交代了商鞅变法的长期影响,即为( )奠定了基础。学习2:商鞅变法秦统一天下至于始皇遂并天下(4)向封建社会过渡:( )时期,我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学习2:商鞅变法战国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决定原始社会狩猎采集物质难积累社会无贫富贵贱区别原始农业兴起发展物质开始积累贫富分化,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早期社会生产力低役使大量奴隶奴隶社会学习2:商鞅变法向封建社会过渡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进步提高农业生产力原有生产关系制约发展(役使奴隶效率低下)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土地私有,人身自由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效率提高,经济发展向封建社会过渡根据上述内容,我们来思考一下,商鞅变法的性质是什么呢?最能体现商鞅变法性质的改革措施又是哪个呢?学习2:商鞅变法废除奴隶社会时期的土地制度鼓励个人进行生产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是一场封建性质的改革,有利于向封建社会过渡最能体现改革性质阅读36-37页内容,完成下面的问题:(1)温故知新: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是( )农具和( )的出现;在手工业方面,冶铁业也有所发展。到了战国时期,( )技术迅速提高,( )的种类和数量大幅增多,使用日趋普遍。与此同时,( )得到进一步推广,耕作技术明显进步,这些都使( )得到进一步发展,成为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经济基础。铁制学习3: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冶铁牛耕铁器牛耕农业生产(2)经济发展:农业进步推动了( ),促进了( )发展和商业繁荣。手工业发展方面,( )更加细密,纺织、冶铁、青铜铸造、采矿等手工业发展客观;商业日益发达,( )流通广泛,各地也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 ),不少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王侯。社会分工学习3: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分工手工业货币中心城市比如我们菏泽的定陶,春秋至西汉800多年间,一直是中原地区的水陆交通中心和战略要地,享有“天下之中”的盛誉,被誉为“中华商祖”的陶朱公范蠡正是在定陶彻底领悟了商业之道,在十九年中三次累致千金,又三次散尽家财,济世救民,将经商从“聚财”提升到“散财”,使得商业经营成为“陶朱事业”,其本人被司马迁推崇为“富而行德”的典范。(地方史特色)范蠡像(3)功泽千古的都江堰:战国时期,各国都十分注重兴修水利,秦国的表现尤为突出,郑国旗和( )的修筑都是十分伟大的创举。①都江堰的修筑时间是( )年,主持者是当时秦国的蜀郡郡守( )。②都江堰是一座利用地形与水势实现无坝引水的( ),修筑于四川成都平原,位于( )江上。学习3: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都江堰公元前256李冰综合性水利工程岷(3)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阅读“都江堰示意图”可知,都江堰的渠首部分建于岷江之中,由鱼嘴、( )和宝瓶口三个主体工程构成:其中的鱼嘴又称分水鱼嘴,是在江心修筑的分水堤坝,形似大鱼卧于江中,将岷江分成内江和外江。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分洪。宝瓶口是在内江下游人工凿山开出的出水口,引水流入网状的渠道,灌溉农田。飞沙堰是分水堤坝与宝瓶口之间长120米的滚水坝,在洪水期用于分洪,并减少泥沙淤积。学习3: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飞沙堰展示出的渠首未展示出的灌溉网学习3: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3)“(都江堰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段出自《华阳国志》的文字,解释了四川成为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原因,正是因为有了都江堰,所以成都平原才实现了旱涝保丰收,当地的人民都能吃饱饭,“不知饥馑”,四川成都也实现了“时无荒年”,这表明都江堰的重大影响是发挥灌溉、防洪等多方面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从这两则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建于公元前256年的都江堰,在2008年时依然发挥作用,而且汶川大地震也没有使它遭受损害,这表明,( )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智慧和勤劳精神的集中体现。学习3: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2200多核心素养体现:(1)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大发展,是春秋战国一切变革的经济基础,直接推动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2)时空观念:了解战国七雄的方位,能够通过都江堰简图,简单说出都江堰的构造及特点。(3)史料实证:结合出土文物和文献记载,理解战国兼并战争的特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等。(4)历史解释:能够用自己的话,分析商鞅变法的成败。学习4:归纳总结(5)家国情怀:都江堰润泽成都2000多年,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智慧与勤劳精神的集中体现;商鞅变法等历史告诉我们,改革是国家走向富强的必经之路;战国兼并战争的残酷告诉我们,要珍爱和平。重点知识背诵:(1)战国七雄及方位: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2)战国时期,争霸战争转变为兼并战争,著名的战役如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非常残酷,让人民流离失所,饱受战乱之苦。(3)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为巩固统治、对外扩张积极创造条件,战国时期的诸侯国芬恩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代表有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齐国的邹忌变法,韩国的申不害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赵国的胡服骑射等。其中成效最大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学习4:归纳总结(4)公元前356年,秦国国君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其主要内容可以用“耕战”二字概括,即废除旧的土地制度,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与之相配的其他措施还有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建立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此外,还有在经济方面的统一度量衡,在政治方面的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地方。(5)商鞅变法的影响,也可以用“耕战”二字来延申,即“耕以富国,战以强兵,富国强兵,一统天下”,即商鞅变法提高了秦国的综合国力(耕以富国),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战以强兵),使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富国强兵),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一统天下)。(6)战国时期,冶铁技术迅速发展,使得铁器的使用日趋普遍,与此同时,牛耕得到进一步推广,耕作技术明显进步,使农业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为商鞅变法等封建性质的改革奠定了经济基础,推动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7)公元前256年,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的岷江之上,是一座综合性水利工程,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2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智慧与勤劳精神的集中体现。导学案第8页重点知识背诵战国时期的兵戈不休、变法改革、经济发展,与都江堰的不朽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大动荡、大变革,经济上大发展、大繁荣,思想上大争鸣。5-6课的学习,介绍了春秋战争政治经济上的变化,那么,思想上的大争鸣又是何等盛况呢?我们将在下一节课——百家争鸣——学习……思想上的大繁荣是何等盛况标心万古之上送怀千载之下即便是过去了前年百家争鸣仍余音绕梁鉴往知来,读史明知——2024版七上历史创新教学设计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课本+导学案+课件】为了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保证课堂教学效果,试着依据2024版七上教材,编写了对应的导学案。导学案以“温故知新”“确定学习目标”“进行内容学习”“进行学习总结”“核心素养体现”“重点知识背诵”为基本栏目,详细展现了课堂教学思路,力求做到学生拿着导学案,对着教材,就可完成自学的程度。接着制作了与导学案相配套的课件,包括PPT版课件和希沃课件,根据课堂情况,优先使用希沃课件,借助希沃课件可以实时批注的特点,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完成导学案,然后借助提前准备好的动画展示,与学生一起在对答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完成历史课堂教学。最后,通过“进行学习总结”“核心素养体现”“重点知识背诵”等方式,让学生能够落实每节课的历史学习;老师则通过检查导学案完成情况的方式,快速掌握学生的上课情况,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后面计划再创作一个同步训练,包含“基础知识掌握”“重点难点理解”“中考真题演练”“要点考点背诵”等栏目,作为课后作业,检验每节课的教学成果。【核心素养体现】(1)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大发展,是春秋战国一切变革的经济基础,直接推动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2)时空观念:了解战国七雄的方位,能够通过都江堰简图,简单说出都江堰的构造及特点。(3)史料实证:结合出土文物和文献记载,理解战国兼并战争的特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等。(4)历史解释:能够用自己的话,分析商鞅变法的成败。(5)家国情怀:都江堰润泽成都2000多年,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智慧与勤劳精神的集中体现;商鞅变法等历史告诉我们,改革是国家走向富强的必经之路;战国兼并战争的残酷告诉我们,要珍爱和平。【学习目标】知道战国七雄,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与影响,了解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和都江堰的修建,通过这些了解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表现及影响。