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中第一个课题,在《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和《辽夏金元的统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前章。本课共有四个子目:“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王安石变法”、“南宋的偏安”。因此,本课内容以宋朝的制度创建和变革的事实性知识为根本,兼具国家制度弊端所带来的政治军事问题。这些知识需要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理解。更加重要的是,政治军事制度建设的创建、发展、变革和衰亡整个历程的内在逻辑联系,需要学生重点学习探究。二、学情分析本课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经过初中的历史课程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基本了解北宋南宋建立的相关历史,学习过北宋政治和军事的基础性知识,也听说过岳飞抗金的故事。但由于学习的历史知识相对较浅,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深刻意义和影响不能很好的理解,无法多方面认识和分析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能理解王安石变法的成效与不足,更加难以理解宋朝政治军事制度建设的双重性问题。因此,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从已知到未知,从浅显到深刻,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历史理解能力。三、教学目标:1. 通过地图,了解北宋初建和南宋偏安的形势,理清两宋时期重要事件的历史发展顺序。(时空观念)2。借助文献史料和图表研究资料,梳理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并分析利弊,理解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变迁的趋势。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通过祖宗之法变与不变的比较,结合文献史料,探究王安石变法的成效与不足。(唯物史观、史料实证)4.感受国家制度建设的必要性,理解国家改革创新所需要的努力与魄力。(家国情怀)四、重点难点重点: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王安石变法。难点: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五、学法教法本课为一课时,课型为新授课。相应的学法有阅读法、材料分析法、问题探究法等;教法有讲授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及多媒体演示法等。六、教学过程根据以上教学目标的制定,重点难点确定于学法的选择,本课的教法流程如下:(一)课堂导入【讲述】:各位同学,今天,我们讲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首先,ppt上呈现的历史人物是谁?(学生回答:岳飞)是的。岳飞是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军事家,是我们的民族英雄。岳飞抗金的故事也是家喻户晓,他的悲剧冤案,同学们们也应该了解。杭州西湖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那么杀害岳飞的元凶是谁呢?【预设学生回答】:宋高宗赵构;秦桧。【ppt展示】:岳飞 宋高宗 秦桧【过渡】:是的,毫无疑问,二者都是杀害岳飞的元凶。但从更深层次去探究,岳飞是死于制度,宋朝的制度称为祖宗之法,祖宗家法等等。为什么说岳飞是死于制度?这个说法是否合理?我们就需要探究宋朝的祖宗之法。【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岳飞历史人物导入,并由岳飞之死的元凶到制度原因的过渡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二)课堂展开【讲述】:宋朝的祖宗之法,祖宗是谁呢?对,宋朝的开国皇帝,宋太祖,宋太宗,他们为宋朝奠定了国家制度的基础,定下了国家制度的基调与基本原则,尤其是政治制度。那么,他们为何而立祖宗之法呢?这就需要回到历史背景中探究。【ppt展示】:五代十国形势图 辽、北宋、西夏形势图大约郡将自擅,常赋殆绝,藩侯废置,不自朝手,于业于是荡然。——后晋·刘昫 《旧唐书》故兵之始重于外也,土地、民赋非天子有;既有盛者,号令、征伐非其有。——北宋·欧阳修《新唐书·兵志》【提问】:结合《五代十国形势图》和《辽、北宋、西夏形势图》,还有给的史料,对于祖宗之法为何而立的背景,谈谈你的认识。【预设学生回答】:政局动荡,军阀割据,武将篡权、政权更迭的大背景下,需要巩固政权,加强中央集权。【学生活动】:结合地图、史料和已有知识,分析祖宗之法建立的背景,感知创建祖宗之法的必要性。【过渡】:因此,在五代十国政局动荡,国家分裂的背景之下,作为宋朝的开国皇帝,宋太祖最迫切的就是什么?是的,巩固新生政权,防止宋朝重蹈五代十国的覆辙,使得宋朝真正的走出五代十国,走向未来。那么宋太祖宋太宗又建立了什么样的法制制度呢?宋太祖本身也是武将出身,所以他就要问计于大臣。【ppt展示】:《雪夜访普图》【讲述】:宋太祖问计于丞相赵普,唐朝末年以来,战争不断,政局动荡,政权更迭频繁,这是为什么呢?我想要政权稳定,国家长久,该怎么办呢?赵普先要吹一波陛下之言,天下的福气。然后,指出了问题症结所在:方镇太重,君弱臣强,并提出了策略: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方镇太重也就是武将藩镇割据的问题,君弱臣强反应的是君主权力下降的问题。