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五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核心素养检测一、选择题(共60分)1.(本题3分)下列是模拟大自然中的水循环的实验步骤,排序正确的是( )。①盖好罩子,放上冰块,观察模型内的水循环 ②在“小池”内注入水,四周种上小草 ③组装好水循环模型A.②①③ B.②③① C.③②① D.③①②2.(本题3分)雪花的形状大多是对称的( )。A.三角形 B.八角形 C.六角形3.(本题3分)云和雾都是由( )漂浮在空中形成的。A.水蒸气 B.小水滴或小冰晶 C.白色的气体4.(本题3分)在制造霜和露的实验中,杯子下面垫一块毛巾的作用是( )。A.灭火 B.增加水蒸气 C.防止水滴流下来弄脏桌子5.(本题3分)冰雹的形成原因与( )最相似。A.云 B.霜 C.雨6.(本题3分)冰和雪属于水的三态中的( )。A.固态 B.液态 C.气态7.(本题3分)“模拟大自然的水循环”实验中,在罩子上放冰块是为了( )。A.模拟低温的大气层,使水蒸气凝结B.压住罩子,使水循环模型密封C.使冰块融化模拟降水8.(本题3分)下列关于雪的描述错误的是( )。A.用放大镜观察到的雪花成六棱体状、六角形的薄片状等精美的形状B.雪花是水的晶体,有规则的几何形状C.雪可以在任何温度下出现9.(本题3分)模拟雨的形成实验中,在培养皿中放冰块是为了( )。A.固定培养皿 B.吸收热量 C.降温,加速水蒸气凝结10.(本题3分)雾的形成与( )有关。①上下方空气有温差 ②空气中的固体颗粒数量 ③有无植被覆盖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11.(本题3分)( )是水的固体形态。A.水蒸气 B.雨 C.冰12.(本题3分)空气中的水蒸气来自( )。A.植物的蒸腾作用 B.江河湖海及地表水的蒸发 C.以上都是13.(本题3分)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众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 )就是云。A.接近地表 B.飘浮在高空 C.不动的时候14.(本题3分)做人造雾实验时,用冰袋完全封住量筒口后,量筒内出现的“白气”是( )。A.水蒸气 B.小水滴 C.空气 D.白烟15.(本题3分)下列自然现象形成的条件相同的是( )。A.霜和雪 B.云和霜 C.露和霜16.(本题3分)关于雨和雪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雨和雪都是云层中的水蒸气变化而成的 B.雪不是降水的一种形式C.形成雪的温度比形成雨的温度低17.(本题3分)雾和云的不同之处是( )。A.形成的温度 B.形成的条件C.所处的位置 D.都是水的不同形态18.(本题3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水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B.露是液态的水,雾是气态的水,霜是固态的水。C.湿衣服晾在阳光下比晾在阴凉处干得快。19.(本题3分)关于雨和雪,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形成雪的温度比形成雨的温度更低B.雨和雪都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变化而来的,本质都是水C.雨是降水,雪不是降水20.(本题3分)霜降是每年10月23日或24日,是秋季的最后一个( )。A.节气 B.节日 C.气候二、判断题(共15分)21.(本题3分)水变成水蒸气要从周围环境吸收热量。( )22.(本题3分)雨和雪的本质都是水。( )23.(本题3分)水只有在加热的条件下才能蒸发。( )24.(本题3分)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 )25.(本题3分)云其实就是物体燃烧产生的烟。( )三、实验题(共25分)26.(本题13分)模拟大自然中的水循环。①组装好水循环模型②在“小池”内注入水,四周种上小草③盖好罩子,放上冰块,观察模型内的水循环(1)在“小池”内注入水主要是为了形成充足的( )。(2)放入冰决是为了让水蒸气在中层罩下方凝成( ),形成“( )”。(3)水循环模型内部的水蒸气来自“小池”中的水和植物的(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蒸腾作用(4)根据模拟水循环的实验得出结论: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经历了( )、( )、降水的过程。(本题12分)下面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示意图。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7.(2分)在( )辐射下,水经过海洋。陆地蒸发及植物的( ),变成水蒸气,随气流而运动到大气中。28.(3分)大气中的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形成小水滴或小冰晶,这些小水滴或小冰晶聚集形成( )。A.雾 B.云 C.露29.(2分)地球上的水在( )、 ( )、( )间不断地循环,总量保持不变。30.