【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师:展示时间轴,回顾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生:在导学案上完成时间轴,回顾上节课所学。二、导入新课:师:以教材34页的战国形势图,结合旧版教材这一课的序言来导入: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出自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流沙》。东周后期被称为战国时期 这一时期战事连绵,干戈不息。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当时的政治局面是怎样的?出现了什么样的重大改革?经济发展情况又是如何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在第6课中寻找答案吧!三、讲授新课确定学习目标师:带领学生阅读教材20页的单元要求,引导学生根据单元要求(课标要求),完成导学案,初步了解学习目标。生:按照老师要求,阅读相应内容,完成导学案,了解本课的课标要求。师:带领学生阅读教材33页的序言,引导学生发现序言中的关键内容和提出的问题。生:阅读序言,发现问题,完成导学案。师:带领学生综合单元要求和序言,拟定学习目标。生:拟定学习目标。学习1:战国七雄师:以导学案为主,结合配套课件的展示,引导学生一步步阅读教材内容,筛选出有用信息,填入导学案的挖空部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完成导学案的时候,老师在台下走动观察,并不时提醒。生:在导学案的引导下,阅读教材内容,完成相应问题,学习发现历史信息。师:导学案的第一部分第(1)个小问题学习的战国时期的定义。生:了解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知道战国时期所处的时间段。师:因为上节课已经学习了春秋时期的内容,所以引导学生总结春秋与战国的时代特征。生:结合教材所学和导学案提示,了解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师:以上节课春秋时期的变化为引子,引导学生发生战国时期的变化。生:结合所学,阅读教材,完成导学案对应内容,了解战国时期的特点,知道分封制在战国时期彻底走向瓦解。师:简单讲述三家分晋与田氏代齐的历史,借助三家分晋与田氏代齐,理解战国时期维系周王室的各种制度走向瓦解的具体表现。生:听故事学历史,了解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师:借助“战国形势图”,带领学生学习战国七雄,了解战国七雄的方位,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空间观念)。生:读地图,了解战国七雄的方位。师:通过对比春秋争霸战争与战国兼并战争,点明战国时期战争性质的不同。生:学习了解战国时期的战争目的和性质。师:带领学生阅读教材,引导学生完成导学案对应部分,总结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特点。生:阅读教材34页正文,完成对应导学案,了解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特点。师:讲述成语故事“围魏救赵”“减灶诱敌”“纸上谈兵”,以此简单讲述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生:听故事学历史,简单了解“围魏救赵”“减灶诱敌”“纸上谈兵”和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完成导学案对应内容。师:通过列举材料,培养学生阅读材料的史料实证能力,再次总结战国兼并战争的特点。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试着阅读文献材料,培养解读材料的能力,感受战国兼并战争的残酷。师: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象,假如自己身处战国,会有何感受?生:想象战国时期人民的遭遇。师:创设情景,让学生试着推测当时统治者的想法,以此为契机,引入下一部分“变法改革”的学习。生:试着想想当时统治者的想法。学习2:商鞅变法师:首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35页内容,然后完成导学案相应内容,了解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兴衰沉浮。生:阅读教材,完成导学案相应部分,了解各个诸侯国的兴衰。师:以“为何有些国家会强盛”为问题,展示列举李悝变法、吴起变法、齐国邹忌变法、韩国申不害变法、赵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等,以此总结出各诸侯国变法的目的。生:简单了解各诸侯国的变法,理解变法改革是当时的大势所趋。师:以“战国时期,哪个变法成效最大”为问题,进入商鞅变法的学习。生:阅读教材,明确商鞅变法成效最大,开始商鞅变法的学习。师:导学案创设问题,首先明确商鞅变法的时间和人物。生:阅读教材,完成导学案相应内容,了解商鞅变法开始的时间是公元前356年,支持人物是秦国国君秦孝公。师:以“耕战”二字来概括商鞅变法的内容,带领学生分类学习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生:跟着老师的节奏,借助“耕战”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所谓“耕”,指的是在经济上废除旧的(土地)制度——即井田制,允许土地私有和买卖,同时奖励(耕织),即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这样一来,人民的耕作积极性就得到了提高,有利于秦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所谓“战”,最核心的措施是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这有利于提高士兵的战斗积极性,能够有效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一个国家能够供养的特权阶级是有限的,因为奖励军功、赐予爵位,那么特权人数必然会超过国家能够供养的数量,这个时候,为了军功爵的持续,必然要取消一部分人的特权,而商鞅瞄准的是(旧贵族),即废除他们的世袭特权,留出的空白则给予军功爵。纪律和组织力是军队战斗力的保证,为了保证士兵服从命令,保证战场的战斗力,商鞅还设置了严厉的法律,严明法度,禁止(私斗)。无论是“耕”还是“战”,都需要国家对基层人民进行管理,为此,商鞅变法中建立了(户籍)制度,加强了对人民的管理。这是从微观层面管理人民,而在宏观上,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商鞅变法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地方,确保了宏观层面国家对地方的控制。这些都是政治层面的管理,在经济领域,为了确保“耕战”体系的稳定,商鞅变法统一(度量衡),确保了经济的平稳,为政治、军事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经济基础。师:借助历史记载,讲述“徙木立信”的故事,学习古人智慧。生:了解“徙木立信”的故事,思考商鞅为什么这样做,学习古人的智慧。师:带领学生学习36页“材料研读”和“人物扫描”,了解商鞅变法的特点和商鞅本人最后的结局。生:阅读材料,分析总结商鞅变法的特点;阅读“任务扫描”,了解商鞅其人其事。师:以“商鞅身死而法令仍行”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商鞅变法究竟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生:思考商鞅变法的成败。师:提问学生,了解学生的想法。生:回答自己的想法。师:讲述战国时期重理想轻生死的时代情况,知人论世,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看待问题,培养学生另一种时空观念——评判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时,尽量将之置于当时的时空。生:了解春秋战国风气,理解商鞅变法。师:借助文献记载中的材料,带领学生分析商鞅变法的影响,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能力。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结合导学案的提示,试着分析材料,理解商鞅变法的影响。“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出自《战国策·秦策》,“商君为孝公平权衡”反映的历史事件正是(商鞅变法),“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经济方面的措施(统一度量衡),“决裂阡陌,教民耕战”反映的商鞅变法中最核心的“耕战”措施,即经济方面的废除旧的土地制度(决裂阡陌)、奖励(耕织)和军事方面的奖励(军功)(教民耕战);“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影响,即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秦无敌于天下”表明,商鞅变法使得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出自《汉书·食货志》,与战国策的内容大致相同,不过“至于始皇,遂并天下”则交代了商鞅变法的长期影响,即为(秦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师:以导学案和教材结合,引导学生明确“战国时期,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然后借助导学案的讲解和课件的动画演示,简单讲述“经济变革对社会变革——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影响,落实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生:阅读导学案、观看动画演示,试着理解经济对社会的影响。师:带领学生进行总结,试着理解商鞅变法的性质和最能体现变法性质的内容。生:理解商鞅变法的性质,知道最能体现变法性质的措施。学习3: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一般情况下,一节课45分钟,能够完成上面两个部分的学习,已经算是高效率了,所以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内容,建议安排在下一节课,最好是4-6课3课,用4节课来学习。师:趁热打铁,温故知新,带领学生阅读教材,完成导学案,了解战国时期的经济变化。生:阅读教材36页内容,完成导学案,了解战国时期经济的变化。师:讲述商业发展时,结合地方特色(菏泽市),讲述当时定陶(如今的菏泽市定陶区)的地理位置和陶朱公范蠡的故事,培养家国情怀中的“形成对家乡、……的认同”。生:听故事,了解身边的历史,培养家国情怀,潜移默化培养时空观念(原来自己身边这同一个空间下,在不同的时间上,曾发生过这么多有趣的历史)师:开始进入都江堰的学习,首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37页,完成导学案对应内容。生:阅读教材,完成导学案相应内容,学习了解都江堰。师:展示“都江堰示意图”,以图片为载体,讲述都江堰的组成,接着播放视频,借助视频,介绍都江堰中体现的智慧,带领学生领略古人的智慧。生:结合图片和视频了解都江堰的构思精巧,感悟古人的智慧。师:借助材料,带领学生分析都江堰的重大影响。生:阅读材料,分析总结都江堰的重大影响。师:展示材料,介绍都江堰历经2200多年,依然发挥作用,汶川大地震都无法破坏的奇迹。生:阅读材料,了解都江堰的不朽传奇。学习4:总结归纳师:列举核心素养在本节课所学内容中的体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生:大声朗读核心素养体现,温故知新,加深印象。师:列出本节课应该背诵的重点,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生:回顾思考,背诵掌握,夯实基础。师:总结本课所学,展望下节内容,较为自然地连接起两课之间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大单元学习意识。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大动荡、大变革,经济上大发展、大繁荣,思想上大争鸣。5-6课的学习,介绍了春秋战争政治经济上的变化,那么,思想上的大争鸣又是何等盛况呢?