解决问题就需要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统治。首当其冲的是方镇太重的问题,就需要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将行政权、财政权、军政权收归中央。那么具体该如何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我们来看具体措施。【ppt展示】:【提问】:结合材料,这些措施各自具有什么特征?分析概括一下。【预设学生回答】:行政:崇文抑武,文官政治;财政:权力分割,中央集权;军政:守内虚外;强干弱枝。【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史料、历史故事等资源,展现祖宗之法创建的背景和必要性。【过渡】:行政权、财政权、军政权收归中央,那么地方该如何进行管理呢?为了防止地方势力扩大膨胀,宋太祖分制机构,设置职位,分散机构权力。在地方,包括转运司在内,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府州军监属于平级,职能有所差异。州级增设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地方若想叛乱,无重兵无大财无强权,根本掀不起大的风浪。【ppt展示】:【讲述】:地方上,方镇太重的问题由权力分割和中央集权所解决,君弱臣强又该如何解决呢?是的,就需要加强君权,分割牵制大臣的权力,加强君主的专制统治。首当其冲的是宰相。在中央,由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通过与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对比,宋代宰相的地位和职权发生什么变化?【ppt展示】:【预设学生回答】:宰相地位下降,职权分化。【学生活动】:联系所学知识,比较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和二府三司制,理解宰相地位下降,职权分化,分析古代政治制度变化的趋势。【设计意图】:通过中央政治制度示意图,比较分析宰相职权的变化,理解宰相地位下降,职权分化,归纳总结古代政治制度变化的趋势。【过渡】:宰相地位下降,职权分化。与此同时,军政方面,枢密院又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文官担任枢密使,更加重要的是,前者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是的,抑制武将,崇文抑武。【ppt展示】:材料一:彦博曰: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二:上因谓普日:“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令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三: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清]秦缃业《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讲述】:除了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分割军权,宋朝还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更加不是与武将治天下。【过渡】:宋太祖控制地方,分割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在中央和地方,分制机构,加强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同时,抑制武将,采取崇文抑武的方针。那么最终效果如何?请同学们评价一下利弊。【预设学生回答】:利: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统一,政权稳定;弊:“事为之防,曲为之制”,制度僵化,效率低下。【讲述】:正如宋太祖所言:“所创法度,子孙若能谨守,虽百世可也。”宋太祖宋太宗设立的祖宗之法具备一定成效:稳固政权;同时也存在问题:防旧弊而新弊生。不仅防武将,也防文官,甚至于宦官、外戚、宗室等都制度化,防微杜渐做到极致,但也防住了自己。【设计意图】:结合书本提供的史料,以及所学的祖宗之法制度,分析评价祖宗之法的利弊,提炼宋朝祖宗之法的特征。【讲述】:在内部稳定政权稳固之后,宋朝就要想向外扩张,收复燕云十六州,但是惨败。后来辽军大举南下,逼迫北宋签订协议,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通过这项协议,北宋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后来,北宋又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也是屡战屡败。双方最终达成和议:西夏保持帝号,同时,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ppt展示】:辽、北宋、西夏形势图【预设学生回答】:观点一:屈辱不可取。北宋作为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签订协议,是一种屈辱行为。观点二:和平大于钱财可取。屡战屡败只能妥协求全,花钱免灾,巩固政权。【讲述】:攻与守都是策略,硬刚与妥协都是选择,当我们联系宋朝祖宗之法的基本特征:“事为之防,曲为之制”,就能更好的理解“以钱财换和平”。当然,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除了这个问题,更加重要的问题是,宋朝军事为什么这么弱?