(2分)水蒸发的动力来自( ),降水的动力来自( )。31.(3分)空气中的水蒸气绝大多数来自( )。A.江河湖海里水的蒸发 B.地表上层的水的蒸发 C.植物的蒸腾作用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五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核心素养检测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C B B C A A C C A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C C B B A B C B C A1.C【详解】“模拟大自然的水循环”实验中,首先组装好水循环模型,然后在“小池”内注入水,四周种上小草,最后盖好罩子,放上冰块,观察模型内的水循环。在罩子上放冰块是为了模拟低温的大气层,使水蒸气凝结。2.C【详解】雪花的形状极多,有星状、柱状、片状等等,但基本形状是六角形。雪花之所以多呈六角形,花样之所以繁多,是因为冰的分子以六角形为最多。3.B【详解】露、云和雾是水的液态形式,它们都是由水蒸气凝结而成。云和雾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众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飘浮在高空就是云,接近地表就是雾。4.B【详解】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液态水这种现象叫凝结。在制造霜和露的实验中,为了实验现象更明显,在杯下垫一块湿毛巾,这样可以增加空气中水汽含量。5.C【详解】雨的形成可能与温度有关。雨来自云。当空中的水蒸气较多时,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会不断增大,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会降落。如果低空气温高于0℃以上,降落的是雨;如果低空气温低于0℃以下,降落的是冰雹或雪。冰雹的形成原因与雨相似。6.A【详解】自然界的水有三种形态,水蒸气属于气态的水;露、雾属于液态的水;霜、雪、冰属于固态的水。7.A【详解】“模拟大自然的水循环”实验中,首先组装好水循环模型,然后在“小池”内注入水,四周种上小草,最后盖好罩子,放上冰块,观察模型内的水循环。在罩子上放冰块是为了模拟低温的大气层,使水蒸气凝结。8.C【详解】用放大镜观察到的雪花是水的晶体,雪花的形状极多,有星状、柱状、片状等等,但基本形状是六角形。雪花之所以多呈六角形,花样之所以繁多,是因为冰的分子以六角形为最多。AB说法正确;C说法错误,雪只能在0℃以下的温度才能出现。9.C【详解】模拟雨的形成实验中,加热烧杯里的水时,一部分液态水会变成水蒸气,当遇到冷的培养皿时,会在底部凝结成小水珠。在培养皿中加冰块,是为了使温度降低,加速水蒸气凝结。10.A【详解】雾一般在清晨出现,当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空气或地面温度突然下降时会液化成小水滴而飘浮的空气中和尘埃上,就形成雾。雾的形成与上下方空气有温差,空气中的固体颗粒数量有关。与有无植被覆盖没有关系。11.C【详解】水在自然界中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温度是水的三态变化的主要因素。冰是水的固体形态。12.C【详解】水循环是指地球上不同的地方上的水,通过吸收太阳的能量,改变状态到地球上另外一个地方。水循环可分为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空气中的水蒸气绝大多数来自植物的蒸腾作用、江河湖海及地表水的蒸发。13.B【详解】小水滴或小冰晶聚集在一起漂浮在低空的是雾,飘浮在高空的是云。云可以看做是天上的雾,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和冰晶组成的。14.B【详解】做人造雾实验时,用冰袋完全封住量筒口后,量筒内形成了一个低温环境,这样水蒸气遇冷会迅速凝结成小水滴,从而形成雾。做人造雾的实验室,用冰袋完全封住量筒口,量筒内出现的“白气”是小水珠。水蒸气、空气都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人眼是看不到的。故B选项正确。15.A【详解】霜和雪都是水蒸气在周围温度降到0℃以下的环境下凝固而成的。雪是在空中形成的小冰晶,冰是由液态的水在0℃以下的环境下凝固而成。云是空中水蒸气凝结而成的,霜是水蒸气凝固而成的。露是水的液态形式,霜是水的固态形式。所以条件相同的是霜和雪。16.B【详解】雨和雪的相同之处:都是云层中的水汽变化而成,本质都是水,是降水的两种基本形式。雨和雪的不同之处:雨是液态水、雪是固态水;雨是云层中的小水点降落或是小冰晶在降落过程中融化形成,雪则是云层中的小冰晶降落所致;形成雪的气温要更低,所以一般是在冬季,而雨水春夏秋冬都有。17.C【分析】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结成许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在自然界中,许许多多的小水滴漂浮在低空中,形成了雾,在高空形成云。