我们将在下一节课——百家争鸣——学习……鉴往知来,读史明知——七年级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性学习导学案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活动1:温故知新】【活动2:学习目标】1阅读教材第20页右下角时间轴下的第二句话,明确课标要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应该知道春秋争霸、战国七雄,以及商鞅变法等,了解这一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2阅读教材第33页标题下的每课序言,完成下列问题:战国时期指的是东周后期,序言提及的问题告诉我们,我们应重点关注战国时期的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巨变。3综合课标要求和序言问题,我们可以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下:知道战国七雄,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与影响,了解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和都江堰的修建,通过这些了解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表现及影响。【学习1:战国七雄】阅读教材第33-35页内容,完成下面的问题:(1)春秋与战国: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朝代歌中的这句话表明,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所处的朝代都是(东周),不过春秋时期是东周前期,而东周后期则被称为(战国时期)时期。结合注释可知,战国时期的具体年份一般是指公元(前475—前221)年。(2)时代特征:结合第5课的学习可知,东周前期——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是动荡与变化,具体体现在政治军事上的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经济上(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出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引发了一系列社会变革。到了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的动荡加剧了,变革也更加深刻,影响也更加深远,中国开始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3)战国时期的变化: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强大的诸侯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进行争霸,西周时期的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经过近(300)年的纷争,我国进入了东周后期,即(战国)时期,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彻底走向瓦解。比如分封制下,诸侯本应世袭,但是晋国却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史称“三家分晋”;齐国是姜太公的封国,本应有姜姓传承,但是齐国国君之位却被齐国大夫(田氏)所夺取,史称“田氏代齐”。这两个典型事件,都是卿大夫以下篡上,直接更换了诸侯国的国君,彻底破坏了西周分封制下天子、诸侯、卿大夫的等级结构,是分封制彻底走向瓦解的典型标志。(4)战国七雄与七雄方位:春秋时期,少数强大诸侯国疆域不断扩展,齐楚秦晋始大,是当之无愧的春秋霸主;进入战国时期,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齐国被“田氏代齐”,只剩下十几个诸侯国了,其中势力较强的七个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史称“战国七雄”。阅读34页“战国形势图”,找到战国七雄的各自位置:通过读地图,我们发现,战国七雄中,东方的是(齐)国、南方的是(楚)国、西方的是(秦)国、位于最北方的是(燕)国,在中间的三个诸侯国中,从北到南依次是(赵)、(魏)、(韩):所以战国七雄的位置记忆口诀可以总结为“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5)七雄争战:春秋时期进行的主要是争霸战争,虽然也存在“诸侯强并弱”的情况,导致许多中小诸侯国覆灭,少数强大的诸侯国疆域不断扩展,但好歹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有一层“存亡续绝”的皮,很少赤裸裸地直接兼并,而是通过争霸战争,取得霸主地位,谋求政治利益。但是,战国时期,诸侯们放弃了(“尊王攘夷”)的旗号,公开提出了自己的利益诉求,各自为政,发展实力,致力于(扩展疆域),战争的性质从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转变为(兼并)战争,战争的目的直接就是获得土地、人口等实际利益,而非是简单的霸主地位等政治权益。(6)战争特点: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发生在这一时期的著名战役有(Ⅰ:桂陵之战)、(Ⅱ:马陵之战)、(Ⅲ:长平之战)等,①围魏救赵、②减灶诱敌、③纸上谈兵等成语,均与这些战争有关。你能在34页“战国形势图”中找出这些战争的交战地点,并把上述成语与战争相互对应起来吗?成语中的战役:Ⅰ:①、Ⅱ:②、Ⅲ:③ 。(填写序号①②③即可)【材料研读】阅读下列材料,分析这些材料分别体现了战国时期战争的什么特点?材料一: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材料二:长平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60年,是秦国和赵国双方主力在长平地区进行的战略决战,两国参战兵力各自高达40多万。最终,秦将白起指挥秦军一举全歼赵括统帅的赵军主力40余万人……材料三: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事秦昭王……白起为左更,攻韩、魏於伊阙,斩首二十四万……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沈其卒二万人於河中。攻韩陉城,斩首五万……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闻马服子(赵括)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乃挟诈而尽阬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材料一出自《孟子》,表明了当时兼并战争的本质是争夺(土地、城池);材料二来自34页“相关史事”,从“兵力各自高达40多万”可知,长平之战的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材料三选自《史记》,从这些文字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白起用兵斩首的数量高达(89万),揭示了当时战争的残酷。(7)直面战争: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战争的残酷。那么现在我们来思考一下,如果我们是当时的普通民众,面对连绵不断地战争,我们的感受是什么样的?我们最渴望的是什么?感受:战争无休无止,人民流离失所,饱受战乱之苦渴望:战争什么时候能够停止(8)统治者如何应对战争:在统治者眼中,胜利的战争,可以夺得土地、人口、城市,战争的失败则意味着土地、人口、城市的损失。所以,为了应对战国时期日益频繁的战争,战国七雄的统治者们会如何做呢?【学习2:商鞅变法】阅读教材第35-36页内容,完成下面的问题:(1)七雄争战的沉浮:战国时期,七雄之间的兼并战争日趋激烈,连绵不断,各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魏)、楚、齐、(秦)等先后崛起,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占据优势地位。(2)国家崛起的原因:战国初期,魏国的魏文侯任用(李悝)进行变法,制定新法,发展生产,稳定市场,任用人才,创建强军魏武卒,使得魏国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诸侯国;因为在魏国遭到排挤,所以(吴起)最终出走,在楚国实行变法,针对楚国积弊,剥夺(旧贵族)的政治、经济特权,同时发展经济,增强军力,让楚国一度强大;面对魏国的压力,齐国齐威王实行变法,“战胜于朝廷”,并通过围魏救赵取得桂陵之战的胜利,通过减灶诱敌取得马陵之战的胜利,在削弱魏国实力的同时,增强了齐国的实力;韩国任用申不害进行变法,增强了韩国的实力,一度使韩国获得“劲韩”的称呼;赵国国君(赵武灵王)学习北方游牧民族,进行“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使得赵国军事实力增强:这些历史告诉我们,魏楚齐韩赵等诸侯国崛起的原因,是因为诸侯国统治者纷纷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为巩固统治、对外扩张积极创造条件。(3)商鞅变法:在当时各国的变法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①商鞅变法开始的时间是(公元前356)年,支持者是当时的秦国国君(秦孝公)。②历史上商鞅先后两次进行变法,变法的内容有很多,但其核心可以用“耕战”二字来进行概括:所谓“耕”,指的是在经济上废除旧的(土地)制度——即井田制,允许土地私有和买卖,同时奖励(耕织),即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这样一来,人民的耕作积极性就得到了提高,有利于秦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所谓“战”,最核心的措施是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这有利于提高士兵的战斗积极性,能够有效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一个国家能够供养的特权阶级是有限的,因为奖励军功、赐予爵位,那么特权人数必然会超过国家能够供养的数量,这个时候,为了军功爵的持续,必然要取消一部分人的特权,而商鞅瞄准的是(旧贵族),即废除他们的世袭特权,留出的空白则给予军功爵。纪律和组织力是军队战斗力的保证,为了保证士兵服从命令,保证战场的战斗力,商鞅还设置了严厉的法律,严明法度,禁止(私斗)。无论是“耕”还是“战”,都需要国家对基层人民进行管理,为此,商鞅变法中建立了(户籍)制度,加强了对人民的管理。这是从微观层面管理人民,而在宏观上,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商鞅变法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地方,确保了宏观层面国家对地方的控制。这些都是政治层面的管理,在经济领域,为了确保“耕战”体系的稳定,商鞅变法统一(度量衡),确保了经济的平稳,为政治、军事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经济基础。③“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出自《史记·商君列传》,说的是商鞅变法正式开始前,为了取信于民,来了一次“徙木立信”的宣传,最终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开始变法;“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这则材料表明,商鞅变法的特点是(公平公正,一视同仁);阅读36页“人物扫描”中可知,商鞅变法使得秦国迅速崛起,但他的相关措施——如(废除贵族世袭特权),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最终在秦孝公死后,商鞅也被害,但是商鞅制定的新法(没有)被废除?(选填有或没有)从这个角度来说,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观点:成功了。理由:我认为商鞅变法是成功的,虽然他本人死于旧贵族的反扑,但他的变法措施得到了贯彻,对秦国乃至中国的历史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评价商鞅变法的成功与否,不应该仅仅关注变法者商鞅的生死,而更应该考查变法是否坚持下去,产生的历史影响是否积极大于消极。