辽国打不过可以说情有可原,西夏也打不过是不是离谱?这还要追究到祖宗之法的弊病:防弊之政然而百弊丛生。(三)课堂深化【ppt展示】:材料一:臣观治平二年,天下所入财用大数都约缗钱六千余万,养兵之费约五千万,乃是六分之财,兵占其五。 ——宋·陈襄《论冗兵札子》材料二:臣伏见, 景德、祥符中,文武官总九千七百八十五员;令内外官属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其未授差遣京官、使臣及守选人不在数内,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逾一倍多矣。——宋·包拯《论冗官财用等》材料三:宋朝财政收支表(局部)【提问】:结合材料,祖宗之法,百弊丛生,具体产生了哪些严重后果?【预设学生回答】: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边防危机,财政危机。【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和图表分析,感知理解宋朝祖宗之法带来的严重问题,归纳概括出三冗两积的边防危机和财政危机。【ppt展示】:材料一:臣尝见太祖皇帝与赵普论事书数百通,其一有云:“朕与卿定祸乱以取天下,所创法度,子孙若能谨守,虽百世可也。”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材料二:先皇帝创业垂二十年,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纪律已定,物有其常。谨当遵承,不敢逾越。 ——宋太宗即位诏书材料三:祖宗之法不可变。 ——熙宁二年司马光《上体要疏》材料四:臣闻历代之政,久皆有弊。弊而不救,祸乱必生。何哉?纲纪浸隳。——北宋·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材料五: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北宋·王安石《宋史·王安石传》【过渡】:面对三冗两积问题,宋朝朝廷上下产生了变革与不变的争论:不变的一派手持宋太祖宋太宗的祖宗之法,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变革的一派坚持变革祖宗之法,祖宗不足法。国家积贫积弱,弊而不救,国家必亡。因此,在宋仁宗时期,北宋拉开变革变法的序幕。【设计意图】:通过变与不变的强烈对比,使学生认识到变革的必要性和艰难性,增强学生对于改革创新的认知。【讲述】:首先是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庆历三年,范仲淹向仁宗上书《答手诏条陈十事疏》,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10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意在限制冗官,提高效率,并藉以达到节省钱财的改革主张。但是,这些措施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最终失败。【ppt展示】:【提问】:这些措施的基本原则是什么?首先,我们分别分析一下,富国措施在于开源节流,强兵意图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取士措施在于唯才是举。这些措施都需要国家进行管理和调控,发挥国家政权的力量。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解决三冗两积问题。【讲述】:总体而言,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大笔收入。一定程度改善了积贫局面:政府财政收入大大增加;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积弱局面有所改观:使北宋国力有所增强。但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围绕变法问题,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引发党争,北宋逐渐走向衰亡。【ppt展示】:金、南宋、西夏形势图【讲述】: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宋高宗即帝位后退保南方,是为南宋。南宋初年,宋军在与金军对抗中素质明显提高,形成几支较有战斗力的部队,尤以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然而,宋高宗和宰相秦桧却秉承崇文抑武国策,视岳飞等拥有兵权的武将为心腹之患,主动向金朝求和。1141 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岳飞也被南宋朝廷逮捕杀害。岳飞之死的本质原因是祖宗之法,南宋继承祖宗之法,防范武将独大篡权,宁愿投降求和,也要削兵权。毕竟,宋朝的军队只能姓赵,不能有他姓。【设计意图】:通过南宋偏安,杀死岳飞,防范武将这些基本史实,验证岳飞死于制度的合理性,呼应开头,收束时间线。(四)课堂升华【ppt展示】:【讲述】:本课是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北宋建立初期,创建祖宗之法,控制地方,分制机构,抑制武将以强化中央集权,巩固政权稳定。同时也产生一些问题,“事为之防,曲为之制”,制度过于僵化,效率低下,官僚队伍膨胀。在军事方面,与辽朝西夏签订协议,实行募兵政策,达到养兵的目的。最终导致“三冗两积”的局面。因此不得不进行改革,然而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都失败了,北宋被金所灭。南宋承接北宋祖宗之法,偏安江南,杀害岳飞,防范武将,与金签订绍兴和议,维持宋金对峙的局面。【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