根据对水的三态变化的认识,雾和云都是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只是所处的位置不同,雾是在低空形成的,接触地面,而云的底部不接触地面。【详解】A.都需要低温,不符合题意;B.都需要低温与空中充足的水蒸气,不符合题意;C.云在高空,雾在低空,符合题意;D.形成它们的小水滴、小冰晶都是水的不同形态,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18.B【详解】掌握物体的形态和温度变化的关系以及物体变化过程。所有物体都有固液气三个状态,A不符合题意。B露和雾是液态的水,水蒸气是气态的水,它是无色无味,看不见的,霜是固态的水,符合题意。C温度越高,蒸发越快。不符合题意。19.C【详解】当云中的小水滴或者小冰晶越聚越多,越聚越大,大到上升气流拖不时,才会掉下来从而产生了降水。水滴直接落下或者冰晶在下落过程中融化,就成了雨。冰晶在过程中没融化,就成了雪。形成雪的温度比形成雨的温度更低。雨和雪都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变化而来的,本质都是水。雪也是降水的一种形式,所以C符合题意。20.A【详解】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这二十四节气依次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它们将一年划分为不同的时期。霜降是每年10月23日或24日,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21.√【详解】水在自然界里有液态、固态、气态三种不同的形态。冰融化、水蒸发要吸收热量;水结冰、水蒸气变成水要放出热量。22.√【详解】雨和雪都是云层中的水蒸气变化而成,本质都是水,是降水的两种基本形式,雨是液态水,雪是固态水。雪和雨的形态不同,降水时是下雨还是下雪,与周围的气温有关。如果低空气温高于0℃,降落的是雨;如果低空气温低于0℃,降落的是雪。由此判断和雪的本质都是水的说法是正确的。23.×【详解】水在自然界中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水蒸气是它的气态形式,水是它的液态形式,冰是它的固态形式。水从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需要吸热或放热,主要取决于温度的变化。蒸发是水在平常温度下变成水蒸气的现象,水时时刻刻都可以蒸发。24.√【详解】在太阳的照射下,地球水圈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海洋中和陆地上的水受热蒸发成大气水,大气水遇冷又凝结为雨雪降落到地面或海洋,地球上永不停息地进行这种大规模的水循环。25.×【详解】“白气”实际上是水蒸气遇冷形成的许许多多的小水滴。在自然界中,许许多多的小水滴漂浮在低高空中,形成了雾。自然界中的水蒸气遇冷在低空形成雾,在高空形成云。26.(1)地表水(2) 小水滴 降雨(3)C(4) 蒸发 凝结【分析】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主要有: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植物蒸腾等。循水循环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促进陆地淡水的更新,塑造地表形态。【详解】(1)根据模拟大自然中的水循环的实验步骤,在“小池”内注入水,主要是为了形成充足的地表水,增加水蒸气含量,使得实验效果更明显。(2)在自然界中,水有三种状态,分别是固态、液态和气态。“模拟大自然中的水循环”实验中,在罩子上放冰块是为了模拟低温的大气层,使水蒸气遇冷凝成小水滴,形成“降雨”。(3)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叶片表皮上的气孔从植物体内散失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水循环模型内部的水蒸气来自“小池”中的水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4)根据以上模拟实验过程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经历了蒸发、凝结、降水的过程。27. 太阳 蒸腾作用 28.B 29. 陆地 海洋 大气 30. 太阳 重力 31.A【解析】27.地球上自然界的水有气态、液态和固态三态变化,处在永不停息的循环运动之中。读图可知,在太阳的辐射下,水经海洋、陆地蒸发及植物的蒸腾变成水蒸气,随气流而运动到大气中。28.大气中的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形成小水滴或小冰晶,这些小水滴或小冰晶聚集形成云。29.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大气间不断地循环,总量保持不变。30.水蒸发的动力来自太阳,降水的动力来自重力。31.空气中的水蒸气绝大多数来自江河湖海里水的蒸发,故选A。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五年级上册科学苏教版科学第四单元核心素养检测.doc 五年级上册科学苏教版科学第四单元核心素养检测答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