因此我认为商鞅变法是成功的!④“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出自《战国策·秦策》,“商君为孝公平权衡”反映的历史事件正是(商鞅变法),“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经济方面的措施(统一度量衡),“决裂阡陌,教民耕战”反映的商鞅变法中最核心的“耕战”措施,即经济方面的废除旧的土地制度(决裂阡陌)、奖励(耕织)和军事方面的奖励(军功)(教民耕战);“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影响,即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秦无敌于天下”表明,商鞅变法使得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出自《汉书·食货志》,与战国策的内容大致相同,不过“至于始皇,遂并天下”则交代了商鞅变法的长期影响,即为(秦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4)向封建社会过渡:(战国时期)时期,我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以唯物史观来分析,所谓的封建社会,指的是经济上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政治上实行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社会状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说的是经济形态会影响政治制度和社会状态:比如说原始社会早期,因为生产力不足,所以氏族社会内部相对公平,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后来,随着生产力进步,原始农业有了较大发展,贫富分化产生并加剧,最终出现了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当时,统治阶级为了进行农业生产,需要强制控制大量人口进行劳动,这也就是奴隶社会大量使用奴隶的经济原因之一,因为生产力不足,技术不够先进,所以必须役使大量奴隶。后来,随着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出现,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提高,农业生产从之前的“千耦其耘”,变为“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即一个五口之家,便可以耕作百亩田地,一年的收获不仅可以满足一家所需,还有很多的剩余,这种情况下,奴隶制便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阻碍。所以在战国时期的变法改革中,经济上的措施便是废除旧的土地制度——即将大量人口完全束缚住的井田制,而采取新的土地制度——允许土地私有和买卖,由小农进行自由耕作,或者由地主大量控制,但租给农民进行耕作,地主收取地租的封建土地制度。在战国时期,当这种封建土地制度占据主流之后,我国便开始进入封建社会,因为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已经确立,后面随着社会发展,与之相对应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也会慢慢确立。作为一个知识点,简单了解,知道经济的变革引发社会的变革,我国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即可。根据上述内容,我们来思考一下,商鞅变法的性质是什么呢?最能体现商鞅变法性质的改革措施又是哪个呢?性质:封建性质的改革措施:废除旧的土地制度【学习3: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阅读教材第36-37页内容,完成下面的问题:(1)温故知新: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在手工业方面,冶铁业也有所发展。到了战国时期,(冶铁)技术迅速提高,(铁器)的种类和数量大幅增多,使用日趋普遍。与此同时,(牛耕)得到进一步推广,耕作技术明显进步,这些都使(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展,成为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经济基础。(2)经济发展:农业进步推动了(社会分工),促进了(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手工业发展方面,(分工)更加细密,纺织、冶铁、青铜铸造、采矿等手工业发展客观;商业日益发达,(货币)流通广泛,各地也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不少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王侯。比如我们菏泽的定陶,春秋至西汉800多年间,一直是中原地区的水陆交通中心和战略要地,享有“天下之中”的盛誉,被誉为“中华商祖”的陶朱公范蠡正是在定陶彻底领悟了商业之道,在十九年中三次累致千金,又三次散尽家财,济世救民,将经商从“聚财”提升到“散财”,使得商业经营成为“陶朱事业”,其本人被司马迁推崇为“富而行德”的典范。(3)功泽千古的都江堰:战国时期,各国都十分注重兴修水利,秦国的表现尤为突出,郑国旗和(都江堰)的修筑都是十分伟大的创举。①都江堰的修筑时间是(公元前256)年,修筑者是当时秦国的蜀郡郡守(李冰)。②都江堰是一座利用地形与水势实现无坝引水的(综合性水利工程),修筑于四川成都平原,位于(岷)江上。③都江堰简图: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阅读“都江堰示意图”可知,都江堰的渠首部分建于岷江之中,由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个主体工程构成:其中的鱼嘴又称分水鱼嘴,是在江心修筑的分水堤坝,形似大鱼卧于江中,将岷江分成内江和外江。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分洪。宝瓶口是在内江下游人工凿山开出的出水口,引水流入网状的渠道,灌溉农田。飞沙堰是分水堤坝与宝瓶口之间长120米的滚水坝,在洪水期用于分洪,并减少泥沙淤积。④“(都江堰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段出自《华阳国志》的文字,解释了四川成为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原因,正是因为有了都江堰,所以成都平原才实现了旱涝保丰收,当地的人民都能吃饱饭,“不知饥馑”,四川成都也实现了“时无荒年”,这表明都江堰的重大影响是(发挥了防洪、灌溉等多方面的作用,使程度平原成为沃野)。⑤“都江堰建成之初,灌溉面积五六十万亩。后来逐渐伸展到13个县,支流和渠道有500多条,灌溉面积300 多万亩。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不断维护和修整,都江堰的灌溉面积不断扩大,超过1000万亩。”“2008 年 5 月 12 日,四川的汶川地区发生了 8 级大地震,造成极为严重的损失。在震区,许多建筑物倒塌,而处于震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却没有损毁和垮塌。虽然大地震造成都江堰鱼嘴的地表出现裂缝,但鱼嘴仍在发挥将岷江分成外江、内江的分洪作用,外江一侧的水闸仍能正常开闸放水。经过专家的考察和评估,结论是整个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安全的,分水堤、宝瓶口和飞沙堰三大部分都基本完好。人们不禁为这一建于2200多年前的水利工程惊叹。”从这两则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建于公元前256年的都江堰,在2008年时依然发挥作用,而且汶川大地震也没有使它遭受损害,这表明,(2200)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智慧和勤劳精神的集中体现。【学习4:总结归纳】核心素养体现:(1)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大发展,是春秋战国一切变革的经济基础,直接推动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2)时空观念:了解战国七雄的方位,能够通过都江堰简图,简单说出都江堰的构造及特点。(3)史料实证:结合出土文物和文献记载,理解战国兼并战争的特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等。(4)历史解释:能够用自己的话,分析商鞅变法的成败。(5)家国情怀:都江堰润泽成都2000多年,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智慧与勤劳精神的集中体现;商鞅变法等历史告诉我们,改革是国家走向富强的必经之路;战国兼并战争的残酷告诉我们,要珍爱和平。重点知识背诵:(1)战国七雄及方位: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2)战国时期,争霸战争转变为兼并战争,著名的战役如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非常残酷,让人民流离失所,饱受战乱之苦。(3)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为巩固统治、对外扩张积极创造条件,战国时期的诸侯国芬恩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代表有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齐国的邹忌变法,韩国的申不害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赵国的胡服骑射等。其中成效最大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4)公元前356年,秦国国君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其主要内容可以用“耕战”二字概括,即废除旧的土地制度,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与之相配的其他措施还有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建立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此外,还有在经济方面的统一度量衡,在政治方面的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地方。(5)商鞅变法的影响,也可以用“耕战”二字来延申,即“耕以富国,战以强兵,富国强兵,一统天下”,即商鞅变法提高了秦国的综合国力(耕以富国),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战以强兵),使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富国强兵),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一统天下)。(6)战国时期,冶铁技术迅速发展,使得铁器的使用日趋普遍,与此同时,牛耕得到进一步推广,耕作技术明显进步,使农业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为商鞅变法等封建性质的改革奠定了经济基础,推动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7)公元前256年,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的岷江之上,是一座综合性水利工程,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2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智慧与勤劳精神的集中体现。在本节课,我们了解了战国时期的兵戈不休、变法改革与经济发展,见证了都江堰的不朽。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大动荡、大变革,经济上大发展、大繁荣,思想上大争鸣。5-6课的学习,介绍了春秋战争政治经济上的变化,那么,思想上的大争鸣又是何等盛况呢?我们将在下一节课——百家争鸣——学习……鉴往知来,读史明知——七年级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性学习导学案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活动1:温故知新】【活动2:学习目标】1.阅读教材第20页右下角时间轴下的第二句话,明确课标要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应该知道春秋争霸、 ,以及 等,了解这一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 。2.阅读教材第33页标题下的每课序言,完成下列问题:战国时期指的是东周后期,序言提及的问题告诉我们,我们应重点关注战国时期的 发生了怎样的巨变。3.综合课标要求和序言问题,我们可以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下:知道战国七雄,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与影响,了解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和都江堰的修建,通过这些了解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表现及影响。【学习1:战国七雄】阅读教材第33-35页内容,完成下面的问题:(1)春秋与战国: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朝代歌中的这句话表明,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所处的朝代都是( ),不过春秋时期是东周前期,而东周后期则被称为( )时期。结合注释可知,战国时期的具体年份一般是指公元( )年。(2)时代特征:结合第5课的学习可知,东周前期——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是动荡与变化,具体体现在政治军事上的王室衰微、( ),经济上( )农具和( )技术的出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引发了一系列社会变革。到了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的动荡加剧了,变革也更加深刻,影响也更加深远,中国开始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3)战国时期的变化: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强大的诸侯打着( )的旗号进行争霸,西周时期的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经过近( )年的纷争,我国进入了东周后期,即( )时期,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彻底走向瓦解。比如分封制下,诸侯本应世袭,但是晋国却被( )三家大夫瓜分,史称“三家分晋”;齐国是姜太公的封国,本应有姜姓传承,但是齐国国君之位却被齐国大夫( )所夺取,史称“田氏代齐”。这两个典型事件,都是卿大夫以下篡上,直接更换了诸侯国的国君,彻底破坏了西周分封制下天子、诸侯、卿大夫的等级结构,是分封制彻底走向瓦解的典型标志。(4)战国七雄与七雄方位:春秋时期,少数强大诸侯国疆域不断扩展,齐楚秦晋始大,是当之无愧的春秋霸主;进入战国时期,晋国被( )三家瓜分,齐国被“田氏代齐”,只剩下十几个诸侯国了,其中势力较强的七个分别是齐、楚、( )、( )、( )、( )、秦,史称“战国七雄”。阅读34页“战国形势图”,找到战国七雄的各自位置:通过读地图,我们发现,战国七雄中,东方的是( )国、南方的是( )国、西方的是( )国、位于最北方的是( )国,在中间的三个诸侯国中,从北到南依次是( )、( )、( ):所以战国七雄的位置记忆口诀可以总结为“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5)七雄争战:春秋时期进行的主要是争霸战争,虽然也存在“诸侯强并弱”的情况,导致许多中小诸侯国覆灭,少数强大的诸侯国疆域不断扩展,但好歹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有一层“存亡续绝”的皮,很少赤裸裸地直接兼并,而是通过争霸战争,取得霸主地位,谋求政治利益。但是,战国时期,诸侯们放弃了( )的旗号,公开提出了自己的利益诉求,各自为政,发展实力,致力于( ),战争的性质从春秋时期的( )战争转变为( )战争,战争的目的直接就是获得土地、人口等实际利益,而非是简单的霸主地位等政治权益。(6)战争特点: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规模( ),参战兵力( ),交战区域( ),持续时间( )。发生在这一时期的著名战役有(Ⅰ: )、(Ⅱ: )、(Ⅲ: )等,①围魏救赵、②减灶诱敌、③纸上谈兵等成语,均与这些战争有关。你能在34页“战国形势图”中找出这些战争的交战地点,并把上述成语与战争相互对应起来吗?成语中的战役:Ⅰ: 、Ⅱ: 、Ⅲ: 。(填写序号①②③即可)【材料研读】阅读下列材料,分析这些材料分别体现了战国时期战争的什么特点?材料一: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材料二:长平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60年,是秦国和赵国双方主力在长平地区进行的战略决战,两国参战兵力各自高达40多万。最终,秦将白起指挥秦军一举全歼赵括统帅的赵军主力40余万人……材料三: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事秦昭王……白起为左更,攻韩、魏於伊阙,斩首二十四万……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沈其卒二万人於河中。攻韩陉城,斩首五万……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闻马服子(赵括)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乃挟诈而尽阬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材料一出自《孟子》,表明了当时兼并战争的本质是争夺( );材料二来自34页“相关史事”,从“兵力各自高达40多万”可知,长平之战的规模( ),参战兵力( );材料三选自《史记》,从这些文字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白起用兵斩首的数量高达( ),揭示了当时战争的残酷。(7)直面战争: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战争的残酷。那么现在我们来思考一下,如果我们是当时的普通民众,面对连绵不断地战争,我们的感受是什么样的?我们最渴望的是什么?感受:渴望:(8)统治者如何应对战争:在统治者眼中,胜利的战争,可以夺得土地、人口、城市,战争的失败则意味着土地、人口、城市的损失。所以,为了应对战国时期日益频繁的战争,战国七雄的统治者们会如何做呢?【学习2:商鞅变法】阅读教材第35-36页内容,完成下面的问题:(1)七雄争战的沉浮:战国时期,七雄之间的兼并战争日趋激烈,连绵不断,各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 )、楚、齐、( )等先后崛起,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占据优势地位。(2)国家崛起的原因:战国初期,魏国的魏文侯任用( )进行变法,制定新法,发展生产,稳定市场,任用人才,创建强军魏武卒,使得魏国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诸侯国;因为在魏国遭到排挤,所以( )最终出走,在楚国实行变法,针对楚国积弊,剥夺( )的政治、经济特权,同时发展经济,增强军力,让楚国一度强大;面对魏国的压力,齐国齐威王实行变法,“战胜于朝廷”,并通过围魏救赵取得桂陵之战的胜利,通过减灶诱敌取得马陵之战的胜利,在削弱魏国实力的同时,增强了齐国的实力;韩国任用申不害进行变法,增强了韩国的实力,一度使韩国获得“劲韩”的称呼;赵国国君( )学习北方游牧民族,进行“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使得赵国军事实力增强:这些历史告诉我们,魏楚齐韩赵等诸侯国崛起的原因,是因为诸侯国统治者纷纷实行( ),确立新的( ),以求富国强兵,为巩固统治、对外扩张积极创造条件。(3)商鞅变法:在当时各国的变法中,秦国的( )变法成效最大。①商鞅变法开始的时间是( )年,支持者是当时的秦国国君( )。②历史上商鞅先后两次进行变法,变法的内容有很多,但其核心可以用“耕战”二字来进行概括:所谓“耕”,指的是在经济上废除旧的( )制度——即井田制,允许土地私有和买卖,同时奖励( ),即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这样一来,人民的耕作积极性就得到了提高,有利于秦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所谓“战”,最核心的措施是奖励( ),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这有利于提高士兵的战斗积极性,能够有效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一个国家能够供养的特权阶级是有限的,因为奖励军功、赐予爵位,那么特权人数必然会超过国家能够供养的数量,这个时候,为了军功爵的持续,必然要取消一部分人的特权,而商鞅瞄准的是( ),即废除他们的世袭特权,留出的空白则给予军功爵。纪律和组织力是军队战斗力的保证,为了保证士兵服从命令,保证战场的战斗力,商鞅还设置了严厉的法律,严明法度,禁止( )。无论是“耕”还是“战”,都需要国家对基层人民进行管理,为此,商鞅变法中建立了( )制度,加强了对人民的管理。这是从微观层面管理人民,而在宏观上,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商鞅变法确立( ),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地方,确保了宏观层面国家对地方的控制。这些都是政治层面的管理,在经济领域,为了确保“耕战”体系的稳定,商鞅变法统一( ),确保了经济的平稳,为政治、军事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经济基础。③“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出自《史记·商君列传》,说的是商鞅变法正式开始前,为了取信于民,来了一次“徙木立信”的宣传,最终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开始变法;“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这则材料表明,商鞅变法的特点是( );阅读36页“人物扫描”中可知,商鞅变法使得秦国迅速崛起,但他的相关措施——如( ),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最终在秦孝公死后,商鞅也被害,但是商鞅制定的新法( )被废除?(选填有或没有)从这个角度来说,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观点: 理由:④“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出自《战国策·秦策》,“商君为孝公平权衡”反映的历史事件正是( ),“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经济方面的措施( ),“决裂阡陌,教民耕战”反映的商鞅变法中最核心的“耕战”措施,即经济方面的奖励( )和军事方面的奖励( );“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影响,即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 )大为增强,提高了( )战斗力;“秦无敌于天下”表明,商鞅变法使得秦国一跃成为(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出自《汉书·食货志》,与战国策的内容大致相同,不过“至于始皇,遂并天下”则交代了商鞅变法的长期影响,即为( )奠定了基础。(4)向封建社会过渡:( )时期,我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以唯物史观来分析,所谓的封建社会,指的是经济上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政治上实行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社会状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说的是经济形态会影响政治制度和社会状态:比如说原始社会早期,因为生产力不足,所以氏族社会内部相对公平,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后来,随着生产力进步,原始农业有了较大发展,贫富分化产生并加剧,最终出现了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当时,统治阶级为了进行农业生产,需要强制控制大量人口进行劳动,这也就是奴隶社会大量使用奴隶的经济原因之一,因为生产力不足,技术不够先进,所以必须役使大量奴隶。后来,随着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出现,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提高,农业生产从之前的“千耦其耘”,变为“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即一个五口之家,便可以耕作百亩田地,一年的收获不仅可以满足一家所需,还有很多的剩余,这种情况下,奴隶制便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阻碍。所以在战国时期的变法改革中,经济上的措施便是废除旧的土地制度——即将大量人口完全束缚住的井田制,而采取新的土地制度——允许土地私有和买卖,由小农进行自由耕作,或者由地主大量控制,但租给农民进行耕作,地主收取地租的封建土地制度。在战国时期,当这种封建土地制度占据主流之后,我国便开始进入封建社会,因为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已经确立,后面随着社会发展,与之相对应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也会慢慢确立。作为一个知识点,简单了解,知道经济的变革引发社会的变革,我国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即可。根据上述内容,我们来思考一下,商鞅变法的性质是什么呢?最能体现商鞅变法性质的改革措施又是哪个呢?性质:措施:【学习3: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阅读教材第36-37页内容,完成下面的问题:(1)温故知新: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是( )农具和( )的出现;在手工业方面,冶铁业也有所发展。到了战国时期,( )技术迅速提高,( )的种类和数量大幅增多,使用日趋普遍。与此同时,( )得到进一步推广,耕作技术明显进步,这些都使( )得到进一步发展,成为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经济基础。(2)经济发展:农业进步推动了( ),促进了( )发展和商业繁荣。手工业发展方面,( )更加细密,纺织、冶铁、青铜铸造、采矿等手工业发展客观;商业日益发达,( )流通广泛,各地也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 ),不少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王侯。比如我们菏泽的定陶,春秋至西汉800多年间,一直是中原地区的水陆交通中心和战略要地,享有“天下之中”的盛誉,被誉为“中华商祖”的陶朱公范蠡正是在定陶彻底领悟了商业之道,在十九年中三次累致千金,又三次散尽家财,济世救民,将经商从“聚财”提升到“散财”,使得商业经营成为“陶朱事业”,其本人被司马迁推崇为“富而行德”的典范。(3)功泽千古的都江堰:战国时期,各国都十分注重兴修水利,秦国的表现尤为突出,郑国旗和( )的修筑都是十分伟大的创举。①都江堰的修筑时间是( )年,修筑者是当时秦国的蜀郡郡守( )。②都江堰是一座利用地形与水势实现无坝引水的( ),修筑于四川成都平原,位于( )江上。③都江堰简图: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阅读“都江堰示意图”可知,都江堰的渠首部分建于岷江之中,由鱼嘴、( )和( )三个主体工程构成:其中的鱼嘴又称分水鱼嘴,是在江心修筑的分水堤坝,形似大鱼卧于江中,将岷江分成内江和外江。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分洪。宝瓶口是在内江下游人工凿山开出的出水口,引水流入网状的渠道,灌溉农田。飞沙堰是分水堤坝与宝瓶口之间长120米的滚水坝,在洪水期用于分洪,并减少泥沙淤积。④“(都江堰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段出自《华阳国志》的文字,解释了四川成为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原因,正是因为有了都江堰,所以成都平原才实现了旱涝保丰收,当地的人民都能吃饱饭,“不知饥馑”,四川成都也实现了“时无荒年”,这表明都江堰的重大影响是( )。⑤“都江堰建成之初,灌溉面积五六十万亩。后来逐渐伸展到13个县,支流和渠道有500多条,灌溉面积300 多万亩。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不断维护和修整,都江堰的灌溉面积不断扩大,超过1000万亩。”“2008 年 5 月 12 日,四川的汶川地区发生了 8 级大地震,造成极为严重的损失。在震区,许多建筑物倒塌,而处于震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却没有损毁和垮塌。虽然大地震造成都江堰鱼嘴的地表出现裂缝,但鱼嘴仍在发挥将岷江分成外江、内江的分洪作用,外江一侧的水闸仍能正常开闸放水。经过专家的考察和评估,结论是整个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安全的,分水堤、宝瓶口和飞沙堰三大部分都基本完好。人们不禁为这一建于2200多年前的水利工程惊叹。”从这两则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建于公元前256年的都江堰,在2008年时依然发挥作用,而且汶川大地震也没有使它遭受损害,这表明,( )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智慧和勤劳精神的集中体现。【学习4:总结归纳】核心素养体现:(1)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大发展,是春秋战国一切变革的经济基础,直接推动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2)时空观念:了解战国七雄的方位,能够通过都江堰简图,简单说出都江堰的构造及特点。(3)史料实证:结合出土文物和文献记载,理解战国兼并战争的特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等。(4)历史解释:能够用自己的话,分析商鞅变法的成败。(5)家国情怀:都江堰润泽成都2000多年,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智慧与勤劳精神的集中体现;商鞅变法等历史告诉我们,改革是国家走向富强的必经之路;战国兼并战争的残酷告诉我们,要珍爱和平。重点知识背诵:(1)战国七雄及方位: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2)战国时期,争霸战争转变为兼并战争,著名的战役如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非常残酷,让人民流离失所,饱受战乱之苦。(3)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为巩固统治、对外扩张积极创造条件,战国时期的诸侯国芬恩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代表有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齐国的邹忌变法,韩国的申不害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赵国的胡服骑射等。其中成效最大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4)公元前356年,秦国国君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其主要内容可以用“耕战”二字概括,即废除旧的土地制度,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与之相配的其他措施还有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建立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此外,还有在经济方面的统一度量衡,在政治方面的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地方。(5)商鞅变法的影响,也可以用“耕战”二字来延申,即“耕以富国,战以强兵,富国强兵,一统天下”,即商鞅变法提高了秦国的综合国力(耕以富国),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战以强兵),使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富国强兵),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一统天下)。(6)战国时期,冶铁技术迅速发展,使得铁器的使用日趋普遍,与此同时,牛耕得到进一步推广,耕作技术明显进步,使农业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为商鞅变法等封建性质的改革奠定了经济基础,推动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7)公元前256年,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的岷江之上,是一座综合性水利工程,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2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智慧与勤劳精神的集中体现。在本节课,我们了解了战国时期的兵戈不休、变法改革与经济发展,见证了都江堰的不朽。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大动荡、大变革,经济上大发展、大繁荣,思想上大争鸣。5-6课的学习,介绍了春秋战争政治经济上的变化,那么,思想上的大争鸣又是何等盛况呢?我们将在下一节课——百家争鸣——学习……2024部编版七上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性教学资源创作规划编号 内容 资源详情 预计上架时间 备注1 全册导言课 PPT课件+导学案(学用无答案+教用含答案+PDF打印)+教学设计 9.3(已完成) 第一单元已完成2 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 导学案(学用无答案+教用含答案+PDF打印)+课件(希沃配套导学版+PPT导出调整版+PDF预览版)+教学设计 9.2(已上传)3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9.3(已完成)4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9.5(已完成)5 第4课 夏商周王朝的更替 9.11(已完成)6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9.18(已完成)7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9.25(已完成)8 第7课 百家争鸣 9.299 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10.210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9.23(已完成)11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10.4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鉴往知来,读史明知七年级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性学习导学案第 6 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活动 1:温故知新】【活动 2:学习目标】1.阅读教材第 20 页右下角时间轴下的第二句话,明确课标要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应该知道春秋争霸、 ,以及 等,了解这一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 。2.阅读教材第 33 页标题下的每课序言,完成下列问题:战国时期指的是东周后期,序言提及的问题告诉我们,我们应重点关注战国时期的 发生了怎样的巨变。3.综合课标要求和序言问题,我们可以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下:知道战国七雄,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与影响,了解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和都江堰的修建,通过这些了解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表现及影响。【学习 1:战国七雄】阅读教材第 33-35 页内容,完成下面的问题:(1)春秋与战国: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朝代歌中的这句话表明,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所处的朝代都是( ),不过春秋时期是东周前期,而东周后期则被称为( )时期。结合注释可知,战国时期的具体年份一般是指公元( )年。(2)时代特征:结合第 5 课的学习可知,东周前期——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是动荡与变化,具体体现在政治军事上的王室衰微、( ),经济上( )农具和( )技术的出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引发了一系列社会变革。到了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的动荡加剧了,变革也更加深刻,影响也更加深远,中国开始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第 1 页 共 8 页鉴往知来,读史明知七年级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性学习导学案(3)战国时期的变化: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强大的诸侯打着( )的旗号进行争霸,西周时期的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经过近( )年的纷争,我国进入了东周后期,即( )时期,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彻底走向瓦解。比如分封制下,诸侯本应世袭,但是晋国却被( )三家大夫瓜分,史称“三家分晋”;齐国是姜太公的封国,本应有姜姓传承,但是齐国国君之位却被齐国大夫( )所夺取,史称“田氏代齐”。这两个典型事件,都是卿大夫以下篡上,直接更换了诸侯国的国君,彻底破坏了西周分封制下天子、诸侯、卿大夫的等级结构,是分封制彻底走向瓦解的典型标志。(4)战国七雄与七雄方位:春秋时期,少数强大诸侯国疆域不断扩展,齐楚秦晋始大,是当之无愧的春秋霸主;进入战国时期,晋国被( )三家瓜分,齐国被“田氏代齐”,只剩下十几个诸侯国了,其中势力较强的七个分别是齐、楚、( )、( )、( )、( )、秦,史称“战国七雄”。阅读 34 页“战国形势图”,找到战国七雄的各自位置:通过读地图,我们发现,战国七雄中,东方的是( )国、南方的是( )国、西方的是( )国、位于最北方的是( )国,在中间的三个诸侯国中,从北到南依次是( )、( )、( ):所以战国七雄的位置记忆口诀可以总结为“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5)七雄争战:春秋时期进行的主要是争霸战争,虽然也存在“诸侯强并弱”的情况,导致许多中小诸侯国覆灭,少数强大的诸侯国疆域不断扩展,但好歹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有一层“存亡续绝”的皮,很少赤裸裸地直接兼并,而是通过争霸战争,取得霸主地位,谋求政治利益。但是,战国时期,诸侯们放弃了( )的旗号,公开提出了自己的利益诉求,各自为政,发展实力,致力于( ),战争的性质从春秋时期的( )战争转变为( )战争,战争的目的直接就是获得土地、人口等实际利益,而非是简单的霸主地位等政治权益。(6)战争特点: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规模( ),参战兵力( ),交战区域( ),持续时间( )。发生在这一时期的著名战役有(Ⅰ: )、(Ⅱ: )、(Ⅲ: )等,①围魏救赵、②减灶诱敌、③纸上谈兵等成语,均与这些战争有关。你能在 34 页“战国形势图”中找出这些战争的交战地点,并把上述成语与战争相互对应起来吗?成语中的战役:Ⅰ: 、Ⅱ: 、Ⅲ: 。(填写序号①②③即可)第 2 页 共 8 页鉴往知来,读史明知七年级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性学习导学案【材料研读】阅读下列材料,分析这些材料分别体现了战国时期战争的什么特点?材料一: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材料二:长平之战发生在公元前 260 年,是秦国和赵国双方主力在长平地区进行的战略决战,两国参战兵力各自高达 40 多万。最终,秦将白起指挥秦军一举全歼赵括统帅的赵军主力 40 余万人……材料三: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事秦昭王……白起为左更,攻韩、魏於伊阙,斩首二十四万……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沈其卒二万人於河中。攻韩陉城,斩首五万……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 260 年)……秦闻马服子(赵括)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乃挟诈而尽阬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材料一出自《孟子》,表明了当时兼并战争的本质是争夺( );材料二来自 34 页“相关史事”,从“兵力各自高达 40 多万”可知,长平之战的规模( ),参战兵力( );材料三选自《史记》,从这些文字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白起用兵斩首的数量高达( ),揭示了当时战争的残酷。(7)直面战争: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战争的残酷。那么现在我们来思考一下,如果我们是当时的普通民众,面对连绵不断地战争,我们的感受是什么样的?我们最渴望的是什么?感受:渴望:(8)统治者如何应对战争:在统治者眼中,胜利的战争,可以夺得土地、人口、城市,战争的失败则意味着土地、人口、城市的损失。所以,为了应对战国时期日益频繁的战争,战国七雄的统治者们会如何做呢?【学习 2:商鞅变法】阅读教材第 35-36 页内容,完成下面的问题:(1)七雄争战的沉浮:战国时期,七雄之间的兼并战争日趋激烈,连绵不断,各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 )、楚、齐、( )等先后崛起,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占据优势地位。(2)国家崛起的原因:战国初期,魏国的魏文侯任用( )进行变法,制定新法,发展生产,稳定市场,任用人才,创建强军魏武卒,使得魏国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诸侯国;因为在魏国遭到排挤,所以( )最终出走,在楚国实行变法,针对楚国积弊,剥夺( )的政治、经济特权,同时发展经济,增强军力,让楚国一度强大;面对魏国的压力,齐国齐威王实行变法,“战胜于朝廷”,并通过围魏救赵取得桂陵之战的胜利,通过减灶诱敌取得马陵之战的胜利,在削弱魏国实力的同时,增强了齐国的实力;韩国任用申不害进行变法,增强了韩国的实力,一度使韩国获得“劲韩”的称呼;赵国国君( )学习北方游牧民族,进行“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使得赵国军事实力增强:这些历史告诉我们,魏楚齐韩赵等诸侯国崛起的原因,是因为诸侯国统治者纷纷实行( ),确立新的( ),以求富国强兵,为巩固统治、对外扩张积极创造条件。第 3 页 共 8 页鉴往知来,读史明知七年级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性学习导学案(3)商鞅变法:在当时各国的变法中,秦国的( )变法成效最大。①商鞅变法开始的时间是( )年,支持者是当时的秦国国君( )。②历史上商鞅先后两次进行变法,变法的内容有很多,但其核心可以用“耕战”二字来进行概括:所谓“耕”,指的是在经济上废除旧的( )制度——即井田制,允许土地私有和买卖,同时奖励( ),即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这样一来,人民的耕作积极性就得到了提高,有利于秦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所谓“战”,最核心的措施是奖励( ),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这有利于提高士兵的战斗积极性,能够有效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一个国家能够供养的特权阶级是有限的,因为奖励军功、赐予爵位,那么特权人数必然会超过国家能够供养的数量,这个时候,为了军功爵的持续,必然要取消一部分人的特权,而商鞅瞄准的是( ),即废除他们的世袭特权,留出的空白则给予军功爵。纪律和组织力是军队战斗力的保证,为了保证士兵服从命令,保证战场的战斗力,商鞅还设置了严厉的法律,严明法度,禁止( )。无论是“耕”还是“战”,都需要国家对基层人民进行管理,为此,商鞅变法中建立了( )制度,加强了对人民的管理。这是从微观层面管理人民,而在宏观上,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商鞅变法确立( ),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地方,确保了宏观层面国家对地方的控制。这些都是政治层面的管理,在经济领域,为了确保“耕战”体系的稳定,商鞅变法统一( ),确保了经济的平稳,为政治、军事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经济基础。③“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出自《史记·商君列传》,说的是商鞅变法正式开始前,为了取信于民,来了一次“徙木立信”的宣传,最终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开始变法;“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这则材料表明,商鞅变法的特点是( );阅读 36 页“人物扫描”中可知,商鞅变法使得秦国迅速崛起,但他的相关措施——如( ),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最终在秦孝公死后,商鞅也被害,但是商鞅制定的新法( )被废除?(选填有或没有)从这个角度来说,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观点: 理由:第 4 页 共 8 页鉴往知来,读史明知七年级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性学习导学案④“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出自《战国策·秦策》,“商君为孝公平权衡”反映的历史事件正是( ),“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经济方面的措施( ),“决裂阡陌,教民耕战”反映的商鞅变法中最核心的“耕战”措施,即经济方面的奖励( )和军事方面的奖励( );“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影响,即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 )大为增强,提高了( )战斗力;“秦无敌于天下”表明,商鞅变法使得秦国一跃成为(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出自《汉书·食货志》,与战国策的内容大致相同,不过“至于始皇,遂并天下”则交代了商鞅变法的长期影响,即为( )奠定了基础。(4)向封建社会过渡:( )时期,我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以唯物史观来分析,所谓的封建社会,指的是经济上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政治上实行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社会状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说的是经济形态会影响政治制度和社会状态:比如说原始社会早期,因为生产力不足,所以氏族社会内部相对公平,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后来,随着生产力进步,原始农业有了较大发展,贫富分化产生并加剧,最终出现了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当时,统治阶级为了进行农业生产,需要强制控制大量人口进行劳动,这也就是奴隶社会大量使用奴隶的经济原因之一,因为生产力不足,技术不够先进,所以必须役使大量奴隶。后来,随着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出现,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提高,农业生产从之前的“千耦其耘”,变为“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即一个五口之家,便可以耕作百亩田地,一年的收获不仅可以满足一家所需,还有很多的剩余,这种情况下,奴隶制便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阻碍。所以在战国时期的变法改革中,经济上的措施便是废除旧的土地制度——即将大量人口完全束缚住的井田制,而采取新的土地制度——允许土地私有和买卖,由小农进行自由耕作,或者由地主大量控制,但租给农民进行耕作,地主收取地租的封建土地制度。在战国时期,当这种封建土地制度占据主流之后,我国便开始进入封建社会,因为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已经确立,后面随着社会发展,与之相对应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也会慢慢确立。作为一个知识点,简单了解,知道经济的变革引发社会的变革,我国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即可。根据上述内容,我们来思考一下,商鞅变法的性质是什么呢?最能体现商鞅变法性质的改革措施又是哪个呢?性质:措施:第 5 页 共 8 页鉴往知来,读史明知七年级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性学习导学案【学习 3: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阅读教材第 36-37 页内容,完成下面的问题:(1)温故知新: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是( )农具和( )的出现;在手工业方面,冶铁业也有所发展。到了战国时期,( )技术迅速提高,( )的种类和数量大幅增多,使用日趋普遍。与此同时,( )得到进一步推广,耕作技术明显进步,这些都使( )得到进一步发展,成为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经济基础。(2)经济发展:农业进步推动了( ),促进了( )发展和商业繁荣。手工业发展方面,( )更加细密,纺织、冶铁、青铜铸造、采矿等手工业发展客观;商业日益发达,( )流通广泛,各地也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 ),不少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王侯。比如我们菏泽的定陶,春秋至西汉 800 多年间,一直是中原地区的水陆交通中心和战略要地,享有“天下之中”的盛誉,被誉为“中华商祖”的陶朱公范蠡正是在定陶彻底领悟了商业之道,在十九年中三次累致千金,又三次散尽家财,济世救民,将经商从“聚财”提升到“散财”,使得商业经营成为“陶朱事业”,其本人被司马迁推崇为“富而行德”的典范。(3)功泽千古的都江堰:战国时期,各国都十分注重兴修水利,秦国的表现尤为突出,郑国旗和( )的修筑都是十分伟大的创举。①都江堰的修筑时间是( )年,修筑者是当时秦国的蜀郡郡守( )。②都江堰是一座利用地形与水势实现无坝引水的( ),修筑于四川成都平原,位于( )江上。③都江堰简图: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阅读“都江堰示意图”可知,都江堰的渠首部分建于岷江之中,由鱼嘴、( )和( )三个主体工程构成:其中的鱼嘴又称分水鱼嘴,是在江心修筑的分水堤坝,形似大鱼卧于江中,将岷江分成内江和外江。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分洪。宝瓶口是在内江下游人工凿山开出的出水口,引水流入网状的渠道,灌溉农田。飞沙堰是分水堤坝与宝瓶口之间长 120 米的滚水坝,在洪水期用于分洪,并减少泥沙淤积。第 6 页 共 8 页鉴往知来,读史明知七年级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性学习导学案④“(都江堰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段出自《华阳国志》的文字,解释了四川成为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原因,正是因为有了都江堰,所以成都平原才实现了旱涝保丰收,当地的人民都能吃饱饭,“不知饥馑”,四川成都也实现了“时无荒年”,这表明都江堰的重大影响是( )。⑤“都江堰建成之初,灌溉面积五六十万亩。后来逐渐伸展到 13 个县,支流和渠道有500 多条,灌溉面积 300 多万亩。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不断维护和修整,都江堰的灌溉面积不断扩大,超过 1000 万亩。”“2008 年 5 月 12 日,四川的汶川地区发生了 8 级大地震,造成极为严重的损失。在震区,许多建筑物倒塌,而处于震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却没有损毁和垮塌。虽然大地震造成都江堰鱼嘴的地表出现裂缝,但鱼嘴仍在发挥将岷江分成外江、内江的分洪作用,外江一侧的水闸仍能正常开闸放水。经过专家的考察和评估,结论是整个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安全的,分水堤、宝瓶口和飞沙堰三大部分都基本完好。人们不禁为这一建于 2200 多年前的水利工程惊叹。”从这两则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建于公元前 256 年的都江堰,在 2008 年时依然发挥作用,而且汶川大地震也没有使它遭受损害,这表明,( )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智慧和勤劳精神的集中体现。【学习 4:总结归纳】核心素养体现:(1)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大发展,是春秋战国一切变革的经济基础,直接推动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2)时空观念:了解战国七雄的方位,能够通过都江堰简图,简单说出都江堰的构造及特点。(3)史料实证:结合出土文物和文献记载,理解战国兼并战争的特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等。(4)历史解释:能够用自己的话,分析商鞅变法的成败。(5)家国情怀:都江堰润泽成都 2000 多年,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智慧与勤劳精神的集中体现;商鞅变法等历史告诉我们,改革是国家走向富强的必经之路;战国兼并战争的残酷告诉我们,要珍爱和平。第 7 页 共 8 页鉴往知来,读史明知七年级历史核心素养创新性学习导学案重点知识背诵:(1)战国七雄及方位: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2)战国时期,争霸战争转变为兼并战争,著名的战役如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非常残酷,让人民流离失所,饱受战乱之苦。(3)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为巩固统治、对外扩张积极创造条件,战国时期的诸侯国芬恩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代表有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齐国的邹忌变法,韩国的申不害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赵国的胡服骑射等。其中成效最大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4)公元前 356 年,秦国国君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其主要内容可以用“耕战”二字概括,即废除旧的土地制度,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与之相配的其他措施还有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建立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此外,还有在经济方面的统一度量衡,在政治方面的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地方。(5)商鞅变法的影响,也可以用“耕战”二字来延申,即“耕以富国,战以强兵,富国强兵,一统天下”,即商鞅变法提高了秦国的综合国力(耕以富国),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战以强兵),使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富国强兵),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一统天下)。(6)战国时期,冶铁技术迅速发展,使得铁器的使用日趋普遍,与此同时,牛耕得到进一步推广,耕作技术明显进步,使农业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为商鞅变法等封建性质的改革奠定了经济基础,推动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7)公元前 256 年,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的岷江之上,是一座综合性水利工程,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2200 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智慧与勤劳精神的集中体现。在本节课,我们了解了战国时期的兵戈不休、变法改革与经济发展,见证了都江堰的不朽。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大动荡、大变革,经济上大发展、大繁荣,思想上大争鸣。5-6 课的学习,介绍了春秋战争政治经济上的变化,那么,思想上的大争鸣又是何等盛况呢?我们将在下一节课——百家争鸣——学习……第 8 页 共 8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核心素养创新性教学】2024部编版七上历史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导学案PDF打印版8页).pdf 【核心素养创新性教学】2024部编版七上历史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导学案学用无答案-word可编辑).docx 【核心素养创新性教学】2024部编版七上历史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导学案教用含答案).docx 【核心素养创新性教学】2024部编版七上历史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教学设计).docx 【核心素养创新性教学】2024部编版七上历史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课件PPT版).pptx 核心素养创新性教学资源创作计划.xls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